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5年 30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5-12-15

城市
文化
人口
交通
经济
书评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人口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周尚意, 成志芬
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2015 Vol. 30 (6): 1-6 [摘要] ( 1650 ) [HTML 1KB] [ PDF 1617KB] ( 3047 )
7 钱莉莉, 张捷, 郑春晖, 刘培学, 张家榕, 张宏磊
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2015 Vol. 30 (6): 7-12 [摘要] ( 605 ) [HTML 1KB] [ PDF 1776KB] ( 3158 )
13 刘敏, 刘爱利, 孙琼, 赵瑞克
国内外旅游城镇化研究进展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化,旅游城镇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内涵、驱动因素、特征与影响进行研究对比与综合评述。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系统回顾,展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研究价值,辨明旅游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在当前中国旅游城镇化的消费特征、社会阶层、主客关系、身份认同、城市与文化表征亟需深入探索与案例研究的背景下,国外有关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未来的旅游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2015 Vol. 30 (6): 13-18 [摘要] ( 1865 ) [HTML 1KB] [ PDF 1712KB] ( 2438 )
19 张国俊, 周春山, 边艳
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进展评述——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2015 Vol. 30 (6): 19-26 [摘要] ( 442 ) [HTML 1KB] [ PDF 1321KB] ( 3336 )
社会
27 吴逸思, 柴彦威, 郭文伯
基于巡回的郊区居民一周出行行为日间差异——以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为例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研究。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获取的一周GPS与活动日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以一周为时间尺度,研究居民在出行基本特征、时间节奏与巡回模式的日间差异。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日常出行主要受工作活动制约,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出行活跃程度差异明显;工作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具有自调节性;休息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出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15 Vol. 30 (6): 27-33 [摘要] ( 468 ) [HTML 1KB] [ PDF 1666KB] ( 1391 )
34 刘佳, 吴晋峰, 吴宝清, 吴玉娟
中国人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及群体差异
感知距离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满意度以及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由感知距离定位图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中国人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及不同常住地、性别、学历和年龄群体差异。主要结论为:中国人对距离远近感知标准为:直线距离≤200 km、时间距离≤4 h感知"很近",直线距离200-400 km、时间距离4-8 h感知"近",直线距离400-700 km、时间距离8-13 h感知"远",直线距离700-1000 km,时间距离13-20 h感知"很远",直线距离≥1000 km、时间距离≥20 h感知"遥远";常住地交通便利程度、性别、学历、年龄都在影响着人们对距离远近的判断。本文首次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标准,丰富了感知距离研究内容,研究结论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015 Vol. 30 (6): 34-39 [摘要] ( 487 ) [HTML 1KB] [ PDF 1677KB] ( 2076 )
40 尹境悦, 马晓冬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调查分析
根据江苏省样本地市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及居民满意度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及权重,构造重要性与满意度矩阵等方法,本文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体服务、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苏北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大,苏中和苏南地区较小;居民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总体好于农村;城市与农村各类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尤其表现在文体服务与公共服务设施上;多数地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偏低。针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5 Vol. 30 (6): 40-44,105 [摘要] ( 426 ) [HTML 1KB] [ PDF 1679KB] ( 1558 )
文化
45 杨蓉, 朱竑, 李凡
冲突、协商与建构:西方死亡景观研究的文化地理学进展与启示
死亡景观是当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90年代以来,在全球对人口老龄化及终极关怀关注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以死亡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本文在对西方地理学者关于死亡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死亡景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当前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的三大主题:神圣性构建与世俗化响应、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与协商以及情感空间的建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倾向于将死亡景观放置在广阔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网络中进行分析,并与现代性、文化身份、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实践等视角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期冀本研究回顾对国内的死亡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层面的思考。
2015 Vol. 30 (6): 45-52 [摘要] ( 610 ) [HTML 1KB] [ PDF 1729KB] ( 2469 )
53 申明锐, 沈建法, 张京祥, 赵晨
比较视野下中国乡村认知的再辨析:当代价值与乡村复兴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2015 Vol. 30 (6): 53-59 [摘要] ( 424 ) [HTML 1KB] [ PDF 1684KB] ( 2117 )
60 王德智, 方源敏, 邱彭华
中国足球俱乐部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力分析
采用GIS技术、百度大数据和相关模型,以1994、2004和2014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足球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社会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中国足球俱乐部主要分布在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与黄河中下游、京广沿线,分布范围扩展、集聚性先增后减;中超俱乐部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集聚性逐渐增强,中甲和中乙俱乐部空间分布格局趋向均匀化;②2014年,中超、中甲和中乙俱乐部综合影响力之比为28:7:1,俱乐部影响力前三强广州恒大、北京国安和山东鲁能,影响力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圈层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俱乐部较少、影响力低,强影响力区与高密度区并不完全重合,影响力与俱乐部历史、成绩、升降级、区域足球文化相关。
2015 Vol. 30 (6): 60-65 [摘要] ( 393 ) [HTML 1KB] [ PDF 3244KB] ( 1699 )
城市
66 洪世键, 张京祥
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扩展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展。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空间对外扩展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现有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并没有揭示中国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独特因素及其根本动力,特别是忽略了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体制背景,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城市经济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及其土地开发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现实农业土地租金较低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额外扩展,外部性收益使得地方政府零地价出让土地仍然有利可图,诸如铁路及其站点建设等外部条件冲击推动城市以蛙跳(飞地)方式对外扩展。
2015 Vol. 30 (6): 66-71,137 [摘要] ( 464 ) [HTML 1KB] [ PDF 1752KB] ( 2746 )
72 许骁, 罗小龙, 刘晓曼, 王盈
被“遗忘”的城市角落:对常熟历史街区衰败的思考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受到我国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街区衰败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探究历史街区衰败的原因,本文以常熟市的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物质空间衰落、基础设施匮乏及社会空间边缘化的街区衰败问题。研究也发现历史街区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决策困境、产权关系复杂和多头管理带来价值差异等。为此,研究建议在今后的街区保护工作中,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而社会舆论也应当对历史街区改造更加包容。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探索"接地气"的改造方案。
2015 Vol. 30 (6): 72-76,159 [摘要] ( 444 ) [HTML 1KB] [ PDF 1571KB] ( 5285 )
乡村
77 石翠萍, 杨新军, 王子侨, 陈佳, 刘倩
基于干旱脆弱性的农户系统体制转换及其影响机制——以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数据,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多体制视角,对农户系统体制及状态进行辨识,并构建农户对干旱的脆弱性指数对其进行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识别农户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并从客观动因、主观动因和决定动因三方面,探讨农户系统体制转换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农户系统体制从传统农业体制,向新型农业体制和非农型体制转换。农户由于自身转化力不同,转换结果存在差异。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驱动系统体制发生转换,农户期望(教育支出和家庭责任)决定转换方向,农户转变生计方式的能力(行为认知、劳动力比重和社会网络)决定转换程度,在其作用下,农户体制和状态出现差异并最终导致脆弱性分异。
2015 Vol. 30 (6): 77-82,39 [摘要] ( 433 ) [HTML 1KB] [ PDF 1951KB] ( 1115 )
83 张永姣, 曹鸿
基于“主体功能”的新型村镇建设模式优选及聚落体系重构——藉由“图底关系理论”的探索
新型村镇建设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分别针对我国当前阶段乡村发展、国土开发的重要空间调控手段,基于主体功能思维而对聚落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分类指导应该作为促进乡村聚落有序发展的重要思维。论文借助于图底关系理论,将主体功能区作为"均质面集"的发展意图转译到县级单元内"异质面集"的主导土地用途区,并进一步聚焦到"点集"乃至"点"层面的村镇聚落体系组织与聚落建设,总结了三类主体功能区的7种主导新型村镇建设模式及对应的空间优化目标,拓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县级以下尺度的规划指导价值,实现了不同尺度空间规划的法则演绎,为主体功能区格局下我国县域尺度的村镇聚落功能优化与体系重构提供一种思路。
2015 Vol. 30 (6): 83-88 [摘要] ( 410 ) [HTML 1KB] [ PDF 1939KB] ( 1585 )
交通
89 段德忠, 刘承良, 曾菊新, 胡志强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时空协同演化
将城乡道路网系统解构为需求、供给两个子系统,构建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和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地市、县市层面揭示了1995-2012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时空协同演化格局:地市层面上,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给系统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生长趋势,需求系统呈武汉"一城独大"格局。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空间差异较小,协调度由失调向良好协调发展,呈现出同步进阶的态势;县市层面上,供给系统县际差异趋小,呈现等级圈层式的空间发育格局,需求系统也发展较均衡,呈板块集聚特征。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核心-边缘"格局显著。
2015 Vol. 30 (6): 89-97 [摘要] ( 355 ) [HTML 1KB] [ PDF 2826KB] ( 1165 )
98 牛玉, 汪德根
出行者对城市交通与高铁站接驳的感知评价——以苏州市为例
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苏州出行者对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地铁和旅行大巴五种与高铁接驳的城市交通方式的感知需求。研究发现:①出行者对苏州市城市交通与高铁站接驳整体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对苏州市公交车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出租车、私家车和地铁,最后为旅行大巴;②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对不同城市交通方式与高铁站接驳感知存在差异,并存在对应规律,其中,性别与价格、年龄与便捷性、职业与社会性、月收入与外部设施建设、出行目的与时间性以及出行频率与线路设计存在对应关系。最后,根据城市交通与高铁站接驳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城市交通的相关建议。
2015 Vol. 30 (6): 98-105 [摘要] ( 349 ) [HTML 1KB] [ PDF 1936KB] ( 2712 )
区域
106 陈永林, 谢炳庚, 李晓青, 邓楚雄
长株潭地区聚落空间演化及其与耕地的空间关系研究
对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得到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运用景观指数法和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聚落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动因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落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聚落的面积、数量规模和分布密度加速扩大,集中分布在高程200 m以下;聚落空间演化的自然动因是低地平原指向,而社会动因是人口规模的变化;提出耕地与聚落面积比指数(K)概念,根据K值的大小可以将耕地与聚落的空间组合关系分为3类地区:耕地资源紧缺区、耕地资源平衡区、耕地资源盈余区;聚落与耕地的空间转移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持续稳定型和动态变化型;长沙市周边耕地转为聚落的趋势十分明显;聚落空间扩张对耕地的影响存在一个空间临界点,城市化速度越快,临界点的位置距离聚落越远。
2015 Vol. 30 (6): 106-112 [摘要] ( 374 ) [HTML 1KB] [ PDF 3776KB] ( 1145 )
113 刘孟阳, 林爱文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武汉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演化研究
通过ArcGIS利用区位商、最近邻距离分析、核密度分析与定向分布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武汉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创意产业总体呈集聚状态,依据发展水平差异可分为核心区、潜力区与待发展区,并主要集聚在汉口"核心圈"与武昌"潜力轴"上。城市内创意产业功能分布与集聚分布主要呈由内向外扩展的演变特征。但根据产业特征、发展基础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创意产业部门在不同区域的集聚形态、集聚强度、空间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创意人才机构、文化传播设施以及创意交流空间集聚存在密切联系。
2015 Vol. 30 (6): 113-120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3603KB] ( 1559 )
经济
121 黄悦, 李秋雨, 梅林, 刘继生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
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东北地区23个资源型地级城市1999-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与主要传导机制。结论显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和教育业投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够显著。城市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城市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传导机制方面,资源诅咒效应主要通过抑制制造业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和教育业投入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是主要传导因素。煤炭和石油型城市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力资本挤出,而其他类城市传导机制作用则比较平均。
2015 Vol. 30 (6): 121-125 [摘要] ( 413 ) [HTML 1KB] [ PDF 1458KB] ( 1888 )
126 姜海宁
泛长江三角洲FDI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运用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探讨2000年以来泛长江三角洲FDI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FDI分布总体呈弱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较稳定,呈现以上海、苏州为核心的圈层结构;FDI增长格局逐渐由随机性向规律性特征转变,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其热点区与次热区均呈现从南向北跃迁,由零星分布向团状集聚形态转变的态势;FDI总体差异逐渐减小,而且作用于整个空间尺度因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差异不断降低,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较显著。从各方向发展趋势看,东南-西北方向差异最小,东-西方向差异最大,且南-北方向差异逐渐增大,而其他3个分方向差异不断减小。最后,将FDI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集聚效应、技术势差、地缘关系、成本和市场容量5个方面。
2015 Vol. 30 (6): 126-131,145 [摘要] ( 504 ) [HTML 1KB] [ PDF 2348KB] ( 1211 )
人口
132 马璐, 张志斌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文章运用2000年第五次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兰州市主城区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老龄人口增速快,各区增长差异显著,街区差距相对缓和;老龄人口比重呈圈层结构分布,街区间比重差异明显,老龄人口高密度街区范围扩大,空间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结构;高龄老人增速快,老龄人口性别比下降,空巢家庭日益增加,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历史沿革、社会发展、人口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
2015 Vol. 30 (6): 132-137 [摘要] ( 409 ) [HTML 1KB] [ PDF 1662KB] ( 1693 )
旅游
138 蔺国伟, 白凯
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的影响
本文选择西藏为案例研究聚焦地,从潜在赴藏旅游者角度,构建了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的影响模型,并对其加以实测,结果表明:①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影响量表信度和效度值都处于较好水平,模型拟合良好;②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有显著影响(γ=0.61);③从众行为对购买意图有显著影响(γ=0.77);④网络口碑对购买意图无显著影响(γ=0.01),但存在中介效果。文后对旅游者从众行为的成因与旅游目的地属性口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5 Vol. 30 (6): 138-145 [摘要] ( 341 ) [HTML 1KB] [ PDF 1984KB] ( 2150 )
146 丁风芹, 姜洪涛, 侯松岩, 周娟
中国传统古村镇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周庄为例
游客重游意愿对传统古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古村镇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以周庄古镇为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地方依赖和旅游偏好对游客重游意愿没有直接影响;地方认同和总体满意度对游客重游意愿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旅游偏好通过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及总体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游客重游意愿;地方依赖通过地方认同和总体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游客重游意愿;地方认同对重游意愿没有间接影响;"生态环境"、"更满意"及"认同感"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力较大,"村落形态"、"只考虑这里"及"一份子"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力较小。
2015 Vol. 30 (6): 146-152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1719KB] ( 2683 )
153 韦俊峰, 吴忠军
“隐性介体”视野下的旅游地空间生产与形象建构话语——以龙胜金坑大寨红瑶梯田为例
选择龙胜金坑大寨梯田作为案例地,引用"隐性介体"这一概念统摄本文的四个研究对象:摄影家、旅游规划机构、旅游经营公司、政府,发现四者分别主要运用独立性旅游话语、专业性旅游话语、商业性旅游话语和消费性旅游话语建构金坑梯田的旅游形象,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各"隐性介体"诸空间利益诉求下的梯田多维空间生产过程,最终金坑大寨梯田由最初的"稻作空间系统"被生产为"摄影天堂"、"经典案例地"、"旅游胜地"和"政治高地"四种空间形态。最后文章从"东道主-游客"互动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形象建构可能对旅游地产生的两类问题以及应用旅游人类学"主体-介体-客体"三段式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2015 Vol. 30 (6): 153-159 [摘要] ( 523 ) [HTML 1KB] [ PDF 1549KB] ( 1743 )
书评
160 陆大道
《地缘政治参考材料》评介
中国科学院"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的《地缘政治参考材料》一书近日将印发,这是近年来地缘政治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材料之一。
2015 Vol. 30 (6): 160-160 [摘要] ( 231 ) [HTML 1KB] [ PDF 853KB] ( 800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