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6年 21卷 1期
刊出日期 2006-0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其他
城市
1
朱传耿, 王振波, 仇方道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
从边界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市场、生态环境的"切变"效应入手,首次提出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水平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边缘性、断裂性和竞合性等特征,可分为"强强"、"强弱"、"弱弱"等组合类型。通过对苏鲁边界区域的徐州和济宁2市城市化模式的初步探索,验证了水平城市化模式在省际边界区域的客观存在。在边界"切变"效应的作用下,竞争性往往大于合作性,甚至会引起恶性竞争,通过区域管治等措施,可以促进省际边界区域城市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2006 Vol. 21 (1): 1-5,128 [
摘要
] (
205
) [
HTML
1KB] [
PDF
380KB] (
1349
)
6
姚亦锋, 甄峰, 张其成, 蒋成煜
南京城市沿长江段景观规划研究
南京城市滨江带具有山、水、城、林、洲相融合的特色环境,以往滨江地段功能的主要是工业生产和港口运输。目前科学地进行滨江景观规划强调沿江的生态和旅游功能,这对于南京市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南京城市滨江带功能演变的分析,深入滨江带景观现状调查和研究,对各个区域景观要素探讨,提出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并依此进行南京城市滨江带景观规划,划分为六个特色区域:河西滨江段,下关滨江段,幕燕滨江段,江中洲地段,大厂滨江段,浦口珠江段。
2006 Vol. 21 (1): 6-10,16 [
摘要
] (
194
) [
HTML
1KB] [
PDF
394KB] (
1839
)
11
王莉, 宗跃光, 曲秀丽
大都市双核廊道结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以美国华盛顿-巴尔的摩地区为例
本文以华盛顿-巴尔的摩地区200年都市化发展史为例,通过Mapinfo7.0得到两城市内、外接圆半径值①,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计算出其半径增长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城市化区的扩展表现为核心与廊道的共同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率不具有同步增长过程;1962年前华盛顿城市化区的空间形态要优于巴尔的摩,随后则相反。传统的双核廊道结构空间增长研究多以整体为对象研究其增长过程,本文的创新特色在于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城市内、外接圆半径的变化,来揭示双核廊道结构空间增长的特殊规律。
2006 Vol. 21 (1): 11-16 [
摘要
] (
202
) [
HTML
1KB] [
PDF
392KB] (
1106
)
17
赵姚阳, 濮励杰, 卜崇峰
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
基于2000年的统计资料,选择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九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Fuzzy Logic)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城市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
2006 Vol. 21 (1): 17-20,115 [
摘要
] (
257
) [
HTML
1KB] [
PDF
311KB] (
1446
)
21
甄江红, 赵明
内蒙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九五"以来,内蒙古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仍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基础弱,必需型资源短缺,二、三产业发展迟缓,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性,政策体制与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等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为此,本文提出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内蒙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006 Vol. 21 (1): 21-24 [
摘要
] (
202
) [
HTML
1KB] [
PDF
248KB] (
939
)
旅游
25
马耀峰, 张佑印, 梁雪松
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2004年7月10日-8月28日,对西安外国游客所作的1005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在李克特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感知的框架模式和量化评价模型,并以西安为实证,把外国游客按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对西安旅游服务感知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外国游客对西安的旅游服务感知量化评价,从中揭示出当前西安旅游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 Vol. 21 (1): 25-28 [
摘要
] (
237
) [
HTML
1KB] [
PDF
278KB] (
1793
)
29
戴光全, 保继刚
99世博会对昆明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
使用问卷调查数据,从世博会的形象、世博园与昆明的形象、世博园在潜在游客中的形象位置、世博园在昆明景区中的相对形象地位等四个方面研究'99昆明世博会对昆明城市形象的影响问题,通过量化研究,得出世博会和世博园都对昆明的形象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的形象与世博会的形象认知产生了分离现象的结论,分析了世博园尚未成为来昆游客游览和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首选景点的原因。
2006 Vol. 21 (1): 29-33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297KB] (
1457
)
34
刘睿文, 肖星, 吴殿廷, 雷引周
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过程中的“先入为主”与“既成事实”效应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选取了我国几个代表性的案例,逐步展开分析,提出若干个相应的假设,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兰州、西安两地开展了抽样调查。本文应用国际通用的科学方法和规范模式对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中的"先入为主"与"既成事实"效应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旅游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中的先发优势。
2006 Vol. 21 (1): 34-40 [
摘要
] (
259
) [
HTML
1KB] [
PDF
412KB] (
1376
)
41
潘顺安, 刘继生
东北工业旅游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视角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从多方面入手,工业旅游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东北地区工业旅游资源丰富,是新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并为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对全国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发展工业旅游有利于扩大就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城市形象;有利于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发展工业旅游的若干战略措施。
2006 Vol. 21 (1): 41-44 [
摘要
] (
233
) [
HTML
1KB] [
PDF
217KB] (
1370
)
45
黎筱筱, 马晓龙
基于群体心理特征的老年旅游产品谱系构建——以关中地区为例
将心理特征分析引入旅游产品谱系构建当中,是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导向型下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本文从感知、情感和情绪、意志和兴趣等方面对老年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三维视角概括老年群体旅游动机,并从安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三方面总结该群体的旅游偏好。针对旅游动机,结合旅游偏好设计了相应的旅游产品系列,并对每个系列具体旅游产品类型进行选择,得到面向老年群体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关中地区老年旅游市场为例,通过问题的分析,运用所构建的老年旅游产品谱系对该地区旅游产品深层开发和拓展提出建议。
2006 Vol. 21 (1): 45-50 [
摘要
] (
247
) [
HTML
1KB] [
PDF
366KB] (
1644
)
51
邢珏珏, 李业锦, 吴必虎, 齐莉娜
旅游学分支学科相关性及其进展态势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
本文按照旅游学的十个分支学科,对1973-2003年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主题词索引》(Subject Index)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阐述了这十个分支学科与整个旅游学以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探讨了这十个分支学科各自的进展态势。
2006 Vol. 21 (1): 51-55 [
摘要
] (
252
) [
HTML
1KB] [
PDF
319KB] (
964
)
经济
56
姚士谋, 陈彩虹, 王书国, 崔旭, 陈振光
国际空港的大区位及其规划布局问题——以广州新白云机场为例
国际空港是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沿海一些重要的大都市正在规划建设新的国际机场。特别在我国超大城市群地区和城镇密集区,例如在珠三角超大城市群区的广州与深圳。本文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例,对国际空港的发展背景、区位选择、布局原则、机场现代化设施以及机场与城市总体布局的互动发展的关系等关键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孜求更多学者对此问题研究的兴趣。
2006 Vol. 21 (1): 56-59,109 [
摘要
] (
281
) [
HTML
1KB] [
PDF
333KB] (
2032
)
60
李二玲, 李小建
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
我国中部六省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塌陷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学术界、中央和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创建本地企业网络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发展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集群企业和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培育产业集群必须从创建企业网络入手。最后,本文对如何在中部农区培育产业集群、创建企业网络作了探讨。
2006 Vol. 21 (1): 60-64 [
摘要
] (
243
) [
HTML
1KB] [
PDF
293KB] (
1029
)
65
郭丽英, 任志远, 靳晓燕
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与定位分析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地貌类型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然而,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容量、增收潜力、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制约,不宜高估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潜力。从区域宏观层面进行西北特色农业发展潜力的客观评价,对于利用有限资金,适度发挥特色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科学协调农村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6 Vol. 21 (1): 65-67 [
摘要
] (
269
) [
HTML
1KB] [
PDF
162KB] (
2580
)
68
韩凤, 刘继生
构建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以长春市为例
区位建立竞争优势才能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由此,本文提出"区位竞争优势"这一概念。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所需的区位竞争优势内容具有两种社会的交叉特点,极富代表性。本文选取受跨国公司影响巨大的汽车产业为分析对象,将区位竞争优势的内容分析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并以长春市为例,对条件并非最好的区位提出构建区位竞争优势的思路。
2006 Vol. 21 (1): 68-71 [
摘要
] (
277
) [
HTML
1KB] [
PDF
246KB] (
1973
)
区域
72
滕丽, 王铮, 庞丽, 李刚强
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本文从信息化设施和信息产业两方面来认识区域信息化水平,对中国各省区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定量估算和综合评价。在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分析了信息化的区域影响。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部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省区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正的相关性。文章重点分析了信息化设施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运用相应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分单区域和两区域研究信息化设施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估算结果显示信息化设施溢出的增长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作用机制上,单区域信息化设施的溢出与两区域的情况也有差异。
2006 Vol. 21 (1): 72-75 [
摘要
] (
292
) [
HTML
1KB] [
PDF
262KB] (
1231
)
76
刘小航, 黄靖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问题与对策──日本近畿圈的实践与启示
从城市结构、交通系统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和近畿圈两个城市群交通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珠三角交通存在城市交通系统供需不平衡,致使城市交通运输效率低下,进而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等问题。得出了要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的供求关系达到平衡,必须积极借鉴日本近畿圈的先进经验,合理调配交通系统中"人-车-路"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
2006 Vol. 21 (1): 76-79 [
摘要
] (
257
) [
HTML
1KB] [
PDF
224KB] (
1234
)
80
高中贵, 彭补拙, 濮励杰
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性度量研究
区域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及快速增长的经济使维系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及质量发生剧烈变化,区域的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对该区粮食生产与土地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近50年的粮食波动系数,通过预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产量与消费状况,进一步对该区域粮食安全性进行度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缺口将逐年变大,粮食安全状况越来越差,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保证。
2006 Vol. 21 (1): 80-84 [
摘要
] (
266
) [
HTML
1KB] [
PDF
282KB] (
1089
)
85
郝丽莎, 赵媛
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以南京沿江区域为例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综合集成法为指导,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重点转向沿江区域的大背景下,针对沿江区域的资源属性、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以南京为实证,构建了南京沿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其框架结构为目标子系统(沿江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央处理子系统(资源协调开发、产业协调升级、空间结构协调优化)、支持子系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和约束子系统(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并阐述了其具体的建设内容与运行流程,以期为推进长江三角洲沿江区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行动框架。
2006 Vol. 21 (1): 85-88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237KB] (
733
)
89
周秀慧, 王双全
沿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优势、问题及战略构想
山东省胶济铁路沿线产业带经济发达、产业高度密集。该经济带从1840年到目前经历了低水平均衡性空间结构的雏形期,多核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期,带状点轴空间结构的成熟期。城市化水平也呈相应程度的发展,从城市化水平低、增速慢,城市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城市主导功能和职能构成分类明显,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引力不大;一直发展到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城市群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更要抓住机遇,通过尽快实现胶济铁路电气化的同时,实现腹地西扩,加大城市规模,搞好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
2006 Vol. 21 (1): 89-92 [
摘要
] (
234
) [
HTML
1KB] [
PDF
228KB] (
1242
)
社会
93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研究述评
本文基于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视角,在"过程-互动-行动"研究框架下,统计分析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文献数量和内容演变情况,论述了研究分布与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救助政策密切相关。在综合述评每类研究的主要观点基础上,论文指出目前研究存在几方面问题:缺少贫困阶层社会空间研究,缺少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缺少对贫困阶层需求和空间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并探讨对未来城市研究的启示。
2006 Vol. 21 (1): 93-99 [
摘要
] (
241
) [
HTML
1KB] [
PDF
412KB] (
1844
)
100
王丽华, 俞金国, 张小林
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综述
本文首先对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进行阶段划分与总结,分析了九十年代以来新的研究进展,然后重点介绍了当前几个重点研究领域:乡村社区、城乡关系、乡村景观及乡村社会问题等,最后指出发展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全文旨在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梳理出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与今后发展趋势,期望能够对国内相关研究与乡村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6 Vol. 21 (1): 100-105 [
摘要
] (
291
) [
HTML
1KB] [
PDF
358KB] (
1990
)
106
郭寻, 吴忠军
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
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地区利益分配矛盾以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的不能适应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区域政府合作有名无实。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分析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竞争及现行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中所存在的制度障碍,提出在地位平等、互信互利、政府主导和市场合作等原则的基础上,建构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以制定统一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共享机制,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以及完善政府合作原则等对策。
2006 Vol. 21 (1): 106-109 [
摘要
] (
225
) [
HTML
1KB] [
PDF
218KB] (
1571
)
文化
110
王伟年, 张平宇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各地日益兴起。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内涵、类型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文化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信息技术、人才智力资源。最后讨论了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选址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6 Vol. 21 (1): 110-115 [
摘要
] (
399
) [
HTML
1KB] [
PDF
358KB] (
5127
)
116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文脉分析,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十大类,针对这十类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产品开发构想,并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组合情况构建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了"三个核心、十五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2006 Vol. 21 (1): 116-119 [
摘要
] (
399
) [
HTML
1KB] [
PDF
228KB] (
2182
)
政治
120
陆俊元
美国对华地缘战略与中国和平发展
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具有遏制加利用的两面性。在传统层面,美国主要把中国看作战略对手,进行地缘政治围堵,对中国发展构成显著的制约性。但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又利用中国,在反恐、防扩散等方面谋求与中国的地缘战略合作,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契机。
2006 Vol. 21 (1): 120-122 [
摘要
] (
291
) [
HTML
1KB] [
PDF
165KB] (
1223
)
其他
123
汤茂林
美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内容、评价与特点
选取美国流行的几本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其内容、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地图使用、网络支持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总结出美国此类教材的特点:(1)教材的主题大同小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教材结构和材料组织上;(2)教材内容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特别的尊重;(3)使用大量地图和照片,表格和案例丰富,使教材赏心悦目;(4)重视文化分析;(5)重视景观分析;(6)教材更新快,时代感强。这些特点值得我们今后编写或修改此类教材时参考。
2006 Vol. 21 (1): 123-128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378KB] (
3098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