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0年 25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0-08-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
自1980年代复兴以后的近三十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参照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五种意识的不足或缺乏。这使我们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作出令人注目的成绩的同时,未能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亟待反思,找到问题之所在以及通向世界学术殿堂的"桥梁",以便"重新出发"。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术史和与同行对话的意识、以问题和理论为导向,立足本土,加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化,作出原创性的发现,是我国人文地理学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2010 Vol. 25 (4): 1-6 [摘要] ( 310 ) [HTML 1KB] [ PDF 340KB] ( 2080 )
7 刘慧, 金凤君, 王传胜, 王成金, 胡智勇
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
人文地理过程是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文地理过程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组成部分,指出人口迁移过程和经济集聚-扩散过程是人文地理过程最重要的要素过程,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文地理过程最直接的空间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文地理过程模拟的核心内容,包括要素模拟和综合过程模拟;提出了人文过程模拟的主要数据源获得途径与模拟方法,指出了人文地理过程模拟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0 Vol. 25 (4): 7-11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320KB] ( 1766 )
12 殷洁, 张京祥, 罗小龙
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010 Vol. 25 (4): 12-17 [摘要] ( 439 ) [HTML 1KB] [ PDF 341KB] ( 2952 )
18 黄璜
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
城市诞生时就相互保持着联系,只有将城市纳入世界城市网络中才能正确把握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本质。1980年以来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世界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开始整合,世界城市的兴起是国际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表达。Cohen、Friedmann、Sassen、Castells和Taylor等学者提出并发展了世界城市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城市问题的重要框架。联系数据的缺乏长期制约了世界城市网络的实证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创新性地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对世界城市网络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0 Vol. 25 (4): 18-24 [摘要] ( 1526 ) [HTML 1KB] [ PDF 368KB] ( 4174 )
25 王发曾
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
从4个方面透视了我国20年来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进展。(1)溯源-学习与批判。国外的犯罪原因传统理论、犯罪新理论和城市犯罪空间理论等,为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提供了理论素养和反面教训。(2)历程-理念与实践。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并蕴育科学理念,到结合中国国情尝试应用实践,再到初步提出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并不缓慢的发展历程。(3)凝练-概念与框架。理清了空间防控的概念内涵、理论要点,阐明了空间防控的不可替代性。(4)展望-拓展与深化。我国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必将为空间防控研究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必将在空间防控研究领域里取得重大而独特的成就。
2010 Vol. 25 (4): 25-30 [摘要] ( 349 ) [HTML 1KB] [ PDF 358KB] ( 1406 )
31 史春云, 朱传耿, 赵玉宗, 朱明, 袁欣
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
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对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理性选择与线性组合,是具有典型空间属性的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和经济地理现象,涉及了作为旅游景点和旅游目的地的点状地理要素和作为旅游线路的线状地理要素以及旅游目的地体系构成的区域等面状地理要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不同尺度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模型、目的地类型、游客旅行行为特征、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对旅游线路模式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2010 Vol. 25 (4): 31-35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372KB] ( 2900 )
城市
36 向岚麟, 吕斌
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哲学观对照
本文采用诠释学文本解读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两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和柯布各自提出理想城的语境与文本进行分析,解释了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城市形态结构与建筑师各自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内在关系。光明城反映了柯布的二元辩证思维观。广亩城反映了赖特的有机整体观。文章最后对二者的乌托邦式规划理论进行了哲学批判,分析了其中的矛盾性主要在于对城市、市民及二者关系的认识论缺陷。
2010 Vol. 25 (4): 36-40,160 [摘要] ( 591 ) [HTML 1KB] [ PDF 816KB] ( 3684 )
41 武文杰, 朱思源, 张文忠
北京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优化配置分析
在中国城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Voronoi多边形算法,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优化和配置。结论显示,北京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口,在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原则,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少需要新建40多个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出发,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重点不仅要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还应调整空间配置。
2010 Vol. 25 (4): 41-44,35 [摘要] ( 276 ) [HTML 1KB] [ PDF 898KB] ( 1814 )
45 罗秋菊, 卢仕智
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本文基于城市触媒视角,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案例,探讨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表明:其一,会展中心具有变化、综合的触媒效应,它存在触媒强度、触媒对象和触媒机理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触媒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规律,触媒对象主要是与会展相关的形式和项目,且受到城市其他元素的作用增强或减弱;其二,会展中心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提升房地产的价格,影响房地产的功能定位;其三,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影响来源于会展中心以及其所承载的会展活动两个方面。
2010 Vol. 25 (4): 45-49,146 [摘要] ( 296 ) [HTML 1KB] [ PDF 844KB] ( 3200 )
社会
50 郑泽爽, 甄峰
银川城市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及规划建议——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
本文在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以及城市居民行为空间和生活需求研究的基础上,以银川市为案例,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今城市社区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对中国两性居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对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的评价,总结居民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特征。文章充实了国内关于生活需求性别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性别差异在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被忽视和女性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提出今后城市建设需重视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规划,强调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加大社区服务力度,提高女性居民的社区参与度。
2010 Vol. 25 (4): 50-54 [摘要] ( 248 ) [HTML 1KB] [ PDF 479KB] ( 1232 )
55 陈爽, 王丹, 王进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居民认知度研究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公共场所和自然元素,担当着多种功能。而居民对城市绿地各种服务功能的认知度受到自身主观因素和所处绿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对南京市居民绿地服务功能认知进行调查,从居民绿地服务功能重要性认知、服务功能感知两方面分析居民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各服务功能的感知程度与其重要性认知结果大体一致,对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感知度低于其主观重要性认知水平;居民自身主观因素中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所处绿地数量和植物种类对居民的感知程度和重要性认知有显著影响。
2010 Vol. 25 (4): 55-59,151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1199KB] ( 1526 )
文化
60 李凡, 朱竑, 黄维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2010 Vol. 25 (4): 60-66 [摘要] ( 437 ) [HTML 1KB] [ PDF 865KB] ( 7678 )
67 吴悦芳, 徐红罡
大理古城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旅游房地产"近年发展迅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本文以大理为案例地,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产权属性-使用时间"双维度的产品谱系图,并研究其空间布局特点,总结其发展的共同特征,包括从空间形态上推动旅游城市化、适应于从观光向度假时代转变的旅游房地产产品演进、政府角色从直接投资者转向"城市助推器"等。结合深入的田野调查,本文分析了大理旅游房地产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了以旅游房地产作为推动区域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工具的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010 Vol. 25 (4): 67-71 [摘要] ( 340 ) [HTML 1KB] [ PDF 358KB] ( 2179 )
72 杜芳娟, 朱竑
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态势与审思——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角度
国家级基金课题的资助情况往往能反映学科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向和关注动向。论文通过1993-2009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民族文化"资助项目的分析发现:资助项目在逐步增加,但其数量和幅度与其他类别项目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项目资助具有明显的地域指向性和民族指向性,以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变迁、保护利用为资助主题,课题立项与历年课题指南密切相关。但也存在研究成果的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诸多弱小民族的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继续发挥好学科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应进一步支持弱小民族的文化研究,鼓励创新性研究和关于"新知"的探讨,引导中国目前较薄弱的文化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还要鼓励和加强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融合,提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
2010 Vol. 25 (4): 72-76,71 [摘要] ( 297 ) [HTML 1KB] [ PDF 556KB] ( 1378 )
区域
77 刘丽丽, 徐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名称变更及其问题探讨
自1978年始,为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作用,国家行政体制作出了重要改革,实行市领导县体制。随之各级行政区的数量、名称和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1978-2007年国家民政部统计数字为准,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的变更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政区通名和专名的变更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出更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的变更的对策和建议。
2010 Vol. 25 (4): 77-81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451KB] ( 1953 )
82 段晶晶, 李同昇
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大西安为例
在总结城乡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子系统出发,选取城市发展水平、乡村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三个功能目标层构建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大西安地区各区县为例进行应用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城乡关联度、城市发展水平、乡村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相互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城市发展水平对城乡关联度影响最大。
2010 Vol. 25 (4): 82-86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907KB] ( 1021 )
87 张艳芳, 曹晓仪, 熊泼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生态压力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陕西省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关系。对6个反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其载荷的大小确定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并据此分析陕西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生态压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生态压力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使区域生态压力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态压力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010 Vol. 25 (4): 87-90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488KB] ( 1007 )
经济
91 毛广雄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转移研究: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解析
将社会资本的理论嵌入产业转移研究,拓展了传统产业转移研究的视野。阐述了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转移新内涵,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涉及主体、客体和载体的动态网络化过程;提出了基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目标维度的产业转移分析新框架;解析了江苏省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产业转移的典型经验,构建了企业、政府、开发区与规范、信任、网络的产业转移与社会资本互动的"三角模型",探讨了计量解析的方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2010 Vol. 25 (4): 91-96 [摘要] ( 230 ) [HTML 1KB] [ PDF 527KB] ( 1013 )
97 王新红, 邓敏, 冯鑫, 仲伟周
西部12省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前后的对比研究
本文采取9项重要经济指标,首先利用2008年西部各省市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应用该评价体系测算1999年西部各省市的发展状况并进行排序,并将2008年西部各省市的排序情况与1999年进行对比,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各省市的表现情况。
2010 Vol. 25 (4): 97-100 [摘要] ( 314 ) [HTML 1KB] [ PDF 917KB] ( 1196 )
101 董国强, 马小勇
陕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迟缓的供求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
农村土地流转长期受到决策者的鼓励,但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率一直偏低,西部地区尤其如此。本文试图以陕西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等因素影响农地使用权流转率的作用机制;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率偏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受到现行的以提供社会保障为基本目的的农地制度的约束,任何旨在提高农地流转率的改革措施,都必须考虑现行农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地区差异,实行因地制宜的农地流转制度。
2010 Vol. 25 (4): 101-103,142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317KB] ( 1170 )
旅游
104 邹统钎, 李涛, 陈芸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遗产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研究
旅游发展给世界遗产地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众多学者关注。本文通过对全国13个遗产地进行分组调研与考察,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对遗产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影响的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及学历的受访者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
2010 Vol. 25 (4): 104-108,90 [摘要] ( 332 ) [HTML 1KB] [ PDF 1241KB] ( 1074 )
109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薛献伟
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
本文通过计算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对长三角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借助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模型,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强度、隶属度及城市旅游控制范围,同时建立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模型并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及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增强,并逐渐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方向进展,同时区域内部城市旅游经济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旅游城市等级规模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的旅游经济随之匹配,并在旅游经济的空间联系上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关系,这种轴线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沿线"并且这种联系的规律性在空间上总的方向表现为随城市距离增加而逐级递减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最后针对城市间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对长三角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影响加以论述,以此为提升长三角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活动效率,加快实现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参考。
2010 Vol. 25 (4): 109-114 [摘要] ( 817 ) [HTML 1KB] [ PDF 1252KB] ( 1423 )
115 刘俊
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三亚亚龙湾和北海银滩度假区案例
三亚亚龙湾和北海银滩是我国海滨度假区发展的典型案例。在大量田野调查和对关键信息提供者深度访谈基础上,从度假区地方政府介入程度及方式、土地管理、招商引资、开发水平和绩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亚龙湾度假区是企业主导下市场化发展模式,而银滩度假区则是地方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以后者为代表的过度行政化治理结构是我国现阶段海滨度假区发展的制度特征。新时期海滨度假区需要探索政府和市场分工明确、责权清晰、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使得度假区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良性健康稳步发展。
2010 Vol. 25 (4): 115-119 [摘要] ( 397 ) [HTML 1KB] [ PDF 696KB] ( 2058 )
120 白凯
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
"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是有效解释旅游地发展和游客未来行为意图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本文根据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从环境心理和游客认知角度,通过结构方程对乡村旅游地"农家乐"游客的"场所依赖"和"忠诚度"进行了关联研究,研究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的"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场所依赖构成维度中的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与游客忠诚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9和0.70;"游客忠诚度"构成维度中游客对"农家乐"自我评价忠诚度为高度相关(0.75)、将该地作为优先选择为高度相关(0.76)、再次到访意愿上为高度相关(0.67);仅在唯一性选择上处于中度相关(0.58)。该研究结果从实证层面上说明了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目前所呈现给游客的各种休闲游憩项目基本符合了游客的需求,满足了游客寻求短暂逃逸现实并追求乡村宁静生活体验的要求。文后就研究不足提出了"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本土化研究发展的趋向。
2010 Vol. 25 (4): 120-125 [摘要] ( 355 ) [HTML 1KB] [ PDF 959KB] ( 3739 )
126 张宏梅, 陆林, 朱道才
基于旅游动机的入境旅游者市场细分策略——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
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大力发展的市场,对该市场进行细分可依据多种变量,国外的相关研究证明旅游动机是非常有用的市场细分变量。本研究以桂林、阳朔的入境旅游者为例,以旅游动机为变量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因子分析提取出四个动机因子:梦幻/身体的、放松、文化、娱乐,其中文化动机是入境旅游者的最主要动机。以这四个动机因子为基础对入境旅游者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发现存在三类具有不同主导动机的入境旅游者:放松型、需求多样型和文化型,三类旅游者在年龄、婚姻状况、国籍、旅行组织和旅行同伴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发现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提高营销效率非常有帮助。
2010 Vol. 25 (4): 126-131,119 [摘要] ( 312 ) [HTML 1KB] [ PDF 1196KB] ( 3071 )
132 张环宙, 吴茂英
休闲游憩导向的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研究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的方向由工业、商业复兴转向休闲游憩开发,并借游憩产业实现"城水共兴"。这种方向的转变对我国目前正在复兴中的历史滨水地段开发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有关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与游憩开发的文献,总结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的背景、模式、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滨水地段的实际,笔者从开发模式、开发理念、开发机制三方面,提出若干的建议。
2010 Vol. 25 (4): 132-136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284KB] ( 2501 )
137 殷平, 蔡安雅
中国家庭出游决策现状及旅游市场营销建议研究——以北京为例
根据旅游决策划分的三个阶段,通过在北京居民区及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家庭和三代同堂家庭的决策模式与家庭成员的决策内容。研究表明,在北京夫妻共同主导型决策模式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妻子主导型决策模式。但不同结构的家庭旅游决策模式不同,且不同的家庭成员决定着不同方面的出游决策内容。最后针对中国家庭出游决策模式及家庭成员出游决策内容为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0 Vol. 25 (4): 137-142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1239KB] ( 2172 )
143 陈锋仪, 赵建昌, 高万辉
基于创新旅游思想下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建设构想
创新旅游涵盖三个方面的含义,对旅游者而言,创新旅游是一种为旅游者提供通过参与学习来发展他们创新能力而实现自我提高的一种旅游方式;对旅游组织而言,创新旅游更加强调组织观念的与时俱进,强调目的地旅游组织必须用新理念来运作旅游,促使旅游的健康发展;对社区居民而言,他们会成为旅游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旅游目的地创新旅游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这三个阶段不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交替创新的体征。创新时代的目的地吸引力建设体系是由基础吸引力建设、核心吸引力建设、辅助吸引力建设三大内容组成。旅游目的地创新旅游应该树立旅游发展的均衡理念和社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目的地创新旅游建设蓝图。
2010 Vol. 25 (4): 143-146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283KB] ( 1144 )
147 梅楠, 杨鹏鹏
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网络的构建
如何有效地实施目的地营销,是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认为构建联合营销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此,本文整合包括价值网络,资源依赖,制度观点等多种理论,说明了构成联合营销网络的主体类型及其功能,建立一个四阶段的网络的演化过程,最后对于网络治理机制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010 Vol. 25 (4): 147-151 [摘要] ( 186 ) [HTML 1KB] [ PDF 483KB] ( 1152 )
152 周东华
基于传播学视阈的西安旅游业创新发展初探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让旅游业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从传播学的视阈论述了旅游与传播、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进而提出旅游业创新的两个基点:创新思维模式与延伸价值链。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讨论了西安城市形象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西安市可在城市品牌经营及文化创意产业两方面创新思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0 Vol. 25 (4): 152-155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228KB] ( 1391 )
156 崔晓明, Chris RYAN, 滕荆康
基于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欠发达地区旅游合作研究
区域旅游合作可打破地域壁垒,合理配置和利用旅游资源,以丰富合理的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需求,获得合作区域旅游发展的双赢。欠发达地区在生产要素如资金、设施、信息、人才、市场、营销和交通区位条件等方面具有前天不足,在旅游产品差异化视角下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建立基于价值网的区域旅游合作竞争关系,建构旅游合作系统,实施旅游合作并进行合作绩效评价,提高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竞争优势。
2010 Vol. 25 (4): 156-160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439KB] ( 126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