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2年 1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2-06-15
城市
文化
人口
交通
经济
海洋经济地理
环境
历史
社会
旅游
人口
城市
1
陆玉麒
连云港市的双核结构与区域发展探讨
连云港市呈现出典型的一市双城式空间结构。研究表明,该市的这种由市区与港口组成的双核结构,历史上曾经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即海州与新浦、新浦与大浦、新浦与连云。海岸线的东移、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河海相交的区位优势等是造成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双核结构的主要原因。对其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探讨该市今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为双核结构模式的机理分析,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
2002 Vol. 17 (3): 1-4 [
摘要
] (
310
) [
HTML
1KB] [
PDF
200KB] (
1063
)
5
张京祥, 崔功豪
试论城镇群体空间的组织调控
在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催动及交通、信息条件的支撑下,城镇群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现象。文章介绍了西方国家城镇群体空间的典型调控模式,分析了市场力量与规划调节力量在其空间组织调控中的作用,并提出城镇群体空间的组织调控是一个准市场行为的观念,以期对中国的相应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2002 Vol. 17 (3): 5-8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195KB] (
883
)
9
罗震东, 张京祥, 罗小龙
试论城市管治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在城市管治研究领域,Jon pierre(1999)关于城市管治模式的总结极具代表性:管理模式(managerial)、社团模式(corporatist)、支持增长模式(progrowth)、福利模式(welfare)。这一总结成为了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对城市管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有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逐渐暴露出来,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刚刚开展的城市管治研究提出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正是从现实出发,在深入研究西方城市管治模式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中国城市管治主要以福利模式和支持增长模式为主,相应机制尚未完善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协调的结合;中国城市管治应进一步完善与运作管理模式和社团模式,同时加强多种管治模式的交互与整合。
2002 Vol. 17 (3): 9-12 [
摘要
] (
267
) [
HTML
1KB] [
PDF
203KB] (
980
)
13
周国华, 唐承丽, 朱翔
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研究
长株潭地区现有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177个建制镇及360多个集镇,是湖南省城镇体系发育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全国"十五"期间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镇密集区之一。本文定性分析了政策机制、乡镇企拥与商贸市场集聚布局机制对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法、关联分析及经济联系强度计量模型定量研究了投资机制、辐射机制在长株潭城镇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长株潭城镇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发展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机制的综合作用。为促进长株潭城镇体系的优化建设,应在进一步完善各单项机制的同时,搞好各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各机制综合运作的组合效应。
2002 Vol. 17 (3): 13-17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237KB] (
959
)
18
李加林, 许继琴, 叶持跃
宁波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了以宁波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市域四级城镇体系。但该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功能分化不明显,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研究宁波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发展的区域背景着手,分析了重点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点镇发展在宁波市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发展目标。最后,文章探讨了如何建立有利于重点镇发展的集聚动力和约束机制问题。
2002 Vol. 17 (3): 18-21 [
摘要
] (
298
) [
HTML
1KB] [
PDF
206KB] (
924
)
社会
22
孙鹏, 王兴中
西方国家社区环境中零售业微区位论的一些规律(二)
人本区位要素,指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其消费的宏观空间因素。
2002 Vol. 17 (3): 22-25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177KB] (
970
)
26
吴启焰, 张京祥, 朱喜钢, 徐逸伦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层)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市场分化的机构、各种机构对城市居住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力:(1)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作用形态;(2)城市建筑商、地产开发商的发展方式;(3)金融信贷业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4)地产物业机构对邻里的操纵和强化;(5)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并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空间分异的宏观背景是:(1)国内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它确定我们的主要研究框架;(2)自80年代末期开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造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3)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结构变化。
2002 Vol. 17 (3): 26-30,4 [
摘要
] (
329
) [
HTML
1KB] [
PDF
290KB] (
1273
)
旅游
31
汪宇明, 全伟, 胡燕雯, 张朋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20多年来,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不断增强;旅游景点日渐完善,新建筑景观不断涌现;旅游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面临加入WTO、APEC行动的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增强的新机遇,上海要确保都市旅游的战略高地强势,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一体化行动,主动参与亚太和全球旅游一体化进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进一步提升都市旅游竞争力。
2002 Vol. 17 (3): 31-33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164KB] (
1035
)
34
金波, 蔡运龙
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进展
国内旅游地理学研究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60年,全面了解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回顾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开始朝着成熟阶段发展;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是随着现代旅游现象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者脱离地理系的事实,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学科内的发展,这种趋势一定要引起国内学界人士的警惕。
2002 Vol. 17 (3): 34-39 [
摘要
] (
304
) [
HTML
1KB] [
PDF
280KB] (
1574
)
40
乌恩, 金波, 蔡运龙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本文在进行大量实际调查、访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日本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等级、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与现状、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生态旅游开发活动的动向、旅游开发规划的特点、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相关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等情况,探讨了日本能够较好地协调旅游开发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和管理旅游资源应该借鉴的一些日本经验,认为丰富多彩的区域景观本身就是我国一笔巨大的旅游资源,在进行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时,应该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将现代化与地方传统结合的问题,应该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和旅游业特点相适应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管理制度。
2002 Vol. 17 (3): 40-43 [
摘要
] (
291
) [
HTML
1KB] [
PDF
216KB] (
2383
)
44
王昕
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导引”设计探讨——以都江堰为例
本文提出了景区旅游活动"导引"概念,并对旅游活动"导引"特征、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景区旅游活动"导引"应该包括解说系统、路径系统、标识系统和服务系统。文章最后对都江堰的景区特征和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都江堰旅游景区旅游"导引"设计方案。
2002 Vol. 17 (3): 44-46 [
摘要
] (
291
) [
HTML
1KB] [
PDF
151KB] (
1601
)
47
曹华盛
试论忠县旅游与长江三峡旅游的共生发展
旅游的共生发展问题在众多河流和交通干线的沿线旅游开发经营中普遍存在。本文在分析长江三峡旅游的强劲发展势头将带动忠县旅游的快速发展,忠县旅游又将推动三峡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忠县旅游与三峡旅游是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的关系。忠县旅游与三峡旅游共生体系中其它共生单元之间的互补协作,减少对抗,是产生共生效益的基本前提。并提出了从资源共享、基础共建、品牌形象共塑、优质共创、网络互补等五种途径求得忠县旅游与三峡旅游的共生发展。
2002 Vol. 17 (3): 47-49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150KB] (
1099
)
50
梁留科, 曹新向, 吴次芳
新经济时代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创新研究
21世纪河南旅游业的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入世"的需要,是进入旅游新时代的需要,也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河南旅游的创新必须从全方位入手,从思想观念到决策,从旅游产品的设计到促销,从资源的开发到企业的经营运行,从旅游市场的建立到管理等方面进行。
2002 Vol. 17 (3): 50-52 [
摘要
] (
297
) [
HTML
1KB] [
PDF
154KB] (
1025
)
经济
53
任东明, 吴启焰
三峡库区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认为三峡库区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库区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工业的空间组织结构调整必须与长江产业带建设、三峡经济区生产力总体布局以及库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在优化库区工业经济空间布局过程中应该以库区工业企业迁建为契机,把工业布局优化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库区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两头牵动、中间布点、形成三区、主轴衔接、由线而面、双向拓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2002 Vol. 17 (3): 53-58 [
摘要
] (
280
) [
HTML
1KB] [
PDF
278KB] (
837
)
59
邱国锋
农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与在广东的实践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业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必须做到构建好制度平台,改革农业组织结构,发挥区域资源、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等各种优势,及时转变观念。并以广东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四种模式: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以政府为主导调整等。
2002 Vol. 17 (3): 59-62 [
摘要
] (
287
) [
HTML
1KB] [
PDF
200KB] (
1004
)
63
范建刚
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发展对策
西部不同地带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劣等、中等、优等三类生态条件相应地发育出贫困、温饱、富裕三类群落的农户经济。西部各类农户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困难,贫困群落农户脱贫面临人口压力大与生态环境脆弱矛盾突出,及农户人均财政负担重,财政支农能力差的困难,已得温饱的农户面临收入与文化素质低、可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少的困难,富裕农户面临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制度创新滞后的困难。由政府主导,以多种手段、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促进已得温饱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制度创新推动富裕农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应采取的针对性对策。
2002 Vol. 17 (3): 63-65 [
摘要
] (
336
) [
HTML
1KB] [
PDF
162KB] (
839
)
交通
66
曹小曙, 阎小培
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的空间演化研究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客运量、货运量的总体变化特点。根据珠江三角洲各县市客运量与货运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所占的比重,选取了1980、1985、1990、1995、1998五个时间段,分析客运量与货运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分布形态。
2002 Vol. 17 (3): 66-68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155KB] (
925
)
人口
69
石忆邵
我国商人流迁机制研究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性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探讨了我国商人流迁的机制。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与商人趋利求富的内在本性的统一、农村结构变革的内在矛盾与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构成了流动商崛起的宏观背景与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与预期收益的差异、流动商自身素质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嬗变及社会关系网络等成为影响商人流迁行为的微观机制。
2002 Vol. 17 (3): 69-71,62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201KB] (
887
)
72
吕惠进
浙南海外移民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浙南地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海外移民群体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青田叶腊石矿的开发和青田石雕工艺品在海外的销售,改革开放后新移民群体的形成则是由于国家放宽出国审批手续、移出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历史渊源和亲朋彼此相携传统的影响和发达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所致。与老一代移民相比,新移民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观念新、年轻,且大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适应能力强。从事的行业也从餐饮业逐步扩大到皮革业、服装业、装潢业、百货业及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等行业。对侨居国尤其是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 Vol. 17 (3): 72-74,58 [
摘要
] (
305
) [
HTML
1KB] [
PDF
207KB] (
1427
)
历史
75
陈建华, 李吉均
河西在汉代以前的文明形式
文章首先从地理的角度论证了河西的农业形式的文明只能从乌鞘岭东边传播过去。在这基础上,结合乌鞘岭东边农业形式的文明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河西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可能性质,认为虽然有挟有那样生产技能的文化曾经传播到河西,但由于游牧社会生产方式的排斥影响,农业并没有得到发展,更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整个河西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游牧社会,并发展着游牧文明。
2002 Vol. 17 (3): 75-77,89 [
摘要
] (
292
) [
HTML
1KB] [
PDF
197KB] (
904
)
文化
78
朱国兴
地域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徽州文化为例
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关系密切,地方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本文以徽州文化为实证,主要从负面效应上阐述地域传统文化对黄山市这一发展旅游条件优势显著的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表现和形成机制,并指出要充分认识徽州传统文化体系中先进性和滞后性,特别是文化深层面上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怎样继承、发展、超越传统文化,克服陈旧意识,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营造先进的文化环境,为地方旅游发展培育强劲的文化内动力,实现黄山市"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
2002 Vol. 17 (3): 78-81 [
摘要
] (
251
) [
HTML
1KB] [
PDF
198KB] (
1354
)
环境
82
田亚平, 谢正栋
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展看当前国际环境关系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缔结了为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全球合作提供法律框架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国际上已经历六次缔约方大会。虽然1997年其第三次缔约方会议签订了具有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和时间限制具体目标的《京都议定书》,取得了该领域的一个关键性进展,但最近在荷兰海牙召开的旨在就《京都协定书》的目标与措施达成具体协议的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却以失败而告终。纵观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问题上的后续行动进展,可以充分看出当前的国际环境关系具有环境问题政治化、环境关系复杂化、环境合作艰难化以及环境斗争激烈化的特点。这使中国今后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尽早采取有效对策。
2002 Vol. 17 (3): 82-85 [
摘要
] (
344
) [
HTML
1KB] [
PDF
207KB] (
895
)
海洋经济地理
86
韩增林, 王成金
再论环渤海港口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布局
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热点,其中环渤海港口运输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和地位。本文在论述环渤海港口运输体系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环渤海港口运输体系自"九五计划"以来的发展状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论述发展现状时注意与1992年的比较,而存在问题有:①港口运量不足,港口生产能力过剩;②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港口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③三足鼎立的集装箱枢纽港建设局面;④港口运输体系信息化发展速度慢,技术手段落后等。最后就港口运输体系建设与布局的提出了进行总体规划、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港口物流平台、发展陆桥经济、提高软环境建设等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2002 Vol. 17 (3): 86-89 [
摘要
] (
277
) [
HTML
1KB] [
PDF
208KB] (
1040
)
90
张耀光, 胡新华, 高辛萍
我国海洋经济高新技术的“瓶颈”制约及对策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组合)是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但能得到高回报的经济领域。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0%,与先进海洋国家70- 80%的贡献率尚有巨大的差距,显然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有关问题,提出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我国现有的海洋产业结构,大力研究解决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中高新技术的"瓶颈"制约问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需要建立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加速海洋技术的产业化。并制定海洋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对策等。
2002 Vol. 17 (3): 90-92,25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195KB] (
1053
)
93
栾维新, 阿东
中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案
本文在分析了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海洋功能区划应该遵循的5项基本原则。具体探讨了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方案:一级区4个,二级区26个,三级区为36个类型区。
2002 Vol. 17 (3): 93-95 [
摘要
] (
263
) [
HTML
1KB] [
PDF
148KB] (
2213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