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5年 30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5-04-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刘望保
生命历程理论及其在长期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历程理论试图通过时间维度来建构生命事件与社会环境和个体等制约间的互动关系。空间行为研究逐步由形态描述向过程和机制研究转变。生命历程理论为长期空间行为研究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将社会空间元素融入生命历程理论中,将长期空间行为自身及其社会空间影响作为事件状态的重要内容,从轨迹、转折点、持续期等角度来分析长期空间行为的发展演化及其社会空间后果,利用事件状态变化的恰当时间(timing)和转折点,把事件状态变化动态地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分析长期空间行为与社会路线、个体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议尽快合作开展长期空间行为纵贯调查,加强数据共享和团队合作,这是加强国内人文地理学的微观、动态和过程研究的现实需要。
2015 Vol. 30 (2): 1-6 [摘要] ( 389 ) [HTML 1KB] [ PDF 1548KB] ( 3280 )
7 庞博, 方创琳
城市负债的效应及测评研究进展与展望
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用于城市发展建设的资金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通过现代化融资借贷手段为城市发展筹集资金的方式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动力。但是,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和地区性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也使得城市债务的累积和扩大问题愈发严重。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城市负债的影响效应机制和测度预警内容与方法,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对相关内容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国外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视角较局限,缺乏多学科、广领域、立体层次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应注重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城市负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路径、累积效应、互动耦合作用等,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多层次尺度的数据进行更加细化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探索城市负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
2015 Vol. 30 (2): 7-14 [摘要] ( 299 ) [HTML 1KB] [ PDF 1958KB] ( 1189 )
15 余向洋, 吴东方, 朱国兴, 李德明
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从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研究期刊中析出关于"认同"研究的文献,通过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出旅游视域下认同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反映旅游视域下认同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线索。研究发现: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热度与其他学科研究具有一致性;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已形成了以心理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文化认同为核心,沿着政治认同、族群(民族)认同、地方(场所)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五大脉络延伸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表明国内关于认同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最后探讨了认同研究在旅游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国内关于认同研究的主要方向。
2015 Vol. 30 (2): 15-22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1456KB] ( 2908 )
社会
23 陈梓烽, 柴彦威, 周素红
不同模式下城市郊区居民工作日出行行为的比较研究——基于北京与广州的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的工作日出行行为,以此探究居住郊区化模式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在国内已有时间地理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城市间直接比较研究的尝试。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为居民提供了较完善的活动机会与便捷的出行环境,但并没有避免职住空间错位;市场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无法提供完善的活动机会与良好的出行环境,居民日常活动高度依赖于内城。
2015 Vol. 30 (2): 23-30 [摘要] ( 375 ) [HTML 1KB] [ PDF 2818KB] ( 1214 )
31 黄晶, 薛东前, 马蓓蓓
西安市微区域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研究
以街道办事处为研究单元,以居民收入数据为基础,采用FGT指数法和矢量数据符号法,分别从收入等级、收入差距、贫困程度等方面对西安市主城区的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1收入等级空间特征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心城区,高低交错";②街道办之间平均收入差距不大,街道办内部个人收入差距较大;③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老城衰退区、老工业区、城中村棚户区及近郊城乡交错区;④收入高低、收入差距分别与贫困程度呈现反比和正比关系。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从街道层面制定脱贫对策提供参考。
2015 Vol. 30 (2): 31-36 [摘要] ( 337 ) [HTML 1KB] [ PDF 1898KB] ( 1028 )
37 何仲禹, 翟国方
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就业流动是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就业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国7个城市的1600余份调查问卷,利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倾向以自身生源地为界限对劳动市场的地域进行二元划分,职业发展机遇和家庭因素在就业地的选择中最为重要,地区特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弱,生源地和个人观念都与就业地的选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政策建议。
2015 Vol. 30 (2): 37-42,102 [摘要] ( 570 ) [HTML 1KB] [ PDF 1713KB] ( 4948 )
43 章征涛, 刘勇
重庆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以重庆市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五普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手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重庆主城区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2000年重庆主城区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蓝领人口因子、白领人口因子、居住条件因子、外来人口因子4个;将2000年重庆主城区社会区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马赛克和圈层"结构,内圈表现为马赛克分布,被外圈农业人口分布区所包围。从主城区层面上看,社会区分布表现出一定非规律性;在组团内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规律性。
2015 Vol. 30 (2): 43-49 [摘要] ( 423 ) [HTML 1KB] [ PDF 2455KB] ( 1687 )
文化
50 陶伟, 程梓源
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人文地理学领域鲜有关注"饮茶听粤曲"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鉴于此,本文以百年茶楼——荣华楼的曲艺茶座为例,采取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定性描述方法,用"凝视"理论探讨在他者与我者、"看"与"被看"的互动中,荣华楼曲艺茶座其空间功能的塑造及转变、其社会关系的建构及意义。结果表明:①对茶楼关注的焦点随时间发生转移促使经营者思考如何改造展演空间的功能达到维持经营的目的,致使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原有功能被分割;②"凝视"是一种展演反思的作用力;3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发挥着维系社会某一特定群体文化体系的功能。
2015 Vol. 30 (2): 50-57,140 [摘要] ( 423 ) [HTML 1KB] [ PDF 1839KB] ( 1782 )
58 李鹏, 封丹
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最近三十年出现的地名研究的批判性转向,使地方命名的政治过程成为地名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从化温泉这一著名旅游地的地名变更过程的研究,对我国地名变迁的政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一个地方的命名是一场复杂的政治经济角力过程。"从化温泉"这一地名在历史的演变中拥有了令人瞩目的"符号资本"价值,成为中国政治体制中不同尺度行动者积极争取的对象。处于上层尺度的行动者通过政治事件与营销不断累积"从化温泉"的政治符号意义,使其成为国家尺度的地方范畴。而处于下层的地方政府则通过地名转移使用赋予"从化温泉"以新的地方意义。在这场围绕地名的争夺中,地方社区与地名的历史联系被边缘化甚至消除。
2015 Vol. 30 (2): 58-64 [摘要] ( 372 ) [HTML 1KB] [ PDF 2235KB] ( 2155 )
城市
65 张勇, 何深静
城市企业主义视角下的政府转型——中部小城济源的发展路径
借助对城市企业主义的简明定义,即以"企业化表述"和"企业化方式"来实施"企业化战略",通过考察中部小城河南省济源市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城市企业主义经历了由萌芽到深化的"全球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企业主义是多重尺度共同作用的产物;市场化和全球化构成相互交织的推动力量;城市体系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企业主义的战略与行动内容。
2015 Vol. 30 (2): 65-71 [摘要] ( 419 ) [HTML 1KB] [ PDF 2094KB] ( 1754 )
72 聂家荣, 李贵才, 刘青
基于夏普里值法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空间增量分配方法探析——以深圳市岗厦河园片区为例
本文以深圳市岗厦河园片区改造为例,根据合作博弈和夏普里值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利益形成和分配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更新改造能够实现权利关系的合理再建,其前提是保证各方的收益与其在改造中的价值贡献比例对等。换而言之,城市更新改造过程所产生的总收益可以认为是权利主体所投入的空间资本、公共资本和改造资金等要素所创造的合作收益,应该按照各项要素在收益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情况以及权利主体对于要素的占有情况来分配改造后的收益。以此为基础,在空间结构优化完成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于利益相关者权利关系的理顺和明晰。
2015 Vol. 30 (2): 72-77 [摘要] ( 330 ) [HTML 1KB] [ PDF 1723KB] ( 1132 )
78 王绮, 修春亮, 魏冶, 张林静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沈阳市就业可达性评价
将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方法引入到就业可达性测度研究中,在证明方法有效性的同时,也对研究案例沈阳市中心城区的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结果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的就业可达性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机理有:①单中心的城市形态;②城市规划的功能性布局;③居住的郊区化;④旧城改造与政策性住房;⑤地理要素的空间阻隔。提出用足规划手段促进产业与人口均衡化布局、旧城改造与政策性住房的合理落位、完善城市交通,破除路径障碍与培育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等调控策略。
2015 Vol. 30 (2): 78-82 [摘要] ( 414 ) [HTML 1KB] [ PDF 1714KB] ( 2288 )
乡村
83 杨亚楠, 陈利根, 郁晓非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研究进展
通过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农民集中居住成为各地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并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在归纳中国农民集中居住研究文献成果分布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出发,从农民集中居住发生机制、运行机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效应评价四方面对研究进展述评。从研究成果、内容和方法三个角度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总结出后续研究的三个迫切方向是农民集中居住需求研究、政府角色定位和社区治理机制创新问题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综合效应评价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研究框架。
2015 Vol. 30 (2): 83-88 [摘要] ( 289 ) [HTML 1KB] [ PDF 1929KB] ( 1683 )
89 朱文哲, 杜萍萍, 吴娜林, 李小建
传统农区蔬菜生产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环状结构中,蔬菜种植位于第一圈层。中国现行农业生产体制下,这种环状结构会产生一些偏差。本文对河南省开封市蔬菜生产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开封市蔬菜种植存在由邻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紧邻各县城中心分布较少,中远郊地区和交通便捷区分布广泛,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相关证据并不支持传统杜能环中的蔬菜圈层观点。这种分布特征受市场、交通、技术、地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在中国国情和地理条件下杜能理论应用的局限,对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5 Vol. 30 (2): 89-96 [摘要] ( 306 ) [HTML 1KB] [ PDF 2325KB] ( 2276 )
区域
97 王磊, 付建荣
美国大都市区尺度上的工业区位研究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都市区尺度上的工业区位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所揭示的产品差异化和城市集聚效应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区位熵分析、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美国工业区位与大都市区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集聚于大都市区核心区的往往是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位于大都市区外围区的大都是产品依赖于城市市场,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传统制造业则往往位于非大都市区。多数都市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大部分传统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这不仅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演和城市地理学的行业分析,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城市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5 Vol. 30 (2): 97-102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1695KB] ( 1302 )
103 谢里, 吴诗丽, 樊君欢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与驱动因素研究
本文利用五年计划或规划资料分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动态演变过程,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政策工具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效率和空间公平的角度分别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主导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优先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促进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动因存在差异:平衡发展阶段考虑巩固国防、开发资源、改善交通、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和提高内陆地区人力资本;优先发展阶段考虑国家财政经济实力、治国理念、科技创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比以及增强劳动力流动性;协调发展阶段考虑经济体制改革、环境治理、协调地方政府利益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5 Vol. 30 (2): 103-109 [摘要] ( 264 ) [HTML 1KB] [ PDF 1828KB] ( 1047 )
110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及调控研究——以滇池为例
脆弱性研究领域不断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社会自然复合系统扩展,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动态化和人文化地研究脆弱性已成为趋势。湖泊流域是多层级的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从流域角度、社会生态系统层面、体制机制维度,综合分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对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湖泊流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滇池为例,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模型结合,构建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评价模型,探寻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规律和脆弱性驱动机制,提出了湖泊流域脆弱性调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2015 Vol. 30 (2): 110-116 [摘要] ( 338 ) [HTML 1KB] [ PDF 1782KB] ( 1016 )
经济
117 高玉萍, 孟广文, 杨爽, 陈会珠, 邵擎峰
台湾自由经济区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推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台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经济型特区,通过不断转型升级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归纳,总结了台湾经历的"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自由贸易港-自由经济示范区"四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从目标、政策法规、管理、产业和空间结构入手,归纳出台湾自由经济区的形成演化规律;并认为要素、产业、效益、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各动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推动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对完善自由经济区形成演化理论探索和国内自贸区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5 Vol. 30 (2): 117-125 [摘要] ( 334 ) [HTML 1KB] [ PDF 2344KB] ( 1277 )
126 陈昆仑, 侯秋炜, 张祚
城市大型开发项目中非正规小市场的形成机制——以武汉“楚河汉街”武重小市场为例
近年来以空间视角对非正规经济的研究不断得到城市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中国现阶段的高速城市化过程又引发了新的非正规经济现象。以全国闻名的大型城市开发项目——武汉"楚河汉街"中伴生的武重非正规小市场为例,对大型城市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非正规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该非正规小市场有着特殊的存在状态,表现为经营空间固定、经营场所临时、消费群体广泛、经济活动事关生存、城市景观反差强烈。其存在动因主要是大型城市开发项目自身正常运转的需要、待迁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大项目建设中商业服务供给的空白、有关城市管理部门的默许。
2015 Vol. 30 (2): 126-133 [摘要] ( 353 ) [HTML 1KB] [ PDF 2576KB] ( 1062 )
134 彭建超, 钱畅, 吴群
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反思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切入点,在剖析封闭式、公开式等两种主要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将以社会建构为核心的地域性认同理论融入我国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
2015 Vol. 30 (2): 134-140 [摘要] ( 353 ) [HTML 1KB] [ PDF 2054KB] ( 1172 )
旅游
141 石张宇, 徐虹, 沈惊宏
中俄双边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1998-2011年中俄两国旅游与贸易数据为基础,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俄国出境旅游是进出口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出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俄国出境旅游对进出口中国贸易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并对进口贸易的推动作用要明显强一些;中国进出口贸易对出境俄旅游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要略强一点。俄罗斯断面看,占中国入境旅游比对对华贸易依存度有一定影响;中国断面看,中国对俄贸易依存度对出境俄旅游偏好和占俄入境旅游比影响均较大。两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性差异特征分析能为两国双边旅游与贸易良性互动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2015 Vol. 30 (2): 141-147,96 [摘要] ( 584 ) [HTML 1KB] [ PDF 2323KB] ( 1426 )
148 吴静, 杨兴柱, 孙井东
基于新地理信息技术的南京市游客流动性空间特征研究
利用新地理信息技术,采集500个游客GPS地理标记照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游客在南京城市内部及其与长三角其它城市空间流动特性,并提炼游客空间行为一般模式。发现:①南京城市内部旅游流在主城区集聚,整体上呈现中心城区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且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小型化、斑块化的布局特征。②南京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线形路线以点-点模式为主导,地域模式以便利的同城市中心流动为多数,其旅游流流动模式与已有典型模式基本吻合,同时长三角地区旅游流呈现等级扩散特征。
2015 Vol. 30 (2): 148-154 [摘要] ( 379 ) [HTML 1KB] [ PDF 2235KB] ( 1574 )
155 杜美龄, 孙根年
30年来国际“贸易-交通-旅游”(3T)互动的统计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交通-旅游"(3T)互动日益增强。采用1982-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总量的发展历程,从进、出口分量视角考察三者相关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构建回归方程。结果发现:①30年来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的发展呈持续增长态势。国际贸易和旅游日益重要。②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增长过程具有同步性,表现为波动周期同涨同落。③所构建的回归方程决断系数R2均在0.99以上,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存在显著相关性。国际货运与国际贸易,国际客运与国际旅游之间具有确定、直接的因果关系;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的因果性尚待探究。
2015 Vol. 30 (2): 155-160 [摘要] ( 390 ) [HTML 1KB] [ PDF 1952KB] ( 1108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