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2年 17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2-12-15
文化
交通
经济
政治
历史
城市与社会
GIS与信息
旅游
城市与社会
城市与社会
1
王兴中
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的空间问题主要涉及到社会空间方面。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核心是在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判识生活空间的质量与类型,并通过规划制定出社会-生活区域治理对策,以提高城市空间(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以上命题的探索涉及到当代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前沿性研究。本文从综合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角度,概括当代西方国家地理学对其的探索现状、研究内容、运用的方法论以及代表成果类型。
2002 Vol. 17 (6): 1-5 [
摘要
] (
296
) [
HTML
1KB] [
PDF
246KB] (
1267
)
6
肖星, 李文兵, 伍延基, 张林
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初探——以兰州市为例
从分析城市建成区居民生活与闲暇现状出发,对构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适合城市建成区居民户外游憩活动谱中较小尺度的游憩行为;为满足城市居民的闲暇需求而建构的游憩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居民游憩偏好的最大满足;以人为本是户外游憩系统构建的总原则,地方性、内向定位等则是总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以兰州市为例,提出了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实际构想——构建兰州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既要看到该市建成区环境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黄色为背景色等特征,又不能忽视在建成区内的一百多万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依据户外游憩系统构建原则,在充分利用兰州市现有的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的前提下,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
2002 Vol. 17 (6): 6-10,96 [
摘要
] (
277
) [
HTML
1KB] [
PDF
277KB] (
943
)
11
张敏
大城市外围地区流动人口结构及其城镇建设用地使用特征研究——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文章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调查,对大城市外围地区流动人口的结构及其城镇建设用地使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平湖的流动人口结构较为简单,大多数是来自我国西南落后地区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以务工和经商为主。由于其从业特征的差异,务工和经商人员分别集中在城镇工业区和商业区内,人口分布密度较高,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偏低。文章认为在大城市外围地区的城市规划中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用地需求研究,以解决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与相对紧缺的城镇用地之间的矛盾,并且进一步做了平湖流动人口用地需求分析,提出其规划调整建议。
2002 Vol. 17 (6): 11-14 [
摘要
] (
301
) [
HTML
1KB] [
PDF
223KB] (
1046
)
15
郑伯红, 张方, 廖荣华
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演变与调控——以冷水江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我国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20余座。作为特殊的经济区,资源型城市曾经为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条件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有的至今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有的却因资源枯竭或市场障碍渐入窘境。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结构入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并以冷水江市为例,论述了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2002 Vol. 17 (6): 15-19 [
摘要
] (
267
) [
HTML
1KB] [
PDF
243KB] (
1383
)
20
陈慧琳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以贵阳等九座城市为例,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两方面,探讨贵州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协调人地矛盾的主要对策。全文分为以下三大部分:首先探讨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说明贵州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特"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表现在水土资源贫乏,平地少又很分散,地形封闭,旱涝和地貌灾害频繁等。第二论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煤烟性空气污染,水体有机污染和交通噪声污染为主。SO
2
的污染极为严重,酸雨污染,城市河段及湖(库)污染普遍存在;4/5的城市交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严重。最后提出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2002 Vol. 17 (6): 20-23 [
摘要
] (
316
) [
HTML
1KB] [
PDF
208KB] (
1070
)
旅游
24
杨国良
四川境外游客构成及旅游流向和流量特征研究
选取部分来川旅游的境外游客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分析四川入境游客的属性特征、行为特征、客流流向和流量的变化特征。四川境外游客以港澳台、亚洲客人为主,中青年男性游客居多,他们来川的主要目的是观光或商务旅游,滞留时间较短。境外游客来川旅游的流向结构单一,流量集中,但因游客类别不同,对旅游服务仍表现出兴趣的个性化差异。
2002 Vol. 17 (6): 24-27 [
摘要
] (
397
) [
HTML
1KB] [
PDF
194KB] (
1433
)
28
李开宇, 王兴中, 孙鹏
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
矿区工业旅游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本文以江西省德兴铜矿为例,探讨了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与旅游产品的特点,并对矿区工业旅游的景观形象设计与空间格局规划进行了讨论。
2002 Vol. 17 (6): 28-31 [
摘要
] (
310
) [
HTML
1KB] [
PDF
203KB] (
1210
)
32
戴学军, 丁登山, 林辰
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
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在对其进行量化确定上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对其量化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背景值、基线值的现状评价分析,各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分析,累积效应分析,风险评价分析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适度分析,通过各阶段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校正,最后认为旅游规划的环境容量应是帕累托最适环境容量,这才是保证旅游区最佳持续发展的依据,其表示为
C
g
=((1-
L
)
R
k
A
u
)/(
RA
)???20020608???
C
i
Q
i
。
2002 Vol. 17 (6): 32-36 [
摘要
] (
249
) [
HTML
1KB] [
PDF
245KB] (
1523
)
37
王兆萍
陕西省旅游资源保护及其策略研究
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旅游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非理性的旅游及其它经济活动以及片面强调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是陕西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陕西省必须实施可持续旅游策略,树立资源忧患意识,改革旅游资源开发体制,建立资源价值合理化机制,实施绿色营销等,努力做到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协调。
2002 Vol. 17 (6): 37-40 [
摘要
] (
259
) [
HTML
1KB] [
PDF
191KB] (
874
)
41
欧阳慧, 缪磊磊
广州海外游客低消费问题探析
本文针对广州海外游客多,但旅游外汇收入少的现象,引入人均旅游外汇收入这一概念,探析了海外游客消费的影响因素,指出广州海外旅游市场不合理的客源结构、较低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景点与厕所的服务质量差、过夜游客比重少、旅游部门的削价竞争是影响海外游客低消费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今后广州市应主要在开拓外国客源市场、增加旅游商品的特色、增加过夜游客的比重、开发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提高景点的服务质量和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上下功夫,以解决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之间错位的问题,实现旅游外汇收入的大增长。
2002 Vol. 17 (6): 41-45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231KB] (
964
)
46
王茂军, 栾维新
大连市发展滨海休闲渔业的资源分析和对策
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业与渔业的交叉产业,9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迅速兴起。大连是全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于"海"。本文在解析休闲渔业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大连市发展滨海休闲渔业利于调整渔业结构,拓宽城市旅游新领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同时从休闲渔业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发展滨海休闲渔业的优势,透析了目前存在的"弱视"、"短视"、"缺位"问题,并提出营造宣传氛围、加强渔业与旅游业的联系等5项因应对策。
2002 Vol. 17 (6): 46-49 [
摘要
] (
294
) [
HTML
1KB] [
PDF
203KB] (
1070
)
50
孙燕平, 张琳, 吕仁义
旅游客源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
对旅游业来说,客源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游客人数的多少,旅游接待地可相应确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模,因此对游客数量进行预测是很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旅游客源预测方法,用以对旅游客源进行预测。文中首先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BP算法的运算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入境旅游人数预测的特定问题构造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对近些年入境旅游人数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将其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对旅游客源进行预测,结果优于传统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002 Vol. 17 (6): 50-52 [
摘要
] (
276
) [
HTML
1KB] [
PDF
160KB] (
1278
)
经济
53
易峥, 况光贤
90年代重庆零售商业离心化研究
本文以重庆市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近郊区与中心区社会商品零售额总量和增长率的比较以及对近郊区零售商业中心的特征分析,发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商业离心化的迹象。商业离心化的出现是宏观环境以及中心区与近郊区推拉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的商业离心化尚处于萌芽阶段,是市场经济下的自觉行为,但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均衡分布,离心化发展速度较慢,主要发生在各郊区商业中心,中心区的商业优势仍然很突出。商业离心化势不可挡,近郊中心与中心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心商业区和郊区商业中心应各有侧重地发展
2002 Vol. 17 (6): 53-57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237KB] (
1233
)
58
曹传新
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动态演变机制及时空演化结构和规律
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系统时空演化过程中,其机理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机制: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变异机制。县域经济系统按照条件、资源等要素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产业结构地域类型: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等。同时在空间上相应地呈现出单核型、双核型、群核型或单核复合型等三种空间结构地域类型;在阶段上相应体现出传统阶段、发展阶段、一体化阶段的特征与表现。从总体上来说,本文揭示了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趋势。
2002 Vol. 17 (6): 58-61 [
摘要
] (
313
) [
HTML
1KB] [
PDF
194KB] (
937
)
文化
62
施维克, 吴启焰, 孙弘
自然环境与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
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历史文化城镇的形象构成有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考虑自然环境特点的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应遵循尊重和顺应自然的亲和原则,将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以及将城镇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统一考虑的整体性原则。同时要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在城镇理念形象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城镇视觉形象设计中,要注重城乡景观协调的整体效果,反映其田园山水城镇特色;注重三维景观效果;注重视觉体验的心理特点分析,组织景观层次系列;注重对城镇建筑色彩的控制。
2002 Vol. 17 (6): 62-65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201KB] (
1098
)
交通
66
董洁霜, 范炳全
长江三角洲主要集装箱港口扩张与竞争
伴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发展,作为世界物流的最主要形式的集装箱运输也快速增长。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几年来集装箱港口迅速扩张,各港口之间展开争夺腹地集装箱货源的激烈竞争。本文从长江三角洲主要集装箱港口设施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入手,通过该地区两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与宁波港对其共同腹地-浙江省的国际集装箱生成及流向的调查,引入腹地市场区位商的概念,分析两港口对浙江省集装箱货源的吸引力及竞争态势。
2002 Vol. 17 (6): 66-70 [
摘要
] (
350
) [
HTML
1KB] [
PDF
236KB] (
926
)
政治
71
孙峰华, 刘养洁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
本文简析了海洋的争夺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探析了"海洋破碎带"形成的七大因素,即:①海洋霸权主义对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争夺;②国际间对海洋国土的争夺;③海洋生物资源的争夺;④海洋矿产资源的争夺;⑤南极大陆的争夺;⑥海军军备竞赛;⑦海缘政治形势日益恶化。阐释了21世纪"海洋破碎带"分布的海域。最后指出,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的海上安全已近底线。为此,中国必须树立新的海洋观念,建立强大的海军,保卫国家的每一寸海洋国土。
2002 Vol. 17 (6): 71-76 [
摘要
] (
352
) [
HTML
1KB] [
PDF
279KB] (
1331
)
GIS与信息
77
陈斐, 郭朝辉, 杜道生, 周旭, 贾云鹏
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初步研究
GIS技术能为区域经济分析直接提供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决策支持,已广泛应用于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水平的经济分析、规划决策过程中。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对区域经济分析决策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说明了在区域经济分析中GIS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然后对建立一个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信息支持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举例说明了GIS技术在经济分析与决策中的应用。
2002 Vol. 17 (6): 77-80,70 [
摘要
] (
396
) [
HTML
1KB] [
PDF
283KB] (
1146
)
81
周素红, 周冰艳
GIS辅助城市用地结构分析与用地调整的应用初探
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往往束手无策,交叉学科的研究是近年来城市问题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特别是随着GIS的发展,借助GIS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城市现状分析和预测将是城市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为例,借用经济学供需基本概蓬和分析方法,结合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和GIS技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城市用地供需度的概念,并从它们与区位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用地结构,探讨了GIS在城市用地结构分析与辅助用地调整方面的应用,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对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研究方法革新的重视。
2002 Vol. 17 (6): 81-84 [
摘要
] (
393
) [
HTML
1KB] [
PDF
213KB] (
828
)
85
宋金叶
新时期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文章阐述了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指出:传统的地理信息利用方式存在着信息不能共享,传输速度慢,工作量大,收藏成本高,信息利用率低等严重问题。认为,新时期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内容主要是开发大众化地理信息产品的建设,即广度上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电子化和有序化建设,改善地理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共享性;地理信息精品的建设,即从深度上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提高地理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和建立完善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联机检索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重点开发地理信息的智力性资源、预测性资源和提高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创新机理,加快地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重点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深层开发和利用的途径。①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②尽快建立地理信息网,加强地理科学数据库建设;③实现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增强文献的时效性;④加强信息人才培养,转变服务职能;⑤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002 Vol. 17 (6): 85-88 [
摘要
] (
289
) [
HTML
1KB] [
PDF
202KB] (
999
)
89
王如渊, 金波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结构研究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CN下注册的域名、WWW站点及互联网用户三要素变化的分析,表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的地域差异巨大。首先,东部沿海地带省份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呈东、中、西三带递减规律。其次,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域基本属于待发展区。再次,在东、中、西三带内部存在次级分异。此外,在城市之间也存在次级差异,呈超大城市向小城镇递减规律。最后,作者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初步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2002 Vol. 17 (6): 89-92 [
摘要
] (
252
) [
HTML
1KB] [
PDF
199KB] (
1268
)
历史
93
乌兰图雅, 阿拉腾图雅
清代科尔沁农耕的发展及其支持条件
清代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尔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文章通过复原清代科尔沁垦殖的出现及其扩展过程,总结出该时期科尔沁农耕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耕发展的自然和人文诸影响因子。研究还表明:通过清代近200年的农耕,科尔沁从纯游牧地区演变成农牧并存区,但清代的垦殖并未造成大规模的土地沙漠化。
2002 Vol. 17 (6): 93-96 [
摘要
] (
213
) [
HTML
1KB] [
PDF
197KB] (
1448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