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7年 22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7-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旅游
其他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苗长虹, 魏也华
技术学习与创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技术学习与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它与"异端经济学"之间的互动,既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和学科地位的提升,也为"异端经济学"对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地理视角。本文试图全面梳理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兴起与深化的过程,从地理接近与面对面交流,关系接近与实践社区,制度接近、嵌入、路径依赖与创新场三个既相互争论又高度互补的方面,来系统阐述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经济地理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建构高层次综合的技术学习创新与区域发展理论的设想。
2007 Vol. 22 (5): 1-9,18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586KB] (
2226
)
10
王茂军, 柴彦威, 高宜程
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认知地图是环境意象构成要素、要素间的距离和方向信息最为完全的表现形式,综合反映了居民对城市的认知和城市对居民的影响,是行为地理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论文基于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视角,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的手绘地图研究、认知地图扭曲研究、地名认知/距离认知/城市空间结构认知、认知地图居民属性研究,提出了国内努力的方向。
2007 Vol. 22 (5): 10-18 [
摘要
] (
613
) [
HTML
1KB] [
PDF
556KB] (
3799
)
19
张继权, 张会, 冈田宪夫
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新世纪的挑战
21世纪的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是包括生态环境及减灾防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是针对城市进行的全灾害的管理,它贯穿于灾害管理全过程,集中于灾害风险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并强调多层面、多元化和多学科的参与合作的全面整合的灾害管理模式。本文介绍了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内涵和原则;综合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综合城市灾害管理的实施战略和实施途径。
2007 Vol. 22 (5): 19-23 [
摘要
] (
299
) [
HTML
1KB] [
PDF
668KB] (
1668
)
24
潘秋玲, 丁蕾
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
本文强调了后现代旅游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作者指出了后现代旅游的发展新趋势。本文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后现代旅游的特征和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内容。作者指出后现代社会下新的社会结构、阶级状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需求给旅游地、旅游时间、游客带来了新的变化:旅游地的无差异化、游客体验的主观主导性、旅游时间的外延不断扩展、以及新的游客类型的划分。这些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2007 Vol. 22 (5): 24-28 [
摘要
] (
325
) [
HTML
1KB] [
PDF
576KB] (
2850
)
城市
29
陈伟东, 张大维
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与规划实施研究
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分为生活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大类。在统计分析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之后,重点考察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覆盖率、配建规模和居民的需求现状,得出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其它两类设施更加供不应求的结论,参照建设部和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地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规范,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和实施建议。
2007 Vol. 22 (5): 29-33 [
摘要
] (
308
) [
HTML
1KB] [
PDF
966KB] (
10322
)
34
王郁
上海城市功能与人口郊区迁移的特征和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高峰期,城市产业功能和人口的郊区化趋势日益显著,速度不断加快。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下,郊区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与产业功能的郊区迁移对城市结构转型以及郊区城市化具有怎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本文根据区县一级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等相关统计数据,总结近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人口郊区迁移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分析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城市化、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辨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和促进郊区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2007 Vol. 22 (5): 34-37 [
摘要
] (
304
) [
HTML
1KB] [
PDF
556KB] (
1590
)
38
任保平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结构优化及其方略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极"。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已经形成了西部经济"发展极"的初始条件,成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基本现状是:城市群总规模较小,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发展滞后。从目前提高竞争力和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面临着完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序结构的任务。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要强化西安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二级中心城市,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以西安为中心构筑四大城镇群。在功能结构完善方面,要强化城市群区的联系,进行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功能和性质的重新定位;从时序结构的完善来看,要以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从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方面安排时序结构。
2007 Vol. 22 (5): 38-42 [
摘要
] (
236
) [
HTML
1KB] [
PDF
716KB] (
1577
)
43
陈睿, 吕斌
济南都市圈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地域组织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济南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济南都市圈中虽然济南具有较高的集聚规模,但却缺乏相应的辐射带动能力,圈内多数县域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城市化滞后,加之其它中心城市实力不够强大,严重阻碍了济南及其都市圈竞争优势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城市化空间布局策略,并以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分别就土地分类管制和分区引导等两方面城市化协调引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2007 Vol. 22 (5): 43-49 [
摘要
] (
220
) [
HTML
1KB] [
PDF
1820KB] (
3019
)
50
那伟, 刘继生
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分析,运用分形理论,发现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较高,中小城市比较发育,首位城市垄断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城市。在吉林省城市体系动态变化过程中,等级规模结构相对稳定且不断趋于集中。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培育通化、延吉等大城市;继续扩大长春规模,发挥整体效益;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2007 Vol. 22 (5): 50-54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752KB] (
1432
)
经济
55
乔家君, 时慧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
本文从工业行业结构角度入手,以东中西为研究单元,结合全国30个省市,运用集中化指数、罗伦兹曲线等方法,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工业行业格局和区域布局的变化情况,指出:东中西地区行业部门渐趋完备,但部门间发展不均衡程度加深;电子、机械类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上升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区际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减弱。
2007 Vol. 22 (5): 55-59,106 [
摘要
] (
420
) [
HTML
1KB] [
PDF
1247KB] (
2853
)
60
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
“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
本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指出县域经济"空间剥夺"具有空间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特征。将其作用机理概括为三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极化"效应,制度因素的作用和核心城市产业的空间侵占。指出空间距离,核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规模对"空间剥夺"的强度和作用机理产生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存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其形成与"空间剥夺"有直接关系。本文还探讨了"空间剥夺"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培育与区域特征相协调的主导产业,遏制发展要素的"逃逸",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系统等建议。
2007 Vol. 22 (5): 60-65 [
摘要
] (
246
) [
HTML
1KB] [
PDF
1081KB] (
1170
)
66
党军, 冯宗宪
对华贸易摩擦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调整——基于收入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分析
近来对华贸易摩擦数量更是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应该从贸易摩擦的国内原因着手,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对华贸易摩擦与我国偏向性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现出重合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境,就应该利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逐步调整对外贸易方向,把原有的欧、美、日为主要导向出口贸易调整到各大洲并重的全球贸易战略。我国应特别注重拓展非洲、拉美市场,在缓解贸易摩擦危害的同时使中国走向贸易强国。
2007 Vol. 22 (5): 66-68,93 [
摘要
] (
252
) [
HTML
1KB] [
PDF
228KB] (
1332
)
69
常跟应
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兰州中小企业的调查
本文以企业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兰州中小工业企业技术改进的状况及途径。兰州几乎所有被调查企业的主要生产技术自建立以来得到了改进。当地企业的创新主要为二次创新,且二次创新主要是对次要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技术引进是当地企业技术改进的主要途径,其中引进更先进的设备是当地最有效的技术改进途径。作者认为企业创新方式受其经济实力和相对技术差距的影响,区域应视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而采取不同的科技政策。
2007 Vol. 22 (5): 69-71,98 [
摘要
] (
261
) [
HTML
1KB] [
PDF
542KB] (
753
)
72
陈良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式构建——以苏北里下河地区为例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状况,得出里下河地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显著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并且,从苏北里下河地区评判案例出发,总结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式,从模式的原理、指标的选取、具体评价方法等进行论述。为各地开展绿色食品综合评价提供模式和方法。同时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原理论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时参考。
2007 Vol. 22 (5): 72-75 [
摘要
] (
274
) [
HTML
1KB] [
PDF
706KB] (
832
)
旅游
76
方中权, 郭艺贤
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及其经验——以Le Relais de Chenillé公司为例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表明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法国乡村旅游从探索到完善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路程,发展规模大,销售网络完善,拥有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使法国乡村成为家庭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其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包括:政府、居民和旅游企业统一协调;乡村旅游的模式相对固定;利用政府性的旅游部门进行推销;利用行业认证进行质量控制和宣传;营销模式多样化等。
2007 Vol. 22 (5): 76-79 [
摘要
] (
322
) [
HTML
1KB] [
PDF
318KB] (
1797
)
80
陈兴中, 郑柳青
旅游活动“六要素”新论——以德国与四川比较为案例
本文对旅游六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与分析,认为旅游业现阶段的"新六要素"应该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底蕴、文明状况、员工素质,针对德国与四川现阶段的旅游活动"新六要素"进行比较和研究,发现四川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对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7 Vol. 22 (5): 80-83 [
摘要
] (
321
) [
HTML
1KB] [
PDF
202KB] (
5993
)
84
王祖正, 孙虎, 赵宇茹, 龙小霞
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系统,因此掌握旅游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就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图论及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知识,联系计算机网络中的分层理论,提出旅游系统要素分布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通过对陕西省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客源地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将旅游系统的空间拓扑结构分为客源地层和景点层两层。并利用旅游空间分层拓扑结构对陕西省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客源地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分层空间旅游系统的计算分析方法。
2007 Vol. 22 (5): 84-87 [
摘要
] (
320
) [
HTML
1KB] [
PDF
494KB] (
1320
)
88
路紫, 刘娜, Zui Z
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的导引:过程、强度和机理问题
这篇文章以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为对象,研究旅游网站信息流导引旅游人流的若干问题,旨在证实虚拟流动对现实流动的作用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旅游信息流因素的变化;而后透视了基于旅游网站功能性与服务性的信息流对旅游人流导引的过程;再后给出了旅游网站信息流对不同类型旅游人流导引的强度,最后从旅游网站使用比和旅游网站信息比两个方面揭示了旅游网站对旅游人流导引的机理。
2007 Vol. 22 (5): 88-93 [
摘要
] (
314
) [
HTML
1KB] [
PDF
1273KB] (
1531
)
94
杨永德, 白丽明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辨析
针对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理论薄弱,概念应用混乱的现实,本文系统梳理了30年来国内外目的地形象相关概念,并得出规律性结论。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独创地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蒲公英模型"和"基于形象构成及生成过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分别用于揭示目的地形象内在结构和归纳对比以往文献中提出的相关概念。
2007 Vol. 22 (5): 94-98 [
摘要
] (
328
) [
HTML
1KB] [
PDF
792KB] (
6170
)
99
陈丽荣, 苏勤, 张红霞
黄山屯溪城市游憩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屯溪区作为黄山及众多景区的集散地,随着过往游客的增多以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游憩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问卷调查,从游憩场所和活动、游憩目的和游憩时间等方面分别对屯溪区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游憩需求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实地考察评价提出完善屯溪区城市游憩功能的一些对策。
2007 Vol. 22 (5): 99-102 [
摘要
] (
333
) [
HTML
1KB] [
PDF
986KB] (
977
)
103
黄静波
山地型景区旅游产品设计——以郴州市为例
本文以郴州市为例,在对郴州市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山地型景区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七大设计原则,设计了八大类旅游产品,构建了山地型景区旅游产品项目库,旨在促进山地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2007 Vol. 22 (5): 103-106 [
摘要
] (
331
) [
HTML
1KB] [
PDF
467KB] (
2722
)
政治
107
陆俊元
从自然主义到结构主义:地缘政治学方法论演变
本文透过地缘政治理论中各种具体的解释方法,对不同时期地缘政治学进行方法论特征的考察,发现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主义模式、空间-权力关系模式到结构主义模式的演变。结构主义模式是当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重要方法论特征,与其它模式相比,表现出较好的解释能力。对地缘政治学方法论演变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思考未来地缘政治理论建设的趋向,其中以行为体为主体的新地缘政治结构理论建设是地缘政治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重要选择。
2007 Vol. 22 (5): 107-109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467KB] (
1212
)
文化
110
梁学成, 邢晓玉
对我国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
我国对遗产旅游以及相关的开发利用都制定了保护措施,然而针对遗产品牌价值的保护问题却一直缺乏相应的规定。加之世界遗产的公共资源属性而使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企业争抢使用遗产品牌的混乱局面。为此,笔者通过相关网站对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品牌的使用状况进行搜索,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社会公众的世界遗产品牌认知情况和被企业使用后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使用已严重影响了世界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播、发展与实现,从而指出保护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世界遗产品牌的使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2007 Vol. 22 (5): 110-113 [
摘要
] (
411
) [
HTML
1KB] [
PDF
604KB] (
1405
)
114
黄金刚, 杨桂华
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因素分析
本文从旅游的视角,认为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论文选取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我国的晚清时期作为研究时段,根据旅游系统三体论的思路,对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西方传教士旅游客源地的文化和经济因素;其二是中国作为西方传教士旅游目的地的政治开放、宗教政策以及安全保障因素;其三是西方传教士从其客源地到中国旅游目的地之间及其内部的交通因素。
2007 Vol. 22 (5): 114-117 [
摘要
] (
288
) [
HTML
1KB] [
PDF
228KB] (
2503
)
其他
118
黄震方, 黄金文, 袁林旺, 葛军连
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
本文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提出了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的实施对策。作者强调,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为基础,以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为龙头,以生态旅游市场为依托,体现生态教育功能,关注社区利益,重视生态环境保育和生态补偿,通过适度开发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 Vol. 22 (5): 118-123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1227KB] (
1994
)
124
吴江, 周年兴, 黄金文, 丁正山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本文从湿地公园的概念与研究动态入手,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从理念、目标、规划与政策、技术和管理、决策调控五个层面提出协调机制实施的基本模式。通过研究,希望能丰富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对湿地生态功能结构的维护和资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2007 Vol. 22 (5): 124-127,123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764KB] (
222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