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7年 2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7-0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其他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刘敏, 陈田, 钟林生
我国草原旅游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对已有草原旅游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地域、研究方法的分析,认为现有的草原旅游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开发研究,地域集中,定性方法居多,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草原旅游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加强总结,方法多样化,并关注几个重要问题:①草原旅游差异化的开发与科学文化内涵的提升;②草原旅游中相关利益群体的研究;③草原旅游市场与游客行为的研究;④草原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2007 Vol. 22 (1): 1-6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428KB] ( 1936 )
7 崔人元, 霍明远
创造阶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资源(人力资本)成为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并发挥其创新作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的根源和保证。创造阶层理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现了新道路。创造阶层的兴起将深刻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应当采取措施兴起创造阶层。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加城市便利性,通过制度创新扩展人的自由、提供创新的制度环境,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是兴起创造阶层,从根本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7 Vol. 22 (1): 7-11 [摘要] ( 302 ) [HTML 1KB] [ PDF 282KB] ( 995 )
12 俞金国, 王丽华
国内外旅游购物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旅游购物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进展快,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购物作用及评估、旅游购物者类型划分、动机和行为研究、购物者体验评估、纪念品研究、购物区的空间布局规律探究以及旅游购物经典案例分析等;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当匮乏。分析认为,在新形势下旅游购物基础理论、方法、旅游购物模式以及区域差异等亟待深入研究,为国内旅游购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探讨了国外旅游购物研究对国内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2007 Vol. 22 (1): 12-17 [摘要] ( 311 ) [HTML 1KB] [ PDF 417KB] ( 1685 )
旅游
18 曹新向
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
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测评,可以反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和未来前景。通过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旅游业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差异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大部分省域具有较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部大部分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居中,而西部大多省份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较弱,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基本上相似。同时,研究也发现,旅游发展潜力的强弱分布基本上与旅游竞争力的强弱分布是一致的。
2007 Vol. 22 (1): 18-22 [摘要] ( 318 ) [HTML 1KB] [ PDF 563KB] ( 1880 )
23 黄柯, 祝建军, 蒲素
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其发展状况对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旅游交通所面临的四个方面挑战。然后从旅游交通综合理论研究、旅游交通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旅游与交通关联研究、旅游交通信息化与旅游交通地图研究、旅游交通管理研究等五个方向对国内旅游交通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今后我国旅游交通的研究方向,旨在就如何发展我国现代化旅游交通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7 Vol. 22 (1): 23-27 [摘要] ( 261 ) [HTML 1KB] [ PDF 275KB] ( 3472 )
28 牛江艳, 曹荣林, 杨新军
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陕甘豫三省为例
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陕甘豫三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地理学和旅游学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其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提出合作的模式和三省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研究认为区域旅游合作需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推动及各地区的积极参与下,通过旅游线路的重组、联合促销、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基础设施与要素的共享等来提升旅游竞争力。
2007 Vol. 22 (1): 28-33 [摘要] ( 246 ) [HTML 1KB] [ PDF 982KB] ( 1537 )
34 朱晶晶, 陆林, 杨效忠, 操文斌
海岛型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
随着我国海滨(岛)旅游业的发展,浙江省舟山群岛将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目前舟山群岛旅游空间格局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限制了其区域联动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舟山群岛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应构建层级性旅游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海陆一体化,推动东海区域旅游板块的形成;最后文章概述了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实施对策。
2007 Vol. 22 (1): 34-39 [摘要] ( 295 ) [HTML 1KB] [ PDF 671KB] ( 1691 )
40 龙江智, 朱竑
基于TOWS分析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以辽宁鞍山为例
发展战略在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旅游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是区域旅游业取得长期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基本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直觉,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给区域旅游发展系统带来莫大的风险。为此,本文以辽宁鞍山为实例,将TOWS分析方法引入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以增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靠性,降低旅游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旨在促进区域旅游持续发展。
2007 Vol. 22 (1): 40-44 [摘要] ( 476 ) [HTML 1KB] [ PDF 309KB] ( 1885 )
45 李连璞, 杨新军, 赵荣
“时空缩减”背景下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分析
距离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客源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关键因素,现代交通技术的变革,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普及造成的时空汇聚使距离因素弱化。以距离因素的多维尺度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时空缩减"背景下的游客出游距离的变化趋势;构建旅游地客源市场演化的理论模型,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吸引半径的变化动向;结合游客出游距离和旅游地吸引半径的演化趋势,阐述了旅游地客源市场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并剖析了其内在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和检验,为旅游地客源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2007 Vol. 22 (1): 45-48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250KB] ( 1162 )
社会
49 刘望保, 翁计传
住房制度改革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
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和消费偏好,选择居住区位和住房与邻里质量,住房选择行为相对自由化。商品房的开发在住房制度改革后得到鼓励,房产商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引下,自主选择投资区位,建设不同层次的住房和邻里,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工龄的职工在享受房改房的机会明显不同,造成享受者和未享受者住房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居住分异。公共部门的干预使得住房类型构成多样化,出现了经济适用房、房改房和廉租房等资助房,与商品房并存;种种约束条件使得社会群体在不同类型住房中分布并不均衡,形成居住分异。
2007 Vol. 22 (1): 49-52 [摘要] ( 359 ) [HTML 1KB] [ PDF 221KB] ( 1299 )
53 彭顺生
广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市居民出行目的,并依据第一手资料,从游憩类型、游憩设施两个方面揭示了广州市居民的游憩行为特征。针对广州市目前游憩业在游憩设施、交通、游憩线路、服务质量、观念、政策导向、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于开发广州城市旅游资源、加强城市游憩设施管理与建设、搞好城市规划及构建和谐广州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7 Vol. 22 (1): 53-57 [摘要] ( 267 ) [HTML 1KB] [ PDF 313KB] ( 1397 )
58 韩冰, 路紫
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
本文选择19个户外运动网站并使用其中发展最好的绿野户外运动网站作为研究基础构建户外运动网站的论坛功能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9个评估指标对19个网站论坛进行了评估,计算出综合评估指数,与各户外运动网站实际的出行数据相结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论坛的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引作用,论坛的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的影响集中到论坛管理,财务报告和出行召集三大板块上。并由此分析了户外运动网站论坛的建设问题,以期促进户外运动网站论坛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07 Vol. 22 (1): 58-62,128 [摘要] ( 260 ) [HTML 1KB] [ PDF 386KB] ( 1487 )
63 蔡晓梅, 赖正均
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食在广州"已成为一个集味觉享受、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于一体的广州形象的宣传口号,成为广州吸引外地旅游者的重要品牌。通过对外地旅游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形象感知特征,结果表明:①广州整体旅游形象中,购物突出,饮食居次;②传统美食和饮食习俗受偏爱;③旅游者注重餐馆的用餐环境和服务,总体上对餐馆表示满意;④广州饮食的多元化特征在旅游者感知中表现明显。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特征对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广州饮食文化景观资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7 Vol. 22 (1): 63-66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244KB] ( 2269 )
城市
67 林琳, 傅鸣, 许学强
广州珠江滨水区更新模式的思考
珠江滨水区的更新对于广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广州城市景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滨水区更新的多种模式和经验,提出了广州珠江滨水区多层次的更新理念,探讨了内部更新与向外扩张相结合、政府与民营合作的多层次复合更新模式,制定了珠江滨水区的更新策略,构建了"两河一岛四岸"的发展框架。
2007 Vol. 22 (1): 67-72 [摘要] ( 318 ) [HTML 1KB] [ PDF 1264KB] ( 2746 )
73 乔家君, 常黎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2007 Vol. 22 (1): 73-76,91 [摘要] ( 1486 ) [HTML 1KB] [ PDF 266KB] ( 1650 )
区域
77 罗浩, 钟国平
缓解发达地区省内区域经济差距的区域政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本文首先报告了作者对1990!2004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前期研究,发现广东省内总体区域差距基本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三大地带间差距和珠江三角洲内部差距、第二产业差距和第三产业差距对全省总体差距的影响最大。文章继而详细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缓解广东省内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缩小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区域政策建议。
2007 Vol. 22 (1): 77-81 [摘要] ( 307 ) [HTML 1KB] [ PDF 273KB] ( 958 )
82 李国平, 贾敏, 王皓东, 王育宝
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分析
为揭示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首先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十名,处于发展良好的一类;接着从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及技术转化能力五个方面对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发展较好以上的30个高新区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虽然从整体来看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但与成都、武汉等高新区相比,其优势并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应该从产业环境、招商引资和软硬环境等方面提高其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007 Vol. 22 (1): 82-85 [摘要] ( 1146 ) [HTML 1KB] [ PDF 344KB] ( 1750 )
86 吴铮争, 吴殿廷, 冯小杰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实施,为东北的振兴、特别是制造业的振兴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要恢复到原先的辉煌地位已不可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相对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结构是基础,体制是关键,观念是根本。东北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振兴,必须抓住结构调整主线,彻底解决体制和观念障碍。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对比,揭示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特征和未来态势,剖析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相对衰退的原因,提出了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2007 Vol. 22 (1): 86-91 [摘要] ( 320 ) [HTML 1KB] [ PDF 467KB] ( 1133 )
92 张林
区域知识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方式研究
为了能动响应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动态市场中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区域内部知识生产、知识交换和知识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区域必须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系统,区域知识管理目标应该是如何设计出一个适应系统,强化私人主体和公共机构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价值实现能力,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私人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和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私人的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和公共知识流通与分配方面。区域知识管理必须遵循人本主义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原则、区域性原则和制度学习原则,并相应采用多级管理模式。
2007 Vol. 22 (1): 92-96 [摘要] ( 235 ) [HTML 1KB] [ PDF 301KB] ( 888 )
文化
97 钱紫华, 闫小培, 王爱民
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回顾与思考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合适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从文化产业体系的回顾来看,国际上体系制定主要经历了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初步探索阶段,以及90年代以来的发展阶段。当前,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日益多样化,体系分类日益细化和明晰化,体系中的功能划分成为一大创意,而体系的发展也促进了产业分类标准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积极思考,并试图构建新体系以对现有体系做出补充和完善。
2007 Vol. 22 (1): 97-104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497KB] ( 1007 )
105 李凡, 司徒尚纪
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文献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地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搜集了1985-2004年的文化地理论文文献,将论文按地理类、学报类和其他类三类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文化地理学期刊载文数量的时空分布特点、作者生产率、作者地域分布和单位分布、论文资助情况以及文献研究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了近20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为我国文化地理学者了解和把握文化地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2007 Vol. 22 (1): 105-111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430KB] ( 1639 )
经济
112 刘曙华, 沈玉芳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驱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服务社会"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促使研究者日益关注它们的区位驱动力。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服务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其隐含的区位意义,并结合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区位的作用的分析,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上的集聚或扩散现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007 Vol. 22 (1): 112-116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272KB] ( 1455 )
117 张珺
全球电脑及外设生产网络的发展格局与特点剖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生产网络日益成为微观竞争的主体,本文选取电脑及外设产业为考察点,得出由旗舰企业、高层级供应商和低层级供应商构成的全球电脑及外设生产网络及其发展格局。根据全球电脑及外设生产网络的发展,归纳出这一网络具有的特点包括:价值链被极度细分,网络中包含生产、研发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网络各层级呈现非对称性;存在着复杂的网络;以及全球分散与集中并存。由此提供了以旗舰企业为主导的电脑及外设行业全球生产转移的分析框架,以期对中国等处于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路径设计有所裨益。
2007 Vol. 22 (1): 117-121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299KB] ( 1048 )
其他
122 管华, 王珊珊, 葛珩, 李艳
苏东海陆交接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苏东海陆交接带是介于中国东海和华东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一典型的海陆交接带。由于历史上长期受黄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较为显著,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以中部盐城段为例,对苏东海陆交接带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计算和分析表明,该区域1996-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呈上升势头,从而得到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正在逐年加剧、而资源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的结论。因此,应积极采取以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提高农业劳动率、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和保护等为主的措施,缓解生态赤字增长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07 Vol. 22 (1): 122-124 [摘要] ( 246 ) [HTML 1KB] [ PDF 302KB] ( 846 )
政治
125 姚晓瑞
中国古代王朝战争的地缘模式探讨
中国古代王朝战争深受中国地缘环境的影响,并具有与地缘环境相应的地缘模式。这一特征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战争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本文从中国古代战场(点)的地理分布、战争路线和战略方向的空间取向以及战略区域(面)的区位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模式的构成。力图揭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整体上呈现中国古代王朝战争所特有的地缘战争景观。
2007 Vol. 22 (1): 125-128 [摘要] ( 258 ) [HTML 1KB] [ PDF 310KB] ( 317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