|
|
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 |
牛亚菲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
|
摘要 本文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研究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是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途径之一,提出旅游区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论证的主要依据,并探论了我国旅游区位、旅游环境的地域性、认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复杂性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存在很大的地域性。
|
|
关键词 :
旅游资源,
旅游区位,
地域条件,
门槛人口,
旅游环境
|
|
[1] |
刘少艾, 卢长宝. 价值共创:景区游客管理理念转向及创新路径[J]. 人文地理, 2016, 31(4): 135-142. |
[2] |
查爱苹, 邱洁威. 条件价值法评估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效度检验——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6, 31(1): 154-160. |
[3] |
杨秀平, 翁钢民. 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管理创新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 29(6): 146-153. |
[4] |
尹新哲, 李菁华, 雷莹. 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以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2): 154-159. |
[5] |
李庆雷, 赵红梅. 旅游资源的可拓性及其认识论意义[J]. 人文地理, 2012, 27(3): 125-130. |
[6] |
李益敏, 蒋睿. 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6): 131-134. |
[7] |
沈世伟, Violier Philippe. 三十年来法国地理学界旅游资源研究方法的演进——兼与中国现行旅游资源研究方法比较[J]. 人文地理, 2010, 25(6): 139-142. |
[8] |
梁明珠, 王伟. 公共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政府规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6): 150-153. |
[9] |
翁钢民, 李胜芬.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路径分析[J]. 人文地理, 2009, 24(1): 114-118. |
[10] |
黄向. 系统动力学视角下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私有化影响机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08, 23(5): 88-94. |
[11] |
程胜龙, 陈思源, 马交国, 周武生, 王乃昂. 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 人文地理, 2008, 23(4): 105-111. |
[12] |
吴江, 周年兴, 黄金文, 丁正山.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07, 22(5): 124-127,123. |
[13] |
林明水, 谢红彬. VERP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启示[J]. 人文地理, 2007, 22(4): 64-67. |
[14] |
冯德显.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1(6): 67-70. |
[15] |
滕春惠, 马晓冬, 沈正平. 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J]. 人文地理, 2006, 21(6): 71-75,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