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9年 24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9-06-15

城市
人口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其他
人口
进展与动态
其他
1 郭来喜
人地学泰斗仙逝西远游——深深怀念吴传钧院士
人地学泰斗、当代地理学大师、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2009年3月13日仙逝,享年91岁,中国地学界失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让人深深地怀念,诉不完道不尽先生的高尚品德、丰功伟业、巨大贡献和对晚辈的恩泽!
2009 Vol. 24 (3): 1-4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227KB] ( 1219 )
进展与动态
5 李小建, 时慧娜
基于分子跃迁反应的回乡创业者“能量”扩散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固始县回乡创业者为例
基于分子能量等概念,探讨了回乡创业者在城市打工过程中的"能量"获取行为,回乡后的"能量"扩散行为及扩散效应:①回乡创业者获取的"能量"与其打工历程密切相关;②人力资本在空间上表现为接触传递及跳跃传递,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可分性是人力资本扩散的基础;③社会资本在扩散过程中存在突变性,空间距离的增加减少了原有社会关系的利用;④"能量"扩散促使劳动者就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并改变其生产生活行为;⑤"能量"扩散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2009 Vol. 24 (3): 5-10 [摘要] ( 275 ) [HTML 1KB] [ PDF 488KB] ( 787 )
11 俞孔坚, 奚雪松, 李迪华, 李海龙, 刘柯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破坏,特别是在国家历史上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线性文化遗产亟待引起重视并得到系统保护。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途径。通过将文献研究与专家问卷德尔斐法相结合,判别出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0,000km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以期在国土尺度上建立一个集生态与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延续历史文脉、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文化"安全格局"。
2009 Vol. 24 (3): 11-16,116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661KB] ( 1656 )
17 沈正平, 邵明哲, 曹勇
我国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两大基本任务,如何正确处理新旧城区的整合及协调发展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首先分析了我国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新旧城区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可达性差、通勤成本高以及拆迁安置不尽合理等,并阐述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分析了驱动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探讨了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经营城市、市场力等方面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从新旧城区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推进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一是规划联动;二是空间联动;三是经济联动;四是政策联动。
2009 Vol. 24 (3): 17-21 [摘要] ( 208 ) [HTML 1KB] [ PDF 325KB] ( 1686 )
22 史小红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人、地、区域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人文地理学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仍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趋向明显;注重区域及其变革研究;新的区位论研究;注重文化地理学、关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本文对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全球价值链分析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迅速成长和应用作了探讨。
2009 Vol. 24 (3): 22-26 [摘要] ( 219 ) [HTML 1KB] [ PDF 274KB] ( 1433 )
城市
27 王德, 张照, 蔡嘉璐, 朱玮
北京王府井大街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
根据对北京市王府井大街消费者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以地块为分析单位从空间角度探讨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包括人流、停留人次、消费金额、人均消费金额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以及入口、回游、出口各阶段的空间特征,以认识消费行为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研究发现:总消费额与消费者人数的相关性远高于人均消费,显示了商业街经济活动以量取胜的现实;是否位于步行街区域及是否设有大型百货公司的影响在每个层面都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另外由于公共交通所决定的出入口区也影响到了附近地块的商业表现。对出入口位置以及起始、回游、结束三地块消费者的人流分布的分析表明:位于起始消费阶段的消费者的人均消费额要远高于其他阶段。消费者的回游流动特点:①具有沿步行街区域由南向北的明显方向性;②相邻地块回游较为频繁;③步行街内部回游频繁,以外地区,特别是离主要出入口较远的北部区域鲜有人的活动;④大型百货之间的回游,特别是对面地块之间的互串较为频繁,最大的回游出现在新东安市场-北京市百货大楼。
2009 Vol. 24 (3): 27-31 [摘要] ( 386 ) [HTML 1KB] [ PDF 953KB] ( 1746 )
32 桑秋, 张平宇, 罗永峰, 高晓娜
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
近年来,一些产业关联、人文历史相似的相邻城市合作的程度大大提高,呈现出"同城化"的趋势,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和城市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同城化"这种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现象,初步阐释了同城化的基本内涵,并以沈抚同城化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城化是区位邻近、人文历史相似、产业结构互补的城市在社会经济联系达到一定程度后而呈现的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现象;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源于两市间日益紧密的经济社会空间联系、政府企业化与城市间合作型管治方式;同城化的主要对策包括发展战略协调、行政壁垒消除和协调组织独立化等。
2009 Vol. 24 (3): 32-36 [摘要] ( 303 ) [HTML 1KB] [ PDF 516KB] ( 1375 )
37 吕国庆, 汤茂林, 姜海宁
中国八大都市区管治阶段的判定
中国正处于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城市时代,这种新的城市化发展状况要求我们关注大都市区的管治,而大都市区发展状况也与治理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在借助城市流模型对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存在的八大都市区集聚扩散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注各个大都市区非政府部门的发育状况,尝试性地分析了这些大都市区管治所处的阶段,并对国外大都市区研究进行总结,认为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是提高我国大都市区管治效益的关键。
2009 Vol. 24 (3): 37-41 [摘要] ( 275 ) [HTML 1KB] [ PDF 372KB] ( 1029 )
42 郭丽娟, 王如渊
四川盆地城市群主要城市通达性及空间联系强度研究
根据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和综合通达性模型计算了四川盆地城市群内18个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并建立最短时间距离矩阵表征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研究表明:用最短时间距离计算的成都通达性最优,而重庆通达性居于第13位;综合通达性模型表明重庆通达性最好,成都居第2位,川东北城市也居于前列。研究还表明在四川盆地城市群内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紧密联系的空间一体化。但是,四川省各城市与重庆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却很低,形成了明显的"空间背离"。未来几年内重庆将成为四川盆地城市群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2009 Vol. 24 (3): 42-48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862KB] ( 1418 )
49 田谆君, 张捷, 史春云, 曹靖
城市广场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
以无锡市太湖广场为例,从时间距离与以行程时间乘以相应交通速度转换得到的间接空间距离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广场的休闲者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时间距离上,休闲者的绝大部分都在30min以内,且呈不均匀分布;空间距离上,以1km为临界距离,该距离之内的休闲人数随距离出现波动,该距离之外的休闲者百分比随空间距离呈明显的衰减规律;距离衰减累计曲线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休闲行业休闲者空间分布具有各自的衰减模式;另外,因交通方式的差别广场休闲者在空间距离上存在明显的圈层分异。
2009 Vol. 24 (3): 49-53 [摘要] ( 261 ) [HTML 1KB] [ PDF 405KB] ( 950 )
社会
54 王茂军, 张学霞, 吴骏毅, 高宜程
社区尺度认知地图扭曲的空间分析——基于首师大和北林大的个案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利用标准方差椭圆方法讨论社区尺度上认知地图的扭曲分析,有四点结论:①社区尺度上的认知地图均为原始地图的缩小认知。但主导缩小方向与社区内部的主要道路网结构密切相关。②社区主干道和社区边界对认知地图的方向扭曲施加重要影响,发挥着定位基准线的作用。③社区尺度上各认知地点标准方差椭圆的长轴方向与空间定位基准线方向基本一致。④反映空间认知被试者差异性的各地点认知的标准方差椭圆面积与被试者对地点的熟悉程度有负向关系。
2009 Vol. 24 (3): 54-60 [摘要] ( 267 ) [HTML 1KB] [ PDF 633KB] ( 995 )
旅游
61 冯淑华, 沙润
我国自驾车旅游与旅游绅士化研究
近几年自驾车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自驾车旅游者的中产阶层化特征明显,消费的自主性、独特性和炫耀性突出,他们的旅游活动对目的地产生了旅游绅士化效应。在分析绅士化的本质内涵和旅游业特性的基础上,对旅游绅士化概念进行了引申和再界定。通过对自驾车旅游者的绅士化和消费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对接待地旅游绅士化作用的剖析,讨论了自驾车旅游与旅游绅士化的关系,并将自驾车旅游的旅游绅士化的类型分为:度假区类型的旅游绅士化、乡村旅游地类型的旅游绅士化和温冷景区类型的旅游绅士化。
2009 Vol. 24 (3): 61-65 [摘要] ( 236 ) [HTML 1KB] [ PDF 370KB] ( 1313 )
66 杨春宇, 黄震方, 毛卫东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流派、进程与展望
以系统科学发展历程为脉络,梳理现今蓬勃发展的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成果,辨析了不同流派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探寻该领域研究的共同纲领与范式尚未形成的内在原因,提出摒弃现有不同理论观点之差异,集各家之所长,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及"过程思维"的系统科学探究方式为指导,以系统要素间耦合关系及其思想为进程构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框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009 Vol. 24 (3): 66-70,26 [摘要] ( 369 ) [HTML 1KB] [ PDF 372KB] ( 1177 )
71 邹宏霞, 李振民, 于吉京
论仿生学在休闲农业旅游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在休闲农业旅游设施设计中引入仿生学概念,不但可使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还能设计出更多有趣的作品以增加多种游憩机会,这对于游客审美品质与生态观念的提升必能大有助益,休闲农业亦可朝着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发展。在阐述仿生学与休闲农业旅游概念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休闲农业旅游设施仿生设计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并尝试从结构、功能、形态和色彩仿生等方面,对休闲农业旅游设施进行仿生设计与应用,以供后续研究者作为参考。
2009 Vol. 24 (3): 71-74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513KB] ( 1368 )
75 张红贤, 杨青生
基于MCDA的乡村旅游开发布局与新农村建设
寻找科学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业在区域空间的合理布局,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很好的发挥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宁波市为例,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和周围已经开发旅游区的基础上,研究建设新农村为需求的"市场导向、有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很便捷"地区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以建设新农村为需求的乡村旅游业空间布局可以带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多准则决策分析是乡村旅游业空间总体布局的一种有效方法。
2009 Vol. 24 (3): 75-79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1125KB] ( 1345 )
80 赵金瑞, 黄群, 严渭青, 袁小娟
基于历史发生学解读下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研究
陕西历史文化分为周亲汉唐四大体系,这四大文化资源包括丰厚的陵墓遗存和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民情和丰富的文物遗存。目前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单个旅游价值研究较多,但对其文化价值关注较少。基于历史发生学解读下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研究,旨在将陕西文化历史资源放在文化学研究领域,这将丰富对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重要性的理解。本文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分析陕西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遗存和风俗习惯特色。并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进行了分析。
2009 Vol. 24 (3): 80-82 [摘要] ( 219 ) [HTML 1KB] [ PDF 182KB] ( 1161 )
83 王跃伟, 肖升, 陈航
基于目的地吸引条件的辽宁省入境旅游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目的地的吸引条件研究辽宁省入境旅游驱动机制对于区域旅游合理化组织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入境旅游流在辽宁省各地市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呈扩散化的发展态势,以目的地吸引条件为视角,引入入境旅游驱动机制模型,确定经济、社会、旅游吸引物、设施、教育和环境六大驱动因子,构建了入境旅游驱动力的函数模型,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方法确定了主导因子。从原动力、驱动力和区域旅游成熟度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发展态势形成的驱动机制并提出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展旅游目的地空间等相关措施。
2009 Vol. 24 (3): 83-88 [摘要] ( 231 ) [HTML 1KB] [ PDF 584KB] ( 813 )
89 阚如良, 闫秦勤
基于未来遗产说的三峡工程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世界遗产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提出了"未来遗产说"。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具有成为"未来遗产"的潜质。当前,三峡工程旅游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所确立的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程建设遗迹和代表性工程文化符号进行"遗产化"保护和开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强化遗产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未来遗产"。
2009 Vol. 24 (3): 89-92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257KB] ( 993 )
93 梁旺兵
西安市外国游客旅游交往行为及交往效应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往方式。作为一种限定于发生在旅游地这一特定空间及游客与东道主这两个特定群体之间的交往,旅游交往在地理空间、社会关系以及交往目的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利用项目组在西安对外国游客和当地居民所作的455份抽样调查资料,运用Excell统计软件,从游客和当地居民两方面分析了外国游客与西安当地居民旅游交往行为的特点,并对主客交往效应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西安主客交往的建议,即克服主客交往障碍、创造主客交往机会和营造良好的主客交往环境。
2009 Vol. 24 (3): 93-96 [摘要] ( 228 ) [HTML 1KB] [ PDF 264KB] ( 1192 )
97 刘婷, 张阳生, 高连海, 汪银
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与活力复兴——以山西大阳古镇为例
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地域特色不仅仅是依靠建筑风貌和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来体现,作为古镇重要资源的民间历史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也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目前我国多数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还相对较小,表现出相对的集中性与整体性。文章首先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山西大阳古镇作为典型案例,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勘察、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及其活力复兴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为古镇文化产业的起步与发展研究做好一定的理论铺垫。
2009 Vol. 24 (3): 97-100 [摘要] ( 385 ) [HTML 1KB] [ PDF 308KB] ( 1075 )
人口
101 程前昌, 毛蒋兴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现状,对我国近十年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近2/3的省域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
2009 Vol. 24 (3): 101-106 [摘要] ( 257 ) [HTML 1KB] [ PDF 1148KB] ( 1164 )
107 沙爱霞
生态移民区旅游劳工移民转移研究——以宁夏镇北堡镇为例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镇作为全国生态移民的典型地区,毗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地处银川西线黄金旅游长廊腹地,是贺兰山东麓旅游带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中心。在移民区后续发展中,旅游劳工的转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旅游劳工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镇北堡镇旅游劳工转移的政策、经济、劳动力转移成本、城镇"拉力"四大因素,指出了旅游劳工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区位、职业、空间尺度三个方面探索了镇北堡镇旅游劳工转移方向,提出了促进该区域旅游劳工合理转移的一些措施。
2009 Vol. 24 (3): 107-110 [摘要] ( 260 ) [HTML 1KB] [ PDF 397KB] ( 1134 )
经济
111 甄峰, 王传军, 席广亮, 欧向军, 周敏
苏北运河经济带构建的初步研究
沿江沿河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地理与规划学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沿江沿河的开发更是振兴经济的有效手段。本文从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苏北运河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指出了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设想,从开发模式、重点产业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对苏北运河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 Vol. 24 (3): 111-116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589KB] ( 821 )
117 李娜
江苏沿江地区制造业同构状况及合意性评判
产业空间分工是产业分工在地域上的投影,强调不同地域的产业分工发展及相互关系。按照一般意义,产业地域专业化分工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而产业同构作为产业空间分工的现实问题,存在两面性,即合意与非合意的趋同。以江苏沿江21个市区、县(市)为样本,采用地区相对分工指数、地区间分工指数和地方专业化指数等方法,探析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分工趋势和同构程度。并基于合意与非合意产业同构的特征,从市场需求、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同构的合意程度。
2009 Vol. 24 (3): 117-121 [摘要] ( 209 ) [HTML 1KB] [ PDF 628KB] ( 923 )
区域
122 张军民, 唐亚平
基于能值分析的MODS生态耦合机理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能值理论和方法,为研究MODS系统的生态耦合关系及耦合功能提供了系统理论和方法。提出:山地是MODS生态耦合的"物流高地",荒漠是MODS生态耦合的"能流高地",二者共同构成了MODS生态耦合的能值来源及其转换基础;绿洲是MODS耦合的"信息流高地",是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转换、信息传递的节点和核心,控制着MODS生态耦合的能值转换效率及方向。通过生态能值分析初步得出了MODS生态耦合机理模型。
2009 Vol. 24 (3): 122-124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259KB] ( 741 )
125 杨梅焕, 曹明明, 雷敏
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
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简要论述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及动态协调度的基础上,给出了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方式。并对陕西省1993-2005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动态协调度进行计算,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从1993年的0.269增长为2005年的0.815,从1993-1995年失调衰退阶段III经历了1996-2001年过度发展阶段II并最终达到了2002-2005年协调发展阶段I;动态协调度由1993年的0.146增长为2005年的0.531,呈持续稳步上升的态势,说明两系统动态协调度较好,趋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2009 Vol. 24 (3): 125-128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370KB] ( 90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