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4年 19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4-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城市
1 张京祥, 吴缚龙, 崔功豪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透视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地方政府管治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给中国城市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更加明显,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了种种反应。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地方政府力图突破传统城市规划的制约,以增强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强化地方发展利益的一种新城市管治方式。文章通过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分析了其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主导角色,透视了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管治的变化。
2004 Vol. 19 (3): 1-5 [摘要] ( 227 ) [HTML 1KB] [ PDF 574KB] ( 1211 )
6 刘旺, 张文忠
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住宅作为城市的重要职能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直关注城市居住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全面阐述西方居住空间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有关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展望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领域。
2004 Vol. 19 (3): 6-11 [摘要] ( 240 ) [HTML 1KB] [ PDF 641KB] ( 1180 )
12 王建军, 许学强
城市职能演变的回顾与展望
全球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全球化对城市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加强,另一方面城市主导权力扩大。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由此带来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化、郊区化、绅士化等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不断演变,其基本趋势是由生产性职能转向服务性职能。并且这种演变会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逐步由多元服务向单一的人居服务发展。本文在对全球城市职能演变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根据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探讨了全球化对城市职能演变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城市职能的变化趋势。
2004 Vol. 19 (3): 12-16 [摘要] ( 240 ) [HTML 1KB] [ PDF 536KB] ( 833 )
17 丁万钧, 曹传新
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城市规划空间结构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2004 Vol. 19 (3): 17-21 [摘要] ( 192 ) [HTML 1KB] [ PDF 514KB] ( 698 )
22 景志慧
陕西城市规模效益分析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目前城市规模效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十三个城市规模效益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陕西省目前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特点,提出了城市规模效益达到最佳的策略。
2004 Vol. 19 (3): 22-25,16 [摘要] ( 209 ) [HTML 1KB] [ PDF 513KB] ( 951 )
区域
26 普军, 阎小培
专业镇经济模式的形成机制、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专业镇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珠江三角洲是专业镇集中地之一,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规模大,其"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与超10亿元的经济规模引起了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在对佛山市专业镇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专业镇的产生及其本质,分析佛山市专业镇形成的动力机制、类型与发展阶段,总结了佛山市专业镇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政府与企业分别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2004 Vol. 19 (3): 26-30 [摘要] ( 200 ) [HTML 1KB] [ PDF 627KB] ( 861 )
31 贾若祥, 刘毅
企业合作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区域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区域发展差异也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国共同繁荣,我国开始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加强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合作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区域合作主要通过企业合作来完成。本文分析了企业合作形成的动因,并总结出四种不同的企业合作模式,认为企业合作对于地区创新网络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转移、区域投资扩散和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2004 Vol. 19 (3): 31-35 [摘要] ( 223 ) [HTML 1KB] [ PDF 528KB] ( 781 )
经济
36 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0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σ趋同,在1990-1999年期间则没有出现σ趋同,却表现为分异。与此相对应,1978-1990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也发生了β趋同,趋同的速度在2.2%以上。这个速度与国外学者关于β趋同速度在2%左右的结论相接近。但是,1990-1999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β趋同系数却为正值,表明这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β趋同,而是出现了分异。就1978-1999年的总体情况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β趋同,不过β趋同的速度很小,只略高于0.9%。在1978-1999年期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国家的区域政策还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区域经济格局,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区调控措施,才能够有效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04 Vol. 19 (3): 36-40 [摘要] ( 230 ) [HTML 1KB] [ PDF 505KB] ( 896 )
41 俞勇军, 陆玉麒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区域差异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江西省受周边强经济中心的影响,经济区位边缘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江西省突破原来农业大省的发展思路,致力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江西省内部地区差异较1990年明显扩大,而且表现出各地区相对波动较大的特征。本文采用偏离一份额模型,对江西1990——2001年间11年来的发展状况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将江西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江西省各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是其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
2004 Vol. 19 (3): 41-45,30 [摘要] ( 188 ) [HTML 1KB] [ PDF 907KB] ( 878 )
46 朱华友, 丁四保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特点研究
文章通过对经济带概念的分析,构建经济带的形成和演进理论,认为经济带有等级、层次之分,其时空演进的理论为增长极理论-点-轴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证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存在性,分析其结构、功能及空间联系形式。作者认为,长春-吉林经济带目前是一个弱经济带,其扩散效应较弱,随着其扩散效应的增强,长春-吉林经济带将能够从整体上带动和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
2004 Vol. 19 (3): 46-49,55 [摘要] ( 357 ) [HTML 1KB] [ PDF 499KB] ( 797 )
50 谢守红, 汪明峰
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研究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领域和地域的逐步扩大,在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但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文章从地区和城市这两个层次分析了其分布的总体特征,并认为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规模、政策导向、人力资源、信息流通、历史传统和地缘经济等。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外资金融机构将逐步向内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数会不断增加,但现有的总体分布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外资金融机构仍然会向几个主要的金融中心集聚。
2004 Vol. 19 (3): 50-55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615KB] ( 933 )
56 林文杰, 魏清泉, 孙继凤
实施区域倾斜政策逐步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本文根据区域政策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变动中的作用,提出应当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区域倾斜政策,以实现控制地区相对差距不再扩大的第一步目标和地区绝对差距逐渐缩小的第二步目标。指出这一区域倾斜政策应当是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区域政策,是一个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倾斜的区域政策,是一个包括经济优惠、社会公平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手段的区域政策。
2004 Vol. 19 (3): 56-59 [摘要] ( 273 ) [HTML 1KB] [ PDF 438KB] ( 801 )
60 强小安, 王晔
论中国信息化的路径选择
十六大针对我国国情以及世界信息化的现实,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的,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笔者认为必须了解并正视中国信息化的初始条件,例如,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呈现多层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第三产业的比例偏小、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亟待变迁、文化变革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完善、教育水平低等。努力避免由于这些初始条件引起的路径依赖而产生的锁定。笔者认为,为了避免锁定,作为政府应提高认识,关注长远与差别;重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信息化进程顺利进行。
2004 Vol. 19 (3): 60-63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455KB] ( 835 )
社会
64 李日邦, 王五一, 谭见安, 李海蓉
中国国民的健康指数及其区域差异
用"健康指数"来表征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以预期寿命为核心,选择27项与寿命有密切关系的、能反映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健康指标,综合求得健康指数,基本上反映了各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区域差异,表明我国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较好,西部地区稍差。
2004 Vol. 19 (3): 64-68 [摘要] ( 280 ) [HTML 1KB] [ PDF 608KB] ( 1191 )
文化
69 李宁利
一夫多妻制在古代岭南盛行的地理基础及其历史影响
历史文献记载及婚俗残余反映古代岭南地区盛行一夫多妻制,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该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等是使得一夫多妻制盛行的主要原因。一夫多妻制在岭南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可分为山区、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三个地区,给当地社会和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岭南经济发达的城镇,重婚、"包二奶(情妇)"现象又有所抬头,是新形势下一夫多妻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折射。在正视这种现象同时,应充分认识它,并采取强有力措施革除它,以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2004 Vol. 19 (3): 69-73,68 [摘要] ( 395 ) [HTML 1KB] [ PDF 801KB] ( 941 )
74 陈忠祥
银川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构想
本文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大银川"建设中,如何培育银川市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搞好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夯实塞上江南文化底蕴,突出回乡风情文化个性,展现西夏文化的独特神韵,巧作黄河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的镶嵌点缀,以及构筑文化建设的合理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构想。
2004 Vol. 19 (3): 74-77 [摘要] ( 390 ) [HTML 1KB] [ PDF 454KB] ( 784 )
进展与动态
78 乔家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从不同视角、不同技术手段进行不同区域、不同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出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微观研究有待加强;②人文地理基础理论研究薄弱;③人文地理地位不高,且仍在下降;④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增多,但运用力度不够;⑤人文地理研究风气尚需要斧正。21世纪以来,人文地理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趋向:研究成果更具综合性、边缘性、可操作性、可视性,与实际应用结合更加紧密,且理论研究有所深入。根据问题,建议:①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克服浮躁情绪,潜心钻研;②加大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借用力度;③加强人文地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④加强人文地理学中的研究创新;⑤适时开展人文地理理论建设。
2004 Vol. 19 (3): 78-83,5 [摘要] ( 367 ) [HTML 1KB] [ PDF 756KB] ( 802 )
旅游
84 李东和, 叶晴, 肖舒羽
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目的地居民参与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投资商、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如何在新的一轮旅游资源开发中更多地考虑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并保证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十分迫切。文章认为,积极引导目的地居民充分而合理地参与区域旅游业发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文章从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目的地居民参与的必要性,提出了目的地居民参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三个层次,对目的地居民更好参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机制系统进行了初步构建。
2004 Vol. 19 (3): 84-88 [摘要] ( 219 ) [HTML 1KB] [ PDF 548KB] ( 1055 )
89 杨春宇, 叶文
旅游规划与人文关怀浅析
追溯旅游规划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人文关怀在不同时期所得到的重视程度。现代旅游规划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运用。但"人文关怀"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必须以"环境和谐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来体现对人类自身的关爱。通过旅游过程,使得主客双方共同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如何珍惜自然资源,融入自然环境,与之和谐相处;游客通过旅游而在精神、审美、知识等等价值观上的得到升华。
2004 Vol. 19 (3): 89-92 [摘要] ( 201 ) [HTML 1KB] [ PDF 437KB] ( 772 )
93 甘锐
中国超大城市游憩环境分析评价
在分析影响城市游憩环境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对城市游憩环境影响较大的园林绿地、道路、影剧院、观光景点、商场及超市、藏书量、娱乐设施、非建成区面积等因素,应用AHP方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13座超大城市的游憩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超大城市游憩环境的综合得分,南京、北京、成都排在前三位,并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城市单项因素的排名;城市各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游憩环境质量的地域分布状况等结论。针对这些结论,提出在城市游憩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加大建设游憩环境的力度等。
2004 Vol. 19 (3): 93-96,92 [摘要] ( 368 ) [HTML 1KB] [ PDF 475KB] ( 88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