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5年 20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5-10-15
城市
经济
历史
旅游
区域
其他
其他
1
张波, 王兴中
国外对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系研究的流派、阶段与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文化的变化,引起城市内部营业性娱乐场所数量、类型与结构对应的变化,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国内地理学者对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注较少。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线索,通过对国外诸多学科在(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分析,力图总结出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空间关系研究的流派及其研究的阶段性,并就未来研究趋势做了一定的分析。以期丰富城市社会空间前沿研究的基础理念。
2005 Vol. 20 (5): 1-7 [
摘要
] (
413
) [
HTML
1KB] [
PDF
452KB] (
1440
)
8
周心琴, 张小林
1990年以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1990年以前中国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概况,然后从基础理论的发展、土地利用、经济、聚落、城市化、景观、文化、空间八个方面对1990年以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简略阐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紧跟乡村发展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众多学科的参与也使得内容与方法更加充实。但总的来看目前中国乡村地理学还很薄弱,许多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2005 Vol. 20 (5): 8-12 [
摘要
] (
278
) [
HTML
1KB] [
PDF
280KB] (
1550
)
区域
13
苗长虹
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建立内在有机的联系。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为指导,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为原则,提出了以大城市群为依托,将这两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与构想。
2005 Vol. 20 (5): 13-19 [
摘要
] (
260
) [
HTML
1KB] [
PDF
390KB] (
1250
)
20
甄峰, 顾朝林, 宗跃光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下城市开发区功能定位研究——以葫芦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论文以葫芦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重点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以临港经济和临海产业为突破口,加速推动再工业化,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以造船、冶金、医药化工为主,兼顾休闲旅游渡假的生态型工业开发园区和港口工业综合体。
2005 Vol. 20 (5): 20-23 [
摘要
] (
239
) [
HTML
1KB] [
PDF
302KB] (
1038
)
24
李平华, 陆玉麒, 于波
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博弈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要求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协调合作的区域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国际经济格局中。本文引入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现状,利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解释现有的冲突现象,总结了"囚徒困境"的化解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间形成"合作博弈",谋求合作发展的几条途径。
2005 Vol. 20 (5): 24-27 [
摘要
] (
249
) [
HTML
1KB] [
PDF
232KB] (
1568
)
28
罗福源, 罗寿枚
双核结构与广东省东西翼经济发展对策探讨
本文从经济空间结构的角度,通过对区情的具体分析,以内因为发展导向,引入双核结构模式,提出以汕头-潮州、湛江-茂名区域连动为特征的双核结构将是广东省两翼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具体可以通过突出核心城市、培育核心产业竞争力等经济措施加快扩散作用,推动东西翼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5 Vol. 20 (5): 28-31 [
摘要
] (
232
) [
HTML
1KB] [
PDF
263KB] (
1167
)
城市
32
王保忠, 安树青, 宋福强, 何平, 张智俊, 李明阳
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
本文介绍了绿色开敞空间概念,研究了美国城市公园系统、区域整体、绿道、自然风景、景观生态规划、大地景观、纽约城乡规划设想等重要理论,概述了其绿色空间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自然风景园、公园运动、国家公园、开放空间规划、绿道等实践。最后,从自然风景名胜区体系、绿色空间区域生态化、绿色空间自然化、绿道网络化、园林创新、绿色开放系统等方面探讨了美国绿色空间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重要借鉴和启示。
2005 Vol. 20 (5): 32-36 [
摘要
] (
231
) [
HTML
1KB] [
PDF
291KB] (
3197
)
37
杨永春, 孟彩红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居住区空间演变与机制研究——以河谷盆地型城市兰州为例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一类地貌条件特殊的城市,本文就以兰州为例,讨论中国城市,包括河谷盆地型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空间演变与机制,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分化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2005 Vol. 20 (5): 37-43 [
摘要
] (
315
) [
HTML
1KB] [
PDF
458KB] (
4005
)
44
陈波翀, 郝寿义
试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
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城乡差距的日趋扩大。作者认为数量、质量并重和低成本转移劳动力,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两大原则。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集中型还是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由资源条件和市场力量共同决定。最后,作者提出了大中小城市互相协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2005 Vol. 20 (5): 44-47 [
摘要
] (
272
) [
HTML
1KB] [
PDF
234KB] (
1638
)
48
杨新海
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
论文首先分析了历史街区的三个基本特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遗存的真实性和空间的功能性,并据此提出和阐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全面保护原则、真实性保护原则、完善功能保护原则和渐进更新保护原则,以期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有所裨益。
2005 Vol. 20 (5): 48-50 [
摘要
] (
346
) [
HTML
1KB] [
PDF
166KB] (
10151
)
51
陈忠祥, 李莉
行政区划变动与城市群结构变化研究——以宁夏中北部城市群为例
本文以宁夏中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致使原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所形成的城市群在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而对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正负向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背景下,行政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必然会向经济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转变,这一过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来说必须科学而慎重。
2005 Vol. 20 (5): 51-55 [
摘要
] (
232
) [
HTML
1KB] [
PDF
274KB] (
1586
)
56
郑元同
乐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乐山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的关系,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了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城市的文脉被切断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乐山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树立并强化人文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丰富城市建设内涵,将乐山打造成张扬个性、充满温馨、富有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
2005 Vol. 20 (5): 56-58 [
摘要
] (
224
) [
HTML
1KB] [
PDF
171KB] (
2508
)
59
李海燕, 权东计, 李建伟, 刘兴昌
迁村并点理论与实践初探——以长安子午镇为例
迁村并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空间整合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国内的迁村并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长安子午镇为例,通过对地域整体环境的把握,分析地域居民点之间的时空关系,提出区域整合的基本思路并对产业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规划设想。
2005 Vol. 20 (5): 59-61,12 [
摘要
] (
304
) [
HTML
1KB] [
PDF
234KB] (
3212
)
62
高相铎, 李诚固, 高艳丽, 韩守庆
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西部大学城及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中心城区用地面积,教育空间,人口空间,产业空间等方面的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并提出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为促进西安市城市空间有序扩散提供一种理论支撑。
2005 Vol. 20 (5): 62-65 [
摘要
] (
237
) [
HTML
1KB] [
PDF
258KB] (
1770
)
旅游
66
徐红罡, 郑海燕, 保继刚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
对城市旅游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框架,并论述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构建了一般城市旅游地旅游发展的系统动态模型,解释了旅游地发展的系统内部结构和各要素的作用机制。
2005 Vol. 20 (5): 66-69,19 [
摘要
] (
423
) [
HTML
1KB] [
PDF
303KB] (
1767
)
70
卢松, 陆林, 徐茗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村镇旅游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资源特点和价值,传统村镇旅游开发,传统村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对传统村镇的影响,传统村镇旅游流和客源市场,传统村镇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同时,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005 Vol. 20 (5): 70-73,36 [
摘要
] (
294
) [
HTML
1KB] [
PDF
286KB] (
3364
)
74
杨桂华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
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列问题,基于"生态旅游四体系统"理论,构建了理想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论述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生态旅游的多主体受益者。根据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内涵的多维性、状态的差异性、受益者的多主体性的特点,应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得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其多目标、多受益主体的和谐共生的最终结论。
2005 Vol. 20 (5): 74-77 [
摘要
] (
280
) [
HTML
1KB] [
PDF
265KB] (
2258
)
78
林锦屏, 周鸿, 何云红
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云南丽江三元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
本文选择"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镇近旁的三元村作为乡村旅游研究对象,以其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靓点,发展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补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丽江古镇纳西东巴文化受到过分商业化的冲击和原创文化不断流失的缺陷,搭建高端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平台,其主要目标是吸引中远程游客,满足其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原创性民族文化的真谛之需,同时又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开放式健康发展,保障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005 Vol. 20 (5): 78-80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169KB] (
2868
)
81
八城薰, 小口孝司, 王艳平, 孙丽平
个人性初始风景与心理差异对旅游地选择偏好的影响
本研究首先将个人性初始风景定义为人们未成年时期曾生活的、并受到很大影响的居住地景象,进而探讨了"个人性初始风景"、以及两个心理学尺度对个人旅游地选择偏好的内心影响作用。本研究选择了98位日本女子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其回答有关个人性初始风景与旅游地选择偏好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了两个心理学尺度(自我监测与刺激欲求)的测度。结果表明,个人性初始风景中较少含有农村性风景成分的调查对象,则具有"逃逸"倾向,多选择娱乐性旅游地作为出行目的地。另一方面,个人性初始风景中,含有较高的农村风景成分,则趋向于选择冒险性旅游地。另外,具有很高自我监测能力的人们多选择自然或自然性的旅游地。
2005 Vol. 20 (5): 81-85 [
摘要
] (
251
) [
HTML
1KB] [
PDF
290KB] (
1463
)
86
张玲
国内外分时度假研究进展
从全球来看,分时度假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它是介于房地产产品与饭店产品之间的一种中间产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分时度假的概念,目前已出现一批开展分时度假业务的企业。为了指导我国分时度假持续、健康地发展,作者试图对国内外分时度假研究作一系统的综述,探讨这些研究对我国分时度假的启示。
2005 Vol. 20 (5): 86-89 [
摘要
] (
203
) [
HTML
1KB] [
PDF
233KB] (
1847
)
经济
90
汪明峰
技术、产业和地方: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
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空间的产生孕育了新地理学的浮现。文章从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设施、数码空间区隔、互联网内容产业和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总结了互联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动态及主要观点。最后还重新审视了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辨证关系,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5 Vol. 20 (5): 90-94 [
摘要
] (
361
) [
HTML
1KB] [
PDF
299KB] (
1692
)
95
卢鹤立, 刘桂芳
中国互联网与区域经济
文章运用指数定律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的域名地区分布、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布和地区人口分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互联网分布是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反映,与地区人口分布联系不大。这证实了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相关性。研究中还发现,中国互联网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最后给出了中国互联网增长的速度,以及到达成熟稳定时期所需的时间。
2005 Vol. 20 (5): 95-98 [
摘要
] (
249
) [
HTML
1KB] [
PDF
242KB] (
1080
)
99
史浩江, 周光友
引进外资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低速徘徊的阶段。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2005 Vol. 20 (5): 99-102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234KB] (
1468
)
103
俞金国, 王丽华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机理探究——以安徽省为例
本文从安徽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着手,基于大量的分析资料与统计数据,引入三轴图方法绘制出安徽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解析图。图解十分直观形象反映出安徽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与态势,并由此分析出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理。最后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2005 Vol. 20 (5): 103-107 [
摘要
] (
244
) [
HTML
1KB] [
PDF
287KB] (
2076
)
108
赵鹏军, 吕斌
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
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借鉴国外港口经济的经验对我国三角洲地区和海港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荷兰鹿特丹港的港口经济发展,研究港口产业对于港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港口产业的时间演替规律和在港口产业带动下的港口地区地域空间扩展规律。
2005 Vol. 20 (5): 108-111 [
摘要
] (
336
) [
HTML
1KB] [
PDF
272KB] (
6521
)
112
钟方雷, 樊胜岳
河西走廊祁连山区牧户经济行为分析——以肃南县为例
牧户作为牧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是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因此,牧户经济行为与畜牧业及牧区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肃南县典型牧户经济行为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区牧户经济行为的特点,并运用已有的决策机制模型和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牧户经济行为及牧户生产资投入与产出变化关系。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对政府引导调控牧户经济行为提出了建议。
2005 Vol. 20 (5): 112-117 [
摘要
] (
275
) [
HTML
1KB] [
PDF
329KB] (
1125
)
历史
118
李并成
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作用的考察——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解剖麻雀"的办法,以历史上沙漠化过程发生的典型地区甘肃省民勤县为例,就其清代以来的人口变动状况及其与土地沙漠化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剖析,从中可以得出若干具有规律性的科学认识。
2005 Vol. 20 (5): 118-121,55 [
摘要
] (
271
) [
HTML
1KB] [
PDF
286KB] (
1337
)
122
巴雅尔, 敖登高娃, 马安青, 周月敏, 王建华
历史时期内蒙古LUCC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本文的研究中,在内蒙古地区地质学、古地理学和环境演变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以及考古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修复和描述了内蒙古陆地形成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蒙古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过程,并探索其驱动机制与因素,从而为正确把握内蒙古地区近现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轨迹提供科学依据。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基本上被游牧民族所占据,达到了一种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清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高潮,耕地面积急速扩展而草场面积日益退缩,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遭遇空前的破坏,沙漠化和草原退化急速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了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开垦草原、毁林开荒)的驱动因子主要有人口因素、经济利益和政府决策等三个方面,而且每一次大规模开荒时期三者往往相辅相成,促成新一轮的开荒高潮。
2005 Vol. 20 (5): 122-127 [
摘要
] (
625
) [
HTML
1KB] [
PDF
340KB] (
193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