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3年 18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3-1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社会
1 王兵, 覃成林
劳工地理研究新进展评述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劳工常常被看作是与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同类的经济要素,只重视劳动成本,忽视了劳工作为社会活动主要参与者的角色。近年来,劳工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弥补了传统地理学研究的不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运动、劳工组织和地方劳工控制体制,劳工市场的空间分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农区劳工地方化逐渐成为劳工地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2003 Vol. 18 (6): 1-4 [摘要] ( 301 ) [HTML 1KB] [ PDF 197KB] ( 955 )
5 李建波, 张京祥, 崔功豪
地域人文环境下苏南小城镇发展演化研究
在当前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小城镇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过分强调硬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软环境即人文环境的改善。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下小城镇发展演化过程进行回顾,分析苏南人文环境的转化。从本土文化、经济发展、政府管理、政策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其地域内本土文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作用于小城镇本身,形成特定的动态开放型小城镇社会人文环境,保证了该地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演化,指出人文环境是提升综合社会环境质量,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3 Vol. 18 (6): 5-10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296KB] ( 907 )
11 姜爱萍
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特点及机制分析
江苏以其文化、历史与经济闻名于中国与世界,苏南是它的一个典型代表。开放的苏南乡村以其丰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经济而在全国乡村处举足轻重地位。研究其社会生活空间有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基于自然生活空间并由村民的各种行为活动轨迹组成的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市场贸易生活空间、生产劳动生活空间、文化教育生活空间、家庭婚姻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生活空间。通过对各种生活空间特点分析,进而探索了促使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形成机制,得出了"人的观点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样的结论,为苏中、苏北乃至全国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2003 Vol. 18 (6): 11-15 [摘要] ( 308 ) [HTML 1KB] [ PDF 241KB] ( 1328 )
政治
16 王士君, 陈才
论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
本文以历史、现状、未来的视角对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应对策,即: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俄罗斯合作,防御日美联合及其构建地区性防御体系;在地缘经济方面与日韩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策略方面,推进对国内和对国外两个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进区际联系和国际合作,用地缘经济促进地缘政治的良性发展,为东北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3 Vol. 18 (6): 16-19 [摘要] ( 263 ) [HTML 1KB] [ PDF 198KB] ( 1089 )
旅游
20 李蕾蕾, Dietrich Soyez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
本文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分析中国工业旅游之开发概念、价值观、供需和组织模式等多方面与西方传统产业衰落区兴起的工业旅游之不同点。初步探讨中国目前缺乏工业遗产意识的原因,以及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未来潜力。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中西双方的学术交流也能推动中国对其历史尚短的现代工业文化遗产之旅游价值的认识和实践。
2003 Vol. 18 (6): 20-25 [摘要] ( 311 ) [HTML 1KB] [ PDF 286KB] ( 2323 )
26 林锦屏, 郭来喜
中国南方十一座旅游名城避寒疗养气候旅游资源评估
文章对人体健康与气候环境作了分析,阐明寒冷气候与呼吸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对应关系。运用生理气候舒适度指数,对中国南方11座旅游名城的避寒气候作了横向分析比较,得出中国最佳避寒疗养地的区域格局,为开展中国冬季避寒疗养旅游提供了发展基础。
2003 Vol. 18 (6): 26-30 [摘要] ( 308 ) [HTML 1KB] [ PDF 230KB] ( 1111 )
31 周进步, 王元浩, 楼雪萍
论湖泊的自然衰亡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以杭州西湖古今开发为例
从地理学角度看,湖泊都有自然沼泽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可以加剧或者减缓这种趋势。杭州西湖就是由于人们古往今来的长期良性开发,才得以保存至今而且成为著名风景胜地的。在阐明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评价了近20余年来人们对此湖的开发行为,结论是:良性和非良性开发都在持续。这一结论对国内许多同类湖泊而言具有一定普遍性或代表性。
2003 Vol. 18 (6): 31-34 [摘要] ( 331 ) [HTML 1KB] [ PDF 199KB] ( 1430 )
35 李九全, 李开宇, 张艳芳
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
"非典"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危机事件对中国旅游业的冲击。正确认识中国旅游业面对的国内外危机事件的特点,根据危机发展过程的特征进行旅游业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类型,以及可能面临的危机的情势;根据危机发展过程和行为主体特征,分析了旅游业危机管理的构成体系以及在危机各阶段需要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提出中国旅游业在当前进行危机管理急需完成的任务。
2003 Vol. 18 (6): 35-39 [摘要] ( 306 ) [HTML 1KB] [ PDF 233KB] ( 3243 )
40 叶文, 谢军
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
"旅游"的核心概念是"经历",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方式。旅游规划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社会活动空间。本文从旅游规划的伦理层面研究入手,对旅游规划的弱经济功利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比较优势价值取向和休闲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旅游规划的经济价值取向造成了旅游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目的地生命周期缩短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取向类似于生态旅游,是人地关系的新价值取向;在旅游规划研究中,比较优势价值取向不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方法;休闲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对幸福和生命意义追求的过程。其目的力图将旅游规划的研究和实践还原到旅游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的层面上来。这对规划师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要求,与规划师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关。对于一个旅游规划师来说,树立"吾离今人远,而离后人近"的旅游规划学术自信、超前意识和休闲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时代的要求。
2003 Vol. 18 (6): 40-43 [摘要] ( 397 ) [HTML 1KB] [ PDF 207KB] ( 901 )
44 杨振之
试论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式主要是一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自然生长模式。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和调整的,以亲身参与的两个案例进行了比较。对如何评估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指标,为开发者及早发现旅游地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提供了帮助。
2003 Vol. 18 (6): 44-47,43 [摘要] ( 522 ) [HTML 1KB] [ PDF 232KB] ( 1324 )
48 颜丽金, 王元林
闽南侨乡寻根旅游之探讨
闽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具有发展寻根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文对闽南地区的文化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寻根"文化应是闽南侨乡发展旅游文化的重心所在。并对击活闽南的寻根旅游的措施提出看法,认为发展闽南的寻根旅游应充分考虑它的"根"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抓住闽南旅游的独特风采,在旅游资源规划中,充分展现其最富有生命力的人文地理特色,满足游客寻根的文化心理需求。
2003 Vol. 18 (6): 48-51,34 [摘要] ( 527 ) [HTML 1KB] [ PDF 237KB] ( 1267 )
城市
52 荀怡, 吴殿廷, 叶大年
首府集中度和西部城市化模式探索
城市首位度是最早提出来对城市规模状况的指标描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加,首位度日益无法得力地描述城市体系的特征状况,更无法表述出地区人口在首府城市的集中程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城市首府集中度的概念,将首府集中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对比中国与世界平均及中、俄间的首府度分布曲线,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应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大城市。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对比分析俄罗斯和西部的首府度状况,相应地提出西部开发模式。
2003 Vol. 18 (6): 52-57,4 [摘要] ( 327 ) [HTML 1KB] [ PDF 346KB] ( 1081 )
58 夏保林, 康美寅, 乔建平, 穆战强
西藏城镇发展环境分析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构成了其独特的发展环境,环境的特殊性深刻地影响着西藏区域发展及城镇建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本文分析了西藏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较为突出的特征,据此提出了今后西藏城镇发展和建设应该重视和解决的七个方面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2003 Vol. 18 (6): 58-61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189KB] ( 1251 )
62 王成新, 姚士谋, 王学山
济南与南京城市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城市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世纪的强国之梦具有重大意义。但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的不同会带来最终结果的显著差异。文章通过对济南和南京两个城市发展的长时间、多因子的深层次比较,阐述了在区位、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发展契机等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两个城市在经济发展质量、城市建设、外向型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和城市化发展规律,提出在新世纪初期为避免我国大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战略性失误,需要妥善处理质与量、表与里、古与新、城与乡四大关系,即城市经济应以质为主,质量融合;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表里统一;城市形象应以特为先,古新交融;城乡一体应以城带乡,城乡互补。
2003 Vol. 18 (6): 62-66 [摘要] ( 286 ) [HTML 1KB] [ PDF 246KB] ( 1848 )
经济
67 桑义明, 肖玲
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回顾
归纳国外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传统商业地理学分①人类生态学的模式,对商业中心及商圈(腹地)形态进行定性划分,②社会物理学派的模式,研究商圈的定量测定与比较,③中心地理论,建立商业中心及商圈的等级体系;现代商业地理学方法上把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商业地理研究中来,并且和中心地理论相结合。概括和归纳我国二十几年来商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对比国外。论述我国商业地理研究的趋向:①CBD及主要商业中心的规划研究,②商业地理学的人本化,③研究商业的连锁经营对商业地理发展的影响,④研究虚拟空间和虚拟商业,⑤研究中外商业地理比较,⑥研究传统理论下商业地理细化研究和动态,⑦研究商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2003 Vol. 18 (6): 67-71,76 [摘要] ( 366 ) [HTML 1KB] [ PDF 282KB] ( 1145 )
72 陈楷根, 曾从盛, 陈加兵
基于资源环境考虑的产业结构选择基准的探讨
产业结构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环节,它的组合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胁迫,因此构造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全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以求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环境及资源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资源环境考虑的产业结构综合相对势评价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对福州市的工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福州市的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出一系列建议。
2003 Vol. 18 (6): 72-76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236KB] ( 859 )
77 王晔, 张慧芳, 强小安
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困境寻根
经济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是全球利益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发达国家追求全球扩张以及寻求释放外部性成本空间的欲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以及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速了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和利用,也使越界负外部性日益增加,全球环境更加恶化并陷入困境。而越界污染的无主治理、发达国家的言行不一、发展中国家的无能为力和两类国家的矛盾冲突是全球环境困境的主要根源。因此,正视现实、寻求合作、遏制贪欲、各执其责是人类面临的现实选择。
2003 Vol. 18 (6): 77-81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250KB] ( 1017 )
文化
82 丁艳, 王辉
移民外来文化的土著化过程——以西南三线厂的"厂文化"为例
由于三线工厂的建设而产生的以人口大规模迁移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改造,是移民外来文化逐步土著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例证。"厂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文化孤岛特征;厂际文化差异;厂内文化差异。从"厂文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厂文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最终完成土著化。虽然"文化惯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土著化的过程,但代际之间的文化遗失和在交流中出现的文化趋同所形成的合力决定了这一结果不可逆转。
2003 Vol. 18 (6): 82-84 [摘要] ( 394 ) [HTML 1KB] [ PDF 157KB] ( 1289 )
85 张耀光, 孙惠, 彭湃
洞头列岛方言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分析——兼谈玉环岛方言特征
洞头列岛的住人岛中;分布有吴语(温州话)和闽语(闽南话)二种方言。文中从人口迁移、行政区的变动和海岛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方言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邻近的玉环岛的方言状况以及"方言岛"的形成也作了分析。
2003 Vol. 18 (6): 85-87 [摘要] ( 425 ) [HTML 1KB] [ PDF 159KB] ( 2041 )
区域
88 管卫华, 赵媛, 林振山, 管红艳
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指出 19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的轴线发展为带状,线形结构向菱形结构转变,以苏南沪宁线为主的沿江"一"字型空间结构将逐步向处于形成中的"工"、"Ⅱ"字型转化。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推动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003 Vol. 18 (6): 88-92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269KB] ( 970 )
93 冯文勇, 陈新莓
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文章从规模、速度、形态和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影响农村聚落扩展的因素,认为聚落扩展主要是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化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指出了由于聚落扩展而带来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3 Vol. 18 (6): 93-96 [摘要] ( 295 ) [HTML 1KB] [ PDF 199KB] ( 1230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