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8年 23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8-10-15

城市
人口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其他
人口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姚静, 李小建
国际地理学界关于中国农区的热点研究
在参阅大量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农区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际主流学派就中国农区宏观和微观决策主体的国际地理学研究进行了评述。国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中国农区发展的热点问题包括农户外出务工背景及决策因素、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矛盾关系、农区发展中的环境变化问题、农区家庭的收入与需求、对传统农业区位论的思考等。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 Vol. 23 (5): 1-6 [摘要] ( 230 ) [HTML 1KB] [ PDF 306KB] ( 1016 )
7 丁雨莲, 陆林
旅游气候研究进展与启示
气候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近年来,局部地区恶劣气候频繁出现,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总结国内外旅游气候研究进展,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气候条件对旅游业发展、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和人类旅游活动对气候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国内研究则集中在气候旅游资源和旅游地气候舒适度两方面。总的看来,国内外旅游气候研究的中心议题都围绕着气候是旅游业的影响要素,主要贡献有气候是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在内的资源形成背景;特殊的气象景观和优良的气候条件是旅游地重要吸引物,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决策行为,因此气候调查和分析应视为旅游规划的前提。
2008 Vol. 23 (5): 7-11 [摘要] ( 241 ) [HTML 1KB] [ PDF 380KB] ( 1654 )
12 方远平, 闫小培
服务业区位论:概念、理论及研究框架
二战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服务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从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区位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服务业的特性及分类,提出了由一般服务业区位理论和服务业行业区位理论构成的服务业区位理论研究框架。在服务业区位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初步构建了由经济区位因素、空间区位因素、信息区位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构成的服务业区位因素钻石模型,并探讨了服务业区位选择及区位模式的研究思路。结合所建立的服务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了服务业区位的实证研究框架。
2008 Vol. 23 (5): 12-16 [摘要] ( 294 ) [HTML 1KB] [ PDF 437KB] ( 4026 )
区域
17 马礼, 唐毅, 牛东宇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研究——以沽源县近15年为例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驱动力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从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归为降水量、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等方面,得到定量度量各驱动因子影响的多元线性模型,并用路径分析方法探讨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论主要是:税费负担的加重会迫使农民开垦更多的耕地,取消农业税有利于生态建设;人口压力使得耕地面积扩大,不利于退耕还林草,因此要注意控制当地的人口数量;提高种植业人均纯收入水平,有利于控制开垦面积;在各驱动因子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最具影响。
2008 Vol. 23 (5): 17-21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330KB] ( 777 )
22 程玉鸿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竞争力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尤其被用于地点的属性时,对其界定颇多争议。这导致在区域竞争政策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通过追踪竞争力的缘起,在对两种主要的区域竞争力概念来源进行理论述评的基础上,从竞争的一般概念角度阐述了区域竞争力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涵义,并从企业和地点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竞争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
2008 Vol. 23 (5): 22-26 [摘要] ( 393 ) [HTML 1KB] [ PDF 264KB] ( 880 )
27 包世泰, 李峙, 王建芳, 夏斌, 楼旭逵, 王科
空港经济产业布局模式及规划引导研究——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例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探讨了国内近年比较热门的空港经济现象。首先从与机场最直接相关的人、物、资金和信息四大要素入手,剖析了空港经济主要产业类型及其特征,并分析了空港经济总体区位及其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空港经济产业具有与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增长极、点轴和网络三种布局模式,指出国内备受推崇的圈层布局是发展阶段不明确的理想模式,并尝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产业布局的区位进行叠加分析。最后以广州新白云机场为例,探讨了周围花都区和白云区空港经济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和措施。
2008 Vol. 23 (5): 27-31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697KB] ( 2498 )
32 熊黑钢, 张雅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主要地类驱动力研究
通过分析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探讨了其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和各主要地类的驱动机制。社会经济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而人口和经济增长是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的首要社会经济类驱动因子,其次农业是技术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是耕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则是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
2008 Vol. 23 (5): 32-36 [摘要] ( 266 ) [HTML 1KB] [ PDF 455KB] ( 1243 )
37 吴建军, 孔云峰, 李斌
基于GIS的农村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针对农村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问题,提出了使用GIS技术和空间可达性指标评估医疗设施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兰考县乡级以上卫生院为例,建立人口分布、医疗设施位置、行政区域等地理数据库,选择人均医疗资源分配、就医的最近距离、选择医院的机会、重力模型及改进的重力模型5个空间可达性模型,计算了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医疗设施可达性指标,并制作了相应的专题地图;在此基础上对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空间可达性指标全面地反映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鉴别出资源分配较薄弱的区位,是农村医疗改革中设施规划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
2008 Vol. 23 (5): 37-42 [摘要] ( 381 ) [HTML 1KB] [ PDF 3434KB] ( 3600 )
城市
43 汤放华, 魏清泉, 陈立立, 游细斌
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及对策
运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长株潭"3+5"城市群(以下简称"3+5"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测算几年来"3+5"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得出结论:"3+5"城市群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模型拟合认为其人口、经济分布的分维值均大于1,表明"3+5"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集中,已处于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为此在对这些特征做出解释的基础上,认为可从强化首位城市、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提升次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着手对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优化。
2008 Vol. 23 (5): 43-46,26 [摘要] ( 301 ) [HTML 1KB] [ PDF 620KB] ( 949 )
47 李平华
基于顶点城市的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研究
三角洲顶点城市是基于城市区位和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特征而提出的经济地理概念,此类城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在多个三角洲,此类城市与门户港城之间由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形成了三角洲顶点城市-门户城市这样一种新型的双核型空间结构空间组合类型,并且,该双核结构沿线经济要素密集,是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轴线。基于对我国多个三角洲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此类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广泛存在性,认为其形成伴随着海岸线变迁等三角洲自然环境要素的演化,并且,在这一双核型空间结构形成演化进程中,部分三角洲顶点城市经历了区域功能和地位的转化,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三角洲门户的港口城市往往在短时间内超越了顶点城市。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了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对其形成演化的进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2008 Vol. 23 (5): 47-52 [摘要] ( 233 ) [HTML 1KB] [ PDF 471KB] ( 1145 )
53 曹象明, 周若祁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引导策略——以陕西省淳化县为例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征的"枝状"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应对分散的村镇适当迁并,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逐步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分散-小聚合"的村镇体系格局;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的,加强轴线地带非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制。
2008 Vol. 23 (5): 53-56 [摘要] ( 241 ) [HTML 1KB] [ PDF 415KB] ( 1015 )
57 禚振坤, 陈雯
工业小区分类引导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工业小区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的产业集聚作用,改变了原来乡镇企业分散发展的一些弊端,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工业小区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定位和方向不明确、环境与资源压力大等问题,制约着工业小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以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无锡市为例进行研究,从空间开发适宜性、土地供给保障、水环境约束强度等几个方面,对工业小区的发展基础进行客观评价,结合工业小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最终将工业小区划分为整合提升园区、优化配套园区和控制转型园区三种类型,并根据各个园区特点指出其发展方向、重点,以期对工业小区的未来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2008 Vol. 23 (5): 57-60,52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757KB] ( 757 )
社会
61 袁媛, 许学强
广州市外来人口居住隔离及影响因素研究
利用广州市人口普查街道(部分居委会)数据总结1990-2000年外来人口居住隔离的时空特征:隔离程度呈增加趋势,核心和外围区隔离程度及变化差异大,散点状为主的空间模式,并呈现异质性和非稳定性的社会特征。通过典型社区问卷访谈,对比外来人口与户籍低收入人口,建构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显示户籍的属地差别是产生隔离的根本原因,与户籍属地管理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住房政策共同构成了排斥的制度环境,限制了外来人口的住房选择,把其推向低端私人租房市场。在有限的居住选择下,交通和经济等个体择居要素影响了隔离空间的分布和社会特征,以城中村为代表低端私人租房来源的布局特征决定并固化了隔离空间的分布模式。
2008 Vol. 23 (5): 61-66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1005KB] ( 1929 )
经济
67 杨鹏鹏, 袁治平, 王能民
社会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基于“织网”模型的分析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对区内企业、产业集群及区域整体等三个不同主体的影响发挥作用的。在企业由传统成长模式向网络化成长模式转变,产业集群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转变,区域由空间结构向网络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网络及内含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对三者的作用体现空间上的层次递进特征,即依循企业、集群、区域三个不同主体网络化递进发展的"织网模型",依次由"发散状企业网络"向"经纬状集群网络"再向"多构面区域网络"发展的织网过程。社会资本及社会网络对企业的作用是摄取关键资源、信息等;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是建立学习与创新机制、成本节约机制、形成合作竞争氛围;而对区域的积极意义是保持区域良好的信任文化。
2008 Vol. 23 (5): 67-72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464KB] ( 868 )
73 刘艳军, 李诚固, 李如生, 董会和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研究作为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已经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过程、强度、形态、机制以及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并建立起理论体系,以期为区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2008 Vol. 23 (5): 73-77 [摘要] ( 223 ) [HTML 1KB] [ PDF 259KB] ( 1133 )
78 孙贵珍, 陈忠暖
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回顾、比较和展望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方法,选取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成果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时间纵断面上的梳理和空间横断面上的对比,总结出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包括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空间选择研究,依据研究时序和内容,划分了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阶段,得出国内外在研究范式、内容和成果等方面的异同。并对国内商业空间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商业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商业空间分异、商业郊区化和虚拟商业空间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
2008 Vol. 23 (5): 78-83 [摘要] ( 205 ) [HTML 1KB] [ PDF 331KB] ( 2079 )
旅游
84 张述林, 姜辽, 张彦歌
空间思维观下的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刍论——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
从空间思维理论出发,探讨空间思维理论在山地旅游开发中应用。通过引入空间思维并剖析它的内涵,在思维对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等方面对旅游开发进行指导;之后浅析了山地旅游开发理论,归纳出山地旅游开发的理论模式;并进行综合,运用点式思维、线式思维、面式思维、体式思维等空间思维理念模式于山地旅游开发之中;最后以陕西省镇巴县山地旅游开发为例,进行验证。
2008 Vol. 23 (5): 84-87 [摘要] ( 228 ) [HTML 1KB] [ PDF 307KB] ( 761 )
88 黄向
系统动力学视角下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私有化影响机制研究
定义了"自然旅游资源私有化"现象,分析了NBTRP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系统动力学方法抽象了4个模型解释NBTRP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作用机制。这4个模型分别为"NBTRP之前"、"成功的NBTRP"和"失败的NBTRP"三种情况下的利益相关者作用模型和以自然旅游资源量为核心的"NBTRP的整体系统动力学存流量模型"。
2008 Vol. 23 (5): 88-94 [摘要] ( 202 ) [HTML 1KB] [ PDF 516KB] ( 874 )
95 龙肖毅, 杨桂华
大理古城民居客栈中外游客满意度对比研究
选取大理古城民居客栈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大理古城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通过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的中外游客满意度调查,采用实证研究、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中外游客满意度,以期对类似民居客栈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中外游客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的产品与服务是持肯定态度的;中国游客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的总体满意度普遍高于外国游客;中外游客都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表示了很高的忠诚度。
2008 Vol. 23 (5): 95-100,83 [摘要] ( 325 ) [HTML 1KB] [ PDF 1254KB] ( 2081 )
101 王惠
体验经济时代国内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研究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游客特征呈现出与以前经济时代不同的特点,更加重视游客的参与性,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以使游客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而国内许多主题公园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没有主题特色、市场定位不准、忽视游客参与、门票经济过重、服务质量低下等。通过比较国内外成功开发的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提出了体验经济时代国内主题公园开发的优化模式,即要注重选址性、体现主题性、加强创新性、强化参与性、重视服务性、提高产业性、注意可持续性等。
2008 Vol. 23 (5): 101-103,42 [摘要] ( 188 ) [HTML 1KB] [ PDF 634KB] ( 1043 )
104 杨瑞, 白凯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大学生为例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旅游市场,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根据西安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一手调查资料,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对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揭示:大学生的月生活费高低、对旅游环境中的景点距离和价格的重视程度以及旅游态度中的情感和意向的强弱,对旅游次数、旅游目的地停留天数和旅游日消费额确实有着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经济条件和对旅游的态度,是影响旅游消费主要方面的主要因素。
2008 Vol. 23 (5): 104-107 [摘要] ( 239 ) [HTML 1KB] [ PDF 515KB] ( 3214 )
108 杨瑾, 马耀峰
旅游行为意象图相关问题探讨
为了促进意象图在旅游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分析了旅游行为意象图的相关概念,探讨了不同旅游时段的旅游行为意象图的形成过程;总结了旅游行为意象图的个性与共性,动态性与主观性、不完整性与不确定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并以西安市旅游意象为实例,分析了旅游行为意象图构成要素和认知内容,认为旅游行为意象图对旅游行为的发生、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规划和旅游行为空间的合理表达都有积极的作用。
2008 Vol. 23 (5): 108-111 [摘要] ( 210 ) [HTML 1KB] [ PDF 340KB] ( 1150 )
人口
112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2008 Vol. 23 (5): 112-118 [摘要] ( 222 ) [HTML 1KB] [ PDF 1551KB] ( 1276 )
119 孟庆艳, 李强
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
众所周知,城市公交网点建设与人口再分布互动关联,且两者互动方式有章可寻。分析了常规公交、轨道交通与人口互动关系差异的原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别阐述了常规公交、轨道交通与人口互动发展的不同方式,并搜集实际案例加以佐证,从理论上,实践上,深层次地揭示了两种公交与人口互动的差异性及基本规律,以期待为城市公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2008 Vol. 23 (5): 119-123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729KB] ( 1164 )
其他
124 高万辉, 李九全, 梁璐, 汪丽, 费学军, 张晓明
《人文地理》100期刊用文章统计分析
截至2008年4月,《人文地理》出版满100期,在出版100期之际对该刊22年来刊发的2102篇论文、论文第一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载文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展示该刊作者群的基本特点,确定该刊活跃作者群的数量和比例,归纳出人文地理科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我国人文地理研究队伍的变化及发展状况,并对《人文地理》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008 Vol. 23 (5): 124-128 [摘要] ( 375 ) [HTML 1KB] [ PDF 777KB] ( 1087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