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1年 26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1-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书评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朱竑, 陈宁宁
近10年国际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及启示——基于《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论文的统计分析
世纪交替之际"批判"社会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杂志应运而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杂志已成为展示国际社会和文化地理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本文对《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00-2010年刊发的516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载文量变化、研究案例地分布和研究领域的关注度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期刊设立的22个研究议题进行了内容分析,以期为国内社会和文化地理学者把握国际最新研究趋势,提升自身研究水平、拓展研究新领域,以及加强与国际研究的融合和促进自身发展等提供借鉴。
2011 Vol. 26 (5): 1-8 [摘要] ( 320 ) [HTML 1KB] [ PDF 496KB] ( 1598 )
9 王传胜, 孙贵艳, 朱珊珊
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
西部山区由于生境条件差,很多地区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不仅一直受政府扶贫工作的关注,也受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关组织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梳理了自20世纪初以来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理论、实证及生态系统等多角度对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过程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随着多学科融合程度的加强,山区乡村聚落演化的研究逐步从以案例区分析为主的一般性的规律揭示走向以模式探寻为主的普适化的理论体系构建,对于山区乡村聚落,由于涉及更多的生态、贫困等多种区域发展问题,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综合性研究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2011 Vol. 26 (5): 9-14 [摘要] ( 220 ) [HTML 1KB] [ PDF 343KB] ( 1360 )
15 张瑜, 杨晓霞
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通过对相关外文数据库的检索,获得1980年以来国外农业旅游研究方面的文献370余篇,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旅游的兴起、农业旅游的概念和类型、农业旅游的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和障碍、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等。虽然国外在农业旅游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研究领域广泛,并已深入到许多微观层面,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如农业旅游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农业旅游类型的划分,全面认识农业旅游的影响等。
2011 Vol. 26 (5): 15-23 [摘要] ( 267 ) [HTML 1KB] [ PDF 705KB] ( 3796 )
24 高林安, 李蓓, 刘继生, 梅林
欧美国家露营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露营是符合休闲时代旅游者心理需求的一种旅游,更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时尚趋势。国内露营旅游及露营地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政府、企业、学者以及旅游者的关注。本文对欧美露营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的阐述了欧美露营地发展及研究现状。总结了欧美露营旅游在露营地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特色,发现其露营旅游产品呈现出集观光与休闲、个性与新颖、探险与刺激等功能相结合的趋势,服务活动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露营旅游发展进行思考,期待为中国露营地的规划建设以及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2011 Vol. 26 (5): 24-28 [摘要] ( 276 ) [HTML 1KB] [ PDF 334KB] ( 3391 )
社会
29 彭丽娟, 徐红罡, 刘畅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2011 Vol. 26 (5): 29-33 [摘要] ( 225 ) [HTML 1KB] [ PDF 313KB] ( 1762 )
34 邓金杰, 仝德, 李贵才
城中村外来人口的购房意愿研究——以深圳为例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深圳作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居住现状以及购房意愿,并分析其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通过影响住房改善需求、未来发展规划、购房能力等,户主年龄、户主学历、住深时间、家庭收入、现住房的租金以及满意度、户主户口以及留深发展意愿对城中村外来人口家庭购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2011 Vol. 26 (5): 34-38,93 [摘要] ( 244 ) [HTML 1KB] [ PDF 483KB] ( 2002 )
39 李开宇, 李九全, 王锴
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的农民工城镇化研究
农民工深度城镇化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转型、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城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以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中的个体微观行为特征研究为基础,研究农民工在区域认知、城镇化意愿与行为特征、城镇化格局与过程规律,建立农民工城镇化空间模型,可以揭示农民工个体微观行为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耦合关系;从城市生活空间与社会空间特征评价不同空间与行为模式下的农民工城镇化效率,可以提出效率导向下的农民工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与引导规划;基于空间公正理念,从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政策、资源可获性的城市社区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的城镇化进程。
2011 Vol. 26 (5): 39-42,132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291KB] ( 1423 )
文化
43 王丽萍
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
文化线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遗产专家的努力下,文化线路理论经过9次研讨会的补充、完善形成了概念清晰、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历次会议内容体现了文化线路理论发展演变的特点。分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形成的《2008文化线路宪章》内容后,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度解析文化线路思想,并指出文化线路对我国遗产保护体系重构、多元文化保护、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加强世界、民族的交流与联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2011 Vol. 26 (5): 43-48 [摘要] ( 411 ) [HTML 1KB] [ PDF 398KB] ( 2244 )
49 尹立杰, 张捷, 张宏磊, 张郴
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为例
书法景观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为游客提供多重信息,对游客感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纵观书法景观和旅游意象研究,尚不存在书法景观应用性价值研究及景观元素对目的地旅游意象构建作用的实证研究。本文以西安碑林为例,通过对书法景观功能维度进行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为未来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研究表明书法景观在旅游意象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且不同的书法景观功能维度(审美体验功能、地方认同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对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方式及强度不同。
2011 Vol. 26 (5): 49-53,64 [摘要] ( 391 ) [HTML 1KB] [ PDF 488KB] ( 1284 )
城市
54 祁豫玮, 顾朝林
快速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探讨——以南京市为例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的最大挑战。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极端的天气,它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为此,世界各国展开了包括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等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城市规划也是一个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领域。但是,目前这些方法仍旧延续了原有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现实指导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对于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通过调整规划原则和方法,编制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或区域规划,仍是亟待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原则与方法,并将其深入落实在南京新一轮城市规划中。
2011 Vol. 26 (5): 54-59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966KB] ( 1147 )
60 李建伟, 熊鹏, 张競予, 赵文成
基于女性主义的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例
性别差异是使用者主体特征差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造成男女在城市空间利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本文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分析性别差异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的具体表现,探究影响时空分异特征的作用机理,认为社会分工、家庭分工和心理结构是导致两性对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
2011 Vol. 26 (5): 60-64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423KB] ( 1213 )
区域
65 曹广忠, 郜晓雯, 刘涛
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区,都市区地域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了大量关注。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221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划分都市空间单元类型的基础上,考察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各类型都市区之间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在我国特殊经济社会环境下都市区地域的空间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单元在中心-外围关系上存在差异,都市区进入了均衡扩散阶段而非都市区以中心城市极化为主,孤立都市区的扩散效应较弱,非都市区地域的县域单元受到临近都市区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特征。都市连绵区内不同亚区域存在发展阶段与空间关系上的差异,加剧了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来自中心城市、外资拉动、县域经济内生的多重力量推动都市地域呈现独特的空间规律。
2011 Vol. 26 (5): 65-70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687KB] ( 869 )
71 朱光明, 王士君, 贾建生, 王陈平, 胡浩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为例
生态敏感性高的城市地域的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经常因为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矛盾而使之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在总结和思辨一般性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因特定的水域和人工林环境导致净月区总体上生态敏感性较高,按照划分的极高、高、中、低、非敏感5种生态敏感区,其中度及以上生态敏感区占全区50%左右。作者进一步以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前提,总结提出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类型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并指出其中后二者尚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2011 Vol. 26 (5): 71-75 [摘要] ( 307 ) [HTML 1KB] [ PDF 573KB] ( 1255 )
76 杨欢, 吴殿廷, 王三三
我国各地区旅游业产业地位与发展定位研究
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支柱产业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采用2009年人均创造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两项指标,通过五区间分类法考察了我国各省市区旅游业的地位。结合五区间分类法的分类结果,选择典型区域,讨论并总结了我国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略。各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或市场区位良好的地区,完全有必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1 Vol. 26 (5): 76-81 [摘要] ( 325 ) [HTML 1KB] [ PDF 541KB] ( 1041 )
82 胡芳肖, 王育宝
基于量图分析法的中国贫困省区划分研究
科学划分贫困区有助于强化政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助于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本文在综述国内外贫困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量图分析法,从动态的角度、省级行政区的层次,划分了中国的贫困省区,并根据贫困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变化,分析了导致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中国贫困省区脱贫致富的措施。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东中西梯级分布的空间特征,贫困省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贫困省区的贫困不但表现为收入低、生活条件差,而且还表现为市场化发育程度低、财政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中国内部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2011 Vol. 26 (5): 82-87 [摘要] ( 226 ) [HTML 1KB] [ PDF 432KB] ( 770 )
经济
88 曾思敏, 陈忠暖
信息时代我国电子商铺区位取向的实证分析
随着电子商铺的日益发展,信息时代地理区位的重要性成为地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我国淘宝网电子商铺为例,解剖网购交易完成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服务空间、物质往来以及资金交付等,从微观角度对互联网下电子商铺的区位取向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电子商铺有明显的区位取向,互联网应用技术与普及环境、配送空间的易接近性、第三方支付体系是影响其区位的三个主要因素。区别于传统的商业模式,电子商铺依托于发达的互联网上,不再受实体地理空间限制,但其网络结构式的经营模式使其仍依赖传统的地理区位。
2011 Vol. 26 (5): 88-93 [摘要] ( 250 ) [HTML 1KB] [ PDF 949KB] ( 1149 )
94 郭月婷, 徐建刚
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波动多尺度变化及趋势研究
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53-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率波动进行分解,得到其IMF分量及趋势分量RES,运用方差贡献率及相关性检验其周期变化,并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对增长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波动存在3年、8年和12.4年的准周期,以准8年周期为主,准3年周期次之;56年来居民消费呈波动增长趋势,1978年是其突变点,当年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极大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1983年居民消费增长率超过临界直线,此后呈显著上升趋势。经济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
2011 Vol. 26 (5): 94-98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463KB] ( 856 )
99 赵磊
城市化对典型省际区域旅游业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1996—2008——以江苏、河南和陕西三省为例
选取我国三个典型省际区域作为研究案例,并将城市化对旅游业的产业效应分为城市化对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整体旅游发展的三种产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区域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了城市化对旅游业不同的产业效应,主要表现为三省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整体旅游发展分别与本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着相互不同的协整关系。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三省整体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回归,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对三省整体旅游业的产业效应。文章进一步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11 Vol. 26 (5): 99-104 [摘要] ( 273 ) [HTML 1KB] [ PDF 420KB] ( 1018 )
旅游
105 罗秋菊, 杨娟
大型展会终端客户住宿产品购买模式研究——以广交会为例
广交会是定期举办的大型商务活动,对举办城市住宿业具有深远的且持续的影响。其终端客户(参展商和采购商)的住宿产品购买模式有别于观光游客和普通商务游客,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发现:(1)广交会的终端客户住宿产品购买模式主要是自主购买模式、中介机构导向的集体购买模式和客户公司买单模式。其中,参展商的主要模式是通过交易团进行集体采购,而采购商的主要模式是采用自主购买;客户公司买单是采购商特有的"购买"模式。(2)中介机构参与是终端客户集体购买模式的显著特点,中介机构与终端客户形成了一个购买中心,终端客户在这个中心中担任着使用者、影响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代表购买中心实施集体采购;且参展商与采购商的集团购买模式还存在显著差异。
2011 Vol. 26 (5): 105-110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637KB] ( 921 )
111 程道品, 程瑾鹤, 肖婷婷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结构关系研究——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
在整理及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模拟游客感知的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结构关系。结果表明:(1)旅游接待服务感知成为影响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最为关键的因素;(2)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感知也被证实为影响旅游接待服务感知、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因素;(3)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桂林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1 Vol. 26 (5): 111-116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458KB] ( 1274 )
117 张宏磊, 张捷, 史春云, 刘泽华
感知距离与游客满意度影响关系研究
游客感知的内容与形式,取决于对距离本身的感知。行为地理学认为存在着环境意象,且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影响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本研究利用2008年九寨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排序Logit模型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定量分析了游客感知距离与满意度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感知距离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影响;(2)九寨沟游客的旅游花费对于游客的满意度是呈现正向的影响;(3)游客的满意度会显著影响到感知距离的估计,游客估计的感知距离会随着满意度的提升而减小。
2011 Vol. 26 (5): 117-120,142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398KB] ( 2464 )
121 曹睿, 张璟
水上旅游满意度指标体系建构初探——以黄浦江游览为例
本文试图作水上旅游者满意度测量的初步研究,以期从游客感知角度评判城市水上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瓶颈问题。论文基于期望差异理论并参考满意度测评的通用方法SERVUAL量表,提出由"水上旅游满意度指标分类系统"和"水上旅游满意度指标评价系统"两部分构成的满意度指标体系。论文以黄浦江游览为例,采用结构化问卷随机调查法,得出量化的黄浦江游览满意度及其指标。论文认为游客对黄浦江游览的现状总体上说已经达到基本满意的状态,论文进而分析了9个强优势细分指标、11个劣势细分指标、2个潜力细分指标和1个问题细分指标。
2011 Vol. 26 (5): 121-126,59 [摘要] ( 422 ) [HTML 1KB] [ PDF 516KB] ( 1536 )
127 郭峰, 吴晋峰, 王鑫, 李蕾
基于SNA的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倒二八”结构研究
通过构建西安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流关系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研究西安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流关系,从中揭示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倒二八"结构的成因,提出尽快提高西安的航空可达性,借机世园会撬动港澳台市场,与桂林、成都、昆明等西部城市联合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等扭转西安"倒二八"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建议,为破解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倒二八"结构难题、拓展西安入境旅游市场提供理论指导。
2011 Vol. 26 (5): 127-132 [摘要] ( 439 ) [HTML 1KB] [ PDF 504KB] ( 829 )
133 江海旭, 李悦铮, 李芬
海峡西岸旅游区视角下的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研究
利用市场占有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对福建省入境旅游地域分布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在厦门、泉州、福州,港澳台游客占主导,外国游客以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居多。福建省2000-2008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研究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进而利用该模型对福建省未来五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
2011 Vol. 26 (5): 133-137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417KB] ( 919 )
138 刘晓霞, 王兴中, 翟洲燕, 常芳
基于城市日常体系理念的农家乐旅游空间功能结构提升研究——以蓝田县为例
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增长,具有独特空间结构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文章从城市日常体系原理出发,提出城乡结合部"城市-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成为乡村旅游结构的核心。在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规律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农家乐旅游为对象,提出了基于"城市日常体系"理念的农家乐旅游空间功能结构及相应的六种农家乐旅游业态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蓝田县农家乐旅游提升发展的具体规划中,为我国城市郊区农家乐旅游规划及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2011 Vol. 26 (5): 138-142 [摘要] ( 295 ) [HTML 1KB] [ PDF 534KB] ( 1804 )
143 张波
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人本化旅游解说系统构建
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文化的改变,引起旅游需求及行为的转变,旅游活动过程中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在此背景下,旅游者对旅游地解说服务的要求也呈现一种新趋势,要求旅游区管理者能够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提供相应的解说服务类型与项目,以提高旅游者的亲身体验。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以及发展阶段的相对滞后性,当前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较少。本文尝试性的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线索,借用手段-目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当前生态环境原始类旅游地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期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
2011 Vol. 26 (5): 143-147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557KB] ( 1179 )
148 岳红记
陕西唐十八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关中唐十八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营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历史、文学、美术、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价值。目前陕西的个别县域只对部分帝王陵墓进行了开发,割裂了唐陵文化的整体性。本文通过对唐十八陵的分布地域、文化资源特征的论述,分析了其产品知识性强、市场结构不均衡等内容,指出了唐十八陵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营销模式滞后,游客回头率低;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等系列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唐十八陵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2011 Vol. 26 (5): 148-152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403KB] ( 1158 )
153 王文
论旅游立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善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旅游过程中如何促进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契合于文化性。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以旅游法为载体,通过旅游法的体系化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可行而科学的。我国应通过制定旅游基本法、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旅游法规等法律,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宏观到微观多方位的保护。
2011 Vol. 26 (5): 153-157 [摘要] ( 250 ) [HTML 1KB] [ PDF 288KB] ( 1143 )
书评
158 王兴中
《地理科学导论》及其学术基础
"‘地理科学导论’是一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和初步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郑度,《地理科学导论》序言,2009)。
2011 Vol. 26 (5): 158-159 [摘要] ( 263 ) [HTML 1KB] [ PDF 158KB] ( 213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