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2年 17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2-02-15
城市
文化
人口
经济
政治
乡村地理
历史
旅游
区域
人口
文化
1
Paul Claval
文化与地理学
地理学对文化的探讨从未停止过。许多地理学家对文化、文化的特殊贡献以及近年来文化的发展与所遇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地理学界对文化问题的重新认识导致了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新文化地理的产生使文化涵盖了整个地理学科,但文化要素不能单独解释地理事象。文化有助于人们理解其选择和行为,它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过程。在初期阶段,新文化地理着重于对微观文化事象的研究,从而探求文化过程,但文化同时具有宏观的社会存在性,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2002 Vol. 17 (1): 1-3 [
摘要
] (
297
) [
HTML
1KB] [
PDF
127KB] (
2304
)
4
张成渝, 谢凝高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世界遗产具有很高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由于自然力对世界遗产的长期破坏和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一项旨在保护全人类共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应运而生。世纪之交,中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正面临着无节制的旅游开发行为的巨大威胁。本文以泰山索道工程为例,提出运用最低安全标准(SMS)界定遗产地保护与利用两者之间的度。文章指出,遗产价值的挖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深入下去,功能分区是处理当前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可行手段。
2002 Vol. 17 (1): 4-7 [
摘要
] (
336
) [
HTML
1KB] [
PDF
206KB] (
1249
)
区域
8
汤建中, 张兵, 陈瑛
边界效应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地域模式——以东亚地区为例
边界是划分不同政治实体及其管辖地域的政治地理界线。国际边界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屏障和中介两种效应,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角度,可划分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放型等边界类型,不同的边界类型对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不同。边界效应在空间维上是可变的,通过空间扩散向腹地外延。文中图示了核心腹地、紧密腹地和边缘腹地三种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下,开放型边界逐渐增多,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以边界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东亚地区为研究样本,提出了边界跨国界经济合作的3种基本地域模式,即通道模式、贸易口岸模式和开发区模式,并探讨了各自在边界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内涵及发展前景。
2002 Vol. 17 (1): 8-12 [
摘要
] (
315
) [
HTML
1KB] [
PDF
242KB] (
2098
)
13
刘妙龙, 杨冰, 黄佩蓓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研究——NCGIA对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
本文以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资助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进行的瓦伦纽斯(Varenius)研究项目有关信息时代地理学研究的一系列中期研究报告与论文为基础,介绍了中心一些著名学者以地理学家独特的地理哲学思维,对信息时代的地理学研究若干理论问题所作的新探索与阐述,旨在为国内学者了解、追踪地理信息科学的新发展,开展地理信息科学的跨世纪研究提供借鉴。
2002 Vol. 17 (1): 13-18 [
摘要
] (
554
) [
HTML
1KB] [
PDF
277KB] (
1141
)
29
张桂兰, 张序强, 徐淑梅, 王金辉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产业合作开发研究
本文从产业结构分析出发,研究了东北亚经济区中一个特殊区域上三个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指出了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的资源互补性、产业发展差异性、科技水平各具优势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特征,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技术合作的产业方向。
2002 Vol. 17 (1): 29-33 [
摘要
] (
335
) [
HTML
1KB] [
PDF
219KB] (
1313
)
34
陈文晖, 李宝生
中国西部开发研究评述
本文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下,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部开发的研究著作、西部开发中关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西部经济开发战略、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开发的经济布局、西部开发中对外开放和区际贸易等问题一一做了评述,指出了西部开发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研究中可资注意的有关问题。
2002 Vol. 17 (1): 34-38 [
摘要
] (
311
) [
HTML
1KB] [
PDF
235KB] (
995
)
39
陈忠祥
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由掠夺式向互为报复式演进的过程、原由及危害,剖析了回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制约因子,即:生活贫困及生产方式的落后性,人类自身生产及人口素质的低层次性,区域文化的封闭性,生态环境的逆展性。并针对上述因子,提出了改善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地域文化建设,积极进行社区建设。
2002 Vol. 17 (1): 39-42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202KB] (
1054
)
43
高翔, 王爱民
再造河西契机下张掖地区产业增长态势分析
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健康快速,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其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大小。张掖地区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地区,它不仅区位条件优越,而且发展的基础较好,潜力巨大。随着甘肃省"再造河西"战略的实施,张掖地区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为适应形势,促进发展,张掖地区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加以调整。本文首先利用"克劳森四指标法"对张掖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判断,认识了张掖地区在甘肃省所处的相对发展水平。其次进一步采用"偏额-份额分析法"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劣、各产业增长态势进行了分析,根据新时期发展战略要求,有针对性地指明了各产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导向。
2002 Vol. 17 (1): 43-46 [
摘要
] (
244
) [
HTML
1KB] [
PDF
204KB] (
861
)
经济
19
黄朝永, 庄林德
国际资本流动研究评述
资本流动研究是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地理学前沿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经济学与地理学在国际资本流动研究方面的比较,指出了目前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加强资本流入的负面影响研究,外资流入的适度规模研究,资本流动过程研究和动力机制研究。
2002 Vol. 17 (1): 19-23,38 [
摘要
] (
333
) [
HTML
1KB] [
PDF
273KB] (
1001
)
51
吴林海, 范从来
中国科技园区位布局探析——以西安科技园区为例
科技园区是20世纪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创建科技园区以发展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趋势。国内外研究表明,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区位布局,一般只有大城市的区位条件,才能为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各种聚集经济条件。因而科技园区必然在城市化地区首先出现。但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实践证明,这一结论没有普遍性。本文分析了科技园区布局的一般规律,并以西安科技园区位布局为例作分析验证,以期为科技园区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002 Vol. 17 (1): 51-54 [
摘要
] (
276
) [
HTML
1KB] [
PDF
218KB] (
912
)
55
周生路, 陈敬雄, 王杰臣
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设计研究
投资决策是房地产开发的必要前提,但决策分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对开发项目及其所处市场环境所包含的大量资料数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运算和决策。而这些过程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本文在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实例设计开发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开发目标、系统功能结构和模块划分、系统数据的特点、系统运用的特点,以及系统数据管理设计、系统模型设计和系统输入输出设计等。最后根据房地产投资决策实务及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提出了该系统未来功能完善和版本升级的方向。
2002 Vol. 17 (1): 55-59 [
摘要
] (
245
) [
HTML
1KB] [
PDF
225KB] (
913
)
60
安旭东, 高中贵, 彭补拙
农村城市化影响下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初探——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土地资源是作为中国二元城市化道路之一的农村城市化最基础性和最受关注的生产力要素,其协同效应驱动农村土地利用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与重构,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问题。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阐述农村城市化运行机制及农村城市化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结构、模式变革,进而探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障碍,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它对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2 Vol. 17 (1): 60-64 [
摘要
] (
254
) [
HTML
1KB] [
PDF
237KB] (
1042
)
人口
24
刘继生, 陈彦光
人口的区位过程与城市的分形形态——关于城市生长的一个理论探讨
基于中心地假设,从城市人口分布的Sherratt模型和Naroll Bertalanffy的城乡人口异速生长关系出发导出关于人口分布空间动力学和城市扩展时空过程的数学模型,然后借助Batty等关于城市生长的DLA -DBM模拟结果证明人口的区位选择过程与城市的分形形态存在着内在关系。文章提出了关于区域人口运动和城市形态演化的三个基本原理:信息火商增原理、异速生长原理和Logistic发展原理。
2002 Vol. 17 (1): 24-28,18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286KB] (
993
)
65
朱传耿, 马荣华, 甄峰, 顾朝林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2002 Vol. 17 (1): 65-68 [
摘要
] (
288
) [
HTML
1KB] [
PDF
195KB] (
1239
)
城市
47
王红, 闾国年, 陈干
细胞自动机及在南京城市演化预测中的应用
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是一种具有时空计算特征的动力学模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复杂的系统可以由一些很简单的局部规则来产生,特别适合城市等空间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模拟研究。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细胞自动机的有机集成而构筑的CA-Urban模型模拟南京市的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化过程。对南京三个开发区的发展以及南京能否跨江发展等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了预测和评估。通过设置不同的转换规则、参数,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系统的宏观演化的可能模式,为城市规划等提供了辅助决策。最后提出了模型的缺点及其展望。
2002 Vol. 17 (1): 47-50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251KB] (
993
)
政治
69
曹诗图
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及外交对策探讨
本文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特点,认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处于亚太地区的枢纽位置,海陆邻国众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潜在性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政治地理环境比较严峻。鉴于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和中国目前的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因势利导、放眼未来的外交方略与对策,即理智而妥善地处理好中美关系,积极争取欧洲、转化美国,立足亚太"舞台",发挥大国作用。认为当今中国迫切需要的是继续争取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走强国之路。
2002 Vol. 17 (1): 69-72 [
摘要
] (
263
) [
HTML
1KB] [
PDF
200KB] (
1556
)
旅游
73
庄大昌, 董明辉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洞庭湖区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特别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本文根据洞庭湖区湿地呈同心环带状分布的特征,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进行了景观分类:即洞庭湖湖泊河汊区、洞庭湖湿地平原区、洞庭湖环湖低丘岗地区;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洞庭湖湿地各环带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即洞庭湖湖泊河汊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洞庭湖湿地平原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洞庭湖环湖低丘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就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以期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洞庭湖区湿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002 Vol. 17 (1): 73-76 [
摘要
] (
297
) [
HTML
1KB] [
PDF
196KB] (
1422
)
历史
77
张楠楠, 石爱华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
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地理学是其中比较激烈的部分。西方传教士作为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媒介,理所当然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其中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本文结合传教士在中国发展的兴衰过程,相应地对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的研究分三个时期来进行描述:唐元时期、明末清初时期以及鸦片战争以后。最后,本文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它在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中国对地理科学认识的误导。
2002 Vol. 17 (1): 77-80,72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237KB] (
1496
)
乡村地理
81
张小林, 盛明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乡村经济学、乡村社会学)对乡村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三者各有侧重,乡村地理学重点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乡村经济学主要关注乡村经济系统的组织与发展规律,乡村社会学则把重点放在乡村社会变迁上,但共同交叉之处甚多。乡村问题带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地域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需要重新定向,笔者建议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为主线,加强经济、社会、地理的综合研究,探讨空间结构模式及其规律性,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
2002 Vol. 17 (1): 81-84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203KB] (
1542
)
85
张京祥, 张小林, 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枝学科,乡村聚落的演化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乡村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以形成与区域宏观社会经济背景相匹配的聚落体系,对城乡区域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乡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规划组织理论。关于乡村聚落体系演化,本文提出了区域空间进程中的四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文章还研究了国际上对乡村聚落体系组织的战略方法,包括职能地域一体化战略、选择性空间封闭战略、乡村城市发展战略。文章结合江苏的有关案例,重点论述了中心镇及中心村选建、设施配置、政策配套等内容,指出:①通过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合并、重组;②通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农业空间的集约化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③通过配套支撑体系来实现对乡村聚落体系优化的引导。提出了中心村选建的主要标准:①区位优势;②联系合理;③规模经济;④节约用地。
2002 Vol. 17 (1): 85-88,96 [
摘要
] (
318
) [
HTML
1KB] [
PDF
324KB] (
1590
)
89
杨山
发达地区的乡村集镇空间扩展差异与模型研究——以锡山市为例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乡镇企业成长最快的地域。从1970到1998近30年的时间中,尤其是从1978到1998年,锡山市域乡村集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经历了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的过程。数量的变化本身体现了无锡市区空间和集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强。本文首先从1970年的地形图和1984、1991、1998三年的遥感影像上提取锡山市乡村集镇的空间扩展变化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进行叠置分析,然后建立乡村集镇扩展的模型,为乡村集镇空间扩展趋势的预测、规划提供依据。论文提供了三种乡村集镇扩展的模型:线型模型、幂函数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而幂函数模型是预测今后集镇发展规模较理想的模型。
2002 Vol. 17 (1): 89-92 [
摘要
] (
296
) [
HTML
1KB] [
PDF
188KB] (
882
)
93
孙斐, 沙润, 周年兴
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创新
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该建筑景观的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然而,近年来,苏南许多水乡地区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水乡村镇不断扩张,在实际建设中又缺乏长远的、综合的规划,从而造成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景观面临困境。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趋同现象也导致了村镇传统建筑景观多元化的丧失。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问题,提出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原则(保护与人们生活的改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建筑景观分等定级的原则;积极保护与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而提出文化发展观,倡导创造有苏南水乡特色的绿色田园建筑景观。
2002 Vol. 17 (1): 93-96 [
摘要
] (
289
) [
HTML
1KB] [
PDF
212KB] (
159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