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3年 28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3-04-15
城市
经济
旅游
区域
社会文化地理专栏
城市与区域管治专栏
进展与动态
城市
1
柴彦威, 塔娜, 张艳
融入生命历程理论、面向长期空间行为的时间地理学再思考
时间地理学是一种表现并解释时空间过程中人类空间行为与客观制约之间关系的方法论。但是大多数的实证研究仅限于日常行为,长期空间行为研究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制约与能动性、行为的长期性、时空间意义等关键命题的再思考,提出可以统合时间地理学和生命历程理论对个体行为进行理解。生命历程理论作为关注个人生命历程和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社会学理论,能够有效地补充时间地理学在社会过程分析中的不足。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本文提出以生命历程理论的生命轨迹和时间地理学的生命路径为基础,重新构建长期空间行为生命路径,整合社会心理因素、多重社会角色、多维社会时间,以实现对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全面理解。
2013 Vol. 28 (2): 1-6 [
摘要
] (
393
) [
HTML
1KB] [
PDF
443KB] (
2745
)
79
蒋涤非, 宋杰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社会,高速推进的城市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走健康城市化道路已成为中国今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赋予城市化新的内涵,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包容性增长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已成为政策要点。本文在厘清健康城市化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包容性增长是推进健康城市化的重要机制,以包容性增长为出发点,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构建了涵盖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经济包容性增长、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人口质量包容性提升、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5个方面的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通过建立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可以指导和促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2013 Vol. 28 (2): 79-83 [
摘要
] (
326
) [
HTML
1KB] [
PDF
526KB] (
1145
)
84
丁瑞, 李钢, 李同癉, Friedrich M. Zimmermann, 樊相宁
西安市生态脆弱群体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研究
本文以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生态脆弱群体的属性特征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态脆弱群体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从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来看,自变量与各别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渐进Sig.(双侧)值均小于0.05。其中:生态脆弱群体的教育程度、经济和身体状况等属性特征与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偏好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社会因素中医疗服务满意程度、医疗条件的优劣、就医程序复杂程度与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决策行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据此,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就医行为模式,即"自养"和"异养"型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群体就医行为类型的划分提供借鉴,促进行为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融合研究。
2013 Vol. 28 (2): 84-90 [
摘要
] (
320
) [
HTML
1KB] [
PDF
641KB] (
1475
)
进展与动态
7
刘晔, 沈建法, 刘于琪
西方高端人才跨国流动研究述评
基于文献分析法,对西方高端人才跨国流动研究进行述评,探讨其跨国流动的空间特征、动力机制和社会影响。跨国人才主要的流动方向为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人才交换,以及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回流,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世界城市。其流动机制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转型、跨国流动渠道、政府管制以及流动者个体决策。其为流出地带来人才流失的困扰以及人才回流的红利,为流入地带来社会分化、居住隔离和种族排斥等社会问题。最后,就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2013 Vol. 28 (2): 7-12 [
摘要
] (
409
) [
HTML
1KB] [
PDF
426KB] (
1787
)
13
钟栎娜, 吴必虎, 徐小波, 许译文
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综述
本文从旅游地感知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介绍。研究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深入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研究特点。研究还对旅游地感知研究的主要方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综述。研究将国外旅游地研究的切入视角分为心理行为视角和时空差异视角两个角度,分析了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旅游地感知研究的研究重点与思路。研究还对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国外旅游地研究主要使用的影响因素,指出目前影响因子研究的关键在于因子的约简和总结。研究还从旅游者和旅游地的角度分别分析了旅游者相关要素以及旅游地相关因素对于旅游地感知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中感知对于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链条,并且提出国外旅游地感知应用研究主要被运用在旅游地定位与营销领域。最后,研究对于国外旅游地研究的动向作出了全面的观察,并且结合在国内研究的适用性提出了研究建议。
2013 Vol. 28 (2): 13-19 [
摘要
] (
375
) [
HTML
1KB] [
PDF
436KB] (
3148
)
20
程绍文, 张捷, 胡静, XU Fei-fei
中英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为例
中英两国国情迥异,但两国的国家公园均以自然保护、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管理目标。本文以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为例,构建了由12个客观指标和12个主观指标组成的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均方差法计算指标权值,用加权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案例地旅游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九寨沟旅游发展具有潜在的可持续性;而新森林国家公园则具有潜在的不可持续性。论文最后从两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模式差异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解释。
2013 Vol. 28 (2): 20-26 [
摘要
] (
320
) [
HTML
1KB] [
PDF
798KB] (
2958
)
27
戴柳燕, 焦华富, 肖林
国内外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研究综述
职住空间组织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空间匹配关系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城市运行的低碳性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回顾了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并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2013 Vol. 28 (2): 27-31,66 [
摘要
] (
317
) [
HTML
1KB] [
PDF
554KB] (
3048
)
32
胥兴安, 张梦
国外旅游者抱怨研究综述
旅游者抱怨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引起国外学者关注,其研究是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派生出来的。文章对国外旅游者抱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旅游者抱怨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内容、行为方式和管控是国外旅游者抱怨研究的四大主题,并对每一个主题进行了总结和评析,以期为国内旅游者抱怨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2013 Vol. 28 (2): 32-37 [
摘要
] (
244
) [
HTML
1KB] [
PDF
489KB] (
2162
)
社会文化地理专栏
38
张敏, 熊帼
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
回顾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指出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复合的视角成为近年来消费空间研究的特征。提出日常生活的视角能够整合、批判地进行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建立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作者指出,施加于日常的惯习、规训与日常内部的抵抗、诗性构成消费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生活样式在日常中纽结为消费空间生产的动力源。借助列斐伏尔三元空间概念,指出消费空间生产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底部与顶部、文化与资本、地方与全球等一系列辩证过程与机制。
2013 Vol. 28 (2): 38-44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515KB] (
4041
)
45
钱俊希
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社会理论:米歇尔·福柯与亨利·列斐伏尔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率先在法语世界崛起的一股学术思潮,亦是欧洲大陆哲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对二元对立的结构进行解构,揭示社会结构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二是认为身份认同不是先验的和僵化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过程中被不断重新定义与再生产的。从这两大基本观点出发,本文对两位法国后结构主义代表学者米歇尔·福柯与亨利·列斐伏尔的哲学理论进行评述与总结,提示后结构主义对空间科学的意义,认为后结构视角在空间科学之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空间观之上。
2013 Vol. 28 (2): 45-52 [
摘要
] (
744
) [
HTML
1KB] [
PDF
519KB] (
4938
)
53
袁振杰, 朱竑
跨地方对话与地方重构——从“炼狱”到“天堂”的石门坎
跨地方对话是地方内外系统交流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是理解地方意义的重要视角,对地方的建构和再造有独特作用。贵州石门坎大花苗(族)借助基督教会的进入,启动跨地方对话,通过西方生产技术和处世价值观的吸收及民族文化符号的重构,实现民族认同的重生,达成了民族崛起。大花苗(族)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地方话语权的获得及主体地位的体现,促使其民族"自我赋权",实现地方意义的重塑。以贵州石门坎为案例,结合地理学相关分支学科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跨地方对话对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意义重构的作用,以期丰富跨地方的学术研究内涵、启迪少数民族文化觉醒,有助于他们能够正确把握并应对越加剧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2013 Vol. 28 (2): 53-60 [
摘要
] (
309
) [
HTML
1KB] [
PDF
733KB] (
1849
)
城市与区域管治专栏
61
顾朝林, 王颖
城市群规划中的管治研究——以绍兴城市群规划为例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但是,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着由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引起的市场和政府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市场和政府本身的功能性缺陷,导致城市群内条块经济突出、区域发展失衡、地方矛盾加剧等问题。管治作为一种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进行权利平衡再分配的制度性理念,成为解决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总结了城市群管治的理论与模式,在进行国内外区域管治模式借鉴的基础上,以绍兴城市群为例,构建适宜我国发展现状的城市群管治框架。
2013 Vol. 28 (2): 61-66 [
摘要
] (
296
) [
HTML
1KB] [
PDF
571KB] (
1327
)
67
殷洁, 罗小龙
尺度重组与地域重构:城市与区域重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理论是当前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全球化时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和治理重构的热点理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对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分析,对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阐明了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研究认为,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是一个一体两面的过程,当资本为了克服危机而在地域组织上进行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时,地域组织(城市和国家)也同时发生了尺度重组,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资本转型的过程。
2013 Vol. 28 (2): 67-73 [
摘要
] (
549
) [
HTML
1KB] [
PDF
592KB] (
2901
)
74
胡燕, 孙羿, 陈振光
中国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
在理解转型中国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时,管治的理念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管治的研究与其他关于政府的研究不同,它强调政府与市民社会以及市场的互动关系,探讨政府角色的定位和市民社会的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综述十余年来内地以及港澳人文地理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适当结合国内其他社会学科的有关研究,回顾管治研究的发展,追踪其前沿,以期对我国管治研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首先回顾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管治研究被引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界以来,其兴起和进展两个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以及存在问题。文章接着围绕尺度的概念,对当下各相关学科在管治领域的研究做了横向比较,指出人文地理学在管治研究中从尺度切入的优势。进一步地,文章介绍了管治研究的一个新探索——协作管治。文章指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区域尺度,地理学界对于"管治"的研究可以继续有所贡献。
2013 Vol. 28 (2): 74-78 [
摘要
] (
304
) [
HTML
1KB] [
PDF
499KB] (
2372
)
区域
91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
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2013 Vol. 28 (2): 91-97 [
摘要
] (
483
) [
HTML
1KB] [
PDF
1182KB] (
1908
)
98
唐常春, 樊杰, 陈东, 胡望舒
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结合部为例
以长株潭结合部暮云镇为例,主要采用2004与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动态变化与多维综合视角,对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特征、机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理论模式。研究表明:①暮云镇土地利用结构由农村型向城镇型快速转变,城镇用地比重年均约增加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教育科研、交通和工业等用地增加显著;②受主体功能定位、过境通道建设、周边城市辐射差异和规划管理制度变迁等因素影响,暮云镇空间格局与扩张模式快速演变,芙蓉大道沿线新增城镇用地占全镇82.78%,北、中、南区域开发强度分别上升20.95%、7.96%和1.58%,城镇用地平均图斑面积增长2.04倍。③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存在诸多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应加强综合路网建设、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集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2013 Vol. 28 (2): 98-103 [
摘要
] (
339
) [
HTML
1KB] [
PDF
682KB] (
1146
)
经济
104
尚海龙, 潘玉君
西安市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评价及动态预测
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2013 Vol. 28 (2): 104-110,90 [
摘要
] (
346
) [
HTML
1KB] [
PDF
738KB] (
1431
)
旅游
111
张玲, 邬永强
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
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论文在界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揭示了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广交会推进广州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经历集聚核形成阶段、点轴集聚阶段和网络集聚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业集聚主要因素存在显著不同。政府行为推动会展旅游产业集聚雏形形成,激增旅游需求、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产业集聚逐渐向点轴集聚发展。在网络集聚阶段,集聚不规模效应以及琶洲展馆的全面启用造成旅游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是以展馆为核心集聚,展馆在城市中空间布局的变化将导致该类集聚空间迁移。
2013 Vol. 28 (2): 111-116,153 [
摘要
] (
333
) [
HTML
1KB] [
PDF
1025KB] (
1568
)
117
郭文, 黄震方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
本文以皮埃尔点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2013 Vol. 28 (2): 117-124 [
摘要
] (
286
) [
HTML
1KB] [
PDF
948KB] (
3479
)
125
韩光明, 黄安民
地方理论在城市休闲中的应用
地方理论认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地方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以休闲为导向发展的城市正是一个这样的充满意义的空间。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以地方理论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城市休闲与地方性、地方意义、地方依恋感的联系,探讨了休闲主体与城市之间的"人与地"关系,提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依恋研究框架,分析了地方观应用于城市休闲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构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观研究概念框架。以期为休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013 Vol. 28 (2): 125-130 [
摘要
] (
309
) [
HTML
1KB] [
PDF
788KB] (
1911
)
131
陈方, 戢晓峰, 魏雪梅
基于TOD策略的旅游新区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以阳宗海风景区为例
公共交通系统是旅游新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交通保障,科学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能够充分满足游客与内部居民的出行需求,并引导旅游新区空间布局的良性发展。为实现旅游新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景点间的和谐互动,分析了旅游新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需求。将TOD理念引入旅游新区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从现状调查、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评价与方案实施等具体层面,设计了基于TOD策略的旅游新区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流程。以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为实例,在区域公共交通现状与公共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目标详细探讨了公交系统的规划模式,并对公交规划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TOD策略的旅游新区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能够支持旅游新区用地布局和旅游业发展,并提高旅游新区公共交通系统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满意度。
2013 Vol. 28 (2): 131-135 [
摘要
] (
753
) [
HTML
1KB] [
PDF
831KB] (
1447
)
136
陈琴, 张述林, 李俊
国内旅游概念规划编制内容的创新研究
旅游概念规划是近年来出现于旅游规划领域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概念规划编制内容的新结构,它由背景环境解析、理念融合创新、旅游开发定位、发展战略确定、关键策略选择五大板块组成,涉及到发展背景认知、区域特征分析、特殊理念识别、特有思想梳理、关键概念提取、主题形象提升、规划目标界定、产品开发定位、发展战略选择、空间构架部署、概念分区支撑、意象设计解码、发展模式生成、旅游策略选择等14方面内容。
2013 Vol. 28 (2): 136-141 [
摘要
] (
275
) [
HTML
1KB] [
PDF
777KB] (
1094
)
142
刘民坤
会展社会影响尺度与独立变量的相关性研究——广交会的实证研究
研究会展社会影响尺度与独立变量的相关性是会展社会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积极的会展社会影响和控制消极影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了11个独立变量与会展社会影响尺度的3个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独立变量对公共因子的影响有限,只有性别、居住地、居住时间、文化程度、收入和在相关行业工作等6个独立变量与会展社会影响感知显著相关。广交会案例表明:第一,性别方面,女性的个人收益感知强于男性。第二,居住地方面,海珠区居民对广交会社会影响的正面感知最弱,负面感知最强;天河区和广州其他区居民对广交会社会影响的正面感知相对较弱,负面感知相对较强;而越秀区的居民对广交会的正面感知最强,负面感知最弱。第三,在广州居住年限越长的居民对广交会社会影响的感知越消极。第四,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对于广交会社会影响的感知越消极;第五,收入方面,居民月均实际收入越高,对个人收益感知越弱;第六,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居民的个人收益感知比不在相关行业内工作的居民感知更强烈。
2013 Vol. 28 (2): 142-147,141 [
摘要
] (
341
) [
HTML
1KB] [
PDF
834KB] (
1249
)
148
董皓
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广口号的语言学构成分析——以省域及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从品牌推广与口号使用角度,按照语言学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和修辞的分析方法,分析了85个省域和城市旅游推广口号的语言学特征,结果显示:①"偶音步+偶音步"的采用率最高,大部分都有平仄搭配变化;②超过半数的旅游口号都含有修饰性状态词汇,含表明资源地位词汇的口号所占比重相对较低;③资源属性型口号占有相对优势,复合型口号比重最低;④名词性短语占绝大多数;⑤大部分口号运用了修辞手法。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口号创意及规范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2013 Vol. 28 (2): 148-153 [
摘要
] (
373
) [
HTML
1KB] [
PDF
648KB] (
1772
)
154
尹新哲, 李菁华, 雷莹
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以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受到诸如景区自然环境特征和组成结构、景区经济环境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人口学特征等诸多指标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景区旅游淡旺季的季节性波动。面对如此广泛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ADIHP),从承载力指标构架、旅游地空间区划、旅游地季节性波动三个方面,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为森林公园景区的优化设计、规划与开发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价值。
2013 Vol. 28 (2): 154-159 [
摘要
] (
337
) [
HTML
1KB] [
PDF
758KB] (
246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