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1年 26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1-04-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朱竑, 刘博, 钱丽芸
西方文化地理研究的研究取向、资料搜集与展示方式——基于《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刊载论文的内容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08、2009年《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所刊载论文的资料搜集方法、分析方法、佐证材料类型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西方文化地理研究更倾向于定性研究的取向,强调研究者本身挖掘社会素材的能力和诠释材料的智慧和客观性。在资料搜集与展示方面,西方学者更加倾向于进行实地研究,多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大量的资料,善用文字资料、照片等多种证据来证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希望通过西方经典文化地理文献的梳理,引起国内研究人员对定性研究取向的重视,以及对文本资料、照片等证据作为学术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的重视。
2011 Vol. 26 (2): 1-6 [
摘要
] (
324
) [
HTML
1KB] [
PDF
848KB] (
1501
)
7
路紫, 李晓楠
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时间分布的复杂化与网站功能深度使用分析
应用时间日志调查系统,以及Alexa排名、访问量、页面浏览量查询系统,获得了不同类型旅游网站访问者日内、周内、年内行为的近新资料,基此总结了时间分布的复杂化特征及其与网站功能深度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旅游网站访问者日内行为不同于一般峰值规律的均匀化分布形态特例增多,其主要存在于网上交流与组织功能较强大的网站类型上;旅游网站访问者周内行为周末较少的状态正在改变,信息功能类网站较其它功能类类网站周末增多现象显著;旅游网站访问者年内行为已出现节后访问高峰的现象,访问行为时间分布不断广泛化。研究认为:访问者行为时间分布的复杂化是基于网站需求的多样化及相应的网站使用时间延长而产生的,由此可构建时间替代、时间效率、活动兼顾的共同作用机制。
2011 Vol. 26 (2): 7-12,48 [
摘要
] (
458
) [
HTML
1KB] [
PDF
1757KB] (
1332
)
13
王丰龙, 刘云刚
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伴随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社会转向"和社会学中的"空间转向",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空间的生产"理论则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所认同和运用。然而,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缺乏一个整体的、能够跨越学科界限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国内外有关空间的生产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将现有理论归纳为三大方向(宏观、微观和一般研究),然后,重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借鉴卡斯特尔斯等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在地化和去地化两大核心过程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指出,资本的循环过程、转型期的社会运动、政府的企业化和土地利用政策、规划和空间正义是顺应中国实际需求的、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化的研究话题。最后,作者也指出了空间生产研究方法上需要注意的集中倾向。
2011 Vol. 26 (2): 13-19,30 [
摘要
] (
328
) [
HTML
1KB] [
PDF
708KB] (
6666
)
20
孙鹏, 曾刚
西方国家大学技术转移研究的进展和启示
技术、制度、文化和关系、尺度、调节是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的重要中介,也是当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争论的核心所在。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集中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和转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外管理学、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总结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内的研究特点,给出了未来我国学者,特别是经济地理学者在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使得大学技术转移能在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1 Vol. 26 (2): 20-24,43 [
摘要
] (
278
) [
HTML
1KB] [
PDF
444KB] (
1180
)
25
孙东琪, 朱传耿, 王振波, 刘杰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2011 Vol. 26 (2): 25-30 [
摘要
] (
525
) [
HTML
1KB] [
PDF
351KB] (
1960
)
城市
31
秦志琴, 张平宇
辽宁沿海城市带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群结构优化的演变过程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的过程。辽宁沿海城市带是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我国沿海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该区域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及优化途径对于整个区域功能提升与发展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辽宁沿海城市带的发展现状特征,并且揭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增强大中城市人口集聚规模、重塑都市圈功能关系以及强化轴线式空间拓展等方面提出辽宁沿海城市带的结构优化途径。
2011 Vol. 26 (2): 31-36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842KB] (
1065
)
37
温锋华, 许学强
广州商务办公空间发展及其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
系统回顾了广州商务办公空间的发展历程,将广州商务办公空间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以此为基础,对广州商务办公空间的演变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总结,定量计算了广州商务办公空间的空间演变情况,分析广州商务办公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商务办公空间结构的"多次极化"过程与城市空间多中心化趋势基本趋于一致,商务办公空间在城市空间实现外拓后才逐渐呈"马赛克"式内嵌填充发展。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职能的转变,商务办公空间的扩散可以实现与城市空间形态扩展的同步进行。
2011 Vol. 26 (2): 37-43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1315KB] (
1607
)
44
尹占娥, 殷杰, 许世远, 司瑞洁, 钟海东
基于GIS的上海人为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分析
基于2000-2006年上海市人为灾害的灾例数据,采用GIS技术,定量地分析上海人为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人为灾害发生数量随城市化加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全年夏、冬两季人为灾害发生频率大于春、秋两季,最低值出现在春节前后;(2)上海市人为灾害发生密度呈现由内环核心区域向外环周边区域递减趋向,灾害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等高人流地区;(3)城市人为灾害致灾因子复杂,主要取决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管理法规、人口密度与市民素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2011 Vol. 26 (2): 44-48 [
摘要
] (
466
) [
HTML
1KB] [
PDF
938KB] (
1129
)
社会
49
许洁, 王茂军, 王晓瑜
北京城市空间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认知影响因素分析与认知空间格局研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论文基于北京城市空间认知调查问卷数据,引入居民属性等16个变量,利用二值Logistic回归方法,提炼出23个认知地点整体以及交通节点、商场、休闲地三种类型地点的认知影响因素。发现:第一,不同类型地点的认知率影响因素存在异同,其中,存在职住变更是最为显著的共性因子。第二,各类地点中的显著影响因子对认知率的作用大小有明显差异,年龄46-55岁变量是23地点认知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交通节点和商场认知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就业内城四区,而就业地与休闲地距离小于等于6km变量对休闲地认知率的影响最大。第三,各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类型不同且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故具有不同属性信息组合的居民认知率不同。
2011 Vol. 26 (2): 49-55 [
摘要
] (
293
) [
HTML
1KB] [
PDF
1315KB] (
1375
)
56
陈明星, 叶超
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市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在研究和政策方面也陷入困境,对未来城市化发展取向和道路认识不一。本文提出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它有3个理论来源:健康观的演变与系统健康科学的兴起,发展观的演变与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人地关系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归纳其对健康城市化的启示的基础上,界定了健康城市化的概念,明确提出三个内涵: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并与传统城市化进行比较。相应的政策含义是:资源环境是城市化的基础,城乡协调和互动是城市化的关键环节,"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
2011 Vol. 26 (2): 56-61 [
摘要
] (
400
) [
HTML
1KB] [
PDF
852KB] (
1511
)
62
马少春, 王发曾
城乡结合部的犯罪机会控制与空间综合治理
本文从犯罪机会对城市犯罪的影响机理出发,构建了犯罪机会的三角模型,并借此对城乡结合部犯罪机会的来源、构成及其组合状态的展开理性分析。进一步地,文章提出要建立"控制犯罪机会"的理念,梳理城乡结合部犯罪机会控制与犯罪防控的基本思路,强调把防控策略的构建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通过"可防御空间"的营造,促进城乡结合部摆脱"城市犯罪高发区"阴霾笼罩,使其进入到全面建设、和谐发展的有序轨道上来。
2011 Vol. 26 (2): 62-67 [
摘要
] (
275
) [
HTML
1KB] [
PDF
472KB] (
1326
)
68
曾山山, 周国华, 肖国珍, 彭佳捷
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
农村聚居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聚居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政策与措施的相继出台,农村聚居研究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地理学关于农村聚居区位、形态、规模与等级、功能组织、演变机理、优化调控以及聚居类型与区划等研究内容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地理学在农村聚居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2011 Vol. 26 (2): 68-73 [
摘要
] (
325
) [
HTML
1KB] [
PDF
329KB] (
2325
)
区域
74
刘春腊, 张义丰, 刘沛林, 徐美
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山区发展战略的影响,提出了"廊道+沟域+节点"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以门头沟区为例,其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走廊带沟域促节点",这符合提出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交通线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廊道,在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行政上的界限;沟域是沟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山区发展的最佳区域;村庄是山区发展的主要节点,通过集聚式发展,符合山区发展空间优化的原则。
2011 Vol. 26 (2): 74-79 [
摘要
] (
275
) [
HTML
1KB] [
PDF
1249KB] (
890
)
80
郑良海, 邓晓兰, 侯英
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测度分析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为提升关中城市群整体实力,需要对关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进行科学测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对策。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的方法,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在对关中城市的中心等级进行科学划分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测量了关中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从行政区划适当调整、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财政体制完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
2011 Vol. 26 (2): 80-84,107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1158KB] (
3665
)
经济
85
汤晓莉, 苗长虹
基于产业群视角的河南省产业配套能力分析
产业配套能力是企业在选择投资区域时最关注的外部条件。吸引投资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产业配套能力来评估投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出河南省目前存在18个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群。通过对各产业群的经济关联和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林木产业群、耐火材料产业群是河南省配套能力最完善的产业群类型,煤电产业群和烟酒制品产业群的配套能力也相对完善,其余各产业群由于存在较低的产业关联度或空间分布过于分散,导致配套水平偏低。
2011 Vol. 26 (2): 85-91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1479KB] (
1154
)
92
韩会然, 焦华富, 郇恒飞, 王荣荣
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特征及优化方向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特征,提出了其经济联系的优化方向。结果显示:从网络密度看,空间经济联系网络还处于弱联结状态;就点度中心度来说,芜湖的点出度最大,合肥的点入度最大;由接近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可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的经济联系最紧密,但网络中还存在不均衡。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得出,网络中存在四个子群,其中芜湖、马鞍山联系最紧密,边缘区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少。结合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特征,从内、外两方面,抽象出其经济联系的优化方向。
2011 Vol. 26 (2): 92-97 [
摘要
] (
284
) [
HTML
1KB] [
PDF
768KB] (
1138
)
98
李志军, 刘继生
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及优化调控研究
在分析循环农业内涵、原则和技术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建立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1990-2008年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循环农业演化过程经历了停滞、缓慢提升、快速发展3个阶段,对1990和2008年循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和障碍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2008年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障碍因素依次为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安全。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优化调控对策。
2011 Vol. 26 (2): 98-102 [
摘要
] (
236
) [
HTML
1KB] [
PDF
611KB] (
949
)
文化
103
李哲, 张玉坤, 李严
明长城军堡选址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初探——以宁陕晋冀为例
明长城军堡是与长城唇齿相依共同承担防御任务的一系列屯兵城。作者通过对我国北方近百个军堡实地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探讨军堡的选址问题,提出影响军堡选址的因素主要有长城的位置、受作战距离制约、传统风水理论和地形四点,其中地形对军堡选址的影响最直观体现古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防御思想,根据军堡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将军堡分为四类,并通过实例分别予以介绍。
2011 Vol. 26 (2): 103-107 [
摘要
] (
466
) [
HTML
1KB] [
PDF
575KB] (
1451
)
108
郭萌, 赵学勇
地理的空间与文学的意象——以贾平凹小说创作为例
人地关系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影响。贾平凹其人其文在创作理念、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以贾平凹代表性小说作品为例,考量了商州的地域文化地理要素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的机制。论文认为,自然地理环境能够构成文学创作的自然意象,人文地理环境能够生发文学创作的民俗文化意象、丰富其地域文化意象,并促成便于营造意象的艺术风格及其嬗变。
2011 Vol. 26 (2): 108-111 [
摘要
] (
448
) [
HTML
1KB] [
PDF
233KB] (
2053
)
112
朱晓渭
基于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要形式,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也具有生态、经济方面的功能,已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鉴于分区规划对大遗址的影响,结合考古遗址公园蓬勃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利用西安市域内的5大遗址公园和浐灞生态园构筑围绕西安核心区域的"文化-生态廊道"的规划理念,希冀能够在西安地区形成一条由西向东脉络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地标线。
2011 Vol. 26 (2): 112-115,36 [
摘要
] (
335
) [
HTML
1KB] [
PDF
447KB] (
1365
)
旅游
116
马继刚, 宋金平, 周彬学
旅游集散地研究初探:整体性、转换机制、自身调节性——以结构主义地理学方法为研究视角
旅游集散地正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重要程度日益显现。文章基于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结构是决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内核的是机制,而决定机制的是结构,文章在围绕皮亚杰认为的结构三特性:整体性、转换机制、自身调节性对一直以来关注较少的旅游集散地的形成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旅游集散地地位不应低于旅游目的地,越是高层次的区域,越发体现出旅游开发的结构效益。旅游集散地的建设要强调休闲功能,而不是观光功能,要强调服务价值,而不是资源价值。
2011 Vol. 26 (2): 116-121 [
摘要
] (
290
) [
HTML
1KB] [
PDF
359KB] (
2075
)
122
李永文, 康宏成
旅游规划管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在对管治、旅游规划管治、管治理念应用和旅游规划管治主体确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界定和讨论的基础上,对旅游管治主体如政府、开发商、规划单位、旅游规划评审、社区及管治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开发商应公开参与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注意充分保障社区利益、切实按旅游规划方案建设。对旅游规划单位,应建立注册旅游规划师职业认证制度和旅游规划单位跟踪负责制度。对旅游规划评审机构,应完善评审组织结构、加强评审过程中的管治。对于社区,应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加强社区参与、实现社区利益公平分配。
2011 Vol. 26 (2): 122-127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314KB] (
1338
)
128
王瑜, 吴殿廷, 朱桃杏
论旅游开发中的“和而不同”——以丝绸之路为例
旅游开发与规划要协调处理多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对跨地域旅游开发而言,既要强调环境保护,也要体现以人为本;既要坚持特色化,又要争取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统筹部署。它把"人地和谐"作为最高层次的目标,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理清了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上下级组织之间要各自发挥所长,分工协调。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丝绸之路案例着重阐释了"点轴串联模式"下"和而不同"思想的应用。
2011 Vol. 26 (2): 128-132 [
摘要
] (
297
) [
HTML
1KB] [
PDF
784KB] (
908
)
133
谢朝武
我国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我国高风险旅游的开展需要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研究比较了高风险旅游活动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异同,从管理角度分析了高风险旅游项目的风险成因,指出了我国高风险旅游项目在安全管理中的结构性缺陷。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了我国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分类管理体系,阐述了实施分类管理的法律基础,并构建了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路线图。
2011 Vol. 26 (2): 133-138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644KB] (
1597
)
139
梁增贤, 董观志
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深圳欢乐谷的实证
旅游容量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游客心理容量是旅游容量的重要议题。学界一般认为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呈现单调递减性,然而在实践中,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可能呈现非单调递减性。基于这一争论,本文以深圳欢乐谷为案例,采用满意度法论证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的性质,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呈现非单调递减性;旺季游客心理容量比平季的大,淡季游客心理容量比平季的小;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游客心理容量差异不大,老年人游客心理容量比其他人群的小;女性游客心理容量比男性的小,女性的满意度比男性的更容易受到游客量增加的影响;游客心理容量与文化程度呈现逆相关关系。
2011 Vol. 26 (2): 139-143,132 [
摘要
] (
298
) [
HTML
1KB] [
PDF
1314KB] (
1863
)
144
沈苏彦, 郭剑英
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意向的实证研究
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预测模型,并且选择世界文化遗产地苏州作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揭示影响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感知行为控制、过去相关经历,以及文化旅游参与度是可以用来预测游客在未来1年内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有效因子。
2011 Vol. 26 (2): 144-149 [
摘要
] (
288
) [
HTML
1KB] [
PDF
541KB] (
1748
)
150
包振宇, 王思锋
旅游城市住宅市场负外部性及其矫正策略研究
旅游业与包括住宅产业在内的房地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外部效应。这使得旅游房地产成为旅游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然而,随着国内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热度不断提升,旅游业对旅游城市住宅市场的负外部效应也日益凸显。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些负外部效应主要源自为发展旅游业而实施的较严格的控制性规划以及旅游地产开发带来的第二住宅现象。特别是第二住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部分旅游城市住宅市场失衡的重要诱因。为了保障本地居民的居住需求,促进旅游业与旅游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手段矫正旅游房地产开发对本地住宅市场的负外部性。
2011 Vol. 26 (2): 150-153,160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275KB] (
1247
)
154
熊伟, 叶淋玮
我国虚拟旅游网站的功能评价研究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虚拟旅游,虚拟旅游网站和其他网站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提供的虚拟旅游产品和服务,因此,虚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构成了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虚拟旅游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在虚拟旅游和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虚拟旅游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目前我国虚拟旅游网站的功能概况。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目前我国虚拟旅游网站界面功能结构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用户界面友好性低、更新不及时、交互性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就网站的虚拟旅游产品和服务而言,其内容较单调,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体验性设计不够,多数网站还处于对虚拟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低水平开发的阶段。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2011 Vol. 26 (2): 154-160 [
摘要
] (
258
) [
HTML
1KB] [
PDF
1002KB] (
225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