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1年 16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1-06-15

城市
文化
人口
交通
经济
人地关系
环境
旅游
人口
经济
1 韩增林, 尤飞
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布局规划方法初探——以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锦州段)为例
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适应时代的要求,已日益成为当代沿交通线路经济地域空间的重要形态之一。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使其得到健康高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锦州段)产业-经济带规划为实证分析,对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的内涵、规划原则及重要性、规划方法及内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2001 Vol. 16 (3): 1-5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497KB] ( 620 )
31 薛德升, 李川, 陈浩光, 许学强
珠江三角洲乡镇工业空间分布的分散性研究——以顺德市北滘镇为例
乡镇工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国外就这一主题的研究很少。本文在总结国内目前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乡镇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以顺德市北滘镇为实例,采用北滘镇域内109间乡镇工业企业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对乡镇工业分散分布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从企业角度揭示和分析乡镇工业分散分布的根本原因。
2001 Vol. 16 (3): 31-36,56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651KB] ( 708 )
53 徐梦洁, 彭补拙
江苏省粮食产量吸引子维数研究
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江苏省粮食单产时间序列用分形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从吸引子维数、Kolomogorov熵等方面分析了粮食单产变化的混沌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1978-1997年粮食单产的时序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且单产的变化是一个确定性的低维混沌吸引子。要恰当地描述江苏省粮食单产发生系统,需要构造包含12个状态变量的动力学系统。
2001 Vol. 16 (3): 53-56 [摘要] ( 260 ) [HTML 1KB] [ PDF 320KB] ( 687 )
75 贺清云
湖南省房地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房地产业的现状特征,认为其组织体系不尽完善,产品结构有待调整,融资渠道亟待拓展,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因此,必须对湖南省房地产业结构进行如下调整:①调整房地产企业经济、组织规模结构;②调整产品结构,以经济适用房启动市场需求;③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房地产证券化;④培育二、三级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结构。
2001 Vol. 16 (3): 75-78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395KB] ( 723 )
79 张素丽, 张得志
北京区县消费品零售市场差异探析
在探讨北京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变化的前提下,以吃、穿、用商品构成为出发点,利用集中化程度指数、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手段,着重分析区县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发展趋势,以揭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商品流通的特征,并提出有利市场发展的建议。
2001 Vol. 16 (3): 79-83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471KB] ( 709 )
城市
6 杨永春, 赵鹏军
绿洲城镇体系研究——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绿洲城镇及其城镇体系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以具有国内代表性的干旱区河西地区绿洲城镇体系为例,从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体系、职能类型结构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体系以及联系城镇的网络结构体系对绿洲城镇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绿洲城镇体系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规律。
2001 Vol. 16 (3): 6-10 [摘要] ( 257 ) [HTML 1KB] [ PDF 548KB] ( 648 )
41 于涛方, 彭震, 方澜
从城市地理学角度论国外城市更新历程
西方城市更新的历程演变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中已有一定程度的探讨。本文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对城市更新历程加以归纳和总结:(1)近代城市本身物质空间结构的更新(工业革命-19世纪末);(2)城市在"城市-区域"系统上的更新(19世纪末-1970'S);(3)"内城(中心城)"更新复兴阶段(1970'S-)。通过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和教训。
2001 Vol. 16 (3): 41-43,20 [摘要] ( 423 ) [HTML 1KB] [ PDF 396KB] ( 970 )
84 杨山, 吴勇
无锡市形态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从20世纪初,城市形态就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从景观角度进行静态式的研究。因缺乏度量技术,研究范围日趋缩小[1]。本文把城市形态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现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研究城市扩展的空间方向、扩展的空间差异,并建立城市扩展的空间变化模型,预测城市形态未来的扩展趋势。
2001 Vol. 16 (3): 84-88 [摘要] ( 293 ) [HTML 1KB] [ PDF 354KB] ( 695 )
旅游
11 刘忠伟, 王仰麟
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
在简单介绍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与可持续旅游关系,以及简要总结生态旅游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旅游供给方、旅游需求方即旅游者和综合层次三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形式、生态旅游产品及其组合与可持续旅游思想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和空间实现。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既强调空间地域研究,又考虑生态学的思想和原则,为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提供了理论切入点。
2001 Vol. 16 (3): 11-15 [摘要] ( 281 ) [HTML 1KB] [ PDF 552KB] ( 722 )
26 韩杰, 韩丁
中外滑雪旅游的比较研究
本文就滑雪旅游历史进程、自然地理条件、滑雪地与滑雪场建设、客源市场状况等方面进行中外对比,旨在促进我国滑雪旅游业稳步、持续地发展。
2001 Vol. 16 (3): 26-30 [摘要] ( 276 ) [HTML 1KB] [ PDF 439KB] ( 1071 )
49 林翔, 李菊霞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前景及策略初探
本文对世界(包括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认为会展旅游是一个蕴涵巨大价值的高产出的旅游项目,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会展旅游业在我国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应当予以大力发展。并揭示了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最突出的问题,同时指出我国发展会展旅游业应采取的策略。
2001 Vol. 16 (3): 49-52 [摘要] ( 293 ) [HTML 1KB] [ PDF 426KB] ( 981 )
71 蒙睿, 明庆忠, 刘嘉纬
我国青少年旅游网络建构的初步探讨
青少年目标市场不仅是目前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中坚。本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建构青少年旅游网络的设想。笔者先分析了建构青少年旅游网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青少年旅游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建构了青少年旅游网络的基本框架,并界定了青年旅游网络的内涵,对具体的建构工作提出了思路。
2001 Vol. 16 (3): 71-74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420KB] ( 780 )
89 张燕, 张洪
短途旅游中心的引力范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短途旅游是我国目前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旅游形式,为此,有必要建立短途旅游中心。此中心的引力范围可用心理距离与地理距离相结合来度量。从短途旅游者的角度来看,选择短途旅游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受闲暇时间与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用游客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途中所耗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滞留时间之比,及短途旅游出行支出意愿二项定量指标,可动态地描述衡量短途旅游中心引力范围的距离尺度,并据此作出等值线图形式的引力范围图。最后分析了南京市作为短途旅游中心的大致引力范围、竞争对手的分布及潜在旅游者。
2001 Vol. 16 (3): 89-93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516KB] ( 682 )
人口
16 宋韬, 汤建中
试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具有强度大,向心增值性等特点。由于家庭小型化和中青年的生活压力增大,在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社会养老设施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市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其老龄化及新的社会形式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并存在着地区结构性不平衡。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如社会各方力量更多的参与,托老所的兴起和发展等。本文在对上海市社会养老设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应当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养老设施,在地区布局上应当因地制宜,并应当加强老人福利人员的培训。
2001 Vol. 16 (3): 16-20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466KB] ( 968 )
环境
21 彭建, 周尚意
公众环境感知与建立环境意识——以北京市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为例
环境感知研究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以北京市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分析为例,指出环境感知的过程,提出个体环境感知的三大特征,即环境感知具有不精确性、空间层次性和文化集团性。同时强调指出,经典的感官空间差异模型在不同状况下会发生一定的空间次序变化。最后,针对北京市民环境感知特征提出建立市民环境意识的若干建议。
2001 Vol. 16 (3): 21-25 [摘要] ( 296 ) [HTML 1KB] [ PDF 473KB] ( 723 )
94 姚丽斌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关系研究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中分析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两种认识误区:不计自然成本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发展观念和消极保护自然环境的零增长观念。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于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取节约型资源战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
2001 Vol. 16 (3): 94-96 [摘要] ( 260 ) [HTML 1KB] [ PDF 315KB] ( 690 )
交通
37 林彰平
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及优化决策模型探讨
大城市交通是一个多级双向控制系统,本文首先提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探讨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然后以可靠度作为解藕参数,以成本作为协调参数,构造了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分级优化决策模型,并对北京市2015年交通结构进行了优化决策模拟。最后,提出了我国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1 Vol. 16 (3): 37-40 [摘要] ( 278 ) [HTML 1KB] [ PDF 345KB] ( 671 )
66 周江评
思路创新:试论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作者认为,要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城市已经出现的交通拥挤堵塞等问题,除了加强道路工程建设,还必须对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既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并认为这才是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两部门作为政府分管城市交通的主要机构,首先要做上述工作。对此,本文进行了探讨。
2001 Vol. 16 (3): 66-70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478KB] ( 683 )
文化
44 朱竑
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
根据民族构成基本一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方言)类型和比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观、文化地域分布基本相联成片、有一个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中心等五个指标,将海南岛划分为沿海文化区、临高文化区、儋州文化区、五指山黎苗文化区(又分合亩制和其他黎苗文化两个亚区)及三亚羊栏回族文化版块等五个文化区域。
2001 Vol. 16 (3): 44-48 [摘要] ( 290 ) [HTML 1KB] [ PDF 495KB] ( 578 )
57 林拓
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及其机制
本文通过福建文化地域格局演变主体过程的还原,揭示其阶段性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而澄清某些长期困扰研究进展的传统看法,并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念。
2001 Vol. 16 (3): 57-61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472KB] ( 757 )
人地关系
62 朱晓华, 张贵祥
生态伦理的建构及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概括地分析了生态伦理的源起、生态伦理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了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2001 Vol. 16 (3): 62-65 [摘要] ( 248 ) [HTML 1KB] [ PDF 407KB] ( 70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