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1年 26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1-0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其他
进展与动态
城市
1 姚士谋, 武清华, 薛凤旋, 陈景芹
我国城市群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具有区际意义的城市群发展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时空变化,合作与竞争并存,发展与制约同时存在。信息网络化、产业集群化与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日益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文化科技交流和民众居住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城市群日趋完善的新动力和新机制。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均已成为我国城市群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也是加快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此,对我国城市群区域内产业集聚、城乡统筹、紧凑空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发展战略与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与科学性的创新求索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1 Vol. 26 (1): 1-4 [摘要] ( 1493 ) [HTML 1KB] [ PDF 1007KB] ( 1351 )
34 简霞, 韩西丽, 李贵才, 曾辉
城市社区户外共享空间促进交往的模式研究
本文提出社区尺度上的户外空间主要由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复合而成,并引入"户外共享空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解共享空间的组成要素,剖析共享空间的功能,分析共享空间在促进居民社会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按照半公共半私密的特性及空间的主导功能将户外共享空间分成七类,提出这七类共享空间居民交往的模式,以及不同功能主导的共享空间的结构布局。研究表明,共享空间的合理使用是城市生态社区结构和功能在人文关怀上的体现,良好的共享空间设计对营造活跃、融洽的城市生活氛围,推动城市社区朝向生态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1 Vol. 26 (1): 34-38 [摘要] ( 379 ) [HTML 1KB] [ PDF 1651KB] ( 7474 )
39 秦波
上海市产业空间分布的密度梯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上海工商局的企业数据,本文采用密度梯度法,对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测算和比较,并探讨影响密度梯度的因素。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上海绝大多数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距离衰减形态,即离城市中心越远,密度越低;不同产业之间密度梯度差异很大,总体而言生活服务业梯度较大,生产者服务业次之,制造业最低;此外,就业规模较小和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产业密度梯度也较大。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其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联系,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城市产业政策和规划政策。
2011 Vol. 26 (1): 39-43 [摘要] ( 294 ) [HTML 1KB] [ PDF 1688KB] ( 1423 )
区域
5 张京祥, 耿磊, 殷洁, 罗小龙
基于区域空间生产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
文章将传统的空间生产理论从城市推演到区域层面,提出了"区域空间生产"的概念。指出区域空间生产关系导致新的区域合作治理关系形成,并进而因为新的区域空间生产关系的变迁导致原先区域合作治理关系的解体。文章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实证案例,说明任何一个区域合作治理关系都是基于特定时空背景下多利益主体的空间生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体系,其建立的本质是为了促进特定区域空间生产关系的实现和经济社会资本的增值。
2011 Vol. 26 (1): 5-9 [摘要] ( 399 ) [HTML 1KB] [ PDF 1066KB] ( 1467 )
61 胡志丁, 骆华松, 熊理然, 张伟
次区域合作研究方向的变迁及其重新审视
次区域合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短短20年的发展中,次区域合作研究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变:第一次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第二次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效应研究;第三次是次区域合作的非经济影响因素及非经济领域合作研究。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变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体现了次区域合作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次区域合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次区域合作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相互影响、理论解释和次区域合作的均衡等进行了探讨。
2011 Vol. 26 (1): 61-65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800KB] ( 1383 )
66 李俊莉, 曹明明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状况及其展望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自从1986年实验区创立试点以来,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普遍得到不同学科学者专家的关注。本文在介绍国内实验区发展概况和国外可持续社区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1986-2009年间实验区研究领域的94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了各阶段实验区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特点,剖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可能重点与方向,以期为我国实验区研究获得新的突破提供理论参考。
2011 Vol. 26 (1): 66-70 [摘要] ( 390 ) [HTML 1KB] [ PDF 1879KB] ( 1104 )
71 周杜辉, 李同昇, 哈斯巴根
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GIS技术以及ID分异指数等对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做了定量化评价与测度。结果表明:县域综合评价水平在数值上呈现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等、中低水平相对集中分布;空间上呈南-北方向递增,东-西方向"U型"的总体分布;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域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研究认为加强三大地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推行差异化的县域发展战略是陕西省全面实现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选择。
2011 Vol. 26 (1): 71-75 [摘要] ( 367 ) [HTML 1KB] [ PDF 2198KB] ( 1191 )
进展与动态
10 塔娜, 柴彦威, 刘志林
过滤理论的起源、概念及研究进展
过滤是住房的生命周期与家庭的生命周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两大支流:以建立经济理论和模型为代表的关注住房的过滤研究、有关居民迁居的强调家庭的过滤研究。过滤理论的地理学视角可以追溯到霍伊特(Hoyt)的扇形模型,提供了关于居民迁居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之关系的解释。过滤理论意义主要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合适住房、解释城市微观和宏观空间变化、分析和解释与住房市场有关的社会问题。过滤理论是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视角。
2011 Vol. 26 (1): 10-14,159 [摘要] ( 524 ) [HTML 1KB] [ PDF 2359KB] ( 2019 )
15 王圣云
空间理论解读:基于人文地理学的透视
对空间概念的认识至今仍处于不断的争论中,人文地理学不同流派对空间的理解多种多样。空间究竟是什么?人文地理学该怎么理解和认识空间,以及怎样对空间进行研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对空间概念的讨论和对空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再认识。为此,本文从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的哲学透视、空间的流派解读、空间的主、客观研究以及空间的辩证法等几方面解读空间理论,认为存在的三元辩证法是空间本体论,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是空间认识论,而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生产论。
2011 Vol. 26 (1): 15-18,139 [摘要] ( 252 ) [HTML 1KB] [ PDF 2224KB] ( 2128 )
19 解利剑, 周素红, 闫小培
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能源安全与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政府、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等推崇,各界纷纷开展"低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在简要概述"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与价值取向、宏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低碳经济性与实现策略、微观碳排放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低碳研究进行回顾,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重点的差异、研究尺度的缺失、机制的探讨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低碳研究-全面并力求反映现实的、面向未来与强调适应的、全球变化下不确定性的、追求品质与促进公平的低碳研究。
2011 Vol. 26 (1): 19-23,70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1894KB] ( 2220 )
24 周利敏
“全球地域化”思想及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本文认为罗伯逊"全球地域化"范式有六个核心概念,"全球场域"、"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是在论述全球与地方的互动关系;"特殊性空间"、"寻找基本教义"、"存心怀旧"和"地域化"则建构了这一范式的基本分析框架。罗伯逊的"全球地域化"是一种批判性的全球化,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全球化。由于这一范式包含了自上而下的"全球地域化"和自下而上的"地域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实现了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化论争的真正超越,对区域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1 Vol. 26 (1): 24-28,9 [摘要] ( 353 ) [HTML 1KB] [ PDF 1458KB] ( 2881 )
29 党军, 吕寒
国际直接投资国外研究动态
加入WTO后中国吸引FDI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数量大,质量差,地区分布不均,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国际学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从FDI宏观决定因素、FDI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模式选择、FDI区位分布等方面有着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我国吸引外资问题的有益借鉴:(1)东道国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政治制度、金融制度、文化、宗教等因素组成的投资软环境已成为制约FDI流入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有稳定良好预期的投融资环境,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2)FDI区位分布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多边的互动过程,应正确看待来自其他国家和周边地区的影响,把政策着眼点放在如何提高FDI质量、结构的调整,而不仅仅局限于数量的增加。(3)某一个跨国公司或者同一行业内或不同行业之间的初始投资经验和业绩会对后来进入者具有示范效应。需要适应、引导和规范这种变化的功能。
2011 Vol. 26 (1): 29-33 [摘要] ( 348 ) [HTML 1KB] [ PDF 1421KB] ( 1073 )
社会
44 何深静, 钱俊希, 邓尚昆
转型期大城市多类绅士化现象探讨——基于广州市六个社区的案例分析
随着城市发展机制的不断复杂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绅士化现象亦不断涌现,并表现出新的空间特征与社会影响。文章对传统绅士化、新建绅士化、乡村绅士化、学生绅士化四种类型绅士化现象的起源、概念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引介与综述。本文基于广州发生绅士化的六个社区的调研数据,对上述四类绅士化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广州的多类绅士化现象与西方基本类似,但也表现出内在的特征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和机制的特殊性。
2011 Vol. 26 (1): 44-49 [摘要] ( 354 ) [HTML 1KB] [ PDF 1753KB] ( 4068 )
50 魏伟
“酷儿”视角下的城市性和空间政治
围绕城市与同性恋的主题,本文从现代性的视角回顾了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出现和发展,强调了同性恋身份认同本质上的城市属性。文章揭示了同性恋研究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并主要探讨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与同性恋欲望和权利表达之间的张力,尤其关注同性恋现象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公共空间"的建构。文章以2009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中"同志"社群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为例,展现了这个群体争取公共空间,改变城市社会景观的努力。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同性恋社群不断提升的社会可见度和日益扩展的公共空间,反映了中国城市和社会发生的积极变化。
2011 Vol. 26 (1): 50-55 [摘要] ( 345 ) [HTML 1KB] [ PDF 1748KB] ( 6317 )
56 蒋维, 王俊, 杨新军, 刘文兆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初探——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例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稳态/体制系统,了解系统体制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力对防止系统发生不可逆灾变、提高系统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的体制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当地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经过近30年的演变,从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体制状态转换为以种植苹果为主的新型农业体制状态,转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差和单个劳动力从事不同生计的收益差,然而该体制转换削弱了系统应对外部扰动的恢复力。
2011 Vol. 26 (1): 56-60 [摘要] ( 302 ) [HTML 1KB] [ PDF 1904KB] ( 877 )
经济
76 张伟丽, 覃成林
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界定及识别——一个文献评述及中国案例的分析
从分析角度上,可以把俱乐部趋同界定为时间俱乐部趋同、空间俱乐部趋同和时空耦合俱乐部趋同。考虑到不同的检验方法对俱乐部趋同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对于俱乐部趋同的界定除了考虑时空维度以外,还需按照检验方法进一步细分。本文通过对中国俱乐部趋同的识别,发现了随机型时间俱乐部趋同、空间俱乐部趋同及随机型时空俱乐部趋同的存在性,从而验证了本文定义俱乐部趋同的思路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2011 Vol. 26 (1): 76-81 [摘要] ( 307 ) [HTML 1KB] [ PDF 2013KB] ( 1250 )
82 任英华, 游万海, 徐玲
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计量分析
在纳入空间效应前提下,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28个省域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在省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在空间维度上并不显著;交易费用与现代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知识溢出、规模经济、政府行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
2011 Vol. 26 (1): 82-87 [摘要] ( 291 ) [HTML 1KB] [ PDF 2019KB] ( 1310 )
88 王建喜, 屈小娥
资源、环境约束与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变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环境生产前沿方法,通过构建产出端既包括行业产出增长,又包括污染物排放的方向性环境技术效率评价模型,以规模以上制造业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规划求解方法,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制造业的增长模式,探讨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变的可行性。认为,中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提高明显;考察期内,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三个行业环境技术均达到了效率前沿面;2003年成为制造业和轻、重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现有技术下,转变制造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制造业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011 Vol. 26 (1): 88-93 [摘要] ( 454 ) [HTML 1KB] [ PDF 2121KB] ( 1107 )
文化
94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申秀英
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
根据地图学中图示的表达方法和理念,受生物学中基因概念的启发,采用图谱的构建范式和城市形态学的相关思路,提出了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研究的"胞-链-形"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发现:①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形态可大致分为正方形、长方形、拟方形、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类型,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相似性和演变的规律性;②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不断多样化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和变异性;③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链主要分为等级规制式和因地制宜式,但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2011 Vol. 26 (1): 94-99 [摘要] ( 419 ) [HTML 1KB] [ PDF 2765KB] ( 1170 )
100 李建华, 米文宝, 冯翠月, 杨显明
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卫县域内地名的字频、来源、文化景观进行定量分析。借助GIS技术,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接合,进行分析,并建立专题地图,使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异可视化。研究得出,中卫县地名景观反映了中卫县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两山一漠夹一河的地形地貌的自然环境特征,蕴含了中卫县域内独特的边塞文化、移民文化、方言文化方面的信息。并在空间上表现出,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布的正相关性,山水类地名分布与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军防类地名分布与长城的紧密相关性,方言类地名分布与交通的负相关性,而姓氏类地名在各乡镇都较多,分布无明显规律。
2011 Vol. 26 (1): 100-104 [摘要] ( 615 ) [HTML 1KB] [ PDF 2462KB] ( 2438 )
交通
105 李朝阳, 华智
新时期大都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香港公交发展启示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破解我国城市交通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建立"两型"社会的科学要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香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历程、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视角,归纳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即从中心区走向市域、从道路走向轨道、从线网拓展走向服务提升、从行政干预走向法制保障、从环境污染走向环境友好。并针对我国城市公交发展现状,从社会人文、城市规划、科技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公交城市、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科技引领、体制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交通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11 Vol. 26 (1): 105-108 [摘要] ( 321 ) [HTML 1KB] [ PDF 2593KB] ( 1973 )
109 王非
物流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趋势评述
在对物流地理学产生的基础学科交通地理学、物流管理学研究综述基础上,分析交通地理学、物流管理学与物流地理学在研究目的、领域与方法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阐明物流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进而提出我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方向:现代物流区域效应研究、基于现代物流的经济组织空间结构再造及内在机理研究、产业与大型企业物流网络空间优化模型研究、区域物流体系规划研究。
2011 Vol. 26 (1): 109-112,87 [摘要] ( 323 ) [HTML 1KB] [ PDF 2131KB] ( 1323 )
旅游
113 吴启焰, 王兆杰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符号和影像为主的消费文化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导。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规划既需要满足消费需求,又要尊重消费文化。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三个方面: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资本,希望以此推动旅游文化资本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2011 Vol. 26 (1): 113-117 [摘要] ( 502 ) [HTML 1KB] [ PDF 2190KB] ( 2547 )
118 李仁杰, 郭风华, 安颖
近十年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根据北京市2008-2009年统计与地图数据获取1172个游憩地样本,在已有游憩地分类基础上构建了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的分类体系,并分析游憩地类型特征与空间结构特征。与10年相关研究对比发现,自然观光游憩地的远城聚集和人文观光游憩地的近城聚集状态没有改变,但类型数量变化较大,当前人文观光与人工娱乐游憩地数量较多,而自然观光类型数量由10年前的第一退至第三位;距城市中心100km处仍是北京ReBAM的外围边界,但游憩地数量波动明显降低;自然观光与人工娱乐类型分布空间向外围扩展了10km左右。类型与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说明居民休闲游憩方式不断演变和游憩需求的持续增长。
2011 Vol. 26 (1): 118-122 [摘要] ( 270 ) [HTML 1KB] [ PDF 4058KB] ( 1004 )
123 汪德根, 陈田, 王昊
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针对目前开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旅游业具有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综合效益高等优势,构建了旅游业提升城市化质量的机理模型,即"空间协调-产业升级-功能强化"互动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剖析园区在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孤岛"空间效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及城市综合功能薄弱等主要问题;在旅游视角下,从"板块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品开发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三个战略,深入分析了旅游业提升园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以期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2011 Vol. 26 (1): 123-128 [摘要] ( 337 ) [HTML 1KB] [ PDF 2558KB] ( 1691 )
129 肖星, 杜坤
城市公园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
以广州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公园满意度评价因子与整体满意度、重游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游憩者6个城市公园满意度评价因子-景观质量、基础设施、游憩环境、游憩项目、服务质量、便利程度。分析显示除性别、受教育程度外,在年龄、客源地、职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下,城市公园游憩者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6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除服务质量外的5个因子与重游意愿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011 Vol. 26 (1): 129-133 [摘要] ( 466 ) [HTML 1KB] [ PDF 2281KB] ( 1877 )
134 赵振斌, 党娇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
通过对陕西省太白山相关网站论坛游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太白山背包客行为特征的高频词,分为五类:动机、路线地点、感知、沿途所见和自助性。结果表明,登顶、穿越、徒步是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大爷海"、"拔仙台"是各类网站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旅游景点,太白山南坡地名词语的使用频率都排在北坡之前;背包客的自助性特点突出;在登山过程中较多地关注安全问题;背包客对沿途的"积雪"、"森林"、"白云"和物种多样性留意较多。
2011 Vol. 26 (1): 134-139 [摘要] ( 302 ) [HTML 1KB] [ PDF 2426KB] ( 2825 )
140 唐勇, 覃建雄, 李艳红, 赵俊, 梁艳桃, 刘妍
震后赴川入境旅游者满意度评价研究
本文以震后赴川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重要性排序、配对样本t检验及重要性-绩效感知模型揭示了震后赴川入境旅游者的真实满意度感知。研究显示,入境游客对四川旅游经历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地震遗迹、大熊猫诸因子期望值与满意度之间的距离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排除前期望值过高的干扰后,得出大熊猫因子最终满意度较高的结论;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当地人友善度为主要吸引要素;多数因子的重要性及满意度均较高,仅有城市基础设施一项因子重要性低而评价高,没有因子的重要性高而评价低。
2011 Vol. 26 (1): 140-144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2264KB] ( 1153 )
145 董欣, 张沛, 段禄峰
西安大都市与旅游地产发展互动模式研究
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模式灵活多样。本文从产业与品牌共同提升的视角,剖析了旅游地产与都市发展要素互动模式;从项目与资源共同整合的视角,剖析了旅游地产与都市运营机制互动模式;从内涵与外延共同拓展的视角,以曲江新区、"皇城复兴区"、浐灞生态区、大明宫遗址区、"纺织城"、秦岭北麓休闲游憩带等城市典型功能区为例,剖析了旅游地产与都市空间演化互动模式,进而论证了西安旅游地产在西安都市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试图探索一条通过旅游地产开发带动都市圈空间与人文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
2011 Vol. 26 (1): 145-149 [摘要] ( 257 ) [HTML 1KB] [ PDF 2282KB] ( 1574 )
150 黄翔, 代鹤锋, 袁净
旅游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比较研究
目前实践中我国旅游区控规较多地套用城市控规的标准,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指导旅游区控规的规范和标准亟待完善。本文首先对旅游区和城市控规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出旅游区控规相对于城市控规的独特性,指出旅游区控规不能照搬照抄城市控规标准。同时又综合考虑规划管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构建了适合一般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图。最后,针对旅游区与城市控规控制体系图之间的主要指标差异,进行更深入地比较研究,试图引起国内规划专家及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旅游区控规理论有时间的科学与健康发展。
2011 Vol. 26 (1): 150-153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2272KB] ( 4952 )
其他
154 汤茂林, 蒋永华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教学与出版关系论——以出版为中心的探讨
地理学界关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有些研究,关于研究与出版、教学与出版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但人文地理学界对这两种关系没有什么研究。研究表明,教学与研究相互依赖,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研究成果得以普及和传承的途径之一,还可能促进研究的深入。教学和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与出版有相当的关系。教材建设需要引进足够的重视并根据成果写出,研究的理念需要拓展,需要培养问题意识、学术史意识、与同行对话的意识和理论意识,还应注意著述的学术规范。学术出版要坚持高标准,以品质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 Vol. 26 (1): 154-159 [摘要] ( 308 ) [HTML 1KB] [ PDF 2316KB] ( 90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