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3年 28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3-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张京祥, 于涛, 陆枭麟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大事件营销效应: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在全球竞争时代,大事件营销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增长策略的重要工具。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分析视角,对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物质空间效应、社会空间效应、经济与政治效应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而揭示了通过大事件营销实现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本质。文章指出,大事件营销成为城市在全球化流动空间中增强对资本等发展要素粘性的重要媒介,实现了从流动空间向场所空间的转变,对城市的空间、经济、社会与政治关系等都产生着深刻的重塑作用。但是,更加关注如何将外向增长机遇与城市内生增长能力进行更好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2013 Vol. 28 (5): 1-5 [摘要] ( 312 ) [HTML 1KB] [ PDF 744KB] ( 1553 )
6 张爱平, 钟林生, 徐勇
国外旅游虚拟社区研究进展及启示
网络信息时代,旅游虚拟社区不断涌现,并对旅游决策、旅游营销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国外学者关注到旅游虚拟社区的影响,并由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旅游虚拟社区研究起步较早,视角宽泛,理论日趋成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成员参与需求、心理情感与成员行为、UGC行为主体、UGC价值与影响四个方面。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并借助先进的网络调查,使结论更具科学性。最后,基于国外研究现状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方向,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2013 Vol. 28 (5): 6-11,116 [摘要] ( 339 ) [HTML 1KB] [ PDF 759KB] ( 2019 )
12 彭敏, 杨效忠, 瞿文凤, 范妃妃
国外社会化媒体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应用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转变。基于社会化媒体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现实,通过对国外社会化媒体和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社会化媒体概念界定、社会化媒体类型划分、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研究发现,目前国外关于社会化媒体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的多方面深刻影响也逐渐被学者认识,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最后,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角度提出相关的研究启示。
2013 Vol. 28 (5): 12-18 [摘要] ( 311 ) [HTML 1KB] [ PDF 653KB] ( 3005 )
19 汤茂林
问题主导还是方法主导?——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存在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方法(技术)导向。这种特色的成因是复杂的。政策导向主要与经世致用、缺乏研究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有关;方法(技术)导向则主要与理工科思维、现代化的简单理解和对工具理性的推崇,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普及以及"3S"技术发展有关。在新形势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要实现知识增量,就必须以问题和理论为导向,进而看我们能否发现新的现象和问题,验证其是否普遍存在,然后寻找理论解释(已有理论或建立新理论)。这种对我国人文地理理想图景的探讨值得重视。
2013 Vol. 28 (5): 19-23 [摘要] ( 337 ) [HTML 1KB] [ PDF 491KB] ( 1425 )
社会
24 穆晓燕, 王扬
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化中的同质聚居与社区重构——对北京三个巨型社区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在两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天通苑、回龙观、望京等三个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巨型社区进行了社区居民的构成特征、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收入居民的迁移意愿及居民满意度的分析,描述了社区的演替趋势和重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新型社区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影响下,建设初期便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收入、职业的因素是造成初步同质的重要原因;在社区的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同质聚居和异质隔离现象进一步加剧,不同社区处于上升、下降及趋于稳定的同质化的三个阶段;适度的同质性有利于人际交往和邻里和谐,但过度同质容易造成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本文认为城市规划应在尊重这一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大混居、小聚居等方式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2013 Vol. 28 (5): 24-30 [摘要] ( 381 ) [HTML 1KB] [ PDF 960KB] ( 1937 )
31 熊帼, 张敏, 姚磊, 汪侠
大学生的地方依恋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调查
大学城生活主体大学生与之是否存在积极的关系,对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地方依恋理论,对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发现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具有地方认同、功能依赖和情感依赖三个维度特征,地方依恋进一步有助于地方根植性形成。其中,大学生的功能依赖对地方依恋作用为负。总体上,仙林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处于由地方认同到地方依赖的过渡阶段。本研究为近年来中国涌现的大学城建设热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评判视角。
2013 Vol. 28 (5): 31-35,128 [摘要] ( 391 ) [HTML 1KB] [ PDF 874KB] ( 1955 )
文化
36 蔡晓梅, 刘晨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而国外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饮食全球化和跨国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关注饮食的意义以及人、饮食、物质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3)从探讨饮食和饮食文化本身的地理学研究,转向对饮食空间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从人地关系、跨地方以及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内饮食文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2013 Vol. 28 (5): 36-41 [摘要] ( 341 ) [HTML 1KB] [ PDF 662KB] ( 4766 )
42 姚磊, 张敏, 汪飞
基于细分类型的南京市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特征与差异
运用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南京市创意产业总体和细分类型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和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京市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集聚态势,集聚重心主要位于城市商业和商务中心,并沿城市商务业主轴中山北路和中山路向外扩散,与外围地区的小型据点呈连绵粘合之势。然而,各类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与演化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布模式、演化态势、集聚强度、集聚速度等方面。这些差异主要与各类创意产业的行业关联特征、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行业发展阶段与增长趋势的差异相关。
2013 Vol. 28 (5): 42-48 [摘要] ( 464 ) [HTML 1KB] [ PDF 1501KB] ( 1069 )
49 朱国兴, 余向洋, 胡善风, 沈科, 王金莲, 朱生东
基于流视角的徽州文化发展研究
明清时期徽州文化表现出典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其形成和发展与发生的各种要素流动有着密切联系。要素的流动改变了区域的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进程和速度。移民导致徽州人口数量增加和素质提高,为文化发展奠定人口基础;人口增多,为了生存徽州人普遍选择外出经商生存之道,成功后将大量的利润用于家乡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文章以发生在徽州人口流动和其它要素流动对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徽州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寻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2013 Vol. 28 (5): 49-53 [摘要] ( 413 ) [HTML 1KB] [ PDF 631KB] ( 968 )
城市
54 宋明洁, 王宏志, 邵奇慧, 罗静, 周勇
小城镇可达性及其与农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关系——以荆州市93个小城镇为例
借鉴潜能模型,综合考虑小城镇到县级经济中心的可达性和到周边农村聚落的可达性,构建小城镇综合可达性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荆州市93个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与农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城镇综合可达性值与邻近分配区内农村聚落总面积、农村聚落平均面积、农村聚落占景观面积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邻近分配区内农村聚落数量、农村聚落密度相关性不显著;可达性好的小城镇最容易吸引较大规模的农村聚落在其周边集聚,但小城镇的可达性水平也并不是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唯一因素。可达性等级较差和差的小城镇,因周边耕地和水源条件优越,也吸引了中等规模和中等数量的农村聚落分布。
2013 Vol. 28 (5): 54-60 [摘要] ( 347 ) [HTML 1KB] [ PDF 1451KB] ( 1639 )
61 刘辉, 申玉铭, 邓秀丽
北京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及模式研究
利用北京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及相关统计年鉴,通过GIS技术及INTERNET查询、调研等途径,将北京行政区内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服务业网点机构进行矢量化。借助区位熵、均匀度指数和空间缓冲区分析,测度北京金融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特别是保险和证券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和郊区内沿,空间上呈现出以金融街、中央商务区所在的中心区为核心,其他区县(政府所在地)为外围的"核心-外围"结构;②中心区内金融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对均匀,三环和四环之间金融机构分布较多,与国外大都市服务业的"单中心集聚,总体扩散"区位特征基本相同;③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各金融机构总部集中在金融街布局,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布局在金融街-前门广场东西路上,呈线状布局,证券在北二环和北四环之间相对集中,保险服务业相对分散。④以金融街为中心作缓冲区多边形,间隔距离为2km,做10个缓冲区,发现在0-2km内服务网点机构密度最大,6-8km和8-10km内机构数量最多。⑤金融服务业空间布局模式多样化。
2013 Vol. 28 (5): 61-68,93 [摘要] ( 323 ) [HTML 1KB] [ PDF 1241KB] ( 1629 )
69 朱爱琴, 曾菊新, 唐承财, 周勇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
近年来我国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导资源濒临枯竭和经济持续衰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城市生命周期,构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理论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优化调控潜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为例,测评了其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结果表明,目前大庆市生命周期正处于优化转型阶段,具有较强的优化调控潜力。最后,从提升发展理念、发展基础、主导动力、核心功能与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大庆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的提升机制。
2013 Vol. 28 (5): 69-75 [摘要] ( 333 ) [HTML 1KB] [ PDF 1079KB] ( 1020 )
乡村
76 乔家君, 杨家伟
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
专业村是近年来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其对农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国内专业村文献的梳理,论述了专业村的概念以及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专业村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基于社会网络联系的专业村研究、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专业村和金融地理研究等。在以下领域尚需加强:专业村研究适当关注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除加强专业村经济效益评估外,应注重专业村对农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加强多尺度综合研究,如微观的农户,中尺度的农区,宏观尺度的国家和国际层面等。
2013 Vol. 28 (5): 76-80,60 [摘要] ( 329 ) [HTML 1KB] [ PDF 612KB] ( 1287 )
81 冯娟, 罗静
中国村镇主体空间行为博弈及对策分析
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以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各类村镇主体的空间行为能力逐步增强,在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理性的空间行为,在农村地区引发出诸多的空间问题。本文以各类村镇主体(农村居民、企业、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地方政府)的空间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理论深入分析各类不良空间行为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公共政策建议,以期改变其博弈规则,从而有效引导和规范各类村镇主体的空间行为,优化村镇空间。
2013 Vol. 28 (5): 81-86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797KB] ( 966 )
区域
87 胡浩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的集聚效应分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联互动和规模集聚发展是新时期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这一区域带动的整体发展模式同时需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文化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支持。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交通可达圈层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地理的空间效应视角对全国范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城市交通可达集聚的区域差异和各省的规模集聚潜力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分布及交通可达状况有很大的空间差别,由交通可达条件所形成的规模集聚及发展潜力也出现对应的地域分异。全国31个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1小时、1.5-2小时、2.5-3小时的省域覆盖比重差距呈现逐渐增大和分级分化的趋势,各省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基础上也有较大的省际差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的这一空间格局具有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一轴两翼的整体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2013 Vol. 28 (5): 87-93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842KB] ( 1335 )
94 侯兵, 黄震方, 范楚晗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演变与思考——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一体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一体化具有多种空间结构形式,对区域内城市间旅游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都市圈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城市旅游规模体系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揭示城市旅游经济格局的总体特征。从交通通达性指数和旅游者结构的角度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测度2006-2010年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演变情况,呈现出旅游经济联系量的区域差异明显、交通的作用逐渐增强、"沿线"式距离衰减规律以及区域旅游协作方式相对固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密切都市圈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对策思考,为推进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2013 Vol. 28 (5): 94-100 [摘要] ( 363 ) [HTML 1KB] [ PDF 1509KB] ( 1221 )
经济
101 路紫, 王文婷, 张秋娈, 张佳卿
体验性网络团购对城市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我国网购市场的发展培养了一代网络购物用户和大量服务商,网络团购相应发展,其现实影响有待评估。本研究选择石家庄7网为资料源,应用若干方法探讨一种新型电子商业业态--体验性网络团购对城市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这对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具有一定意义。文章首先回顾了石家庄市商业格局的演变和团购网站的应用,然后基于街道、产品、成交量等方面的数据,阐述其现实影响。研究发现:①电子商业模式作用下的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仍然具有很强的区位特征,受基础设施作用而在繁华街道集聚,增强了中心的极化。②给周边地区商业网点带来新的商机,盘活了周边商业空间,进一步证明电子商务的扩散功能。③引发了一种新型商业业态--楼宇经济的崛起,网络团购与楼宇商业形成的良好互动,对城市就业以及通勤都产生长远影响。④零售商业正在追逐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优势,价格体系、经营方式及商业政策都面临极大挑战,需要营造一种可以保证电子商业良好发展的环境。
2013 Vol. 28 (5): 101-104,138 [摘要] ( 388 ) [HTML 1KB] [ PDF 852KB] ( 1425 )
105 盛垒
中国省区间的外资R&D知识溢出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模型(SFA)的实证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建的区域知识溢出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省区层面的外资R&D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差异。结果显示,我国外资R&D活动不仅对本省存在溢出影响,对邻省亦有重要贡献;东部省区同时受益于其东、中部邻省的外资R&D溢出效应,但中西部省区均只从同一区域且邻近省份的外资R&D活动获益。研究还发现,我国三大区域内部均已结成紧密的省际空间联系,外资R&D双向溢出显著;但东部与中部省区的空间关联度不强,外资R&D呈单向溢出格局;而中部与西部之间目前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割特征,造成彼此之间互无溢出。
2013 Vol. 28 (5): 105-116 [摘要] ( 438 ) [HTML 1KB] [ PDF 1182KB] ( 1488 )
117 冯春萍
转型期俄罗斯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本文从区域地理的视角,通过对俄罗斯转型以来的经济地带、基本经济区、联邦区和联邦主体四个不同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现状进行动态分析,得出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无论在其经济整体下降或增长的同时均伴随着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绝对或相对扩大过程;二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反映了市场经济在不同区域的作用,即在市场条件基础较好和资源性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的区域经济增长优于其他区域;三是形成了大量的"低水平塌陷"区域,即经济指标低于全俄平均数的问题区域数量多,覆盖面大。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市场发育水平、体制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各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013 Vol. 28 (5): 117-122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707KB] ( 1518 )
政治
123 胡志丁, 曹原, 刘玉立, 葛岳静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
政治地理学以其宏观的思维模式、鲜明的理论格调和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敏感关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政治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不温不火。政治地理学的这种发展状态明显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复杂的政治地理位置不相符。本文以最近召开的两次"地缘环境"研究研讨会为背景,简要回顾我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历程和早期地缘环境研究的概况,从探讨地缘环境涉及的基础性的概念出发,初步给出了地缘环境的定义、构成、分类、空间尺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2013 Vol. 28 (5): 123-128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710KB] ( 1642 )
旅游
129 赵宏杰, 吴必虎
台资企业台籍人员职业倦怠、休闲调适策略与休闲知觉自由关系之研究
本文以广州市台资企业台籍人员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职业倦怠、休闲调适策略与休闲知觉自由三者间的关系及不同产业型态受试者程度表现的差异性。研究主要结果表明,职业倦怠与休闲知觉自由呈显著负相关;职业倦怠与休闲调适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休闲调适策略除与休闲知觉自由呈显著正相关外,同时对职业倦怠与休闲知觉自由的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中介调节效果。此外,技术制度企业群聚区台籍人员的职业倦怠与休闲调适程度相对低于传统劳力企业群聚区台籍人员,而在休闲知觉自由程度方面则相对高于传统劳力企业群聚区台籍人员。研究成果对于台资企业健全台籍人员工作与休闲生活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3 Vol. 28 (5): 129-138 [摘要] ( 302 ) [HTML 1KB] [ PDF 1025KB] ( 1030 )
139 胡宪洋, 白凯, 汪丽
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关联游客行为意图的量表开发与检验
在形象修复理论基础上,开发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量表,通过对441名入境游客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量表进行了整体验证,并关联分析了其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并实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量表,整体结构良好,量表信度和效度值都处于较好水平;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由6个基本维度构成,其中柔和的形象修复策略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影响;本量表提出策略的实施效果与西方的研究总体趋同但略有差异。文章同时指出,针对入境客源市场,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要遵循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同时要重点使用渐进式的目的地形象修复方式。
2013 Vol. 28 (5): 139-146 [摘要] ( 403 ) [HTML 1KB] [ PDF 860KB] ( 3067 )
147 朱峰, 项怡娴, 丁新新
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对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影响——基于婺源的个案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媒介在旅游目的地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婺源为案例地,经三方资料(田野调查、网络数据、样本访谈)互证后还原了婺源旅游业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在婺源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中,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沟通小圈子传播与大众传播,促进了旅游地从探查阶段向参与阶段演化;互联网的早期传播在提升目的地知名度的同时使游客到访量渐增,为政府介入旅游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推动了目的地快速发展;进入发展阶段后,互联网作为互动传播媒介的优势使政府宣传、名人效应、事件营销的传播被放大。研究突破了单纯将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看待的局限性观点,把互联网作为影响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因素纳入到目的地演化理论范畴,深化并补充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
2013 Vol. 28 (5): 147-152 [摘要] ( 340 ) [HTML 1KB] [ PDF 847KB] ( 2171 )
153 何颖怡, 麻学锋
产业生成视角的旅游内部就业层次分析——以张家界为例
界定旅游产业生成及其周期模型,划分内部就业层次,并分析演变过程。以就业弹性系数和旅游人次为观测指标,分析了生成周期对就业层次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投资、旅游规模、旅游收入内部构成和就业人数有相关性。②出现期,以旅行社业和宾馆酒店业为主;成长期,以交通运输业、旅游商品服务和其他行业为主;发展期,以行业行政服务与管理为主。③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相对平缓的演变态势;④从分层弹性看,因突发事件呈"二凸二凹"特点,其它时点较为平稳。
2013 Vol. 28 (5): 153-159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1184KB] ( 1141 )
160 李娟
用经典阐释经典——评城市经济学奠基之作《区位和土地利用》中译本
如果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有哪些?答案可能很多,但毫无疑问,中国的城市化必然是其中的一个。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有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那么,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显然,城市经济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2013 Vol. 28 (5): 160-160 [摘要] ( 263 ) [HTML 1KB] [ PDF 264KB] ( 120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