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0年 15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0-04-15

城市
书评
历史
人口经济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
人口经济
1 李日邦, 谭见安, 王五一, 何洋
中国人口寿命的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
本文论述了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分析了我国"百岁寿星"的地理分布态势,提出了防治老年性疾病和艾滋病、增进延年益寿的积极意义。建国后,我国人口寿命的年度变化可分为快速增长和平缓增长两个时期,在区域差异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之间和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000 Vol. 15 (2): 1-6 [摘要] ( 337 ) [HTML 1KB] [ PDF 251KB] ( 4398 )
30 张耀光, 韩增林, 栾维新
澳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葡萄牙人侵占我国澳门后,400多年来,它曾是东西方贸易的商埠。澳门经济真正发展起来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文中对澳门经济发展过程与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以及主要产业部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澳门优势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0 Vol. 15 (2): 30-34 [摘要] ( 324 ) [HTML 1KB] [ PDF 201KB] ( 1731 )
35 刘兆德
山东省人均粮食变化的时空差异研究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山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时空差异研究,并探讨了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对因地制宜调控人粮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0 Vol. 15 (2): 35-37,52 [摘要] ( 325 ) [HTML 1KB] [ PDF 178KB] ( 915 )
城市
7 阎小培, 贾莉, 李建平, 翁计传
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都市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都市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大都市的发展呈现出特殊的时空特征,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对转型时期中国大都市的发展特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和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0 Vol. 15 (2): 7-14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318KB] ( 1045 )
15 张京祥, 崔功豪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城市结构增长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空间现象,而一直引起各方面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对西方各学派相关研究方法及成果的系统考察,从结构增长、空间组织、增长过程三个方面,以若干具体的原理,对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释,研究了新经济环境、技术要素的相关影响,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2000 Vol. 15 (2): 15-18 [摘要] ( 301 ) [HTML 1KB] [ PDF 171KB] ( 2025 )
19 徐永健, 许学强, 阎小培
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中国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类似西方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都市连绵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一直是国内外地理学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本文简要回顾了在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EMR)定界、空间结构分析与机制探讨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典型大都会区与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从历史与现代两大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劳动地域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的角度探讨中国典型大都市区形成基本原理的初步看法。
2000 Vol. 15 (2): 19-23 [摘要] ( 297 ) [HTML 1KB] [ PDF 209KB] ( 1195 )
24 刘贵利, 顾朝林
城市社区与流动人口聚落的生态关系及其调控——以北京市为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逐渐在城区或城市边缘地带形成一些以地方特色为主的流动人口聚落,学术上称之为异质社区。它们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在外来流动人口与当地市民之间、异质社区和主流社会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关系。本文以北京市部分异质社区为例,对其现状特征、发展趋势和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于协调异质社区与主流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社区的自组织功能、以及城市社区一体化发展有指导意义。
2000 Vol. 15 (2): 24-26,63 [摘要] ( 309 ) [HTML 1KB] [ PDF 168KB] ( 1103 )
27 陈大鹏
新时期城乡联姻现象的成因、特点与对策
本文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城乡联姻现象,以西安市的几个实例分析和社会经济调查为基础,剖析城乡婚姻的成因与特点,并提出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2000 Vol. 15 (2): 27-29 [摘要] ( 323 ) [HTML 1KB] [ PDF 128KB] ( 972 )
49 甄峰, 花俊, 黄朝永
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构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始进入了所谓的数字化时代。一个新的数字化空间正开始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地球。本文首先探讨了数字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城市与区域发展动力的改变、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以及一些新的空间现象,最后对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0 Vol. 15 (2): 49-52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181KB] ( 1091 )
53 黄天元
我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文章对我国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城市化存在三大问题,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用地规模外延式扩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摆脱市场疲软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0 Vol. 15 (2): 53-55 [摘要] ( 304 ) [HTML 1KB] [ PDF 134KB] ( 1168 )
旅游
38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定位与定向
在回顾国内外旅游规划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旅游规划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从旅游规划的对象、任务、理论和技术四大方面,结合国情探讨了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
2000 Vol. 15 (2): 38-40,23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166KB] ( 1523 )
41 刘锋, 郭来喜
论宁夏长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长城是历史的巨大遗赠,是中国永远不倒的旅游王牌。宁夏自古为祖国北部边防前线和边塞要地,历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这些长城遗迹已越来越受到破坏,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保护,或从旅游开发角度都应纳入宁夏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宁夏可持续旅游的优先发展领域。为此,宁夏应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选择不同代表地段加以维护和仿造,采用"长城徒步游"、"自行车长城游"、"越野车长城游"、"直升飞机空中长城游"等不同旅行方式,推出"历代长城大系游"、"原始长城风情游"、"沿黄河长城游"、"沿公路长城游"、"沿沙漠长城游"等。
2000 Vol. 15 (2): 41-44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69KB] ( 1242 )
45 曹小曙
城市旅游的摄影透视
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城市旅游方兴未艾,世界及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本文从摄影的角度对城市旅游作一探讨。初步分析了摄影与城市旅游的关系;摄影的城市旅游景观类别;城市旅游摄影的功能以及城市旅游摄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分析了在城市旅游的研究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观察与思想的研究成果,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000 Vol. 15 (2): 45-48 [摘要] ( 304 ) [HTML 1KB] [ PDF 167KB] ( 924 )
56 张红
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和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境外游客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为旅游热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
2000 Vol. 15 (2): 56-57,14 [摘要] ( 315 ) [HTML 1KB] [ PDF 132KB] ( 1495 )
历史
58 王爱民, 刘加林, 缪磊磊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及其演进
以人地相互作用为主线,本文探讨了历史时期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时空背景、作用模式和基本特点,针对三个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动力机制的差异,分别建立了"气候波动主导下的人地交互作用模式"、"地缘格局主导下的人地地域互动模式"和"土地承载力限制下的人地关系循环模式"。
2000 Vol. 15 (2): 58-63 [摘要] ( 310 ) [HTML 1KB] [ PDF 244KB] ( 1236 )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64 王立红, 王秀苗
黄河断流对山东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是一个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黄河是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对本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黄河断流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山东省农业的稳产高产、人畜饮水和工业的发展,反映了黄河流域发展的非可持续性,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来解决。
2000 Vol. 15 (2): 64-66 [摘要] ( 346 ) [HTML 1KB] [ PDF 132KB] ( 1138 )
67 张伟, 李爱贞
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东营市可持续发展
文章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遵循的原则、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领域及任务,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2000 Vol. 15 (2): 67-69 [摘要] ( 341 ) [HTML 1KB] [ PDF 126KB] ( 1060 )
70 陈培安
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在深入分析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和主要对策。
2000 Vol. 15 (2): 70-72 [摘要] ( 378 ) [HTML 1KB] [ PDF 129KB] ( 936 )
73 王有邦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是山东国土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在分析其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领域及基本对策。
2000 Vol. 15 (2): 73-75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130KB] ( 1040 )
76 迟运祥
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山东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山东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几点战略对策。
2000 Vol. 15 (2): 76-77 [摘要] ( 289 ) [HTML 1KB] [ PDF 93KB] ( 999 )
78 徐红
山东省未利用土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山东省未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少、类型多样、开发难度大,生态环境差,地域分异明显,本文在分析未利用土地的现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2000 Vol. 15 (2): 78-79,80 [摘要] ( 345 ) [HTML 1KB] [ PDF 130KB] ( 1034 )
书评
80 胡兆量
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评价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000 Vol. 15 (2): 80-80 [摘要] ( 289 ) [HTML 1KB] [ PDF 50KB] ( 84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