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4年 29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4-12-15

城市
文化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王兴中, 李胜超, 李亮, 郭祎, 刘娇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2014 Vol. 29 (6): 1-9 [摘要] ( 343 ) [HTML 1KB] [ PDF 1321KB] ( 1546 )
10 陈方, 戢晓峰, 张宏达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公平的研究进展
在系统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公平内涵的基础上,从弱势群体与社会排斥、交通公平评估与改善策略等方面,梳理交通公平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当前城市交通公平性研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交通公平内涵应更加注重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居民群体的出行环境;系统分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公平的演化模式,改善交通公平的基本测度方法;构建交通公平评估的空间分析方法,从经济成本可达性角度剖析交通公平性;关注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公平的改善策略,提出可操作性的交通公平优化方法。
2014 Vol. 29 (6): 10-17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611KB] ( 1522 )
18 郭璨, 甄峰, 朱寿佳
智能手机定位数据应用于城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移动信息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城市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随着智能手机出现和手机功能不断发展,手机普及率大大提高,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智能手机数据成为最具研究意义的大数据来源之一,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对该数据特征和以往其应用于城市研究领域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该数据特征和智慧城市研究领域,从城市居民行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和城市管治四个方面介绍了智能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文章的最后对手机定位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手机定位数据研究应与规划实践相结合。
2014 Vol. 29 (6): 18-23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648KB] ( 1565 )
24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通勤行为、就业可达性测度等方面总结了职住关系测度的方法论,并对居住-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职住关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2014 Vol. 29 (6): 24-31 [摘要] ( 266 ) [HTML 1KB] [ PDF 598KB] ( 1769 )
32 潘坤友, 曹有挥
近百年来西方港口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查询13种外文数据库和76种外文期刊,依据文献的引用次数和可得性,遴选了1914至2010年间的521篇国外港口地理文献,通过梳理近百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效率评估、空间竞争、体系演化、港城互动、组织管理等构成了港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剖析了国外港口地理研究在研究成果、学者合作、研究区域和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和新倾向。文章最后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港口环境的深度变化,海向腹地、港口价值链、物流资源整合等新的领域将成为国外港口地理研究的新近趋向和前沿领域。
2014 Vol. 29 (6): 32-39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825KB] ( 2017 )
40 林俊帆, 林耿
意义、权力与再物质化:食物消费地理新进展
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天然纽带。自伯克利学派开始关注食品消费研究起,食物研究在国外已属发展较成熟的领域,食物消费研究更是新近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家庭研究、性别地理研究关联密切。食物消费主流研究很大部分关涉意义诠释和文化建构,包括文化和身份认同、意义空间塑造、味道与边界、旅游体验、地方指向等命题。食物消费研究也正在经历和吸收一些变化中的研究思潮,特别是警惕过度的"文化转向",重视有关政治地理和再物质化/物质地理的理论主张等。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及多元化趋势,作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对国内食物消费地理研究产生影响。
2014 Vol. 29 (6): 40-46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542KB] ( 2237 )
47 何瀚林, 蔡晓梅
国外无地方与非地方研究进展与启示
随着人文地理对地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化、全球化浪潮对地方景观和地方性的巨大影响,因地方"贬值"所表征出来的"无地方"与"非地方"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国外关于"无地方"和"非地方"研究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实证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哲学的存在性争论、理论性探索到实证研究,逐渐深入分析"无地方"和"非地方"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所表征的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看,国外对"无地方"和"非地方"的研究已有一定成就,而对其研究成果的辨析和引入将会给国内的地方研究带来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以及实践层面的新思考。
2014 Vol. 29 (6): 47-52,31 [摘要] ( 342 ) [HTML 1KB] [ PDF 598KB] ( 1676 )
文化
53 渠爱雪, 孟召宜
我国文化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其成因研究
基于民族视角,利用五普、六普数据,运用文化多样化指数等方法,分析我国文化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发现:1文化多样性水平具有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中东部较低西部边疆地区较高,乡村高城市低的空间格局。2文化多样性具有缓慢变迁性。五普到六普,文化要素多样性、文化空间多样性略有降低;文化多样性类型略有调整;中东部向边疆渐高的核心外围式格局和乡高城低格局未变。3文化多样性变化具有多元性。有13个省份文化多样性下降,18个省份上升;城乡文化多样性变化也各具特色。4文化要素多样性水平较低,文化空间多样性水平较高,文化多样性表现具有悖论性。5文化多样性演化机制具有复杂性。地理环境、民族构成、人文历史、人口流动等均是重要影响因素。
2014 Vol. 29 (6): 53-59,124 [摘要] ( 370 ) [HTML 1KB] [ PDF 1098KB] ( 1384 )
60 杨立国, 林琳, 刘沛林, 胡景强
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
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2014 Vol. 29 (6): 60-66 [摘要] ( 376 ) [HTML 1KB] [ PDF 947KB] ( 2053 )
67 黄睿, 曹芳东, 黄震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镇旅游商业化用地空间格局演化——以同里为例
人地关系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化的特征,揭示了其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同里旅游商业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地规模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并呈现从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特征,用地格局整体紧凑度不高;2旅游用地空间扩展以SWW、SE、SSE、E为主导方向,拓展强度呈增大态势;3针对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剖析表明,经济利益、农户行为转变、市场发展需求、级差地租及政府行为的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
2014 Vol. 29 (6): 67-73,66 [摘要] ( 452 ) [HTML 1KB] [ PDF 1698KB] ( 1830 )
社会
74 何深静, 左姣姣, 朱寿佳, 刘玉亭
中国大城市贫困研究的多种测度与多层模型分析
基于六大城市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贫困测度和多层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大城市居民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城市低收入邻里的贫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广州、西安的相对丢失(relative deprivation)严重且低收入群体层级结构复杂,昆明的贫困深度大,而武汉财富集聚相对明显。贫困多层模型表明低收入邻里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仍存在于个体层面,个体在家庭制度、市场制度、国家福利供应中所表现的特征影响了贫困发生率;城市贫困同时存在邻里效应,主要体现在邻里经济状况和贫困文化的影响作用;而城市间的贫困差异亦不可忽视。
2014 Vol. 29 (6): 74-80,87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783KB] ( 1368 )
81 罗佳琦, 保继刚
居民对城市社区内非赌场类博彩的感知差异——以香港为例
香港的非赌场类博彩发展成熟,是研究此类博彩产业的良好案例。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可供分析的603份问卷,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等统计手段,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香港居民对于博彩业发展的态度不算积极;居民由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出现对于博彩业态度与感知的差异。男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产阶级更加支持博彩发展或者更多的感知到其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在于他们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利益。本研究为香港政府进一步规划和管制非赌博类博彩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14 Vol. 29 (6): 81-87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653KB] ( 2153 )
城市
88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1990年以来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依据1995年、2003年、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图,借助于Arc GIS技术平台,综合运用Global Moran's I指数、分形理论模型法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空间整体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但工业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高的趋势,显示出工业空间具有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演变特征;2工业空间总体扩展方式为向外扩展,但具体呈现出"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交通轴向扩展"的特点;3工业空间演化呈现郊区化显著、多中心分布以及工业多次搬迁且不连续性的特征。在上述综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自然因素、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企业改制重组、城市规划以及交通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的驱动力。
2014 Vol. 29 (6): 88-94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1627KB] ( 1034 )
95 韩艳红, 陆玉麒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演变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本文运用场强模型,在时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考虑权重和考虑权重两种情况下,南京都市圈城市吸引范围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议。得出的结论如下:1城市的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不完全一致,城市吸引范围扩展至江北的沿江城市有芜湖和镇江。2不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芜湖的吸引范围总体增长,扬州、镇江、巢湖、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总体下降,淮安的城市吸引范围变化不大。3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和芜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上升,淮安、镇江、巢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下降,扬州、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波动下降。南京的城市吸引范围占南京都市圈的绝对优势。4建议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通过加快交通建设和淡化行政界限,增强城市间联系;根据城市吸引范围调整行政区划,如拆分巢湖并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句容并入南京市。
2014 Vol. 29 (6): 95-103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2711KB] ( 1295 )
104 杨亮洁, 杨永春, 王录仓
城市系统中的竞争与协同机制研究
本文在剖析城市自组织系统耗散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两种空间尺度解析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驱动力:竞争与协同。研究表明竞争与协同两种力量共同决定城市系统的发展演化,协同性竞争(良性的竞争)有利于城市系统的发展,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反之,过度竞争或竞争乏力则会导致产生无序状态的产生,阻碍城市的发展。
2014 Vol. 29 (6): 104-108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922KB] ( 1184 )
区域
109 陈少沛, 庄大昌
广东区域可达性综合探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14 Vol. 29 (6): 109-116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1143KB] ( 1096 )
旅游
117 路幸福, 陆林
基于旅游者凝视的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
后发型旅游地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准备不充分,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的凝视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凝视理论为分析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旅游者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旅游者凝视的主要对象为:特色民俗文化、仪式性文化、母系氏族文化、自然景观,且以人文景观为主。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发现旅游者凝视对提高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强化"摩梭人"族群认同、建构旅游地文化再现具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真实性,而政府引导性文化再现在提升泸沽湖旅游形象的同时,使得文化再现表现出秩序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2014 Vol. 29 (6): 117-124 [摘要] ( 351 ) [HTML 1KB] [ PDF 736KB] ( 1885 )
125 钟士恩, 张捷, 尹力杰, 张宏磊
从旅游业发展质量看中国旅游现象与问题:兼探讨“游赏理念”的学科意义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就是竞争力。在全球聚焦的气候变化、旅游危机事件、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压力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面临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本文系统地辨析、梳理了旅游质量、旅游目的地发展质量、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内涵、要素体系构成及其评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模型,以期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启示和优化路径。文章提出旅游业发展质量是一个涉及到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的质量效应、不同的质量类型的复杂命题,很难采用完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予以评估。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是问题的表象,隐含背后的是"游赏理念"的缺乏。"寓游赏于生活,寓游赏于旅行,寓游赏于管理,寓游赏于规划,寓游赏于研究",文章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游赏理念"在人与社会中的人文意义,及其在旅游科学的基础意义。
2014 Vol. 29 (6): 125-132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679KB] ( 1100 )
133 李艳, 曾菊新, 程绍文
城市环境供给的游憩者满意度及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基于游客与居民差异的分析
在城市游憩中,到访游客和居民共享城市环境,形成了对城市环境供给的满意度评价。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武汉旅游市场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比较了内外部游客对环境供给因素满意度及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提出了游憩者体验城市环境供给的三个维度,即基础型、吸引型和增益型环境供给;并揭示了两个规律性现象:即到访游客对大部分环境供给的满意度高于居民的满意度;到访游客和居民的重游意愿均受到基础型环境供给因子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此,城市主管部门应更重视基础型环境供给的规划、建设与完善。
2014 Vol. 29 (6): 133-139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611KB] ( 1636 )
140 王蕾蕾, 赵振斌, 李娟
新疆入境游客认知热点与关联研究
以入境游客发表在各大网络社区的关于新疆的英文博客为研究样本,运用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ANTCONC软件和UCINET软件,探寻新疆入境游客的认知热点和认知关联。研究发现:1旅游认知存在地域空间、情感评价、行为倾向三维认知结构模式,其中地域空间认知是认知基础,三类认知在信息互馈中形成动态的认知结构。2新疆19个热点认知偏好关联可以作为其网络旅游营销当中推荐系统的开发依据。3新疆入境游客地域空间认知中乌鲁木齐是旅游认知热度最大的城市,喀纳斯是旅游热度最大的景区。情感评价认知以积极评价为主。行为倾向认知中徒步旅游和自驾是主要的旅游方式。4同质景观之间的旅游认知关联较强。
2014 Vol. 29 (6): 140-145 [摘要] ( 311 ) [HTML 1KB] [ PDF 1429KB] ( 1089 )
146 杨秀平, 翁钢民
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管理创新研究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超载现象日益严重。本文结合管理创新的包容性、引导性和推动性思想,探讨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问题,为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提供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来源。文章通过对旅游环境超负荷使用的原因分析,提出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管理创新的内涵,构建了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管理创新的生成机制,探讨了内外部种子基于"问题探索式"的管理创新,阐述了城市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或承载可持续性的管理创新模式,旨在为旅游环境承载力"超载"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角度,提升城市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调节"承载强度",促成其从"承载潜力"向"承载实力"转化,实现城市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
2014 Vol. 29 (6): 146-153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1163KB] ( 902 )
154 林炜铃, 邹永广, 郑向敏
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旅游安全的百度指数
基于2009-201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采用泰尔指数测算方法,分析全国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但相比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还较小;2区域间、区域内和以省际为单元的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差异显著;3区域间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差异是造成以省际为单元的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内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对以省际为单元的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贡献率很小;4西部地区的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省际规模位序低于中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指数一直靠前;5整体上,2011-2012年全国和三大区域的旅游安全治理信息的网络关注度较高,所占比重最大;中部地区对旅游安全治理信息的网络关注度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011年和2012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假日旅游安全信息网络关注度所占比例较接近。
2014 Vol. 29 (6): 154-160 [摘要] ( 258 ) [HTML 1KB] [ PDF 727KB] ( 157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