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5年 20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5-0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人地关系
旅游
区域
商业
中部崛起
商业
商业
中部崛起
城市
1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彭补拙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居环境质量主客观评价结合模型,构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2005 Vol. 20 (1): 1-5 [摘要] ( 226 ) [HTML 1KB] [ PDF 427KB] ( 1202 )
6 徐红罡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探讨
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在不同的地域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的行为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和多种模式。本研究总结了和研究了旅游城市化、都市城市旅游、环城游憩带、旅游与城市转型、旅游城镇的衰落等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并建立城市旅游与发展的一般反馈模型,找出导致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非线性特征的内部结构。研究表明驱动城市旅游增长的正反馈结构力量不够大,而旅游和城市增长引发的负反馈机制在短期内就会蓄积力量,限制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增长。城市旅游政策只有预见并避免这些限制性结构,同时加强正反馈才能达到长期有效的目标。
2005 Vol. 20 (1): 6-9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328KB] ( 798 )
10 郭利平, 沈玉芳
西部9省会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
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当代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探讨西部9省会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选取42个指标作为西部地区9省会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多变量统计分析法对42个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5个公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西部地区9省会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分析和排序,最后对9个大城市进行简单地概括评价。
2005 Vol. 20 (1): 10-13 [摘要] ( 355 ) [HTML 1KB] [ PDF 349KB] ( 919 )
14 张志斌, 靳美娟
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能力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文章在借鉴国内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出1984年、1995年和2001年西部省会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中心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其中心地位的消长涨落;根据2001年中心性指数的大小,划分其中心地位的等级体系,并据此对西部省会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组织格局做出初步判断。
2005 Vol. 20 (1): 14-18 [摘要] ( 213 ) [HTML 1KB] [ PDF 406KB] ( 1751 )
19 胡军, 孙莉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1,2],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2005 Vol. 20 (1): 19-23 [摘要] ( 239 ) [HTML 1KB] [ PDF 452KB] ( 2358 )
24 李世泰, 孙峰华, 李庆志
新世纪烟台城市形象定位的研究
本文在论述了烟台市拥有优越葡萄种植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中国葡萄酒业驰名商标和庞大的企业群体以及一流葡萄酒庄和中国唯一的葡萄酒文化博物馆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烟台市的城市形象定位应是"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指出确立这一定位不仅对城市发展而且对葡萄酒企业的壮大,特别是对三大产业的拉动作用,从而全面振兴烟台市的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于产地化建设;优化整合,依靠群体知名度;发展葡萄酒旅游,提升葡萄酒节的规格,全面塑造葡萄酒城的形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的具体构想。
2005 Vol. 20 (1): 24-26,85 [摘要] ( 248 ) [HTML 1KB] [ PDF 338KB] ( 939 )
区域
27 俞勇军, 陆玉麒
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区域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一直没有公认的结论。大家普遍同意交通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交通投资只有在生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交通投资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必须与生产投资保持适当比例。交通投资对交通条件改善的区域影响较为复杂,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影响。通达性是目前进行交通网络影响评价最为常用的手段。通达性指标有时间通达性、经济潜能和日通达性。不同的通达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通网络区域效应进行评价。本文旨在对我国主要交通设施区域影响的评价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5 Vol. 20 (1): 27-31 [摘要] ( 224 ) [HTML 1KB] [ PDF 403KB] ( 1084 )
32 吴超, 魏清泉
系统科学在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对区域发展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区域发展研究中采用的系统科学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探讨了钱学森先生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当代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组织结构及实施原则进行了讨论。
2005 Vol. 20 (1): 32-36 [摘要] ( 209 ) [HTML 1KB] [ PDF 416KB] ( 857 )
37 栾维新
海洋规划的区域类型与特征研究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迫切需要加强对海洋经济规划的研究,以利于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促使海洋经济各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改变我国海洋规划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实际。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地理覆盖范围将海洋规划划分为国际综合性海洋计划、国家层面海洋规划、省(市)级海洋规划及地级市域海洋规划等四种区域类型。
2005 Vol. 20 (1): 37-41 [摘要] ( 209 ) [HTML 1KB] [ PDF 388KB] ( 863 )
旅游
42 吴殿廷, 王欣
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时间过程规律,也有一定的空间层次规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证了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耦合特性,即越是高层次的区域,越强调旅游开发的高级形态和综合效益。结合安西县、酒泉地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等不同层次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实践,考察了时空耦合规律的存在,为旅游开发、管理提供了时空统一思维框架。
2005 Vol. 20 (1): 42-44,112 [摘要] ( 221 ) [HTML 1KB] [ PDF 327KB] ( 868 )
45 朱竑, 田美蓉, 欧阳颖
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
在界定高校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旅游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指出高校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观光游览、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及事件旅游等几大类。文章认为高校旅游是城市旅游的有效组成和延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一种综合性强、社会效益明显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特种旅游。文章最后在探讨高效旅游负面影响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005 Vol. 20 (1): 45-48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313KB] ( 1193 )
49 杨新军, 马晓龙, 霍云霈
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为了寻求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合理部门结构,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旅游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对陕西省旅游创汇部门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各旅游创汇产业部门中,原有基础好,竞争力较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包括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和市政交通等部门;原有基础差但发展快,竞争力较好,具备一定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包括住宿、餐饮业等;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则包括长途交通运输业、观光游览、娱乐业等。论文针对各部门实际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各自发展方向和策略。最后评价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效果,认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有效揭示旅游创汇各部门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发展机制,是确定未来旅游业创汇部门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5 Vol. 20 (1): 49-52 [摘要] ( 364 ) [HTML 1KB] [ PDF 338KB] ( 1099 )
53 成伟光, 李志刚, 简王华
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是反映一个产业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经济特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表现在产业内部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服务等以及产业外部的旅游功能。本文运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并结合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以旅游资源为内核所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围绕旅游吸引物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2005 Vol. 20 (1): 53-56 [摘要] ( 226 ) [HTML 1KB] [ PDF 310KB] ( 3015 )
57 朱应皋, 万绪才
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本文运用定量评价法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拙文首先构建了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了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并介绍了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确定的方法,最后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国际比较。以期提高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效果,并对深化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及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2005 Vol. 20 (1): 57-61 [摘要] ( 228 ) [HTML 1KB] [ PDF 408KB] ( 1330 )
62 卞显红, 张树夫
应用有利形象模式衡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以西安市与上海市为例
本文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有利形象的模式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利形象模式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相对经济与简便的模式来衡量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本文构建了利用有利形象模式衡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方法,并以西安市与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有利形象模式及基于消费者五种价值范畴的方法与基于分类研究的方法在评价旅游目的地形象中的有效性。
2005 Vol. 20 (1): 62-67 [摘要] ( 221 ) [HTML 1KB] [ PDF 532KB] ( 847 )
文化
68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2005 Vol. 20 (1): 68-74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798KB] ( 3206 )
75 毛广雄, 朱国传
后现代主义下的城市广场人文化建设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哲学和文化思潮,已渗透到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引发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人文化变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广场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应是构建后现代公共行政制度,加强对广场建设的控制与引导;适应人体尺度和人口规模的需要,合理建设城市广场规模;注重功能多样化和布局系统化;突出广场个性与特色,坚持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并举的理念,建设体现浓厚人文关怀的城市广场环境。
2005 Vol. 20 (1): 75-77,36 [摘要] ( 346 ) [HTML 1KB] [ PDF 335KB] ( 2462 )
78 赵淑玲, 丁登山
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原文化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振兴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2005 Vol. 20 (1): 78-80,67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326KB] ( 1355 )
人地关系
81 乔家君
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
首先评述了目前人地关系研究概况,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措施,界定了人地关系的内涵和研究内容,接着从自然村域的角度设计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定量研究思路,包括人地关系内部作用机理、单村研究、多村比较研究及不同空间尺度研究的推绎等,最后指出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应结合有关技术
2005 Vol. 20 (1): 81-85 [摘要] ( 234 ) [HTML 1KB] [ PDF 406KB] ( 1148 )
经济
86 周怀峰
国内区域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家竞争力
大国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替代的关系;二是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国内区域贸易能提升大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2005 Vol. 20 (1): 86-89 [摘要] ( 249 ) [HTML 1KB] [ PDF 325KB] ( 1188 )
90 强小安
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建
生态税收是政府通过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或对保护环境的行为的税收支出,以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税收体系。中国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生态税制的缺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迫切要求构建我国的生态税收体系。因此,制定完备的《生态税法》;改革旧税种,创立新税种完善税收体系;奖惩并重、税收征收与支出并举,就成为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基本思路。
2005 Vol. 20 (1): 90-94 [摘要] ( 222 ) [HTML 1KB] [ PDF 379KB] ( 776 )
95 王毅
西安国家级开发区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改善研究
以世界银行关于投资环境的定义为基本框架,分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创新环境、金融服务、专门人才、社会环境等投资的软硬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5 Vol. 20 (1): 95-98 [摘要] ( 248 ) [HTML 1KB] [ PDF 316KB] ( 735 )
99 王新安, 杨秀云
基于资源观的民航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
以资源为基础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异质性的、不完全流动的,企业可通过对异质性资源的占有和有效利用,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面对激烈竞争的世界航空市场,中国各民航公司要成为世界竞争中的强者,就必须从分析自身的异质性资源入手,通过异质性资源的不断获取和有效利用,培养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005 Vol. 20 (1): 99-102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322KB] ( 1188 )
商业
103 路紫, 樊莉莉
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网站为例
本文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石家庄市)为例,在访问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其网站的服务功能,提出一种中小型旅游网站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论证了一个地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电子服务时代地理区位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自我依托类型的旅游网站因为不可能脱离物质性的流动而最终也是要依赖于区位的,并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使用者满意的电子供需服务平台应包括服务空间(以中心区为主)、服务过程(方便的物质往来)和合作者(相关商户)三个基本要素。
2005 Vol. 20 (1): 103-106 [摘要] ( 250 ) [HTML 1KB] [ PDF 702KB] ( 935 )
107 赵建军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本文在对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而后分析了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和今后城市地域的拓展方向,提出了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及对策。
2005 Vol. 20 (1): 107-112 [摘要] ( 221 ) [HTML 1KB] [ PDF 460KB] ( 1025 )
政治
113 王纯, 林坚
从政治地理结构变化看边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以哈尔滨为例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政治地理学中的政治地理结构概念,以哈尔滨城市为例,对边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特定时期,政治因素可能成为决定边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一旦政治地理结构趋于稳定,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将显著上升,边疆城市空间发展选择应因时、因地制宜。
2005 Vol. 20 (1): 113-116,74 [摘要] ( 236 ) [HTML 1KB] [ PDF 404KB] ( 822 )
117 许月卿, 李双成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5 Vol. 20 (1): 117-120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346KB] ( 1370 )
121 李俊莉, 王慧, 曹明明
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研究
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西安市80年代以来的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形成"中心区人口减少、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外圈人口低速增长"的区域差异格局,90年代这种区域差异格局更明显。通过人口分布模型的回归拟合,尝试性预测了西安市未来人口分布的趋势。结果显示:2010年西安市人口分布的峰值将出现在距市中心约2.5km的城墙与二环线之间。最后探讨了西安市人口分布变动的促进机制。
2005 Vol. 20 (1): 121-125 [摘要] ( 289 ) [HTML 1KB] [ PDF 424KB] ( 2474 )
中部崛起
126 魏晓
论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环境多样、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的优势,论述了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指出中部地区是: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食品供应基地;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水源地、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地,④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枢地带。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崛起必须是全领域发展,在开发西部地区的同时,必须把中部地区的开发提高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进而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005 Vol. 20 (1): 126-128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252KB] ( 90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