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4年 29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4-0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雒海潮, 苗长虹, 李国梁
不同区域尺度产业转移实证研究及相关论争综述
从产业转移概念出发,对产业区域转移实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不同区域尺度研究结果进行梳理。认为根据已有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中国产业转移发生情况的基本结论:①中国在整体上以及东中西部和四大板块之间只有较少的相对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中西部转入东部,资源依赖型产业从东部转入中西部。③东部地带各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较大。④东部地带各省份内部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更大。⑤不同区域尺度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对国内产业转移实践引发的梯度理论、产业转移滞缓原因、政府参与产业转移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方向。
2014 Vol. 29 (1): 1-8 [
摘要
] (
293
) [
HTML
1KB] [
PDF
622KB] (
962
)
9
丁嵩, 李红
国外高速铁路空间经济效应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外高铁建设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严重落后于建设实践。在对国外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高铁诱发的空间经济效应为切入点,将国外评估高铁空间经济效应的理论与方法归纳为成本-效益、新经济地理学、可达性、可计算一般均衡与Logit离散选择模型五类,认为从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多维空间尺度效应、受影响的经济部门、站点周围土地利用形式、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关系以及总体效应等方面。最后指出可从实地调查、案例对比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强化国内的相关研究。
2014 Vol. 29 (1): 9-14 [
摘要
] (
342
) [
HTML
1KB] [
PDF
538KB] (
1948
)
15
潘裕娟, 曹小曙
批发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批发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梳理,将批发业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60年代,依附于区位论的批发业区位研究,学者受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影响,流行用与批发贸易相关的指标来测量城市中心性;二是20世纪70-90年代,对批发业区位进行专门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程度加深;同时,通过研究批发业来探讨城镇体系的文献也较为多见;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批发业的空间优化,并与现代物流业紧密结合。我国对批发业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批发市场方面,且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上,对批发市场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批发市场的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时,批发市场货流空间的研究、批发业交易功能与物流功能的空间分离关注较少。
2014 Vol. 29 (1): 15-19 [
摘要
] (
308
) [
HTML
1KB] [
PDF
489KB] (
1075
)
文化
20
李仁杰, 傅学庆, 张军海
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表达方法——基于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
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2014 Vol. 29 (1): 20-25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1678KB] (
2053
)
26
潘运伟, 杨明, 刘海龙
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分析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对策
研究导致世界遗产"濒危"的威胁因素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与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对全球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定量统计发现:武装冲突、管理不力、工程建设是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共同面临的三大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濒危因素还包括城市发展压力、不合适的维修/重建等;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因素则还包括非法偷猎、捕捞,以及林业采伐、农业种植、放牧等农林生产活动等。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的首要威胁因素是旅游发展压力,管理问题、城市发展压力、水利工程建设等也较为突出。提出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建议:明确遗产旅游价值取向,加强高峰期游客管理,控制旅游设施建设规模;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探索世界遗产管理的新体系、新思路;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积极预防极端自然灾害的破坏;严格控制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
2014 Vol. 29 (1): 26-34,65 [
摘要
] (
477
) [
HTML
1KB] [
PDF
1383KB] (
2999
)
35
邓志勇, 刘爱利, 陈昊骙
历史文化街区声景语义的主观评价研究——基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
声景即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地方感知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感知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选取九组语义对,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实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2014 Vol. 29 (1): 35-42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1892KB] (
1384
)
社会
43
田明, 薄俊丽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
以东部地区城市特色比较明显的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衡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6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6个城市流动人口融入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环渤海的青岛和沈阳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高,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和长三角的温州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低,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无锡和京津冀地区的北京。总体而言,北方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入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南方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城市特色或性质的不同。城市规模、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城市经济特征、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是影响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对于南北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差异,方言具有很大的影响,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2014 Vol. 29 (1): 43-48 [
摘要
] (
337
) [
HTML
1KB] [
PDF
575KB] (
1042
)
49
毛媛媛, 丁家骏
抢劫与抢夺犯罪行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研究抢劫、抢夺犯罪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发现两抢犯罪时空分布呈现显著且稳定的规律性。犯罪时间分布与人们的起居、出行时间密切相关;两抢犯罪高发区往往犯罪目标相对集中、人口流动性较大并且作案后便于逃逸;犯罪低发区多为非生活功能的区域。外来人口、商业场所、通勤人口以及交通复杂程度等城市环境因素对两抢案件数量呈显著正向贡献。两抢案件的发生要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犯罪目标时空上的集聚、较强的人口流动性以及作案后逃逸的方便。
2014 Vol. 29 (1): 49-54 [
摘要
] (
475
) [
HTML
1KB] [
PDF
1120KB] (
1777
)
55
常芳, 王兴中
城市社会区域体系结构公正配置的空间控制原理与路径
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2014 Vol. 29 (1): 55-60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1461KB] (
884
)
61
邹晖, 罗小龙, 涂静宇
基于小产权房居住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南京迈皋桥地区小产权房社区为例
小产权房是一个涉及广泛民生,持续受到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小产权房交易屡禁不止,是目前政策的难点之一。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南京市城郊结合部典型小产权房小区的实证调查,了解小产权房居民的居住状况和居住满意度。研究内容涉及小产权房居住区的社会构成,居民对小区外部环境、小区建设状况、小区社会生活的满意度状况,以及小产权房小区违规建设导致的问题,并针对居住品质改善提出建议。最后,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对现存小产权房的治理提出一些建议。
2014 Vol. 29 (1): 61-65 [
摘要
] (
319
) [
HTML
1KB] [
PDF
582KB] (
1001
)
城市
66
孙东琪, 张京祥, 胡毅, 周亮, 蒋金亮
“大都市阴影区”嘉兴市的形成机制解析——兼与苏州市的发展差异研究
本文以上海大都市周边的苏州和嘉兴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通过对比其差异的发展现状和轨迹,分析了"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并对相应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①在我国,国家或地方的"政策偏向"是影响大都市发展以及"大都市阴影区"形成的最重要的要素;②"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更多是由于外围地区受到相关政策等因素影响而导致了自身发展不充分。在自身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区位越是接近中心城市,越会导致中心城市对其发展要素的吸引和袭夺;③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要素袭夺是可以改变的,外围地区应通过自身的充分发展而削减其负面效应;④消减"大都市阴影区"效应,不仅需要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优化调控,更需要处于阴影区效应中的地区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
2014 Vol. 29 (1): 66-71 [
摘要
] (
353
) [
HTML
1KB] [
PDF
804KB] (
1188
)
72
赵渺希, 钟烨, 王世福, 戴牧风
不同利益群体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以广州恩宁路为例
本研究以广州恩宁路为例,通过定量统计比较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揭示了居住者、旅游者、经营者三类利益群体对街道空间意象感知的显著差异性。基于对街道空间的使用目的的不同,各利益群体在街道评价中均对自己需求的功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其次,在空间感知方面旅游者对于街道空间的感知均优于居住者、经营者,且更贴近于历史街区的要素特征;再次,认知地图方面,居住者、旅游者、经营者对街道功能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从而导致三类群体在街道空间认知层面的相对扭曲与变形。研究最后提出,在全球性流动空前提高的时代,基于本地居民福祉的场所是维系地方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应引起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2014 Vol. 29 (1): 72-79 [
摘要
] (
509
) [
HTML
1KB] [
PDF
949KB] (
1454
)
区域
80
潘竟虎, 刘莹
基于可达性与场强模型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场能测度
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腹地发展而产生的"势能差"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法、
K
阶数据场和ESDA等方法,综合测度了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分别从省域、市域、县域等单元探讨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与南北场能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min缩短为2010年的193.43min。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县域场能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场能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显著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依据场能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经济区和26个二级城市经济区。
2014 Vol. 29 (1): 80-88 [
摘要
] (
626
) [
HTML
1KB] [
PDF
3594KB] (
1290
)
89
马晓冬, 沈正平, 宋潇君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教育、卫生、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江苏各省辖市的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区域分异明显;②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城乡差距各不相同,基础教育服务城乡差距明显,医疗卫生服务乡村远落后于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基础设施服务城乡差距位居中等;③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城乡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发展水平差距是影响多数省辖市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
2014 Vol. 29 (1): 89-93 [
摘要
] (
356
) [
HTML
1KB] [
PDF
774KB] (
1645
)
经济
94
李宝庆, 陈琳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及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模型对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分空间情况进行研究,得出该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各发展要素对该产业的贡献度不均衡、该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结论。最后,对长三角区域如何有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2014 Vol. 29 (1): 94-98 [
摘要
] (
386
) [
HTML
1KB] [
PDF
561KB] (
989
)
乡村
99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不同尺度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集聚性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为分析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以GIS为平台、土地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集聚维数,分别在县域、镇域和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集聚性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聚落景观在空间结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空间集聚性存在不同尺度分形特征的差异,同时丹阳市的镇和中心村的集聚性则明显小于句容市;不同尺度聚落集聚性出现明显的尺度特征,即中心村 > 镇 > 县城;地形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集聚性分形特征,表现为腹地内坡度越大,集聚性越强;交通网络的完善降低了乡村聚落对空间直线距离的依赖性。
2014 Vol. 29 (1): 99-107 [
摘要
] (
427
) [
HTML
1KB] [
PDF
2006KB] (
1608
)
108
惠怡安, 和钟, 马恩朴, 惠振江
基于社会网络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镇村体系认识——以延安市延长县安沟乡为例
镇村体系的研究是进行农村社区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安沟乡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镇村之间的人际联系强度与趋向进行分析,根据人际联系强度的空间特征并结合地形、道路、流域情况,得到安沟乡镇村体系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安沟乡的行政村分属五个镇村体系,并且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镇村体系与乡(镇)域范围不一定吻合。研究为后续的迁村并点及农村社区单元的划分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4 Vol. 29 (1): 108-112 [
摘要
] (
280
) [
HTML
1KB] [
PDF
1094KB] (
944
)
交通
113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罗静
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空间关联性及其演化
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引入复杂网络统计特征量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拓扑空间关联性及其演化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全局上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各拓扑统计指标间形成良好的空间关联性,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集聚态势呈现波动式变化;局域上,空间集聚模式总体上维持良好的稳定机制,基本呈现核心圈的高值指向性和外围圈的低值指向性特征,武汉市基本成为拓扑变量的高值集聚中心;同时这种空间集聚模式也表现出空间结构的动态性变化,各种关联类型集聚形态出现"渐变"-"突变"的交替演化。
2014 Vol. 29 (1): 113-121,128 [
摘要
] (
383
) [
HTML
1KB] [
PDF
4142KB] (
1526
)
122
许春晓, 姜漫
城市居民出游的高铁选乘行为意向的形成机理——以长沙市为例
高速铁路以快捷、舒适、环保的明显优势促成旅游者的选乘决策。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思辨选乘动机、选乘阻碍、阻碍协商策略、行为意向的关系,构建人们高铁选乘意向形成的概念模型。选择长沙市居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捷选乘动机和阻碍协商策略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选乘阻碍对阻碍协商策略和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选乘意向的形成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通过快捷动机形成;二是基于快捷和舒适动机,判断选乘阻碍,采取阻碍协商策略,最后形成行为意向。依据研究结论得到了旅游业发展中科学利用高铁的四点启示。
2014 Vol. 29 (1): 122-128 [
摘要
] (
313
) [
HTML
1KB] [
PDF
650KB] (
1453
)
旅游
129
李星明, 曾菊新, LIU Juanita C.
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
为了克服物质性旅游规划的弊端,规划中越来越多的考虑了"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社会公正"等文化因素,这些零散的"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规划理论。本文根据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生态思想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原理,以人类精神文化需要和旅游规划实践为现实需求,结合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文化生态系统与旅游规划系统进行耦合,实现旅游规划中"工具要素之形"与"文化生态要素之神"的统一,构建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
2014 Vol. 29 (1): 129-133,60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851KB] (
1273
)
134
王凯, 易静, 李皓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1991—2010
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1991-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省际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在逐步收敛;进入新千年以来,尽管相对差异仍在逐步缩小,但绝对差异有所扩大;我国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典型的非极化不平衡发展态势,局部地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新的次级入境旅游增长中心凸现,三大地带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客观看待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优化旅游产业的地域分工体系和重构区域旅游统筹发展战略等。
2014 Vol. 29 (1): 134-140 [
摘要
] (
324
) [
HTML
1KB] [
PDF
939KB] (
1113
)
141
李伟, 胡静, 周蕊蕊, 程绍文, 冯娟
武汉市旅游空间系统结构分析
根据游客在武汉市各旅游景区的游玩选择,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3个指标,研究了由旅游节点构成的旅游空间系统结构,并对武汉市旅游空间系统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1)黄鹤楼景区外向程度中心性最高(C
D,out
(ni)=17),古琴台内向程度中心性最高(C
D,in
(ni)=13),户部巷、长江大桥的接近中心性值最高,均为0.133;长江大桥中间中心性最高(C
B
(ni)=18.39);(2)长春观(C
D,out
(ni)=0)、汉阳动物园(C
D,in
(ni)=0)、黄陂木兰天池(C
c
(ni)=0.018;C
B
(ni)=0.00)分别具有最低的外向程度中心性、内向程度中心性和接近/中间中心性;(3)武汉市内景区景点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交通区位、资源禀赋要素和周边服务设施、地理空间位置等对武汉市旅游空间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2014 Vol. 29 (1): 141-145 [
摘要
] (
281
) [
HTML
1KB] [
PDF
591KB] (
1020
)
146
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白凯, 王晓华
来华外国旅游者推拉驱力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在对国内外旅游流流动机理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影响外国旅游者来华推拉驱力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影响来华外国旅游者的推力和拉力维度的因子为"健康社交"、"求知求异"和"设施环境"、"核心吸引"。②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提出的6个假设基本正确。其中,推力的"健康社交"和拉力的"设施环境"、推力的"求知求异"和拉力的"核心吸引"之间为中度相关关系。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和国别等不同属性直接影响着推力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014 Vol. 29 (1): 146-153,107 [
摘要
] (
336
) [
HTML
1KB] [
PDF
899KB] (
1395
)
154
何琼峰, 李仲广
基于入境游客感知的中国旅游服务质量演进特征和影响机制
入境游客感知的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入境旅游规模、衡量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历史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基于入境游客感知的中国旅游服务质量演进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990-2012年入境游客对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呈现"初步改善-大幅提升-提升趋缓"的趋势,旅游服务质量仍滞后于入境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服务质量不高是主要制约因素。从内在影响机制看,入境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比国内游客更为敏感,对入境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各行业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此外,旅游地形象对于入境游客的感知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旅游地形象、游客感知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最终将影响入境游客的忠诚度,但旅游价格并不是影响入境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因素。
2014 Vol. 29 (1): 154-160 [
摘要
] (
347
) [
HTML
1KB] [
PDF
705KB] (
117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