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2年 17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2-10-15

城市
经济
文化人口理论
区域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
旅游
1 保继刚, 古诗韵
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
2002 Vol. 17 (5): 1-6 [摘要] ( 434 ) [HTML 1KB] [ PDF 325KB] ( 2074 )
7 李山
基于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以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为例
本文基于PRED协调的思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完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公平这4个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原则,以索道建设为例,对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作者认为在PRED协调原则允许下,风景名胜区修建索道等旅游设施是可行的。本文希望能为我国景区建设中遇到的一些争议问题引入一个分析框架,从而对地方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2002 Vol. 17 (5): 7-11,40 [摘要] ( 831 ) [HTML 1KB] [ PDF 272KB] ( 1294 )
12 侯国林, 黄震方, 赵志霞
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居民闲暇增加及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城市建设更需考虑游憩功能的发挥。而旅游的城市化倾向,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为本城居民和外来游客光顾的"聚焦点",发展非常迅速,继而成长为"商业游憩区"。本文阐明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对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2002 Vol. 17 (5): 12-16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254KB] ( 1204 )
17 李凡, 金忠民
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
安徽黟县的皖南明清古民居群是世界文化遗产,本文在对西递、宏村和南屏三个古村落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旅游对古村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并对比旅游对三个古村落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发展影响效应已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即西递的旅游影响效应要高于宏村和南屏。并指出目前中国古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似的模式: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和旅游开发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轴线,其中社区村民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最重要影响因素,在古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双方应在考虑到彼此的利益的前提下,达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以确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02 Vol. 17 (5): 17-20,96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261KB] ( 1532 )
21 王斌, 赵荣
西安市市民出游行为研究
本文在详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民出游的行为特征,重点探讨了行为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内陆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做了对比分析,从而对西安市民的出游行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西安市旅游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2 Vol. 17 (5): 21-24 [摘要] ( 179 ) [HTML 1KB] [ PDF 189KB] ( 1093 )
城市
25 李骊明
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
首先将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放置在中国和世界性文化保护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提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安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文章从城市个性保持和古都特色塑造的角度,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定位、存在的矛盾、重点课题、政策环境等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考。
2002 Vol. 17 (5): 25-28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89KB] ( 2009 )
29 张建忠, 崔凤军
试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与保护——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
从长远看,创建与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保护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化以及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和保护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旅游业必须处理好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克服长官意志,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护好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氛围。本文还针对山东省泰安市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剖析。
2002 Vol. 17 (5): 29-32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194KB] ( 1007 )
33 李永洁
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小城市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地位、发展特点、城市化形成机制以及珠江三角洲未来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①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体系;②中小城市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大城市;③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将更趋多样性,将会出现更加理想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另外,针对珠江三角洲未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2 Vol. 17 (5): 33-35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53KB] ( 826 )
36 张水清
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商业业态是商业的经营形式与状态,不同业态的商业企业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与地理定位,其区位选择的结果形成了特定的商业空间结构。本文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商业业态所对应的商业空间结构,揭示了商业业态与商业空间结构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2002 Vol. 17 (5): 36-40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221KB] ( 2200 )
41 千庆兰, 陈颖彪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绿地时空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随城市发展,城市绿地设施程度增加自然度降低的演化趋向。以游憩行为理论为依据,以吉林市为实例,提出了波状和辐射状两种分布态势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模式,强调环状绿地与楔型绿地相结合,各类分级绿地与游憩系统相结合。进而提出城市绿地建设三个圈层即城市中心散点状绿化带-城市郊区集块状公园绿化带-城市外围连续自然生产绿化带的构想。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域差异,对于城市高度利用区、改造发展区、城市新区和郊区逐一提出了各自的绿地布局策略。
2002 Vol. 17 (5): 41-44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211KB] ( 1221 )
45 金涛, 张小林, 金飚
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的探索,旨在引发对现代村镇建设活动的思索。文章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传统农村聚落建造的相关特征表现:顺应自然的村落用地选址;注重整体架构以传达传统文化意蕴的古村落空间组织;富于变化而形式多样的街巷广场;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传统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的内涵,及其体现在农村聚落规划设计中的基本思想,即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观、与传统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形态观、寄托民众关怀生命之情感的情态观、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意态观。
2002 Vol. 17 (5): 45-48 [摘要] ( 293 ) [HTML 1KB] [ PDF 198KB] ( 1700 )
文化人口理论
49 江金波, 司徒尚纪
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走向
基于研究历史及主要学科成绩的回顾,文章考察了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中学科性质定位、研究内容拓展以及研究手段、方法的变革等问题。认为我国文化地理学今后应该在科学的文化哲学的指导下加强学科理论的研究,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加强渗透研究的同时突出地理科学的特色与优势;为了学科的良性循环和对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自身贡献,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强化学科在文化宣传与舆论导向的理性化、科学化,特别是在区域开发、旅游与城市规划、国家(地区)管理、民族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功效。
2002 Vol. 17 (5): 49-54,59 [摘要] ( 348 ) [HTML 1KB] [ PDF 320KB] ( 1225 )
55 田至美
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
本文以体育和地理共同关注的空间和地方作为切入点,介绍和分析了体育与地理的联系、体育地理的兴起和发展状况,继而提出了体育文化地理解析的概念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讨论了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核心内容。最后文章扼要指出了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认为体育地理研究将在我国大有可为。
2002 Vol. 17 (5): 55-59 [摘要] ( 319 ) [HTML 1KB] [ PDF 233KB] ( 1497 )
60 冯春萍
当前俄罗斯人口地理变动的新特点
俄罗斯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人口增长的大背景下,人口持续减少,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其人口的发展显示出有悖于世界人口增长普遍规律的一些特征,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在对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结构、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指出解决俄罗斯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口的生存环境质量。
2002 Vol. 17 (5): 60-64 [摘要] ( 336 ) [HTML 1KB] [ PDF 247KB] ( 1469 )
65 潘玉君, 武友德
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
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综合作用为动力系统,形成了兼具有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等诸多特点的发展模式。21世纪的地理学将通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这一基本概念的确立与运用而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与相邻科学交叉更加深入、学科内部的发展更加合理、微观机制进一步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和方法不断更新以及思想方法论得到特别重视等发展趋势。
2002 Vol. 17 (5): 65-68 [摘要] ( 276 ) [HTML 1KB] [ PDF 195KB] ( 1309 )
69 林广发, 黄永胜
GIS在时间地理学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地理学是一种富有应用前景的面向微观人文现象的研究方法,但相对落后的研究手段迟滞了它的发展。通过考察时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结合时态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在时空表达与分析方面的进展,本文详细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时间地理学中的应用思路,并认为两者的结合将促使时间地理学在数据处理、时空分析、结果表达与深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002 Vol. 17 (5): 69-72 [摘要] ( 536 ) [HTML 1KB] [ PDF 197KB] ( 1529 )
73 孙峰华
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
本文简述了社区地理学的形成、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对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进行了展望。指出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有12个热点课题,即:(1)社区发展合作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环境;(4)社区规划;(5)社区管理;(6)农村社区城市化;(7)城市社区病态;(8)社区贫困;(9)社区经济;(10)社区文化;(11)精神社区;(12)虚拟社区。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运动看,从21世纪社区地理学研究的领域看,21世纪将是社区地理学的大发展时代。
2002 Vol. 17 (5): 73-77 [摘要] ( 482 ) [HTML 1KB] [ PDF 230KB] ( 913 )
经济
78 花俊, 顾朝林, 甄峰
外国直接投资的空间经济特征研究
本文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一定的经济区域吸收和输出FDI的数量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外向性的关系,同时还对中国大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联系做了相关分析,提出了FDI空间经济的三个特征,即整体性、外向性、近域性。
2002 Vol. 17 (5): 78-80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150KB] ( 834 )
81 陈东景, 马安青, 徐中民
干旱区流域经济分析的初步研究

文章导读:null
本文在阐述流域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进行干旱区流域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我国干旱区流域经济的一般特征,即: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错位,流域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流域经济中心在历史上发生了变迁和流域经济的简单性等。指出干旱区流域经济实质上是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最后提出了干旱区流域经济应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2002 Vol. 17 (5): 81-84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197KB] ( 805 )
85 马安青, 王建华, 陈东景, 巴雅尔, 周月敏
高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的GIS支持研究——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为例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物质信息载体,是评价人类生境的一个重要对象。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土地资源的现状评价,是反映人地关系协调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GIS先进技术手段,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表明了GIS技术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评价起到了缩小工作量,提高精确度的作用。并且从土地利用角度对海北州人地关系现状进行了描述。
2002 Vol. 17 (5): 85-88 [摘要] ( 445 ) [HTML 1KB] [ PDF 205KB] ( 854 )
区域与可持续发展
89 陈计旺
东部企业投资、兼并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东部企业进入西部地区投资、兼并,是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对于东部地区来讲,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兼并可以加快丧失优势产业的退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西部来讲,则有助于使潜在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使现有资产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同时东部企业这种跨地区投资、兼并行为,能够使东西部地区的优势都能得到发挥,并有利于我国地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002 Vol. 17 (5): 89-92 [摘要] ( 306 ) [HTML 1KB] [ PDF 192KB] ( 767 )
93 郑国璋
山西省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通过分析山西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山西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调整农业用地结构,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力度,防止土地退化,减轻自然灾害;强化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农业土地资源。
2002 Vol. 17 (5): 93-96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194KB] ( 110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