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0年 25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0-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人地关系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董观志, 张银铃
中国旅游业、旅游学和旅游规划的30年述评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旅游业、旅游学和旅游规划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旅游学理论的自主创新,或者是旅游规划的演进更替,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一些关键事件对我国旅游业、旅游学和旅游规划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分析这些重要事件,反思其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实施旅游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 Vol. 25 (3): 1-4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235KB] ( 950 )
5 钟韵
西方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进展
服务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其中最具有贸易可能的部门,已引起了西方地理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基于地理学的视角,从区别于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对西方学者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产生、开展、影响,以及研究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所做研究进行述评,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010 Vol. 25 (3): 5-9 [摘要] ( 270 ) [HTML 1KB] [ PDF 271KB] ( 847 )
10 刘晔, 李志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封闭社区国内外研究述评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封闭社区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多重维度解读封闭社区的形成与发展之动力机制,探讨了全球化与后福特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策略、公共选择与制度经济学、社会隔离与社会冲突、文化权力与空间等五种研究范式。根据市场、权力、居民群体三方力量的消长,可将诸类案例划分为自发推动、资本驱动以及自上而下三种。对于封闭社区与社会隔离的相关性问题,存在社会结构体制与个人行为态度两个层面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的相关领域研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2010 Vol. 25 (3): 10-15 [摘要] ( 462 ) [HTML 1KB] [ PDF 377KB] ( 1584 )
16 林兰, 曾刚
企业网络中技术权力现象研究评述
近年来,网络权力现象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技术权力则是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网络的产生、运行机制与创新升级。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企业网络中技术权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论述了网络权力与企业网络非均衡性、技术权力概念与特征、技术权力对企业网络的影响、高技术企业网络技术权力与创新能力,分析了技术权力研究对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成果忽视了网络内部的不平等技术权力关系,对网络中企业间技术权力关系演变及其对网络升级的影响缺乏专门研究,应重视微观空间尺度上企业网络内的技术权力现象,关注不同层级企业网络中各种权力相互影响和制衡机理与结果。
2010 Vol. 25 (3): 16-19,61 [摘要] ( 260 ) [HTML 1KB] [ PDF 283KB] ( 835 )
20 杨卫丽, 王兴中, 张杜鹃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质量研究评介与展望
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对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是全新的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本文从研究源起、研究意义、研究阶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方向进行了评介与展望,目的在于明晰二者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与研究趋势,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2010 Vol. 25 (3): 20-23,4 [摘要] ( 270 ) [HTML 1KB] [ PDF 280KB] ( 1670 )
24 王玉波, 唐莹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借鉴
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土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发展历史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土地利用规划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所以学习国外经验,了解国外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大量文献综述,阐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容概况,对这些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新理念、技术、方法的共同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经验对我国规划借鉴的七个方面,以期为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提供积极的借鉴。
2010 Vol. 25 (3): 24-28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298KB] ( 2014 )
社会
29 胡毅, 张京祥, 徐逸伦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我国居住空间历史变迁研究
女性主义的研究扩展到建筑学与规划学领域。其实自古以来的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都是权力外化的体现,女性虽然有使用权,但却没有支配权。女性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不仅是衡量女性自身发展状况的重要维度,也是折射居住空间随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文章从女性主义出发,认为居住空间是女性气质化的空间,以历史的角度说明居住空间中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研究历史对当今居住空间的影响,初步探索女性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基本构架。
2010 Vol. 25 (3): 29-33 [摘要] ( 275 ) [HTML 1KB] [ PDF 443KB] ( 2575 )
34 曾海宏, 孟晓晨, 李贵才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2010 Vol. 25 (3): 34-40 [摘要] ( 267 ) [HTML 1KB] [ PDF 842KB] ( 1128 )
41 毛媛媛, 戴慎志, 沈志联
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
首先统计分析1980年代以来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中我国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研究进展。进而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将文献分为"犯罪空间分布研究-犯罪与空间环境关系研究-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对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评析,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多为对国外理论或实践的介绍,实证研究匮乏,加之针对我国城市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系统性欠缺,各环节研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提出的环境设计预防对策缺乏可操作性。最后指出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有待发展的方向。
2010 Vol. 25 (3): 41-46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343KB] ( 2142 )
区域
47 王茂军, 刘志林, 霍婷婷
1932-1979年山东省城镇体系结节地域结构的变动分析
论文利用1932年山东省进口洋货的流通数据和1979年36种大宗商品的流向计划数据,分析了两年度山东省城镇体系结节地域结构的变动,有以下发现:第一,1932-1979年山东省城市结节地域融合和裂解并存。第二,物资供销区划中二级站的供应范围在济南、青岛、济宁、潍县、烟台结节地域的扩展和回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1932-1979年结节地域的城市等级结合型式由简单的等级联系的克里斯泰勒型结构向复杂的等级联系、水平联系、上方联系并存的普雷德型结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中城市工业职能的专门化分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 Vol. 25 (3): 47-54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1514KB] ( 1042 )
55 王洋, 修春亮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化
以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单元,以1990、1995、2000、2005、2007年的14项社会指标为原始数据,建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评价矩阵及其修正的方法算出各市社会发展水平的得分。以该得分为依据,首先运用GIS技术分析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的空间特征;随后通过比重法分析分组分化的趋势及分化方向;然后利用Nich值分析各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定性方法探讨空间分化的主要机制。
2010 Vol. 25 (3): 55-61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785KB] ( 843 )
62 费潇
区域服务业空间分层发展演变研究——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为例
当前加强服务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对于优化工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具有较大指导意义。本文在总结其它学者关于服务业空间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情况为例,通过数据分析,阐述服务业的分类、内在发展演变机制等。总结得出浙江省服务业在三个层面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一是在区域内与区域外,形成了区域服务业的引进、替代与走出去格局;二是区域内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形成了区域内服务业的空间差异与优势互补发展格局;三是在城里与城外,形成了服务业在城区、城郊及与农村的分工格局。
2010 Vol. 25 (3): 62-66 [摘要] ( 239 ) [HTML 1KB] [ PDF 324KB] ( 635 )
城市
67 韩增林, 刘天宝
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进机制
大连城市空间最初在沿海平原形成,然后圈层扩展,面积逐渐扩大,最后跨越形成组团发展模式。大连经历了从商贸港口城市到工业城市,再到综合性现代化城市的演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则随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而不断调整。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形成约束,政治因素主导了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因素作用还不明显。
2010 Vol. 25 (3): 67-71 [摘要] ( 372 ) [HTML 1KB] [ PDF 619KB] ( 2601 )
72 马学广, 王爱民, 闫小培
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目前,城市空间重构所孳生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已成为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获得了学术界、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而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的探讨构成了后续治理途径研究的根本前提。本文基于城市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视角,以广州市为例,选取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泛存在的旧城更新、工业用地置换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空间重构的重点领域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证实了空间调整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010 Vol. 25 (3): 72-77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113KB] ( 2676 )
78 高军波, 周春山, 江海燕, 叶昌东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
转型期以来,政府治理制度的变革及公私部门关系的重构使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主体、供给机制逐步多元化,其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分异。本文以广州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总体上呈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衡分布模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地区指向的集中布局模式所取代,表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反比例服务法则"。
2010 Vol. 25 (3): 78-83 [摘要] ( 310 ) [HTML 1KB] [ PDF 693KB] ( 1664 )
84 朱天明, 杨桂山, 姚士谋, 苏伟忠
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市为例
基于农用地集约利用和市场可达性评价方法,计算了兴化市各乡镇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并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2)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之间的秩相关系数为0.23,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相关关系不显著,这说明县域尺度下农业用地集约利用与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之间的空间模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农业生产方式-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农业区位论模式。
2010 Vol. 25 (3): 84-89 [摘要] ( 309 ) [HTML 1KB] [ PDF 763KB] ( 869 )
90 张蕾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启示
城市形态学主要是指对城市的物质肌理、以及塑造其各种形式的人、社会经济和自然过程的研究。本文在对城市形态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回顾了国外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历程、三大主要流派的特点与成就,并以英、德、美、法等国当代城市形态学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该学科的当前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我国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城市形态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启示与借鉴。
2010 Vol. 25 (3): 90-95 [摘要] ( 367 ) [HTML 1KB] [ PDF 329KB] ( 10915 )
经济
96 马朝琦, 刘传磊, 李小娜
延安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探析
近年来,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为改变这一局面,延安市政府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性障碍仍然存在。只有促进高附加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和使农村非农产业实现较快发展,才能建立起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机制。
2010 Vol. 25 (3): 96-99 [摘要] ( 224 ) [HTML 1KB] [ PDF 270KB] ( 713 )
100 夏传文, 刘亦文
长株潭城市群服务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服务业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设计一套评价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根据这套指标体系来评价长株潭城市群服务业区域竞争力时发现,长沙服务业竞争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株洲次之,湘潭排名虽然最后,但发展潜力很大。因此长沙应继续深化服务业改革,株洲应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大力发展新兴行业;湘潭服务业应合理规划,选择重点行业优先发展。
2010 Vol. 25 (3): 100-104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341KB] ( 1175 )
105 姜四清
我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地域评价方法和特征研究
论文提出了评价产业衰退地域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综合评分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的评价和分类模型,把我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划分为产业衰退特征明显的、具有较强的产业衰退特征、呈现出一定的产业衰退特征和产业衰退特征不明显的4大类城市,并分析了各种类型城市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2010 Vol. 25 (3): 105-108,33 [摘要] ( 248 ) [HTML 1KB] [ PDF 989KB] ( 846 )
文化
109 薛熙明, 朱竑
国外宗教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宗教地理研究日益成熟,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传统文化地理学之外,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也出现了诸如新文化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也从最初对宗教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单一研究逐渐趋向多样化,宗教的分布与扩散、宗教文化区和宗教景观研究都得到了充分重视。新文化地理学由于融合了更多跨学科知识,而逐渐在宗教地理研究中占据主流。总体来看,国外宗教地理研究仍处于一个边缘地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0 Vol. 25 (3): 109-113,89 [摘要] ( 444 ) [HTML 1KB] [ PDF 330KB] ( 1586 )
旅游
114 李天元, 曲颖
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设计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基于品牌要素视角的分析
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作为品牌化中品牌要素的角度,结合部分国外目的地品牌化研究文献、品牌理论和相关营销学理论,对在目的地品牌化这一新研究框架下定位主题口号的概念理解、双向沟通功能、科学设计方法和流程以及设计中须注意的几条原则进行了探讨。文章旨在通过详细阐明理想目的地口号的作用目标和设计原则,厘清传统营销中对该相关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拓宽思路,为国内的目的地口号设计实践注入少许新的观点。
2010 Vol. 25 (3): 114-119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457KB] ( 1076 )
120 邵秀英, 田彬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与其它遗产地不同的是,古村落首先是生活着的村落,原住民及其生活是古村落的核心,这不仅导致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资源产权公私交错及其开发管理的复杂化,也使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多元化。古村落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管理的特殊性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介入实施公共管理的必要性。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古村落基本属性、古村落旅游地开发保护中公共管理问题的界定,以及实施公共管理的机制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古村落旅游地现状问题的核心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社区核心利益之间的矛盾,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对古村落旅游地开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约束与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古村落旅游地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
2010 Vol. 25 (3): 120-123 [摘要] ( 249 ) [HTML 1KB] [ PDF 296KB] ( 1268 )
124 余凤龙, 陆林
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差异研究
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及对宏观环境敏感的中国旅游业,受制度结构与产业政策影响很大,完善的制度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制度变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区域差异: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变革是伴随着制度环境变迁而逐步演变,制度变迁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路径依赖规律的作用下,制度变迁是区域旅游差异产生并扩大的重要原因,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缩小区域旅游差距。借助相关数据研究显示,制度变迁程度与我国旅游总收入以及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之间,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2010 Vol. 25 (3): 124-127 [摘要] ( 270 ) [HTML 1KB] [ PDF 256KB] ( 878 )
128 朱峰, 保继刚
旅游机场吞吐量影响因素初探
近年来,在旅游者航空需求推动下,旅游热点地区兴建旅游机场已成为一大趋势。本文对旅游机场的概念、特点进行了归纳,认为旅游机场至少可以根据其对旅游客流的依赖程度区分为旅游景区机场和旅游城市机场。对机场吞吐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宏观地理区位是导致游客选择航空旅行方式比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对黄山和九寨沟等多个旅游机场的案例分析发现,具体的旅游线路组织方式、地面交通方式和其他机场的分流作用是导致旅游机场吞吐量悬殊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机场吞吐量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将之用于喀纳斯机场和宜昌机场的分析。
2010 Vol. 25 (3): 128-133 [摘要] ( 253 ) [HTML 1KB] [ PDF 388KB] ( 2424 )
134 谢朝武, 李玉红
基于网络知名度分析的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口号设计研究
综述了旅游形象口号设计的研究进展,并以我国第一批54个优秀旅游城市为例,对旅游城市形象口号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以网络知名度作为评价依据,遴选出排名居于前15位的优秀旅游口号,对口号的语词内容、句式特征、语言风格、诉求主题等设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应该在推动形象设计与口号设计的一体整合、控制口号数量与质量、发挥形象口号的管理作用、注重口号的优化设计、提升口号的想象空间等方面进行改进。
2010 Vol. 25 (3): 134-138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414KB] ( 1530 )
139 王淑芳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景区与原居民和谐问题日趋突出,对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造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现状,解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之间存在的共生型、共存型和冲突型关系,目前以冲突型关系为主。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的三种模式——外迁型、内聚型、控制型。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快速城市化的趋势,指出外迁式和控制式相结合的和谐发展模式目前更为有效。
2010 Vol. 25 (3): 139-143 [摘要] ( 224 ) [HTML 1KB] [ PDF 427KB] ( 1231 )
144 鲍捷, 陆林, 吉中会
基于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的皖北地区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
探讨了图论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在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应用原则,并将其用于皖北地区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实践上。通过此算法求得联结皖北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最优树,并依照皖北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得出理想的旅游交通格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三条主题旅游线路,即沿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沿涡河-淮河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两淮工业旅游、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最后将理想线路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并针对该地区旅游交通功能提升和旅游线路产品升级提出相应对策。
2010 Vol. 25 (3): 144-148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420KB] ( 1529 )
149 杨春宇
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合理阈值量测研究新探索
纵观现有旅游地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量测指标体系及在旅游管理与规划领域的运用进行探讨,其阈值量测则以静态极值为主,且个案居多,表明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范式与共同纲领。更为重要的是,旅游地合理承载力阈值研究仅作为概念获得共识,定量分析尤显不足。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在深入分析旅游地环境承载力与生命周期之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动态演化模型及其理论研究框架。该研究一方面为探寻旅游地环境承载力理论提供一种新思路,另一方面解决了环境承载力合理阈值量测这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010 Vol. 25 (3): 149-152 [摘要] ( 240 ) [HTML 1KB] [ PDF 463KB] ( 905 )
人地关系
153 孔翔, 陆韬
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为例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徽州文化是农耕文化繁盛时期遗存的典型地域文化。本文主要结合对徽州地域文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论文认为,自然环境将影响地域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而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则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地域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可以被视为人地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性链接因素,优化人口结构将有助于区域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0 Vol. 25 (3): 153-156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256KB] ( 1970 )
157 田猛
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环境问题是制约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兴衰、社会制度变革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其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关系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对前苏联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政策变迁及环境保护失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严峻的国内外局势、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因素使得环境保护一直处在前苏联国家战略的边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约束力增强,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左右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10 Vol. 25 (3): 157-160 [摘要] ( 231 ) [HTML 1KB] [ PDF 228KB] ( 2190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