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2年 27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2-08-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新城市空间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保继刚, 李郇
“借口”:中国城市资本高度集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市化现象,本文从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出发,发现中国城市存在着高度积累,特别是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持续投资增长的现象,在分析投资、投资效率与大型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官员晋升竞标赛和财政分权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制度机会主义行为假设,认为大型事件不过是政府构建的一个有利于在城市体系下,通过打破传统的政府预算约束,实现资本高度集中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机会主义行为。"借口"模式旨在揭示大型事件现象背后的政治与经济激励,并以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为例,按政府构建-突破约束-官员晋升的结构,分析了广州市政府构建全社会共识,举办亚运会带来巨额投资促进城市发展实现政治与经济激励的事实,为"借口"模式提供了实证的案例。最后,对"借口"模式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2012 Vol. 27 (4): 1-8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678KB] (
1625
)
9
张有坤, 樊杰
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确定的研究综述
本文从概念、理论及因素等方面对目前在城市化空间增长约束作用的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区域宏观尺度的把握较少、因素集成分析较少、缺乏直接针对城市用地本身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等不足。笔者认为从约束角度开展对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的研究工作,关键是如何确定区域水资源安全容量、粮食安全下的耕地最小规模、可恢复条件下生态空间的最小规模或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最小生态空间规模等阈值,并提出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确定的方法和途径。
2012 Vol. 27 (4): 9-13,72 [
摘要
] (
234
) [
HTML
1KB] [
PDF
356KB] (
1085
)
14
沈丽珍, 甄峰, 席广亮
解析信息社会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围绕信息而产生的概念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空间研究框架中。流动空间是全球化进程中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信息技术、经济和空间的共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距离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流动空间场。为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流动空间这一概念,在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流动空间的概念,认为其具有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二元属性,提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性、共享性、高时效性、空间弹性和高级网络性五大特征。在信息时代,对于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的研究强调了流动空间作为区别地方空间的一种新空间形式的内涵,突显出信息技术改变我们居住、生活空间的同时,将使我们主动地迎接空间转变的挑战。
2012 Vol. 27 (4): 14-18 [
摘要
] (
332
) [
HTML
1KB] [
PDF
525KB] (
3548
)
19
杨效忠, 彭敏
边境旅游研究综述及展望
作者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边境旅游的研究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目的地合作和冲突管理、边界效应与旅游影响等方面;国内研究侧重于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和管理等方面,国内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分析认为,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强边境旅游的区域性综合研究,重视旅游边界效应的测度,进而揭示跨境合作的内在机理,是中国边境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
2012 Vol. 27 (4): 19-24,93 [
摘要
] (
331
) [
HTML
1KB] [
PDF
518KB] (
2832
)
新城市空间
25
王磊, 田超, 李莹
城市企业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增长机制研究
我国城市发展自本世纪以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然而,这一进程尚不均衡和协调。本文通过城市企业主义这一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实现空间与经济迅速增长的机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文章首先考察了2001-2009年间的公共财政结构,揭示出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并对其背后的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体现出城市企业主义是如何受到高度集中的行政考评体系和分税制这一转型期财政体制的影响。文章接着对地方政府为实现其城市企业主义战略而采用的土地驱动型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转型的呼吁。
2012 Vol. 27 (4): 25-31 [
摘要
] (
425
) [
HTML
1KB] [
PDF
374KB] (
2420
)
32
高鑫, 修春亮, 魏冶
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
"流空间"的概念对于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首先通过对流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探讨了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城市地理学框架下诠释了流空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理学流空间研究的综述,探讨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必要性。最后,在系统分析中西方流空间运行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基本途径。研究表明:(1)直接作用于某一特定城市与区域的是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所谓"场所化了的流空间"形态。(2)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以及转型期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流空间运行规律更加复杂。因此,分析尺度不宜过大,聚焦于城市功能区尺度是比较合适的;(3)物流业、大型国企、大型民营财团与民企对中国化的流空间分析意义重大。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用作表征流空间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区域联系基本格局的重要参量。
2012 Vol. 27 (4): 32-36,160 [
摘要
] (
613
) [
HTML
1KB] [
PDF
425KB] (
6304
)
37
陈嘉平, 何深静
广州旧城区传统绅士化现象及其机制研究——以荔湾区逢源街道耀华社区为例
本文在对国外传统绅士化概念的内涵与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广州荔湾区逢源街道耀华社区为例探讨了市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传统绅士化运动的特征与机制。通过对绅士化特征的分析,本文指出广州作为转型期的中国大城市存在着渐进的自下而上的传统绅士化过程,并具有以下特征:以外来工商人员为主流"绅士",社区人口置换过程缓慢,政府主导社区的景观环境改造。其中,广州市政府的"退二进三"政策及旧城区的商业发展而非文化因素成为传统绅士化的主要动力,破碎的产权结构则是绅士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2012 Vol. 27 (4): 37-43 [
摘要
] (
361
) [
HTML
1KB] [
PDF
4349KB] (
4230
)
文化
44
李蕾蕾
媒介-空间辩证法:创意城市理论新解
本文采用思辨方法,以作者对现代城市空间的观察,以及"媒介物"和"媒介表征"在城市空间的渗透,作为出发点,探讨媒介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增进有关媒介和城市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文章指出媒介-空间辩证法的知识基础,来自于新兴交叉学科"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然后对媒体的空间性和空间化过程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具体表现和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分类体系;通过借用"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思想,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与创意城市的理论探讨相关联,指出媒介-城市空间辩证法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12 Vol. 27 (4): 44-48,82 [
摘要
] (
300
) [
HTML
1KB] [
PDF
427KB] (
2838
)
49
鲍懿喜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性
历史文化街区是个极具"空间特性"的场所,它以历史文化氛围为其最丰富的特质,显现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多层内在价值,并通过一系列现代商业业态的调整、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在体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延续城市文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性与其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街区及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的脉络,从街区具有的同构历史感与地域性、复兴市井文化、构建与折射社会关系等几个空间特性出发,试图论证不论是在物质性的环境空间层面还是关系性的社会空间层面,历史文化街区都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空间氛围中积极创造着丰富的文脉意义,从而具有了场所精神。
2012 Vol. 27 (4): 49-53 [
摘要
] (
417
) [
HTML
1KB] [
PDF
350KB] (
4564
)
社会
54
张中华, 王兴中, 李九全
城市区位景观尊严规划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空间研究由"物质景观"转向了"物质与文化景观并重"的研究,其本质在于从人本主义视角探究不同景观的区位价值和区位重构关系,尤其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人居环境景观与景观的社会公正配置与规划,从而响应不同的区位价值,满足阶层化下的人的区位尊严需求。本文重在从行为文化区位景观价值视角探讨城市区位景观价值的演变特征、区位景观理论的内涵与构成及区位文化景观尊严规划的原理构成等。
2012 Vol. 27 (4): 54-58 [
摘要
] (
286
) [
HTML
1KB] [
PDF
769KB] (
1213
)
59
吴双霞, 祁新华, 罗栋燊
蚁族城市租住区位规律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租房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市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在三个层面租房区位的选择进行调查。结果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大学毕业生在在租房区位选择时希望通过最小的成本付出,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且对不同层面的区位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规律。宏观区位偏好表现为:希望租住在鼓楼区的最多,台江区和仓山区次之,晋安区最少;区位特征及空间规律变现为贴合各区区位优势差异及现居住地"地理惯性"大。中观区位偏好及区位特征表现为:希望租住在距离工作地近的、交通便利的区位。微观区位偏好及区位特征表现为:希望租住在安全的、厕所和洗澡等生活设施完善和房东友好、有熟人在的小区。
2012 Vol. 27 (4): 59-62 [
摘要
] (
314
) [
HTML
1KB] [
PDF
388KB] (
879
)
城市
63
张欣, 王茂军, 柴箐, 苏海威
全球化浸入中国城市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8家大型跨国零售企业为例
本质为地理过程的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相伴而来,其浸入区域、城市具有时空差异性。本文以八家大型跨国零售企业为例,研究全球化浸入中国城市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全球化浸入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推移规律,即稳定的"沿海-内陆"深度格局,以及"东广西疏"转向"南袤北稀"广度格局;第二,全球化浸入中国城市遵循规模等级推移规律,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政等级;第三,人口规模、对外交流水平对全球化的浸入影响显著性稳定,开放政策、城市区位因素弱化,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增强。
2012 Vol. 27 (4): 63-72 [
摘要
] (
287
) [
HTML
1KB] [
PDF
1193KB] (
902
)
73
杨新华, 陈小丽
城镇生长的自组织微观动力分析——基于行为自主体自适应的视角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多自主体系统理论是理解城镇自组织微观动力的理论基础,个体和企业作为行为自主体,对适应能力的持续性追求是城市自组织的原初动力,是城市系统拥有自适应能力的内在原因,也是城市网络得以形成并不断生长的源泉。个体为了改善其适应状况而进入城镇,通过占据分工网络中经济势能较高的节点而获得满意的适应能力。企业则是为了较高的交易效率、较低的交易成本、更大的市场空间等好处而向城市集聚,从而改善其适应能力。个体和企业的趋同策略及其行为也就是城镇的自组织过程。
2012 Vol. 27 (4): 73-77 [
摘要
] (
293
) [
HTML
1KB] [
PDF
288KB] (
927
)
区域
78
王成新, 郝兆印, 姚士谋, 丁庆福
城市群时代中心城市的影响腹地界定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群快速发展时期,而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构建多指标体系,在测算城市中心性强度值的基础上,利用扩展断裂点模型在GIS软件支持下勾勒济南在区外、区内两个层次的影响腹地范围。研究表明:受不同城市作用力影响,济南在区外城市间的影响腹地范围基本吻合山东省西部行政边界,与当前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基本一致;而区内腹地范围明显大于济南行政区划,形成了中心城市的高地效应。结合研究成果,对济南城市发展提出诸如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都市圈建设等发展建议。
2012 Vol. 27 (4): 78-82 [
摘要
] (
373
) [
HTML
1KB] [
PDF
518KB] (
1377
)
83
阿里木江·卡斯木, 唐兵, 安瓦尔·买买提明
基于遥感数据的中亚五国城市时空扩展变化研究
借助遥感与GIS技术,以1990年Landsat TM和2000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提取中亚5国首都城市建设用地信息。计算1990年和2000年中亚5国首都城市的城市扩展强度、城市年扩展速率及城市形状紧凑度,对中亚地区五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中亚5国首都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和城市扩展速度差距较大,其中阿什哈巴德的扩展强度指数和城市扩展速度最大,分别为0.93、4.6,而最小的是杜尚别,分别只有0.001、2.6,二者相差悬殊。而紧凑度变化幅度不大,2000年,杜尚别、塔什干的紧凑度较大,分别为0.6、0.46,其城市结构更为紧凑,用地集约程度增大,而阿斯塔纳、比什凯克和阿什哈巴德城市结构相对较为松散。同时,中亚五国首都城市空间向外扩张、向内填充的强度、方向各不相同,从而呈现出各自的扩展特点。
2012 Vol. 27 (4): 83-87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975KB] (
1374
)
88
郜晓雯, 刘涛, 曹广忠
都市区与非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本文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2001-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都市区内部不同单元的城镇工矿用地变动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及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虽然长三角地区城镇用地的整体扩张速度正趋于放缓,但变化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都市区比非都市区增长地更快,其中外围县地区超越中心市成为新一轮的增长热点地区。利用人口、非农产业、房地产投资等社会经济活动指标数据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推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因素,而对非都市区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而言,城镇人口集聚的拉动仍在起主要影响作用。在都市区内部存在功能分工的背景下,中心市与外围县在驱动因素和效果上存在差异。
2012 Vol. 27 (4): 88-93 [
摘要
] (
301
) [
HTML
1KB] [
PDF
467KB] (
1146
)
94
柴宏博, 杨山
2001-2008年无锡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无锡市作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地域,2000年实施新城市化战略以来城市化水平大幅上升,但对这一时期无锡市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无锡市2001-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发现无锡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快,且递减最快的为耕地,而递增最快的为建设用地及园地;无锡市2000年之前景观格局基本构型以大斑块为主,景观格局较为单一,但2001-2008年该地区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这些大斑块发生破碎化,导致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各类用地所占比例的差异逐步减少。总体上看,无锡市的景观多样性在增加,景观优势度在减少。
2012 Vol. 27 (4): 94-97 [
摘要
] (
320
) [
HTML
1KB] [
PDF
291KB] (
1254
)
经济
98
赖磊
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KIBS)嵌入视角的集群企业成长实证研究框架
通过构建"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KIBS)嵌入-集群网络结构-集群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本文分别对两阶段模型即"KIBS嵌入-集群网络结构"、"集群网络结构-知识能力-集群企业成长"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揭示了KIBS嵌入对集群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2012 Vol. 27 (4): 98-102 [
摘要
] (
432
) [
HTML
1KB] [
PDF
332KB] (
1049
)
乡村
103
李红波, 张小林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2 Vol. 27 (4): 103-108 [
摘要
] (
517
) [
HTML
1KB] [
PDF
404KB] (
7911
)
旅游
109
Christopher Ryan, 陈慧
旅游业发展趋势与面临压力:2012-2050
国内大学的旅游研究已有30余载,1980年代没有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影响,那时可否推测2012年的旅游业动态呢?2012-2050年旅游发展态势又将如何?本文首先确定经济、人口、年龄分布、气候等旅游发展动力。然后根据Yeoman教授提出的"旅游前景"设想,以资源多少和政治合作对抗两个动力维度构成矩阵,引用其"生态天堂"单元提出启示。最后预测新技术推动未来旅游更快、更大规模地发展,但会受制于多种压力,环境保护需求凸显。新旅游将基于新技术操纵人们感受的模式,并在新兴的大型城市间进行。旅游学者则要在更广阔的社会技术场景和城市规划中来研究旅游。
2012 Vol. 27 (4): 109-114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343KB] (
1212
)
115
戴光全, 肖璐
基于区域联系和IPA的节事游客地方认同空间特征——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本研究选取地方理论的地方认同维度,将其与节事研究领域相结合,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运用区域综合联系强度、IPA以及Taylor的距离衰减模型,探究参与该节事的游客对举办地西安的地方认同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世园会游客的地方认同在总体上表现为等级递减和跳跃式增长两种空间特征,且仅在国内各省(市、区)这个较大尺度上体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文章最后通过讨论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节事游客地方认同空间特征与空间极化、介入机会及空间扩散的关系问题。
2012 Vol. 27 (4): 115-124 [
摘要
] (
330
) [
HTML
1KB] [
PDF
1020KB] (
1367
)
125
张宏梅, 洪娟, 张文静
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层次关系模型
顾客价值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新来源,目前旅游领域游客感知价值研究多将感知价值的各维度置于同一层次,这样不利于对游客感知价值概念的深刻理解,也不利于旅游业界从操作层面上提升游客感知价值。本研究基于"途径-目的"理论,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目的地属性层的价值维度与结果层价值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者对目的地属性层的价值感知显著影响对结果层的价值感知,其中,景观/环境和成本属性是影响中国旅游者体验结果的主导性因素。
2012 Vol. 27 (4): 125-130 [
摘要
] (
323
) [
HTML
1KB] [
PDF
551KB] (
5807
)
131
刘宏盈, 韦丽柳, 张娟
基于旅游线路的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业合作也日益加快。社会网络分析以其独特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旅游研究的个体主义视角,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基于旅游线路视角对泛北部湾区域的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2012 Vol. 27 (4): 131-136 [
摘要
] (
415
) [
HTML
1KB] [
PDF
581KB] (
1414
)
137
卞显红
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
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构成分为核心网络与外围支持网络。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由主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活动三部分组成。论文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分为原子式、单核式、多核式、混合式等4种形态。论文把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旅游企业之间及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二是旅游企业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及旅游投资机构之间的空间作用;三是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主要是旅游企业与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对这三个层次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2012 Vol. 27 (4): 137-142 [
摘要
] (
477
) [
HTML
1KB] [
PDF
789KB] (
996
)
143
翁钢民, 杨绣坤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城市群竞合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区域之间旅游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所包含的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评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竞合对策,旨在推动7城市开展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以增强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整体竞争力,为河北省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12 Vol. 27 (4): 143-146 [
摘要
] (
462
) [
HTML
1KB] [
PDF
390KB] (
1080
)
147
吴志才
中国古代休闲活动发展演变规律探析
从夏朝建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近四千年之久中国古代社会,休闲受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文化宗教等影响下,休闲活动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休闲社会阶层、休闲内容、休闲空间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休闲活动发展演变,总结了其演变规律及其原因。最后从休闲阶层、休闲内容和休闲空间三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休闲特点。
2012 Vol. 27 (4): 147-152,136 [
摘要
] (
433
) [
HTML
1KB] [
PDF
719KB] (
2470
)
153
陈享尔, 蔡建明
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
本文基于旅游真实性学说并借鉴数学集合思想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文章首先基于研究载体将传统真实性学说纳入三种类别,在此基础上抽离出"主体真实性"和"客体真实性"并构建两者的集合式关系。为论证理论假设内容本文对故宫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运用集合式关系揭示主、客体真实性的内在联系具有合理性;集合式关系存在逐级演进的五种类型并进一步分为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游客真实体验度处于较高层次并与集合式关系相契合;最后基于集合式关系提出文化遗产新的开发思路。
2012 Vol. 27 (4): 153-160 [
摘要
] (
420
) [
HTML
1KB] [
PDF
672KB] (
276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