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0年 25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0-0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刘志林, 王茂军, 柴彦威
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与方法论评述
空间错位理论是西方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注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现象也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错位假设的提出背景、基本假设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重点评述了近年来美国空间错位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进展及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空间错位理论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研究的借鉴意义。
2010 Vol. 25 (1): 1-6 [摘要] ( 517 ) [HTML 1KB] [ PDF 329KB] ( 3149 )
7 刘霄泉
瑞典人文地理学发展回顾
瑞典作为北欧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学术发展提供了特有的基础,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为少数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瑞典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福利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对瑞典福利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研究体系,并在部分领域成为先导者。本文将通过回顾瑞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瑞典人文地理学的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区域规划研究与应用,历史地理与景观研究,时间地理学。
2010 Vol. 25 (1): 7-11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314KB] ( 2216 )
12 徐克帅, 朱海森
国外旅游季节性现象研究述评
季节性是旅游固有的特征。季节性影响需求波动,因此是旅游学者和实践操作部门长久以来关注的内容。季节性会对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带来各种影响。如何应对其负面影响,利用其积极影响是学者和实践操作者所关心的内容。文章从国外对旅游季节性的定义及产生原因,旅游季节性的形式及影响,应对旅游季节性的政策,旅游季节性的空间差异,旅游季节性的衡量方法等五方面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其研究进行评论并指出其对中国研究的借鉴意义。
2010 Vol. 25 (1): 12-17 [摘要] ( 454 ) [HTML 1KB] [ PDF 316KB] ( 2222 )
18 林兆群, 潘海啸
创意城市经营战略之研究——以欧洲三城市为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不论在全球商业竞争市场亦或是区域、城市间的竞赛,高度的知识发展将成为致胜的关键因素。城市是人类知识、创造力、创新荟萃的空间场域,然并非每一个城市都能成为创意城市;本文除了探讨知识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同时从城市历史与理论的观点,回顾创意城市的发展概念,分析创意城市的潜在要素包括:聚集性(Concentration)、多样性(Diversity)、不稳定性(Instability)以及正面的声誉(Positive Reputation),并检视欧洲三个城市政策发展经验。研究显示:欧洲地方政府将城市政策作为发展地区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而地方政府决策者应扮演为城市在知识经济中作准备的角色,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增加城市创造力浮现的机会,并提供城市适当且完善的基层架构条件。
2010 Vol. 25 (1): 18-21,122 [摘要] ( 318 ) [HTML 1KB] [ PDF 282KB] ( 1216 )
22 杨金华
区域视角下的国内外饭店业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饭店业的研究多局限于微观层面的饭店单体经营管理方面,对宏观和中观层面区域视角下的饭店业研究相对不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未成体系,影响了饭店业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国内外区域饭店业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研究关注的领域比国内要"后现代",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危机管理等,国内研究关注较多的则是饭店结构失衡、空间布局、阶段演进等问题。展望未来,区域饭店业研究的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均有待创新突破。
2010 Vol. 25 (1): 22-25,34 [摘要] ( 278 ) [HTML 1KB] [ PDF 286KB] ( 1150 )
社会
26 李敏纳, 覃成林
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研究
本文构建了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1990年以来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过程、特征及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程度总体上偏高,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东西两极分化明显,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1990-2005年,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过程总体上呈V字形,1990-1994年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程度趋于缩小,之后转为扩大;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受两种机制支配,即经济空间分异对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的导向性影响,以及经济空间分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社会性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2010 Vol. 25 (1): 26-30 [摘要] ( 341 ) [HTML 1KB] [ PDF 1034KB] ( 1003 )
31 韩瑞玲, 张秋娈, 路紫, 吴士锋, 刘丽
虚拟社区信息流导引现实社区人流的特征——以杭州市智能居住小区网站为例
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已给现实社区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中一类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已逐步融合,并形成了半虚拟半现实的社区结构,城市智能居住小区即属于这种情况,它为地理学研究虚拟社区问题提供了参考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虚拟社区信息流对现实居住社区人流导引作用的特征。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后,以杭州市智能小区为例,分析了其网站信息流导引人流的两点表现-存在性与同质性。研究发现虚拟社区对现实居住行为的导引是客观存在的,其中网站智能性在导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受影响人群的同质化是虚拟社区信息流对居住人群导引的突出特征。
2010 Vol. 25 (1): 31-34 [摘要] ( 266 ) [HTML 1KB] [ PDF 355KB] ( 1454 )
文化
35 甘巧林, 许敏琳
基于城市适应的外来民工群岭南文化融入剖析
在珠三角地区,外来民工因数量庞大而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作为迁移者,外来民工异地打工的同时,自身原有的文化基因会与迁入地的文化产生交融和碰撞,这种文化冲融伴随着外来民工城市适应的全过程。笔者首先通过走访,明晰外来民工对岭南文化的基本感知点:生活商业化、观念开放化、人情淡漠化和行事务实化,进而以此构筑外来民工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城市适应研究视点,采用问卷对外来民工的岭南文化认知和适应范式进行调研,剖析外来民工群基于城市适应的岭南文化融入特征。
2010 Vol. 25 (1): 35-38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263KB] ( 1058 )
39 林龙飞, 黄光辉, 王艳
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的研究非常薄弱。民族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建筑及遗迹、服饰、饮食、工具及工艺品、语言及口承文化、节庆和习俗等6个方面共28个指标构成的系统。采用专家打分法采集相关数据,运用SPSS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从而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可以识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效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010 Vol. 25 (1): 39-43 [摘要] ( 386 ) [HTML 1KB] [ PDF 371KB] ( 1855 )
城市
44 范凌云, 雷诚
广州大都市外围地区二元发展的矛盾及治理
结合广州案例选择界定研究范围,从空间形态、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多方面分析大都市外围地区二元发展矛盾与特征,认为该地区承担了主城"自上而下"的空间外拓和外围撤市(县)设区后"自下而上"式的城镇蔓延。进而运用区域治理理论分析,指出其根源在于双轨城市化路径依赖下,现有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难以协调当前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下不同团体的利益冲突,认为广州应当从传统集权管理转向治理理念的协作方式,由此提出建立"发展需求管理、土地开发共同决策、发展利益分享"三个机制的对策研究。
2010 Vol. 25 (1): 44-48 [摘要] ( 264 ) [HTML 1KB] [ PDF 314KB] ( 999 )
49 王海江, 苗长虹, 郝成元
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
城市流描述了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城市流强度揭示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它与城市中心性的极强相关性表明,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通过中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全国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型对外生产服务中心,京津冀北城市群是全国性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综合型对外生产服务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初步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全国性对外生产服务中心,成渝、辽中南等其余9个城市群为区域性对外生产服务中心。研究指出,城市群往往生成于我国各级产业轴线交汇的地方,由产业轴级别差异,将会形成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群,由此可以从各级产业轴线上寻找和培育新的城市群。研究认为,由城市流强度占GDP比重而确定的外部贡献率,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门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城市群区域内部密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提高了各城市的外部贡献率,由城市间密切经济联系而形成的城市流是城市群演化发育的内在机制之一。
2010 Vol. 25 (1): 49-55,147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6662KB] ( 1082 )
56 卢斌莹, 陈正江, 侯春红, 魏清
基于GIS的西安市南郊土地城市化空间发展研究
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促使城乡地域土地利用的根本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问题。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土地利用的变动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土地利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选取西安市南郊为研究区,利用覆盖西安市的SPOT遥感影像,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在解译的基础上获得1996年和2006年西安市南郊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分析对比可知,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和类型改变对城郊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活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实现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文中深入剖析了土地不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0 Vol. 25 (1): 56-59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638KB] ( 1209 )
区域
60 税伟
区域竞争力的国际争论及启示
区域竞争力具有多维的地理层次,可以从国家到地方分为不同的区域层次。竞争力概念由来已久,国际上对区域竞争力存在多元化的认识。而且,自国际贸易学者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94年质疑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发了关于区域竞争力概念是否有意义的系列讨论。据此,对区域竞争力的国际争论焦点进行述评,进而对区域竞争力重新定义。
2010 Vol. 25 (1): 60-65 [摘要] ( 293 ) [HTML 1KB] [ PDF 331KB] ( 1596 )
66 胡超美, 朱传耿, 车冰清
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淮海经济区在1995-2006年间区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和淮海经济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大板块及所辖20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协调度多处于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类型;(2)区域协调发展类型呈阶段式演进;(3)市域协调发展类型分化明显;(4)板块协调发展度呈东高西低格局;(5)协同作用决定区域系统协调度的高低。
2010 Vol. 25 (1): 66-72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018KB] ( 1136 )
73 王成新, 王格芳, 刘瑞超, 姚士谋
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以山东省为例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对于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而言,交通区位的影响日益强烈。尝试建立一种简单易懂的交通优势度比较模型,并以山东省139个县(市)区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山东各地的交通优势差异。同时利用SPSS模型,对山东省各县市交通优势度进行聚类分析,将全省不同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五个等级,发现全省各县(市)区优势度具有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呈现类似同心圆的结构形态。
2010 Vol. 25 (1): 73-76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744KB] ( 2013 )
77 李宁, 丁四保, 王荣成, 赵伟
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困境与措施研究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社会各种群体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将对经济和环境不协调的现状进行调整,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机制。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生态补偿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央政府及部分省(市)区对于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体现了生态补偿理论的特征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因此,协调处理好区际之间的生态补偿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在我国推行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从制度建设角度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2010 Vol. 25 (1): 77-80 [摘要] ( 228 ) [HTML 1KB] [ PDF 230KB] ( 1057 )
81 杨海娟
基于最优插值函数优选的小城镇商业用地地价空间结构分析——以西安市蓝田县城区为例
根据在西安市蓝田县城区调查的商业用地地价资料,利用ArcGis软件,从8种常用的插值方法中,以估计值与观察值的标准差最小为原则,筛选出适合于商业用地建立GRID数据的最优插值函数为克里金指数半变差函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建立了商业用地的地价面,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用地的地价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城镇商业用地地价的变化呈同心圆结构,即城市中心区地价最高,向外逐渐降低。商业用地地价与道路两侧的商店密度性、临街道路的类型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分布密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693和0.659;而与金融保险机构的个数以及土地所有权的性质相关性不强。
2010 Vol. 25 (1): 81-84 [摘要] ( 273 ) [HTML 1KB] [ PDF 906KB] ( 798 )
乡村
85 岳邦瑞, 王军, 雷玉山, 侯全华
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分析
黄土高原旱作区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的重要区域。围绕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已积累了广泛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示范推广,导致收效有限。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区新农村建设的3类关键技术体系: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现代集水农业与农业主导产业技术体系,以类型化为核心的新农村绿色生态社区规划建设技术体系,以及以循环农业模式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体系,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2010 Vol. 25 (1): 85-88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309KB] ( 1253 )
89 李伯华, 李星明, 曾菊新
武汉市新洲区农户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
农户消费活动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组成部分,在受到乡村已有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结构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并形成新的乡村空间结构。在对武汉市新洲区3个乡镇11个村326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户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认为农户消费活动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两带三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式。交通工具对农户消费空间的扩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农户消费活动也受个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消费空间偏好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收入和年龄是农户消费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消费空间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
2010 Vol. 25 (1): 89-93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575KB] ( 956 )
交通
94 潘裕娟, 曹小曙
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水平研究——以广东省连州市12乡镇为例
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设计路网连通度、可达性、农村路网与干线路网衔接的平均距离三项指标来分析乡村地区公路网的通达性水平。结果显示,连州市路网的连通度较低,布局不完善,并存在明显的干线路网指向性特征;路网可达性水平总体不高,各乡镇内部联系的便捷度普遍较低,且呈现出同心圈层的结构;农村路网与干线路网的衔接较好,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最后,通过计算指综合分值的方法,对连州市的农村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根据综合得分将连州市12个乡镇分为5个等级,其中连州镇、东陂镇的通达性水平最高,通达性水平最低的是三水瑶族乡;并初步探讨了其背后的形成机理,认为农村路网的通达性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区域面积、地形状况、经济实力、结点布局、道路建设等。
2010 Vol. 25 (1): 94-99 [摘要] ( 281 ) [HTML 1KB] [ PDF 1161KB] ( 3217 )
100 张志学, 李同升
基于GIS的县级尺度交通可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指标,对县级尺度的到区内节点、火车站、主要干线公路和机场的交通可达性分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北的东北部、西北部,陕南的东南部各方面交通可达性表现都很差,西安及周围临近县市各方面则表现良好。通过对到区内节点可达性和三种方式的区外交通可达性加权求和得出的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的研究表明,陕西形成了以西安与其周围临近县市组成的片状可达性低值区,可达性良好;陕北的大部分及陕南的南部可达性差;陕西省整体可达性分布不均衡。陕西省今后交通建设的重点应是提高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均衡性。
2010 Vol. 25 (1): 100-104 [摘要] ( 710 ) [HTML 1KB] [ PDF 1211KB] ( 3947 )
旅游
105 马晓龙, 保继刚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5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的差距较大,而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差距则较小,高效率城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模效率是影响总效率的直接原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不同城市资源投入水平差异,并最终导致规模效率空间差异和总效率空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最后讨论了提高不同地理空间上城市旅游效率的建议。
2010 Vol. 25 (1): 105-110,99 [摘要] ( 311 ) [HTML 1KB] [ PDF 1008KB] ( 1585 )
111 黎洁, 连传鹏, 黄芳
旅游活动对江苏居民收入的贡献——基于2002年江苏旅游活动细化社会核算矩阵的研究
本研究构建了由38个内生账户、4个外生账户组成的2002年江苏旅游细化SAM。在计算SAM账户居民收入乘数(Mahi)的基础上,本论文分析了旅游业对江苏居民收入的贡献。数据显示,2002年江苏旅游业对居民收入的总贡献是608.48亿元,其中,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分别是62.78亿元和545.69亿元。2002年江苏旅游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总贡献是355.30亿元,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是253.17亿元。从产业上看,餐饮业和住宿业给居民带来的收入最大。
2010 Vol. 25 (1): 111-117,76 [摘要] ( 425 ) [HTML 1KB] [ PDF 1498KB] ( 1093 )
118 李晓莉
美国国家公园休闲土地管理中三个模型的应用及启示
美国国家家公园管理水平世界领先,运用归纳、描述方法介绍了休闲土地管理中的三个模型:休闲机会图谱(ROS)、可接受改变极限(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WRP)的应用理念、设置要素、标准及管理过程,提出游客休闲体验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管理设置"而得到统一和实现,并指出公益性理念、模型的科学运用及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是美国国家公园成功的关键所在。
2010 Vol. 25 (1): 118-122 [摘要] ( 248 ) [HTML 1KB] [ PDF 477KB] ( 1263 )
123 唐雪琼, 朱竑
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基于撒尼、傣和哈尼三民族案例的比较研究
以撒尼、傣和哈尼三个父权制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曼春满、曼乍与曼嘎俭村、五棵树与月湖村、箐口和大鱼塘村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发展旅游村寨和未发展旅游村寨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父权制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认为: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性别观念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妇女主体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增强,不断建构起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性别观念。研究将有利于少数民族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并对男女平等国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 Vol. 25 (1): 123-128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522KB] ( 2137 )
129 刘泽华, 张捷, 吴小根, 史春云
特殊时段旅游客流时间分布对旅游地理结构响应研究——以北京、黄山、西安TDD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
以北京、黄山、西安3组旅游目的地区域的6处重点景区为案例地,使用R指数、G指数、相关分析及Person相关系数,对其历次黄金周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特殊时段内,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由区域旅游各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所决定,即同一依托城市的不同景区,其旅游资源的属性、周边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资源区位共同影响着旅游地客源地结构和旅游者景区选择及空间行为,从而影响区域旅游客流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形成相关景区的旅游客流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
2010 Vol. 25 (1): 129-133,11 [摘要] ( 461 ) [HTML 1KB] [ PDF 716KB] ( 1868 )
134 罗美娟, 郑向敏
色彩营销:旅游地营销的新选择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下,有效的营销策略无疑会成为旅游地在竞争中胜出的有力法宝。色彩营销已经在国内外企业中风行了近三十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还没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已经运用于旅游业。本研究在对色彩营销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旅游地实施色彩营销的可行性、实施路径、"三忌"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以论证如下观点:色彩营销是旅游地营销的新选择。此外,本论文还对旅游地色彩营销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2010 Vol. 25 (1): 134-138 [摘要] ( 344 ) [HTML 1KB] [ PDF 414KB] ( 1877 )
139 孙天胜, 颜丽丽
都市旅游中的专项产品创意研究——以徐州军事文化专项产品创意为例
都市旅游是一类依附于都市的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往往能够展现一个都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都市旅游中的专项产品开发关键是要与都市历史文脉相吻合、与都市文化取向相促进、与都市格调相表里。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保留众多的战争遗迹、军事场馆以及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戏曲影视等。本文在总结军事文化旅游产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对原有战争遗迹的恢复整理,对九里山古战场的改造利用,建设陆军博物馆、"战争与和平"主题公园、民间棋类博物馆等活动,将徐州打造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发展军事文化旅游为主题的都市。
2010 Vol. 25 (1): 139-142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241KB] ( 1176 )
143 姜又春, 李建华
基于五级态度量表的张家界旅客满意度研究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塑造目的地良好形象是吸引游客、培养游客忠诚度、增加回游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而实现这一策略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目的地服务项目重要性程度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本文以张家界为调查点,运用问卷调查和"坐标分析"方法,检验了游客对张家界旅游服务项目的重要性程度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性。游客认为重要性程度高的项目是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多样性、安全设施与服务以及交通条件,而满意度高的是自然风光、交通条件和旅游景点的多样性。张家界在进一步旅游开发中需要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当地人的热情好客、饮食特色、购物以及住宿条件等方面加以改进。
2010 Vol. 25 (1): 143-147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342KB] ( 2025 )
148 靳诚, 陆玉麒, 徐菁
199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从区位商的角度,通过引入演化概率矩阵,定量的探讨了1995-200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差异的演化情况,并通过对演化概率矩阵的空间分解,分析了空间环境对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入境旅游相对优势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在10年的演化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差异的变化和政策以及突发事件密切相关。自身的相对优势基础对该地区入境旅游相对优势的演化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的演化趋向于衰退演化;低相对优势地区的演化趋向于增长演化,且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发生突变演化的概率高于高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相对优势演化概率在空间上并不独立,东部区域中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的增长演化概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区域中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好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合作、交通改善、资源开发是演化重要影响因素。
2010 Vol. 25 (1): 148-154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427KB] ( 919 )
155 张郴, 张树夫, 陶卓民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旅游方式偏好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从人口特征和个人价值两方面探讨引起旅游方式偏好差异的关键因素。首次采用新型机器学习算法C4.5-RulePANE对以南京市民为样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模,从中获取反映偏好团队游或自助游的典型人群特征的预测规则。研究表明:(1)在人口特征变量中,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学历对旅游方式偏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2)个人价值变量对旅游方式偏好亦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3)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多维因素到目标概念的非线性映射模型,比仅对一维因素分析更准确、全面;(4)通过建模能够获取反映人们旅游方式偏好的预测规则,该规则从多个角度对偏好团队游或自助游的典型人群特征进行描述。
2010 Vol. 25 (1): 155-160 [摘要] ( 351 ) [HTML 1KB] [ PDF 455KB] ( 190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