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2年 27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2-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叶超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
理解空间思想的演变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想史角度出发,可将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演变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康德从哲学角度第一次系统地界定地理学为专门的空间科学,抬升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赫特纳-哈特向承袭康德的空间观,将空间科学的抽象规定与方志传统的实际历史结合,把地理学研究对象归约为区域。其后,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想出现了四次重大转向,分别是空间几何学、人文空间性、激进的空间、空间的生产;它们体现了人文地理学与数学、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紧密关联与交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空间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康德空间观,但在哲学理念和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空间认识论都有其价值,价值大小也难以评估,所以人文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身份问题的争论已趋于淡化,这提示了人文地理空间研究可采取多重面向。哲学和其他学科在为人文地理提供依据和工具,使得人文地理学身份陷入迷离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活力和魅力,这是人文地理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
2012 Vol. 27 (5): 1-5,61 [
摘要
] (
311
) [
HTML
1KB] [
PDF
451KB] (
5670
)
6
李婕, 胡滨
中国当代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
趋势和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远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其实质为社会、文化、制度的构建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究其缘由,除了政策制度的因素外,资本和权力的勾连以及"经济达尔文主义"是其"质料因"和"动力因"。这种对城市化经济性的过度追求必将带来土地金融危机、社会极化、空间区隔和"原子化社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缺乏尊严感和安全感,集聚社会风险。因此,城市化发展应从规模的追求转向到对质的追求,构筑一种"城市如家"和"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化。
2012 Vol. 27 (5): 6-12 [
摘要
] (
299
) [
HTML
1KB] [
PDF
1108KB] (
1221
)
13
王春雷
重大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与管理对策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举办重大事件已成为许多城市进行重新定位或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途径。重大事件为综合运用结构主义、制度主义等多种方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与重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重大事件对举办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对于事件背景下城市空间要素怎样发生演变以及城市如何借助事件契机对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重大事件对举办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文献,初步厘清了重大事件对举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进而为事件举办城市提出了指导性的战略管理框架,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
2012 Vol. 27 (5): 13-19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497KB] (
4368
)
社会
20
顾朝林, 盛明洁
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生存状况成为政治家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文献资料,配合笔者实地调研,进行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尤其就北京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现况、社会特征、群体聚居村落和后续空间效应等。文章认为: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是2000年以来、继下岗职工、农民工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第三大社会弱势群体。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低工资就业市场,其次是高房租租赁市场。他们是弱势社会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在目前中国发展阶段,彻底改造甚至消灭这样的聚居体是没有必要的。
2012 Vol. 27 (5): 20-24,103 [
摘要
] (
339
) [
HTML
1KB] [
PDF
643KB] (
1216
)
25
熊娟, 罗静, 彭菁, 郑文升
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2012 Vol. 27 (5): 25-29,119 [
摘要
] (
213
) [
HTML
1KB] [
PDF
1323KB] (
1307
)
文化
30
车亮亮, 李悦铮, 韩雪
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演变研究——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
以大连市旅顺太阳沟为例,采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借鉴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考察了殖民地时期、原苏联红军接管时期和现代社会三个时期下文化景观的表征变化,得出三个结论:①话语和权力是景观表征的主要决定因素,日俄殖民者、原苏联红军、军队和政府及开发商是三个时期景观表征的权力主体;②利益相关者在景观和空间的塑造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③殖民城市有屈辱历史,但不代表有屈辱文化。保护太阳沟文化景观刻不容缓,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体制创新;太阳沟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12 Vol. 27 (5): 30-35 [
摘要
] (
439
) [
HTML
1KB] [
PDF
596KB] (
1755
)
36
赵渺希, 刘欢
上海市中心城空间意象的媒介表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2012 Vol. 27 (5): 36-41,82 [
摘要
] (
473
) [
HTML
1KB] [
PDF
790KB] (
1315
)
42
戴湘毅, 阙维民, 李辉, 樊星, 杜春兰, 席辉
龙游石窟的成因及遗产价值分析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心,是中国南方罕见的红砂岩洞窟,其成因迄今尚未形成共识。持采石观点的既有研究主要从地质岩性、开采技术和石料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以龙游县域乃至浙西地区为空间范围,在充分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区域历史、红砂岩采石传统、区域地形、采石成本四个方面论证了龙游石窟作为历史时期采石遗迹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之上,文章分析了龙游石窟较之相关世界遗产项目所具备的比较特点,认为龙游石窟符合世界遗产的第(i)、(iv)和(v)条标准。
2012 Vol. 27 (5): 42-47,127 [
摘要
] (
488
) [
HTML
1KB] [
PDF
658KB] (
2831
)
城市
48
姚士谋, 李广宇, 燕月, 陈爽, 陈振光
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现代化与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发展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盲目蔓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发展严重不协调。针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协调性问题,对其发展背景、挑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构建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全面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2 Vol. 27 (5): 48-53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568KB] (
1575
)
54
宋飏, 王士君, 王雪微, 庞瑞秋
矿业城市生命周期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在对矿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生命周期判定的基础上,选取石油城市大庆、有色金属城市金昌、煤炭城市大同等典型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梳理矿业城市发展生命周期,重点研究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的一般规律。文章认为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对应整体演进过程也呈现出"矿业经济的点状离散-新型制造业的分区极化-综合性城市的多组团圈层"的阶段性特征。在矿业经济时期内部又呈现"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型期",且对应不同阶段在城市人口、职能、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特点。矿业城市空间演进整体上体现出"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有序化发展规律。
2012 Vol. 27 (5): 54-61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1312KB] (
1320
)
62
文婧, 王星, 连欣
北京市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基于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在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4个不同居住-就业空间结构样本区进行了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样本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时间、效率等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通勤的主要方式;随着通勤距离的增加,居民最常选择的交通方式从非机动车向公交再向地铁转变;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相比于其他国际大都市偏长;私家车通勤效率最高;换乘对交通效率有较大负影响,在大型居住-就业中心通勤流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职住平衡的区域较之于居住或就业中心有着相对短的通勤距离和时间,以及相对高的非机动车出行比例。
2012 Vol. 27 (5): 62-68 [
摘要
] (
314
) [
HTML
1KB] [
PDF
697KB] (
2206
)
69
罗艳菊, 黄宇, 毕华, 赵志忠
基于环境态度的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意向及认知差异——以海口市为例
居民的行为是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遏制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同时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实施环境友好行为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在海口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所持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新生态范示"量表(NEP)测量居民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运用K-Means聚类法将居民划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持不同环境态度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与认知上的差异。
2012 Vol. 27 (5): 69-75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622KB] (
2089
)
区域
76
欧向军, 甄峰, 叶磊, 杨恒, 顾秋芸
江苏省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及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居民生活城市化、景观环境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1-2009年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01-2009年江苏区域城市化质量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基础设施质量差异和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人口发展质量差异和景观环境质量差异则相对较小;在空间上,县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有向环太湖地区不断极化的态势。其中,地级市区以向下收敛为主;苏中和苏北县域以向上收敛为主,而沿海地区县域以向下发散为主;苏南地区的沿江县域以向下收敛为主,环太湖县域则以向上发散为主。
2012 Vol. 27 (5): 76-82 [
摘要
] (
510
) [
HTML
1KB] [
PDF
941KB] (
1298
)
83
唐兵, 安瓦尔·买买提明
基于ESDA的新疆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
本文应用ESDA并结合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等方法,从空间相关的视角分析新疆各县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以非农业人口来计算的新疆城市化水平呈现北疆、东疆、南疆逐次下降的空间格局。1978-2009年间:新疆县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测度Moran's I由0.2065上升至0.4414,表明城市化水平格局的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增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结构化特征明显。从局域自相关分析来看,区域间具有较明显呈现两极分化,说明新疆城市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2012 Vol. 27 (5): 83-88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1246KB] (
1017
)
89
孙在宏, 王亚华, 袁源
基于Kernel密度解释的江苏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化研究
城市规模结构研究可以反映城市在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聚或分散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研究运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方法,直观的反映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格局的连续变化。分别从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城镇密集带的结构变化和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网络构建等视角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全省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Kernel密度在整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密北疏的态势;城市体系的空间模式由最初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向点-轴-面结构演化;南京都市圈的进一步延伸,将促进长三角多核心巨型城市网络向更大地域范围拓展。由此提出全省在不断优化城市体系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城市规模布局的均衡,建立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网络城市发展模式,以更好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2 Vol. 27 (5): 89-93 [
摘要
] (
540
) [
HTML
1KB] [
PDF
599KB] (
1466
)
乡村
94
雷蕾
中国古村镇保护利用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原因
中国的古村镇保护利用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因保护而破坏的严重问题。本文尝试从对古村镇定义的修订切入,将古村镇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和文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强调古村镇是由器物、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构成的文化综合体,是具有自组织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对系统中任意环节的破坏都会造成保护利用的悖论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重现建筑特色与消解建筑特色等四重"中国式悖论",并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环境、理念认知、管理机制以及开发模式等层面分析了中国式悖论产生的原因。
2012 Vol. 27 (5): 94-97 [
摘要
] (
263
) [
HTML
1KB] [
PDF
312KB] (
1388
)
经济
98
曹瑞, 李仁杰, 傅学庆, 张军海
互联网信息对健身俱乐部连锁店空间竞争的指示研究
以北京浩沙健身连锁俱乐部为例,尝试利用公众在大众点评网、新浪微博等网络社区中发布的关注度、评价等作为加权因子,分析连锁网点之间的竞争状态,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加权因子计算模型,计算各连锁店的市场竞争域,结果显示互联网空间信息能够对连锁店之间的空间竞争产生指示作用,各分店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力差异;提出对加权Voronoi图区位意义上的地理学新解释:它不仅反映连锁店基本市场域,而且其边线弯曲度和单元面积的变化还可折射各连锁店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吸引力差异。
2012 Vol. 27 (5): 98-103 [
摘要
] (
311
) [
HTML
1KB] [
PDF
660KB] (
861
)
104
陈斐, 俞彤晖, 王海萍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
ER型指数测算表明,中部地区88个地市(州)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和地区分异;根据2000年、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分别将88个地市分为四大类型区,根据2000-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的变化情况,将88个地市又分为三类地市,综合分析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的时空特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绝大多数地市的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呈现出加速上升或一般化上升趋势,各省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省收入极化程度变化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2012 Vol. 27 (5): 104-109 [
摘要
] (
347
) [
HTML
1KB] [
PDF
1370KB] (
1215
)
110
游小珺, 韦素琼
闽台经济发展动能测算比较
福建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闽台隔海相望,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背景和经济、文化等人文背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台湾工业化过程的发展政策和经验能够为福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类比物体动能,对不同工业化时期的闽台经济、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行测算比较,并结合闽台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福建经济发展动能起点高、增长快。(2)目前福建第二产业明显领先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快。(3)闽台在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当前重点行业具有一定互补性。福建可利用闽台区域条件互补优势,借鉴台湾发展政策,制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政策。
2012 Vol. 27 (5): 110-114 [
摘要
] (
346
) [
HTML
1KB] [
PDF
681KB] (
953
)
115
李学鑫
农区文化产业集群吸收能力与学习研究——以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为例
从技术学习角度出发,提出了农区文化产业集群吸收能力的概念与分析架构。通过对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的研究,指出通过探索性学习、集体性学习、转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我国农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吸收能力得以形成。发现基于地理临近、关系临近与认知临近,集群的知识获取能力、分享能力等潜在吸收能力较强,但由于农区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企业规模较小、高校与科研机构少等原因,集群的知识消化或转化能力、利用能力等现实吸收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强化农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吸收能力,不仅要完善知识流动与学习的网络,充分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搭建便于中小企业知识转化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的平台,而且还必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
2012 Vol. 27 (5): 115-119 [
摘要
] (
342
) [
HTML
1KB] [
PDF
435KB] (
1436
)
旅游
120
张佑印, 顾静, 马耀峰, 黄河清
北京入境旅游流分级扩散模式及动力机制分析
在总结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市场调查和权威部门统计数据,以北京入境旅游流为研究节点,对其分级扩散模式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从结果来看,北京入境旅游流的一级扩散受到旅游者动机及我国旅游形象的影响,主要流向陕西、上海、辽宁和广东等省市;北京入境旅游流的二级扩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特征,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二级扩散旅游流主要流向为直接出境,二是西部内陆地区的旅游流主要扩散方向为东部沿海口岸省市;总体来看,目前以北京为口岸的入境旅游流还依托着我国传统的精品旅游线路进行扩散和流动,其他新兴目的地对入境旅游流的吸引作用还相对较弱;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主要受到内驱力、推力、拉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其中内驱力最为明显,而随着旅游流的扩散的不断延续一级时间的推移旅游流动力因素逐渐减弱,阻力因素不断增强,总体呈现出旅游流流势的距离、时间衰减效应。
2012 Vol. 27 (5): 120-127 [
摘要
] (
463
) [
HTML
1KB] [
PDF
1024KB] (
1781
)
128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郭峰
中国国家旅游感知形象调查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满意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均值比较法,探索性地研究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感知形象。对外国游客认可的中国独特形象、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认知形象的主导因素、不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旅游认知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三点建议:塑造鲜明国家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改善交通接待设施,着力优化旅游环境;更新换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本研究可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设计和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2012 Vol. 27 (5): 128-133 [
摘要
] (
263
) [
HTML
1KB] [
PDF
650KB] (
2304
)
134
赵多平, 孙根年, 苏建军
中国边境入境旅游的客流演化态势及其动因分析——新疆内蒙云南三省区的比较研究
边境旅游是在具有特殊区位和文化环境的边境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国际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陆地边境省州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旅游资源丰度、旅游开放度、边境贸易比重和距离指数5个重要指标,应用矩阵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三个省区边境旅游发展及客流演化态势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边境入境旅游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旅游资源丰度、区位条件、经贸发展水平、开放度、可进入性等因素是影响边境旅游规模和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边境省区各州市的边境旅游发展受贸易驱动明显,旅游资源丰度对边境旅游中的观光入境旅游者有较大影响,边境旅游也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沿边省区发展边境入境旅游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012 Vol. 27 (5): 134-139 [
摘要
] (
394
) [
HTML
1KB] [
PDF
636KB] (
2009
)
140
潘璠
唐服饰文化的旅游创意研究
本文基于西安悠久厚重的唐文化底蕴,以构建东方人文特色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分析唐服饰文化的旅游文化价值,并对唐服饰文化创意与西安旅游业联动开发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提出了继承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2 Vol. 27 (5): 140-142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279KB] (
1190
)
143
马勇, 何彪
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与提升策略
文化生态旅游在概念上已初步形成广泛的共识,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与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有着许多相互关联,本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特色,本文对陕北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其包括资源价值、投资价值、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生态价值,最后,本文为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提升提出了几点策略。
2012 Vol. 27 (5): 143-147 [
摘要
] (
331
) [
HTML
1KB] [
PDF
487KB] (
1338
)
148
张建忠, 孙根年
基于文化意象视角的宗教遗产地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以五台山为例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2012 Vol. 27 (5): 148-152 [
摘要
] (
324
) [
HTML
1KB] [
PDF
449KB] (
2071
)
153
杨燕
英美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探讨及其对中国会展专业建设的启示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对推动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会展与现代经济的密切关联决定了会展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会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会展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而国内高等院校会展课程设置缺乏体系,造成泛而杂、全而乱等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对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展管理专业和英国利兹城市大学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为新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2012 Vol. 27 (5): 153-156 [
摘要
] (
342
) [
HTML
1KB] [
PDF
333KB] (
1167
)
157
董皓, 张喜喜
近十年国外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动态及趋势——基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Tourism Management》相关文章的述评
文化遗产旅游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为了掌握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动态与趋势,本文通过检索2001-2010年期间国际公认的两大旅游研究权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Tourism Management》上发表的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文化遗产旅游者研究、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文化遗产旅游解说与原真性研究四方面进行了分类与述评,发现国外近十年来主要集中于原真性与旅游者研究,普遍采用案例研究与模型构建,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多学科渗透与融合趋势明显;认为未来的工作应在坚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融合绿色理念与低碳发展观,注重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并加强对濒危文化遗产的研究。
2012 Vol. 27 (5): 157-160,97 [
摘要
] (
398
) [
HTML
1KB] [
PDF
498KB] (
289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