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2年 1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2-04-15

城市
文化
经济
人地关系
区域经济地理学
社会
旅游
区域
经济
1 李小建
试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创新
本文受相关学科的研究启发,并根据作者从事经济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体会,提出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的六点建议:建好基础数据,创新研究方法,激励思维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培养扎实的学风,选择特殊的研究对象。
2002 Vol. 17 (2): 1-4 [摘要] ( 252 ) [HTML 1KB] [ PDF 180KB] ( 979 )
5 胡文海
区域生态经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规划的主要对象、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追求目标、所处阶段等方面比较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差异,指出区域生态经济规划必须遵循整体性、区域性、市场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三效益并重统一、以人为本等基本原则,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最后对编制好区域生态经济规划提出了三条建议,即:①加强领导,组织强有力的规划队伍;②抓住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③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2002 Vol. 17 (2): 5-8 [摘要] ( 237 ) [HTML 1KB] [ PDF 200KB] ( 832 )
9 高中贵, 周生路, 王铁成, 彭补拙
大都市边缘住宅开发区土地价值提升动态评估——以广州市南村住宅开发区为例
大都市边缘区住宅开发是大多数开发商的可能选择。此类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与城市中心区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价值处于高度动态发展中,地价迅速提升成为必然。本文首先剖析大都市边缘住宅区土地价值提升的可能性,并探讨了该类型的小区土地价值提升的评价思路、方法、对象及其参评指标体系确定等问题,最后将评估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南村开发区进行了实例研究。
2002 Vol. 17 (2): 9-13 [摘要] ( 294 ) [HTML 1KB] [ PDF 238KB] ( 1047 )
14 马庆斌, 刘晓丽, 李同升
企业孵化器及其空间分析——以西安创业服务中心为例
企业孵化器在我国又称创业服务中心。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家,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有巨大的贡献。本文分析企业孵化器特征及其与高新区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其空间区位选择、空间关系以及景观、经济、体制思想文化和生态等空间功能。在研究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型、半独立型以及包含型等三种外部空间结构,文章以西安创业服务中心为例进行研究,结论是:孵化器的成功在于宏观空间区位定位的准确,更在于微观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孵化器,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速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
2002 Vol. 17 (2): 14-17 [摘要] ( 285 ) [HTML 1KB] [ PDF 209KB] ( 954 )
城市
18 徐海贤, 顾朝林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的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的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2002 Vol. 17 (2): 18-22 [摘要] ( 275 ) [HTML 1KB] [ PDF 292KB] ( 1015 )
23 唐礼智, 汤建中
泉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面对新时期泉州市城市化发展环境的改变,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首先通过对泉州市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分析,初步判断泉州的城市化发展目前正处于迅速集聚阶段。进而提出,泉州应构筑以城市为中心,以中心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在具体建设模式上,把中心城建成富有竞争力的特大城市,从而培育地区增长极、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及优化中心城功能结构;以"新城"模式建设各县城,使其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基地;按小城市模式建设中心镇,以构筑地区增长极和建设现代企业载体。
2002 Vol. 17 (2): 23-26,81 [摘要] ( 281 ) [HTML 1KB] [ PDF 240KB] ( 1164 )
27 罗小龙, 张京祥, 张洪
元管治:规范化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元管治与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组织形式的构建
自1980年代初以来,管治(Governance)思潮已经在西方社会汹涌澎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受到其巨大冲击。在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如何在众多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取得一致的认同,这有赖于对管治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管治重要理论之一的元管治(meta-governance)理论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规范化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元管治的探究,试图以元管治为理论基础建立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和保障机制,从而在规划决策中发挥持久作用。
2002 Vol. 17 (2): 27-31 [摘要] ( 437 ) [HTML 1KB] [ PDF 243KB] ( 949 )
32 张琳, 周敏华, 孙燕平, 赵红茹
西安城市交通发展研究
为了使西安市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地位、形态、规模相适应,积极应对新世纪西安市交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西安市目前城市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政策及对策,建立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体制等。
2002 Vol. 17 (2): 32-34 [摘要] ( 352 ) [HTML 1KB] [ PDF 146KB] ( 1168 )
35 高万辉, 范少言
浅议榆林市地域生态环境建设
榆林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北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毛乌素沙漠前缘,生态环境问题极其严重。因此,榆林市地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榆林市规划与建设的最主要方面。本文借鉴国外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现状与实践,针对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对榆林市的地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理论框架,提出了榆林市地域生态环境系统建设设想,以期创建榆林市优美的地域生态环境。
2002 Vol. 17 (2): 35-37 [摘要] ( 307 ) [HTML 1KB] [ PDF 154KB] ( 988 )
旅游
38 胡志毅, 张兆干
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旅游地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重视旅游与社区关系问题的研究,从社区的角度思考和寻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目前,我国旅游学界对社区参与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仍然缺乏社区参与的历史演化进程的纵向分析和归纳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防止旅游地衰落和旅游地社区解体,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旅游业发展过程;当前,社区参与需要在旅游规划、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区文化维护等三个方面得到加强。
2002 Vol. 17 (2): 38-41 [摘要] ( 275 ) [HTML 1KB] [ PDF 201KB] ( 5484 )
42 李想, 黄震方
旅游地形象资源的理论认知与开发对策
全面认识旅游资源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比较和分析传统旅游资源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形象资源概念,从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和形成,产品意义上的形象资源认知和旅游者对形象资源的心理认知等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了形象资源开发对策。
2002 Vol. 17 (2): 42-46 [摘要] ( 336 ) [HTML 1KB] [ PDF 228KB] ( 1382 )
47 蒙睿, 刘嘉纬, 杨春宇
乡村旅游发展与西部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初探
西部大开发,旅游业是重点,城镇化建设也是重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新分支,也是西部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本文界定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并在分析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和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乡村旅游的开展促进了西部城镇化的进程,而西部城镇化的进程又为发展乡村旅游开拓了空间,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为了保持性村旅游于西部城镇化良性关系的协调发展,作者提出了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建议。
2002 Vol. 17 (2): 47-50 [摘要] ( 264 ) [HTML 1KB] [ PDF 196KB] ( 1124 )
51 李跃军
试论浙东海滨黄金旅游线的构建
浙江东部海滨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本文通过浙东地区旅游资源与市场分析认为:在海滨旅游市场中要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应该走向联合开发,形成更紧密联系的旅游线。开发战略上,应采取三大战略:空间战略中,应立足国家级风景区、联络周边旅游线、加快浙东中部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形象战略中,应利用品牌效应宣传旅游形象,立足旅游资源特色,提出适当旅游形象营销口号和主题词;产品战略中,应以区域特色为前提,以分层定制为产品构成方法,形成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
2002 Vol. 17 (2): 51-53,73 [摘要] ( 299 ) [HTML 1KB] [ PDF 198KB] ( 914 )
54 党金学
加入WTO给我国西部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不少人至今仍对我国"入世"这一问题认识不清。有的人满足现状、夜郎自大、盲目乐观;有的感到"狼"真的就要来了,惊慌失措。因此,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西部旅游业的现状,认真分析加入WTO后我国西部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关系到西部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战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2 Vol. 17 (2): 54-56,31 [摘要] ( 435 ) [HTML 1KB] [ PDF 199KB] ( 875 )
社会
57 陈浮
城市高收入阶层生活方式与生活意识调查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居民中已经出现高收入阶层。本文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对大城市高收入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识进行研究。从调查样本的工作观、社会观、未来观分析高收入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意识,消费、投资以及保障意识,并进一步划分价值观的类型。
2002 Vol. 17 (2): 57-62 [摘要] ( 296 ) [HTML 1KB] [ PDF 291KB] ( 836 )
63 孙鹏, 王兴中
西方国家社区环境中零售业微区位论的一些规律(一)
西方国家对城市社区区域研究与规划已深入到对零售业微区位的探讨上。本文对国外社会区域中零售业微区位论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归纳:(1)交通类型、兴趣区与微区位的关系规律;(2)零售业场所布局的"人本"要素。
2002 Vol. 17 (2): 63-66 [摘要] ( 285 ) [HTML 1KB] [ PDF 189KB] ( 986 )
人地关系
67 谢红彬, 钟巍
关于极端干旱地区人地关系历史演变的初步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纵观极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在气候环境自然演化的背景下,人地关系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两种变迁。从历史时期看,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依附自然、干预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回归自然四个阶段。从空间上看,表现出人类"逐水而徙","依水而居"的相互关系。各个阶段以气候环境变化为背景,以水资源为主线,表现出人地关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塔里木水系的瓦解和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以及胡杨林植被面积的缩小,说明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对人地关系的演化逐步起主导作用
2002 Vol. 17 (2): 67-69,66 [摘要] ( 241 ) [HTML 1KB] [ PDF 207KB] ( 955 )
文化
70 朱竑, 韩延星
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方言印证研究
虽然移民在新地久居之后,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方面可能会受到新地居民的影响而变得一致或近似,但是仍然可以依循口语、基本词汇的称谓等方言方面残存的某些特征,追寻出这些移民的出发地,进而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相关规律。海南岛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壮、回等民族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的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类型。文章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南方言的形成、特点、演变、地域分布等内容的分析,解释现存海南方言的存在系完全源自历史时期开疆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散,从而对海南开疆文化的传播作出相应的印证。
2002 Vol. 17 (2): 70-73 [摘要] ( 232 ) [HTML 1KB] [ PDF 220KB] ( 976 )
区域
74 孟召宜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2 Vol. 17 (2): 74-77 [摘要] ( 253 ) [HTML 1KB] [ PDF 196KB] ( 1103 )
78 苏俏云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乡关系
21世纪,知识、技术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范式发生转变,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社会中,封闭、地区性社会向开放、全球性社会递进,城乡间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城市与乡村加速发展,城乡关系由传统的对立、两极化向新的协调、一体化发展,市场型城乡关系形成。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关系是城乡关系的主体,城乡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城乡生态环境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城乡政治关系民主化。
2002 Vol. 17 (2): 78-81 [摘要] ( 236 ) [HTML 1KB] [ PDF 198KB] ( 871 )
区域经济地理学
82 陈才
我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与几点实践体会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半个世纪从事经济地理,尤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习、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历程,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作者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领域。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五个方面的贡献,总结了在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中的四点切身体会。科学的事业是万古长青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还任重而道远,还须有志者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作者的学习、教学与科学实践经历对青年学者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2 Vol. 17 (2): 82-85 [摘要] ( 363 ) [HTML 1KB] [ PDF 193KB] ( 1021 )
86 丁四保
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受到特别重视的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西方和苏联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得到特别发展的条件,认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特别的关系。文章对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这个学科在基础理论上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认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化等。文章认为,我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生活实践将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学科在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2002 Vol. 17 (2): 86-89 [摘要] ( 249 ) [HTML 1KB] [ PDF 195KB] ( 919 )
90 杨青山
西方“新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启示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文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2002 Vol. 17 (2): 90-93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202KB] ( 1727 )
94 王荣成, 张英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认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我国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在新的21世纪中,学科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实现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深刻认识与处理学科发展面临的相关学科的挑战、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个重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四个发展趋势。
2002 Vol. 17 (2): 94-96 [摘要] ( 249 ) [HTML 1KB] [ PDF 155KB] ( 79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