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6年 31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6-0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马海龙, 樊杰
地理学中人的基本假设刍议
本文从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人的基本假设中经济理性、工具理性、科学理性与感性存在的经济人、政治人、自然人、生态人、社会人、文化人、感性人、复杂人等各种以人为研究视点的地理学研究中所体现的人的个体与群体、微观与宏观、阶层与阶级、感性与理性等的特征、作用、类型和差异。在总结各种地理学人的分析方法、范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地系统地理人平台和初步设计,以期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认知有所帮助。
2016 Vol. 31 (1): 1-7,80 [摘要] ( 444 ) [HTML 1KB] [ PDF 2661KB] ( 1309 )
8 杨成凤, 韩会然, 张学波, 宋金平
国内外城市功能疏解研究进展
由于城市聚集效益的存在,城市功能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过多的功能集聚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功能疏解的研究亟待开展。文章首先从人口疏解和产业疏解两大模块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对功能疏解的测度方法进行述评,并简要分析了功能疏解的必要性和动力机制;其次对国内外功能疏解的经验进行梳理;再次对功能疏解的成效进行评价;最后对国内外功能疏解研究内容进行述评。总体而言,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内容上与国外研究基本相似;然而在方法上国内研究目前仍以数量分析为主,缺乏相关测度模型的构建。随着国内城市功能疏解实践的推进,以及在中国特殊的土地和户籍等政策影响下,功能疏解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将不断完善。
2016 Vol. 31 (1): 8-15 [摘要] ( 611 ) [HTML 1KB] [ PDF 1477KB] ( 2132 )
16 姜博, 初楠臣, 王媛, 马玉媛, 张雪松
高速铁路对城市与区域空间影响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高速铁路对城市与区域空间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高速铁路对城市与区域空间的影响主要遵循这样一个研究脉络:交通可达性的变化-空间效应-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影响-空间组织结构的演变。并在此框架的指引下对国内外已有的高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简要评析了高铁对城市与区域空间影响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初步划分了国内外高铁对城市与区域空间影响的研究阶段,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高铁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高铁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2016 Vol. 31 (1): 16-25 [摘要] ( 470 ) [HTML 1KB] [ PDF 1614KB] ( 3227 )
26 连远强
国外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区域共生创新战略
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在地理空间和战略关系层面上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地理视角下,本文重点从企业层面的联盟创新网络,产业层面的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区域层面的共生创新网络加以具体评述与分析。在企业层面,强调企业在网络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企业战略联盟构建创新网络;在产业层面,强调产业集群要素对创新网络影响,更倾向刻画创新网络是一种以产业地理空间为边界的整体性创新网络;在区域层面,跨越企业所处的产业边界,基于生态共生思想提出区域共生创新网络的新范式。最后,提出创新网络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企业、产业与区域三个层面的协同演化,突破传统区域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和地理格局,探讨如何构架一个具有层次性、协同性和互动开放性的区域生态共生创新网络。
2016 Vol. 31 (1): 26-32 [摘要] ( 357 ) [HTML 1KB] [ PDF 1448KB] ( 2310 )
33 朱晓翔, 朱纪广, 乔家君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简述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分析了研究存在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区位、规模、类型与分类、体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演变等方面。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乡村聚落体系与职能的研究;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尺度和不同地形下的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聚落转型与重构研究;乡村聚落理论研究和跨学科多元化交叉研究。
2016 Vol. 31 (1): 33-41 [摘要] ( 449 ) [HTML 1KB] [ PDF 1281KB] ( 3549 )
文化
42 周玮, 黄震方
城市街巷空间居民的集体记忆研究——以南京夫子庙街区为例
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街巷空间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气息开始退变,城市记忆逐渐缺失,趋同化和均质化的城市危机显现。为此,选取南京夫子庙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认知地图、口述访谈和GIS空间统计方法,实证研究城市街巷空间居民的集体记忆,发现居民对夫子庙街巷空间的集体记忆呈现"光环区"→"亚光环区"→"缓冲区"→"盲点区"依次递减的特征和规律,"平民化"的城市设计理念缺失成为重要诱因。街巷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与场所精神,其担负的集体记忆保护功能,应该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6 Vol. 31 (1): 42-49 [摘要] ( 916 ) [HTML 1KB] [ PDF 2138KB] ( 4923 )
50 吴佳雨, 潘欢, 杜雁
中国历史园林遗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借助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探讨了历史园林遗产重心演化的轨迹与路径,梳理各类型历史园林时空分布,考察了影响其空间演化轨迹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园林遗产现状空间分布较为广泛,但空间集聚度高,分布不均衡,在园林类型上表现更为明显,与我国历史园林发展的脉络高度一致,与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迁移一致;不同类型的历史园林有着不同空间演变路径,皇家园林主要受朝代更迭与政令举措的影响,私家园林主要受经济发展与文化兴衰的影响,寺观园林主要受宗教政策与传教线路的影响。
2016 Vol. 31 (1): 50-56 [摘要] ( 521 ) [HTML 1KB] [ PDF 4737KB] ( 3162 )
社会
57 黄耿志, 薛德升, 金利霞
城市流动摊贩的微区位选择机制——基于广州市200个摊贩访谈的实证研究
流动摊贩对缓解城市失业和贫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广州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研究了摊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摊贩区位因子的微观作用机制。摊贩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集聚分布,在不同时间尺度呈现有规律的数量变化。摊贩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市场因素作用,但同时受到住地与摆卖地之间的距离、政府管制、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商户、公共场所管理者、居民)的干预以及摊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影响,结果不是市场最大化原则下的最优区位,而是合理的区位。强调市场因素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流量,还包括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摊贩区位选择没有偏离现代区位论的思想,其区位决策是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6 Vol. 31 (1): 57-64 [摘要] ( 454 ) [HTML 1KB] [ PDF 2473KB] ( 1790 )
65 林李月, 朱宇, 许丽芳
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福州市的调查
基于福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群体差异和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层次性,其排序如下:生态环境 > 人文环境 > 制度环境;②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群体差异,性别、职业类型、个人及家庭收入和方言适应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和居留时间仅有一定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的影响不显著;③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对于提高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016 Vol. 31 (1): 65-72 [摘要] ( 486 ) [HTML 1KB] [ PDF 1738KB] ( 1889 )
城市
73 高鑫, 修春亮, 魏冶, 梁振民
基于高速公路货流数据的重庆市区县关联网络格局研究
流空间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网络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领域。国外研究多采用信息流、航空流作为研究城市与区域网络的主要手段。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与区域关联网络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高速公路货流数据拟合重庆区县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析关联网络结构。研究表明:①传统的"一圈两翼"结构逐渐向"双核"结构演化,空间结构面临重组;②主城区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渝西方向;③横向水平联系的分布具有指向性。
2016 Vol. 31 (1): 73-80 [摘要] ( 397 ) [HTML 1KB] [ PDF 2640KB] ( 1191 )
乡村
81 曾菊新, 杨晴青, 刘亚晶, 赵纯凤, 李伯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及影响机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
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农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安全等人居环境核心领域出发,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1998-2012年间利川市乡村人居环境做了评价,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序演变历经传统发展、过渡发展、生态化建设三个阶段,人居环境系统及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盆地、城镇集聚,城乡收入差距增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改善,高山区生态脆弱性增强;③农户行为受政策调控作用由无序、扭曲化向规范化变迁,政策调控与农户行为互动作用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2016 Vol. 31 (1): 81-88 [摘要] ( 445 ) [HTML 1KB] [ PDF 4958KB] ( 2320 )
89 谭雪兰, 张炎思, 谭洁, 任辉, 朱永霞, 欧聪, 周国华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以江南丘陵区的长沙市为例,以1989年和2013年的Landsat TM影像及DEM为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1989-2013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村居民点密度不断加大,居民点空间扩展特征显著,但居民点布局较为分散;②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低地指向性特征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显著;③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道路和河流指向性特征明显,距离道路与河流越近,农村居民点面积越大,反之则越少;④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总体空间布局,同时,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2016 Vol. 31 (1): 89-93,139 [摘要] ( 421 ) [HTML 1KB] [ PDF 2917KB] ( 2792 )
区域
94 崔许锋, 张光宏
城镇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绩效空间分异与障碍诊断
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城镇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绩效的空间分异与绩效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绩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江苏省61个县域城镇用地进行绩效评价与障碍度诊断。研究发现,江苏省城镇用地综合绩效呈现出苏南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的空间格局,经济、社会、生态绩效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在主导障碍因素方面,苏南地区主导障碍因素是社会障碍因素,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主导障碍因素是经济障碍因素。因此,面对江苏省县域城镇用地中存在的绩效障碍问题,需要减弱城镇用地绩效主导障碍、缩小地区内部县域城镇用地绩效差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绩效协调发展。
2016 Vol. 31 (1): 94-101 [摘要] ( 381 ) [HTML 1KB] [ PDF 2222KB] ( 1335 )
102 谭慧芳, 杨扬
我国区域中心城市航空物流与宏观经济的匹配性及空间分布研究
通过建立计量分析模型研究区域中心城市航空物流与宏观经济的内在关系,提出匹配度参考系数和匹配性分析象限图,将我国航空物流与经济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六类:以航空物流为推动的高度匹配型、以经济为拉动的高度匹配型、航空物流为支撑的良性匹配型、经济为支撑的良性匹配型、航空物流为瓶颈的低度匹配型、经济为瓶颈的低度匹配型。以我国30座区域中心城市2000年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航空物流与宏观经济的匹配程度和相互作用特点,并对各匹配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匹配性上存在巨大差异,高度匹配型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T"形分布特点。
2016 Vol. 31 (1): 102-107 [摘要] ( 518 ) [HTML 1KB] [ PDF 1881KB] ( 1900 )
108 孙林, 王艳慧, 柯文俊, 钱乐毅, 王强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针对国家精准扶贫需求,构建基于A-F双临界值法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的总体测算与分析,并分别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及不同分类体系下的贫困分异特征。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西部存在大面积高度贫困县单元,中部存在呈东西条带状分布的中度贫困县单元,东部地区贫困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状态;②研究区主要致贫因素为:人均纯收入、家庭健康、平均教育年限,一般致贫因素为燃料类型、资产、房屋结构,次要致贫因素为:饮水情况、通电情况、儿童入学率;且大部分贫困指标呈显著空间集聚效应;③研究区西部县际贫困特征差异较小,东部存在显著的南北分布差异;④不同类型县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
2016 Vol. 31 (1): 108-115,146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3346KB] ( 1681 )
经济
116 马双, 曾刚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知识溢出和产学研合作——基于一个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
知识溢出的本地化现象揭示了地理边界的限制机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也可发生在远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本文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为例,采用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探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产生强烈的本地和跨区域的知识溢出效应,地理空间和创新网络在跨区域知识溢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产学研合作产生的知识溢出不仅局限于区域尺度,也发生在更高的国家尺度;在地理空间的制约影响下,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十分显著且稳定,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衍生溢出机制则不那么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空间尺度选择有关。
2016 Vol. 31 (1): 116-123 [摘要] ( 421 ) [HTML 1KB] [ PDF 1912KB] ( 1585 )
旅游
124 马晓龙, 李维维
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建构与理论来源
研究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搭建该领域理论平台的基础。按照实证-规范-实证的逻辑思路,通过文献分析和过程还原对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形成和理论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旅游综合体研究尽管涵盖了地理空间、产业组织、服务经济和要素整合四个视角,但"空间"和"产业"两个属性才是其概念建构的基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以追求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为目标的"经营城市"理念则是城市旅游综合体形成的理论源泉。文章认为,城市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地域系统形态,从人地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是将后续研究引向深入的必然。
2016 Vol. 31 (1): 124-129 [摘要] ( 373 ) [HTML 1KB] [ PDF 1486KB] ( 1790 )
130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王首琨
从传统乡村聚落到现代滨海旅游度假区——过去20年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
旅游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以大连金石滩为案例区,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综合采用参与式乡村评估(PRA),GIS和遥感影像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20年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从传统乡村聚落转变为现代旅游度假区的城镇化过程。研究发现,过去20年,金石滩地区经历了从传统乡村聚落到现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转变。在此期间,农业用地和乡村聚落用地基本消亡,旅游设施用地和第二居所用地等商业设施用地呈现由海滩到内陆波浪式推进和立体集约性扩展。这种转换过程是以旅游持续增长为基本动力,以土地资本化进程为根本原因,以利益主导者转变为主要推手,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调节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6 Vol. 31 (1): 130-139 [摘要] ( 357 ) [HTML 1KB] [ PDF 6198KB] ( 2963 )
140 杨友宝, 王荣成, 曹洪华
东北老工业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演变关系研究
以东北四个老工业城市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1-2012年期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演变关系,结果表明:①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分异显著;②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缓慢提升,总体呈现大连 > 沈阳 > 长春 > 哈尔滨的空间格局,耦合等级普遍偏低且具有"趋同俱乐部"特征,不断形成"沈大"、"哈长"两大集团;③四市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市际旅游业与城市化滞碍关系演变具有三种类型:大连、哈尔滨为"交错更替"型、长春为"断面分明"型、沈阳为"恒定不变"型。最后提出了四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 Vol. 31 (1): 140-146 [摘要] ( 428 ) [HTML 1KB] [ PDF 2149KB] ( 1300 )
147 孙勇, 史春云, 唐雯雯, 刘静
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
以云南省目的地网络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和方法,收集团队线路报价单和自助游客网络游记,构建旅游线路整体网和个体网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网络结构与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发现:①云南旅游线路网络密度较低,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昆明居绝对核心地位,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迪庆、保山具有一定的网络竞争优势,其余目的地网络地位较低。②线路网络空间分布呈现"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整体特征,空间流向表现为对热点旅游线路节点明显的集聚特性。③每个个体网节点之间依托旅游线路关系都可形成一个独立闭合的回路,方便旅游者依据各个体网结构特征结合节点具体的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门户、中转和离境目的地。
2016 Vol. 31 (1): 147-153,160 [摘要] ( 462 ) [HTML 1KB] [ PDF 3115KB] ( 1790 )
154 查爱苹, 邱洁威
条件价值法评估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效度检验——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运用条件价值法评估资源的经济价值,假想市场的构建使得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备受质疑。早在20年前,发达国家关于条件价值法的相关研究已从实施实验、报告内容和结果,向检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方向转变。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的相关领域,对条件价值法信度和效度的关注非常罕见。文章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个案,运用条件价值法进行游憩价值评估,并进一步聚焦评估效度的深入探讨。条件价值法的评估结果表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2012年的游憩价值为7.14亿元。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意愿调查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与运用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的评估结果566.04亿元相比,两者并不具备良好的收敛效度,前者的评估结果明显偏低;建构效度检验说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意愿调查结果部分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得到解释。
2016 Vol. 31 (1): 154-160 [摘要] ( 413 ) [HTML 1KB] [ PDF 1713KB] ( 194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