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1年 26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1-08-15

城市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会议论文
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会议论文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方创琳
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思考
中国人文地理学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复兴与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要继续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核心,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把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纵深层次推进,发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实践应用的人文地理学,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突出新的实践形式,把全球化与本土化、全国化与地方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化与同城化、中心化与空心化、信息化与可视化、生态化与低碳化、科学化与现代化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研究的8大方向。在人文地理学科建设过程中,敢于挑战经典理论,尤其是西方传统的经典理论,敢于直面现实,学会向权力讲授真理,敢于当科学勇士,倡导科学精神,不可变成官场的奴隶。
2011 Vol. 26 (4): 1-6 [摘要] ( 336 ) [HTML 1KB] [ PDF 411KB] ( 2960 )
7 姚士谋, 刘可文, 沈莎莎, 范宇
新世纪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新理念——以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保护问题为例
从城市空间布局的观点分析,大城市边缘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用地布局是最为复杂的。过去与现代,大城市的边缘区域都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当代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边缘就是不断郊区城市化的过程。本文以长三角为例,探讨经济发达地区郊区城市化、郊区都市农业基地创建、重点小城镇发展策略以及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等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关键性的、涉及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问题,论文提出"精明增长"及其城市化蔓延带来的用地时空所引起的各项社会成本、环境成本日益增加的趋势。研究这些问题,为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决策。
2011 Vol. 26 (4): 7-10 [摘要] ( 290 ) [HTML 1KB] [ PDF 576KB] ( 1350 )
11 陆玉麒
流域中心城市的区位特征——以南昌为例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南昌体现出居中性(离几何中心、人口中心、经济中心相对较近)的明显区位特征;作为流域中心城市,南昌位于赣江流域最大的支流抚河与干流的交汇处,这同样符合流域中心城市产生的一般规律;作为赣江三角洲的顶水点,南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区位特性却为一般流域中心城市所缺失。这样,居中性、干支流交汇处、三角洲顶水点的综合区位优势,奠定了南昌在赣江流域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地位。本文所揭示出的三角洲顶水点城市的概念,对流域空间结构的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1 Vol. 26 (4): 11-16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1181KB] ( 1764 )
17 韩晓旭, 孙威, 樊杰
空间布局规划后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空间布局规划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首先,在界定空间布局规划后评价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空间布局规划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其次,从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空间布局规划后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最后,从时间安排、研究重点两个方面对我国空间布局规划后评价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2011 Vol. 26 (4): 17-22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636KB] ( 1090 )
城市
23 张萃, 赵伟
产业区域集聚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命题
产业区域集聚是近年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总揽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这一论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近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是迄今为止研究产业集聚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它在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特征的理论框架下,引入了外部经济、要素流动、以及路径依赖等因素,来研究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问题。实证层面,本文将近年涌现出的产业区域集聚经验检验归纳概括为五个实证命题,并分别展开回顾。
2011 Vol. 26 (4): 23-28,6 [摘要] ( 333 ) [HTML 1KB] [ PDF 372KB] ( 2809 )
29 江金波, 高娟
中国旅游创新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的研究
伴随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国旅游产业不断走向内生驱动、创新发展之路。其在制度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创新等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区域旅游创新、旅游企业创新等实践研究领域取得了初步成绩,但距离西方同类研究仍有较大差距。本文采取文献统计及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揭示其基本特点,对中国旅游的创新研究主要领域进行文献研究综述,总结其研究的增长规律,立足于旅游产业创新研究的国际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最后对中国旅游的创新研究主要领域进行了展望。
2011 Vol. 26 (4): 29-34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557KB] ( 2191 )
社会
35 雷小兰, 郭剑雄, 李志俊
智力迁移国外研究进展
智力迁移是一种国际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有关国际智力迁移的理论成果尽管很丰富,有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相对贫困假说、世界体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机构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有其侧重点,都不能全面综合的解释智力迁移现象。在评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把影响智力迁移的要素归纳为四种:经济、社会、政治和国家联系;重点分析了智力迁移对迁出国的不利影响,认为应该通过国家之间的补偿机制逐渐消除其不利影响。
2011 Vol. 26 (4): 35-39 [摘要] ( 264 ) [HTML 1KB] [ PDF 353KB] ( 1382 )
40 刘碧寒, 沈凡卜
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及特征研究
近二十年来,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建立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就业-居住空间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在界定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的基础上,评价北京都市区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居住分离是当今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
2011 Vol. 26 (4): 40-47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1487KB] ( 2116 )
48 牛俊蜻, 吕园, 刘科伟
城市规划视角下西安市主城区住宅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近年来,住宅市场的空间分异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至2009年区内住宅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了西安市主城区住宅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并从城市规划视角对住宅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做以探究。结果认为:西安市主城区内住宅空间结构呈现出数量上向轴线和板块集聚、价格上向多核均衡演变的趋势。住宅空间结构的演变受城市规划的空间战略、产业布局、交通建设和设施配套等影响较大。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引导住宅结构逐步优化,使之从单一极化结构向多极多层次的网络化均衡结构演变。
2011 Vol. 26 (4): 48-53 [摘要] ( 296 ) [HTML 1KB] [ PDF 1596KB] ( 2170 )
54 龙良富, 黄英
租地还是卖地:土地流转中农民有限理性行为分析——对中山市崖口村旅游开发用地的个案调研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租地或卖地的行为选择带来不同的收益,将直接影响到现在及未来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环境约束,农民只能追求安全保障基础上的利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崖口村村民在旅游开发用地中的决策行为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表现出因可得性偏向导致的差异化认知与态度、伦理行动下的集体选择、规避风险下的非最优选择的有限理性行为特征,最终的"卖地"决策对崖口村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011 Vol. 26 (4): 54-57 [摘要] ( 285 ) [HTML 1KB] [ PDF 237KB] ( 1664 )
乡村
58 王波, 甄峰
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研究
本文采取就业密度分析方法,对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进行实证研究。在南京市区现有11个区的基础上将南京市区划分为159个研究单元。依据2005年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区县层面"分行业就业数据,以及2006年南京市用地现状图,修正匹配得到各个研究单元制造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及总的就业密度值。并运用Arcgis软件对就业密度值进行核密度分析以及3D模拟,分析南京市区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总就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原因机制。
2011 Vol. 26 (4): 58-65 [摘要] ( 312 ) [HTML 1KB] [ PDF 1478KB] ( 2056 )
66 朱彬, 马晓冬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以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利用景观分析方法,选取空间韵律指数及聚类分析探讨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徐淮平原聚落规模大而稀疏;淮阴平原聚落规模相对大,较密集;盐城地区聚落规模小而密集。聚落被划分为盐宿地区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徐连淮丘陵地区聚落中密度分布区、淮阴平原过渡性聚落均匀分布区及徐淮平原聚落稀疏分布区四种典型的类型区。
2011 Vol. 26 (4): 66-72 [摘要] ( 376 ) [HTML 1KB] [ PDF 1619KB] ( 2114 )
区域
73 王立, 刘明华, 王义民
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中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设计
本文以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的理念为依托,横向思考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理想生活诉求层面的异同,着力探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原理及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指出经济空间互动、生活空间延展、社会文化空间更新、城乡交通空间链接及田园生态景观空间表征是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不同阶段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基本原理,故农业生产空间规划、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规划、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农村社区交通空间规划、农田与绿地空间规划构成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的确立必将对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011 Vol. 26 (4): 73-78 [摘要] ( 323 ) [HTML 1KB] [ PDF 527KB] ( 7357 )
79 叶玉瑶, 张虹鸥, 刘凯, 吴旗韬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研究
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1988、1998、2006年三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定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展与工业化之间的耦合关系。从珠江三角洲的经验来看,工业化进程越快,建设用地扩展越剧烈;工业化水平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变化之间呈现典型的"U"型曲线关系;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与它所承载的产业活动的经济效率存在紧密关系,建设用地效率的提高过程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过程是高度一致的。由此可见,工业化与土地利用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共同构成"土地-经济"互动系统。必须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以及环境再造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1 Vol. 26 (4): 79-84 [摘要] ( 297 ) [HTML 1KB] [ PDF 1174KB] ( 1093 )
经济
85 许家伟, 侯景伟, 宋宏权, 乔家君
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
利用至2009年的省级数据,与前人结论进行了对比,纠正了某些认识。①与我国几何中心相比,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表现出不均衡性;②政策因素和由此导致的开放程度、开放时序的差别,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③经济危机是经济重心产生剧烈跳动的主要原因;④广东省人口的快速增长是人口重心持续的西南向移动的真正原因,而经济重心的东南向移动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⑤人口重心和第一产业重心较为吻合,而与经济重心、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较为离散。
2011 Vol. 26 (4): 85-90 [摘要] ( 343 ) [HTML 1KB] [ PDF 992KB] ( 1454 )
91 潘峰华, 贺灿飞, 彭思源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省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本文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广东省大多数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都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分布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对广东省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和能源投入强度较高的产业较为集聚,并且出口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程度。尽管外资是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并没有促进产业的集聚,说明制造业外资已经进入扩散阶段。本文的结果和全国尺度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说明地理尺度对于研究产业集聚非常重要。
2011 Vol. 26 (4): 91-98 [摘要] ( 313 ) [HTML 1KB] [ PDF 1729KB] ( 2125 )
99 马海涛
生产网络演化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以汕头市纺织服装行业为例
如何根据自身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轨迹来选择升级路径,是城市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粤东城镇群区域中心城市汕头为例,选择具有传统优势的纺织服装产业,整合经济地理关系范式和演化范式的方法构建分析框架,运用访谈获得的企业关系数据和相关资料,分别对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组织的历史路径以及当前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提出汕头纺织服装行业未来进行升级的路径选择。本文在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地理新理论范式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2011 Vol. 26 (4): 99-102,152 [摘要] ( 316 ) [HTML 1KB] [ PDF 755KB] ( 1022 )
旅游
103 徐海英, 郭丽丽, 张春梅
西方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经济的理论演化综述
清晰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如何演化是一项非常紧迫和艰巨的任务。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国际劳动分工理论解释全球化经济。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外购和及时生产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使得全球经济体系变得愈加复杂。西方经济地理学家开始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如资源基础理论、嵌入理论、行为者网络理论等),应用于全球化的研究中,构建了一些新的全球经济的分析框架,例如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体现了经济地理学新的发展方向-"关系"经济地理学。这些链/网络的分析框架在多学科领域引起强大的反响,使得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2011 Vol. 26 (4): 103-108,65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472KB] ( 1906 )
109 戴林琳, 盖世杰
节事旅游对乡村聚落影响的居民感知差异研究——以京郊江水河村和长哨营村为例
以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对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的影响差异为主要关注点,选取北京远郊区的江水河村、长哨营村作为节事举办地案例,以当前国内乡村地区普遍应用的民俗文化类节事作为节事类型案例,从居民感知角度采集节事影响的基础数据,结合SPSS等数据处理工具分析和探讨了两地居民对同类节事的感知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两个村落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进一步从节事活动可参与程度、节事举办地特征以及节事与节事举办地资源适配性的角度,阐释了乡村节事应用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乡村节事的差异化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2011 Vol. 26 (4): 109-114 [摘要] ( 332 ) [HTML 1KB] [ PDF 764KB] ( 2256 )
115 周永广, 张金金, 周婷婷
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西溪湿地的个案分析
本文以西溪湿地为例,将符号的解读和建构问题纳入到旅游体验中进行考察。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层聚类、交互分析等方法,对西溪旅游者体验动机的符号感知、体验过程的符号解读以及体验质量的符号要素构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休闲浪漫是旅游者对西溪的基本符号感知,不同符号类型旅游者人口社会属性和旅游行为存在结构差异,体验的质量也不尽相同;结合体验效果的符号要素相关性解读,不仅为研究旅游体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符号学理论视野,也为丰富和强化旅游体验提供了有效的操作途径。
2011 Vol. 26 (4): 115-120 [摘要] ( 278 ) [HTML 1KB] [ PDF 717KB] ( 2503 )
121 卢韶婧, 张捷, 张宏磊, 章锦河, 柯立
旅游地映象、游客满意度及行为意向关系研究——以桂林七星公园为例
以桂林七星公园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凝炼了映象认知维度成分,验证其符合功能-混合-心理的变化趋势。其中,功能成分体现在对旅游服务及设施的感知上,混合成分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的感知上,心理成分体现在对地方社会环境的感知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发现对地方社会氛围的感知对于情感映象有正向显著的影响;旅游服务及设施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最显著的影响,自然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满意度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条件下,认知映象各成分对游客行为意向产生间接作用。
2011 Vol. 26 (4): 121-126 [摘要] ( 357 ) [HTML 1KB] [ PDF 864KB] ( 3940 )
127 文吉, 曾婷婷
主题酒店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深圳市主题酒店的实证研究
主题酒店是未来酒店业的发展趋势,是顾客需求升级和酒店业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本研究基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三因素模型和购后行为模式,根据主题酒店的服务特征,构建适合主题酒店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关系的计量量表,并以深圳市的六家主题酒店顾客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概念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主题酒店服务质量与其客人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主题酒店改进服务质量的相关建议。
2011 Vol. 26 (4): 127-131 [摘要] ( 472 ) [HTML 1KB] [ PDF 750KB] ( 3912 )
132 高军, 马耀峰, 吴必虎, 亢雄
国内外游客旅游动机及其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深入了解和掌握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特点,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为例,依据大样本问卷抽样调查一手数据,采用均值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目的地接待的国内游客和外国游客的旅游动机变量类型、变量大小与离散程度及变量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首次揭示了两类游客群体旅游动机的差异性,从而为认清两类游客群体的旅游心理诉求,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激发两类游客群体的旅游动机,拓展旅游市场;乃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参考。
2011 Vol. 26 (4): 132-139 [摘要] ( 285 ) [HTML 1KB] [ PDF 1555KB] ( 3117 )
140 林岚, 杨蕾蕾, 戴学军, 唐得昊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本文采用分形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旅游交通系统)空间结构对的耦合关系进行判断分析,揭示福建省旅游目的地子系统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特征,最后提出构建福建省南北两大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完善旅游城镇与旅游景区空间匹配;加快旅游景区与旅游交通系统协调建设以及重视区域旅游流集散枢纽建设等优化建议。
2011 Vol. 26 (4): 140-146,98 [摘要] ( 377 ) [HTML 1KB] [ PDF 1703KB] ( 1641 )
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会议论文
147 王亚欣, 洪泉湖
对台湾佛教道场旅游营造的思考
近些年,伴随中国大陆佛教文化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寺院修缮和建设中的粗制滥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突出。如何发挥佛教当代积极的社会功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佛教文化旅游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借助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大陆学者赴台研究项目,笔者通过对台湾地区著名佛教道场的实地考察、调研,梳理有关台湾佛教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台湾学者广泛、深入地学术交流,在分析、总结、借鉴台湾地区佛教道场旅游营造的成功做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大陆佛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当代的文化遗产;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开发,完善旅游服务的建议。
2011 Vol. 26 (4): 147-150 [摘要] ( 273 ) [HTML 1KB] [ PDF 0KB] ( 337 )
151 沙润
鞠躬尽瘁知国报国——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
李旭旦先生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改革开放后,李先生为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复兴和发展付出了晚年的全部心血,他以并不健康的身体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1 Vol. 26 (4): 151-152 [摘要] ( 420 ) [HTML 1KB] [ PDF 148KB] ( 1746 )
153 汤茂林, 金其铭
李旭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及其他——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
李旭旦先生是人文地理学家、区域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地理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几代地理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他才思敏捷,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执着,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上他强调人地协调论和统一地理学,提倡区域研究,致力于地理教育理论的建设,创办《地理知识》杂志,曾任德国《GeoJournal》杂志编委,主编《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分册)、《人文地理学论丛》、《人文地理学概说》,提出白龙江是我国西部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科学论断,主张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攻方向,重视野外调查,晚年他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倡议,把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是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2011 Vol. 26 (4): 153-160 [摘要] ( 290 ) [HTML 1KB] [ PDF 445KB] ( 286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