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2年 27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2-0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李小建, 许家伟, 任星, 李立
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
文明的产生与扩散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反映,不同的文明与不同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又反映了不同类别的地理要素的组合及其共同作用。产生古文明的区域,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地理环境优势的变化,又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本文分析了黄河文明的起源、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河特殊的"曲流"形式以及中国特殊的地形阶梯及气候带与晋商的形成,黄河沿岸东西、南北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现代发展滞后的地理因素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黄河沿岸的现代发展应该考虑:由河流治理为主转变为发展为主,重新认识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的优势,充分利用黄河沿岸的上下互动、两岸腹地的左右互动,系统地考虑和反思黄河对国家和沿岸地区发展的综合作用,综合谋划黄河沿岸地区的发展。
2012 Vol. 27 (1): 1-5 [
摘要
] (
628
) [
HTML
1KB] [
PDF
318KB] (
4184
)
6
覃成林, 李红叶
西方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功能及其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区域日益取代城市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多中心城市区域是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形态,它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或者工具在欧盟的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应用。目前,关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城市和区域空间研究的一大热点。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对多中心城市区域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多中心城市区域内涵和定义、多中心城市区域测度方法、多中心城市区域演进,以及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功能等方面。
2012 Vol. 27 (1): 6-10 [
摘要
] (
298
) [
HTML
1KB] [
PDF
385KB] (
3864
)
11
李彦辉, 朱竑
国外人文地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记忆是当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记忆是与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的,空间是承载记忆的容器。二战以来,西方社会文化史家从时间的角度对记忆进行了大量研究。21世纪以来,关于记忆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关注的领域。本文是对国外(主要是欧美)人文地理学者关于记忆研究的文献回顾,文章首先对记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然后从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角度探讨了国外记忆地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国外人文地理学者关于记忆的研究内容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借鉴与启示。总体来看,地理学的记忆研究还未形成固定的范式,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2 Vol. 27 (1): 11-15,28 [
摘要
] (
365
) [
HTML
1KB] [
PDF
321KB] (
2575
)
16
尹来盛, 冯邦彦
金融集聚研究进展与展望
金融业集聚属于服务业集聚范畴,既与制造业集聚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金融集聚的研究主要依托于区位理论、集群理论和金融地理学。区位理论是金融集聚的理论基础,集群理论为金融集聚提供了研究范式,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为金融集聚研究带来新的动向。金融集聚的现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集聚的动因、类型、效应、模式的探讨,以及金融中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发展布局影响越来越大,未来应重点加强对金融分支行业和微观区域方面的研究。
2012 Vol. 27 (1): 16-21 [
摘要
] (
460
) [
HTML
1KB] [
PDF
309KB] (
1533
)
社会
22
许晓霞, 柴彦威
北京居民日常休闲行为的性别差异
休闲的性别差异研究是西方休闲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本文以北京市2007年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多角度地分析了居民日常休闲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拥有更多的休闲机会;女性休闲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并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家务和照料活动,同时,女性更乐意将时间用在社交活动,而男性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体育锻炼和上网活动;对于休闲地点的选择,男性和女性居民选择家内和家外休闲差异不大,但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男性平均出行距离更远,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较近的地点;在休闲中,男性倾向于一个人休闲而女性更倾向与家人一起休闲,表明女性更重视休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
2012 Vol. 27 (1): 22-28 [
摘要
] (
293
) [
HTML
1KB] [
PDF
455KB] (
1909
)
29
申峻霞, 张敏, 甄峰
符号化的空间与空间的符号化——网络实体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扩散
本文以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为背景,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南京"淘淘巷"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符号是消费空间特色塑造的重要路径,但消费空间的扩散并非简单的符号复制过程。揭示了网络实体消费空间作为一种半组织性的社会空间,其内涵的社会关系和运行的内在机制才是它得以存在的内因。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是一种超越符号的存在,并非完全归结于符号的消费。
2012 Vol. 27 (1): 29-33 [
摘要
] (
290
) [
HTML
1KB] [
PDF
602KB] (
1682
)
34
刘天宝, 柴彦威
结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城市单位制的形成逻辑
单位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在单位制度的历史惯性和城市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了制度-空间-社会的多重转型。因而,单位制构成了解读中国转型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建立从知识通过资源到制度-空间-实践的新框架,对单位制的形成逻辑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认为单位制的形成是在共产主义、国家主义、全能主义和国内外基本条件基本判断等知识对权威性和配置性资源控制所形成权力的支配作用下形成的,在社会现象层面表现为制度、空间和实践三个基本维度。知识对资源的支配构成了决定单位形成的深层结构,而相互融合的制度、空间和实践则构成了相对应的表层结构。
2012 Vol. 27 (1): 34-38 [
摘要
] (
244
) [
HTML
1KB] [
PDF
350KB] (
2036
)
文化
39
王彬, 黄秀莲, 司徒尚纪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2012 Vol. 27 (1): 39-44 [
摘要
] (
622
) [
HTML
1KB] [
PDF
834KB] (
3525
)
45
黄佛君, 段汉明, 张常桦
古代国家都城祭祀体系与空间模式——以唐长安为例
祭祀是礼制的渊源,国家祭祀是社会礼制中最高礼仪层次,也是以礼为内核的儒教的载体,都城形成了国家祭祀体系中最为完善的地域空间,本文在建构儒教之所以成立的基础上,以唐代长安城为例,探讨了城市祭祀的等级、结构和地域空间体系,认为国家祭祀是古代都城的显性文化现象,是城市上层的精神空间的表达,是传统城市特有的一类精神文化。
2012 Vol. 27 (1): 45-49,65 [
摘要
] (
359
) [
HTML
1KB] [
PDF
539KB] (
2051
)
50
胡迪, 温永宁, 闾国年, 沈敬伟
基于GIS的家谱资源整合集成研究
我国家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数量巨大,一直是众多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家谱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家谱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家谱资源分布广泛、共享困难、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各方通力合作,利用高新技术整合现有家谱资源,建立中华家谱总数据库和总平台已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家谱典型的时空特性,提出采用GIS技术整合集成海量家谱资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家谱资源整合集成的若干关键问题,设计了家谱资源整合集成的基本原则和平台框架,为家谱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2012 Vol. 27 (1): 50-53 [
摘要
] (
454
) [
HTML
1KB] [
PDF
595KB] (
1634
)
城市
54
苗长虹, 张建伟
基于演化理论的我国城市合作机理研究
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引发了广泛的城市合作实践。城市合作是特定地域空间中城市共生演化的动态过程,城市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行为主体在多种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互动博弈的结果。以新近兴起的演化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城市合作研究的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了城市合作的本质和内容,分析了我国城市合作模式的类别、演化过程和不同模式的有效性。城市合作的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的更高层级的集聚经济,演化理论可以为研究城市群的演化过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城市合作模式。
2012 Vol. 27 (1): 54-59 [
摘要
] (
310
) [
HTML
1KB] [
PDF
662KB] (
1021
)
60
赵静, 闫小培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非正规住房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现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村庄被纳入城市并以"城中村"的方式成为我国城市的非正规居住空间。"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作为规划外的住房发展方式,在承担特殊的住房供应职能的同时带来各种环境、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论文在梳理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市场-社会的视角剖析"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能动性"理论总结"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演化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2012 Vol. 27 (1): 60-65 [
摘要
] (
437
) [
HTML
1KB] [
PDF
830KB] (
3366
)
66
梅琳, 苏念, 薛德升
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
在"思想全球化,行动地方化"的今天,跨国行为的迅猛发展导致众多跨国机构在城市的落户。随着跨国机构的不断发展且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关注。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外贸地位重要,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但是跨国机构在城市的发展却极少受到关注。选取进驻广州的跨国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跨国机构的类型及结构功能,研究其在广州的空间历程及其进驻因素。探讨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分布过程及其内外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伴随着广州城市空间重构和重心东移,跨国机构的时空特征表现为不断向城市东部分布和转移的过程:从历史时期在沙面的国际化经营,到改革之初在环市东的初步集聚,而2000年以后则表现为向天河北和珠江新城的分布和迁移。跨国机构进驻广州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广州区域中心功能、优越的地理和交通位置、发达的对外贸易的吸引;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跨国机构发挥其地区总部管理和辐射功能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地方和全球网络联系的建立。
2012 Vol. 27 (1): 66-71 [
摘要
] (
316
) [
HTML
1KB] [
PDF
911KB] (
1100
)
72
王列辉
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21世纪被联合国称为"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随着实体物流的增加,货流对城市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因此在上海大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要由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实体枢纽港建设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虚体海洋知识枢纽转变。归纳了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内涵、特征和服务范围,以伦敦、挪威、新加坡为三种类型,总结了发达国家建设海洋知识枢纽的经验和原则,提出上海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战略选择,认为要以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为切入点,一方面要发展航运金融、海上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研发,鼓励船舶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船舶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2012 Vol. 27 (1): 72-76 [
摘要
] (
311
) [
HTML
1KB] [
PDF
499KB] (
1387
)
77
郇恒飞, 焦华富, 韩会然, 戴柳燕
连云港市的港-城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及影响要素
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港城互动、提升港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连云港市1989-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两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结合协调度、静态和动态协调发展度,对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轨迹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2009年,连云港市港-城协调发展模式总体上经历了濒临失调模式到勉强协调模式再到基本协调模式的演化过程;②港口与城市基本处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动态协调发展度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分析认为协调发展模式的演化主要由港口功能的升级、临港产业的壮大、城市发展的支撑等推动以及自然环境和区位因子、腹地的经济水平、周边港口的空间袭夺、港城关系的空间分离等约束要素共同作用。
2012 Vol. 27 (1): 77-81 [
摘要
] (
295
) [
HTML
1KB] [
PDF
492KB] (
1091
)
区域
82
崔庆仙, 汪宇明, 施家仓
城乡关系变迁中的大都市政区整合与转型——上海案例
在工业化、城市化相互交织的进程中,大都市区城乡之间的权益矛盾关系极其复杂,行政区划调整成为调节城乡权益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此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很频繁。本文以城乡关系变迁为逻辑主线,分析了上海市行政区划变更所面临的国家宏观背景变迁、战略调整,总结得出上海市存在"市管县体制"、市辖区切块扩张、撤乡改镇、整县改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推进工业化、都市化战略,并存在城市中心主义倾向,将在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2 Vol. 27 (1): 82-86 [
摘要
] (
321
) [
HTML
1KB] [
PDF
578KB] (
1092
)
87
赵玉芝, 董平
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扩大、"三农"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剖析,揭示差异形成的机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江西省县域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相对稳定趋势,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发达型、较发达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交通干线和长江沿线地区;欠发达型和不发达型县市呈不规则的环状分布于经济发达、较发达型县市的外围地区;从整体上来看,江西省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从县市数量上看,呈现出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等特征。
2012 Vol. 27 (1): 87-91 [
摘要
] (
310
) [
HTML
1KB] [
PDF
1061KB] (
3417
)
经济
92
潘裕娟, 曹小曙
广州批发市场的销售物流网络空间研究——基于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视角
经济基础理论是解释城市增长的经典理论之一,但实地数据的缺乏使得相关实证研究效果不佳。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从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视角对广州市批发市场的销售物流网络空间进行研究,得出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的比率高达4.27,反映出城市经济活动外向性的特点;基本经济活动网络总体上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珠三角和省外城市为重要支点的星型流动格局;非基本经济活动网络呈现出城市中部强、南北弱的货流格局。最后,采用R型和Q型因子分析方法,对销售物流网络进行流场识别,深入刻画网络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销售物流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综合活动场、五个基本活动场以及两个非基本活动场。
2012 Vol. 27 (1): 92-97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953KB] (
966
)
98
苏华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特征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各地区都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客观深入的分析城市尺度上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及其时序特征,找出决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对于各地区如何依据已有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区位特征合理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经济结构,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协调区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3-2009年全国286个地级市除农林牧渔外其它18个产业的就业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的专业化、多样化水平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产业结构与地区大小、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和城市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更有效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2 Vol. 27 (1): 98-101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587KB] (
1686
)
102
李庚
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关中三县为例
以西安市长安区、渭南市澄城县、宝鸡市岐山县为考察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对三县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以查明不同区域土地流转差异情况和造成土地流转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三县区土地流转达成比例相差较大,流转规模、流转方式有很大不同,流转价格更是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土地"非粮化"现象,土地流转更接近市场行为。非农收入水平、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各类土地流转中介和管理机构的完善程度、农户的社会保障程度等对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式均为正向,并且对流出率的影响超过对流入率的影响。
2012 Vol. 27 (1): 102-106 [
摘要
] (
234
) [
HTML
1KB] [
PDF
337KB] (
1209
)
旅游
107
徐红罡, 万小娟, 范晓君
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
原真性是一个建构的概念,中国遗产保护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没有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其加以操作细化。本文通过宏村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以"原真性"为指导思想的自上而下的遗产保护行动中,一直未能就原真性概念本身与社区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形成有效的社会互动和共同建构,这导致了原真性概念突出地表现出国际化、行政化、精英化的特征,本土声音特别是当地社区居民的话语权缺失,最终造成了文化遗产保护趋向于表面化、静态化、无机化、旅游化。因此,在遗产保护和管理中,要将原真性理解成一种建构性的标准,充分尊重居民所具有的权力,以确保原真性实践的有效性。
2012 Vol. 27 (1): 107-112 [
摘要
] (
475
) [
HTML
1KB] [
PDF
612KB] (
3510
)
113
陶伟, 黄秀波
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依据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个别地级市外,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稳定,年际集中指数较小,时间分布均匀;(2)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呈明显的集中型格局,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向其集中的态势;(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市域差异,呈现从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双核辐射式结构"到以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以及惠州为多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多核辐射式结构"过度趋势,空间集聚性指数下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均匀,市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2012 Vol. 27 (1): 113-118,106 [
摘要
] (
466
) [
HTML
1KB] [
PDF
1152KB] (
1369
)
119
蔡晓梅, 朱竑, 刘晨
顾客对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研究——以广州味道云南食府为例
本文在构建情境主题餐厅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广州味道云南食府的顾客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探讨顾客对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特征。主要结论有:(1)情境主题餐厅表演感知影响顾客感知价值;(2)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3)情境主题餐厅表演感知影响顾客满意度;(4)顾客特征差异影响他们对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该结论对于新文化地理学城市微观文化空间的顾客感知理论有重要价值,对于情境主题餐厅的经营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012 Vol. 27 (1): 119-126 [
摘要
] (
397
) [
HTML
1KB] [
PDF
673KB] (
1398
)
127
赵宏杰, 吴必虎
长城攀登者游憩专业化与地方依恋关系之研究
文章应用游憩专业化理论概念并结合地方依恋理论概念,针对八达岭长城攀登者在长城攀登活动游憩专业化及其对八达岭长城地方依恋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八达岭长城攀登者游憩专业化程度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专业投入型、认知技巧型、情感依恋型、爱好入门型与偶发玩票型等五种游憩专业化类型攀登者;此外,八达岭长城攀登者游憩专业化行为程度越高,其对八达岭长城的地方依恋强度越低;而游憩专业化情感程度越高,其对八达岭长城的地方依恋强度越高。
2012 Vol. 27 (1): 127-135 [
摘要
] (
433
) [
HTML
1KB] [
PDF
965KB] (
1465
)
136
魏宝祥
基于方式-目的理论的民族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研究——以临夏回族旅游者为例
作为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营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方式-目的理论,以临夏回族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民族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旅游者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因素,即清真食品和回族氛围等因素。其次是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因素。在最终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时,距离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回族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对于旅游业营销、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的意义。
2012 Vol. 27 (1): 136-141 [
摘要
] (
488
) [
HTML
1KB] [
PDF
481KB] (
1530
)
142
张建忠, 孙根年
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
遗址公园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旅游新业态。遗址公园模式需要活化遗产,不同的遗产赋存状况,遗产活化的途径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遗产赋存状况,遗产原真性体验也是不同的,大唐芙蓉园是遗产原真性弱景区,应该打造结构性真实体验;阿房宫遗址和大明宫遗址属于遗产原真性一般景区,采取保护修复,旅游利用,需营造组织构建、真情参与的结构真实体验,划分核心区、外围区分区经营,重点保护核心遗产。
2012 Vol. 27 (1): 142-146 [
摘要
] (
374
) [
HTML
1KB] [
PDF
529KB] (
3815
)
147
谢园方, 赵媛
基于低碳旅游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讨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共同方向。测算旅游业碳排放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步骤,但国内关于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将目前国外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研究分为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和旅游地碳排放测度两大类,并分别结合国外研究案例对这两大类碳排放测度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分析了国际经验对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的适用性,并针对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
2012 Vol. 27 (1): 147-151 [
摘要
] (
477
) [
HTML
1KB] [
PDF
302KB] (
1552
)
152
庞闻, 马耀峰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2012 Vol. 27 (1): 152-155,160 [
摘要
] (
492
) [
HTML
1KB] [
PDF
655KB] (
1428
)
156
苏红霞
英国旅游者出游年龄规律研究
旅游统计和市场研究中年龄经常作为一个变量被广泛使用,但是针对年龄变量的论证却寥寥无几。本文依托中英两国最新权威统计资料,结合实地问卷调查资料,以英国人为例,研究年龄对其出游的影响规律,首次提出了出游年龄优势论。英国人出游决策呈现明显的年龄规律,以青壮年(25-44岁)和中老年(45-64岁)为主,占80%以上,其余年龄群体所占比例较少。这种现象归结为"出游年龄优势论"。人口老龄化趋势促使旅游管理者和营销者关注老龄化市场,老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但是老年人不会取代中青年成为首要旅游市场,这主要是受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双瓶颈限制。英国旅游市场呈现出来的年龄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2 Vol. 27 (1): 156-160 [
摘要
] (
620
) [
HTML
1KB] [
PDF
863KB] (
2073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