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0年 25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0-04-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李蕾蕾
文化经济地理学进展与“项目网络地理学”的提出
文化经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本文回顾和评论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进展和贡献。从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文化经济研究方面的知识积累来看,拥有独特"空间"视角的地理学,尚有很多议题未予涉足,特别是在中国,地理学家对文化经济的知识建构和政策影响,相对较小。西方地理学界最近出现"文化经济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说法,反映了地理学界对于文化经济的积极参与。为推进和深化"文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学家应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基于"项目"和"项目网络"的独特生产方式,在充分发挥地理学"空间转向"影响力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有望建立新的分支学科"项目网络地理学"。
2010 Vol. 25 (2): 1-7,36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437KB] ( 1538 )
8 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空间的再认识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在全球化、信息化、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等语境下需要重新认识。首先对空间认知转变的背景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重点辨析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对于"空间"的核心论述,把对空间的认知转变归结为4点:(1)从科学的空间到人性的空间;(2)从物质的空间到非物质的空间;(3)单纯的空间到复杂的空间;(4)从"外壳"的空间到空间里面的空间。最后提出对我国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3点启示:(1)注重学科基础概念的重新认识;(2)重视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3)加强跨学科的整合研究。
2010 Vol. 25 (2): 8-12 [摘要] ( 401 ) [HTML 1KB] [ PDF 284KB] ( 2579 )
13 钱紫华, 闫小培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属于西方地理学界对文化产业研究的萌芽阶段,其研究只限于少数实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则是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就业的地域特征、文化产业对区域与城市的作用、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聚体/集群实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管治等七个方面。今后还需展开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就业的微观属性,文化产业发行、消费环节,产业集聚体/集群多类型的实证,文化产业低效/无效管治的实证等方面。
2010 Vol. 25 (2): 13-19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411KB] ( 1372 )
20 沈丽珍, 张敏, 甄峰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观及其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评述信息技术影响下时空观、空间构成、空间形成和信息技术对空间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认为传统的空间概念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发生了改变,空间观由实在论走向关系论,空间尺度无限缩小,空间向着多维度发展。在信息技术影响下,传统空间观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切的变化,空间观的研究正由理论研究向运用与实证研究转化,未来应重点构筑我国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理论体系。
2010 Vol. 25 (2): 20-23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231KB] ( 1185 )
24 乔家君
村域经济研究的国际进展
村域经济是近年来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村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基地。基于对国际文献的相关梳理,对村域经济进行了界定,总结了村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新近研究动向:村域产业经济贡献及其内在运作机理探究,村域经济对外部的不同响应,对村域经济影响的内外不同环境,村域经济的尺度转移,强调村域经济的资源基础,对村域人地系统协调的研究等。基于以上分析,指出村域经济研究尚需加强如下领域:强调村域经济所处的发展环境,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研究,村域经济结构及其动态分化研究,加强村域经济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尺度村域经济模式的总结与比较,地域上加强对中国村域经济的研究等。
2010 Vol. 25 (2): 24-30 [摘要] ( 239 ) [HTML 1KB] [ PDF 448KB] ( 912 )
31 钟士恩, 张捷, 韩国圣, 王岚, 张宏磊
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的基本问题,而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则是旅游流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本文将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梳理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中存在的"区域视角"和"旅游者个体视角"混淆的认知问题、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在区域视角下如何界定的问题、空间模式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二元陷阱"问题、区域间旅游职能分化及其分化程度尚无科学分析的问题等。文末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从理论意义上深化旅游流基本问题的建构。需指出的是,旅游流作为"非工作流"的一种,其"流现象"、"流空间"和"流效应"同样可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流研究"。
2010 Vol. 25 (2): 31-36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386KB] ( 2799 )
社会
37 李晟, 王兴中, 高万辉
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理念的引入,当前社区各类场所的规划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入手,结合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还深入到存在主义"引力区"构成、商娱空间行为场所认知构成、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可获性构成及社区阶层化构成,总结出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四种布局规律。
2010 Vol. 25 (2): 37-42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669KB] ( 970 )
43 艾少伟, 苗长虹
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ANT视角
"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论题,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行动者网络理论用"行动者"(actor)来消除人(human)与非人(non-human)的鸿沟,用"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来解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并以转译(translation)来联接行动者网络,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无缝之网",由此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传统的"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和全球化所促成的"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可以被统一理解为由实践所形成的"行动者网络空间"(space of actor-networks),并日益走向融合,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010 Vol. 25 (2): 43-49 [摘要] ( 479 ) [HTML 1KB] [ PDF 395KB] ( 4189 )
50 杨晓俊, 周源, 杨晓峰
居民消费行为与城市生活空间行为规律研究
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空间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出发点,应用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结合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来探讨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的关系,并总结出相应的居民消费生活空间行为规律。
2010 Vol. 25 (2): 50-53 [摘要] ( 286 ) [HTML 1KB] [ PDF 355KB] ( 1182 )
54 张新红, 苏建宁, 魏书威
兰州城市居民意象空间及其结构研究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兰州城市居民的意象空间进行了调查,从266份认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了兰州城市居民空间认知的基本类型、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研究表明,兰州城市居民空间认知的基本类型不仅包括西方学者提出的序列型与空间型,而且还包括单体型;空间认知的构成要素并没有超出Lynch提出的5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但各要素所占比重要相对均衡一些;就空间认知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中级的连接发展阶段和邻里描绘阶段所占比重高达96.61%,说明居民对兰州城市的空间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最后,根据各种地物和要素出现的频率概括出了兰州城市的意象空间结构,发现它与现实中兰州城市空间格局及其重点十分相似。
2010 Vol. 25 (2): 54-60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622KB] ( 1527 )
61 任超, 陈瑛, 裴艳飞
古城西安住宅消费市场满意度重要性与差异性分析
本文以古城西安为例,在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住宅市场消费满意评价模型,采用消费者指标选择累积统计的方法,构建了重要性与满意差异模型,进行了重要性与满意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评价项目中,住房价格与中观小区空间因素满意评价较低;满意且重要区域主要集中于宏观区域因素;重要不满意区域,价格因素主导突出。
2010 Vol. 25 (2): 61-64 [摘要] ( 303 ) [HTML 1KB] [ PDF 329KB] ( 977 )
65 袁雯, 朱喜钢, 马国强
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南京主城拆迁改造的透视
城市居住空间的地域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化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以城市的拆迁改造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调查获取了南京主城区所有街道近三年的拆迁改造数据,通过ArcGIS、SPSS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近年来南京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模式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南京主城区的居住空间目前已呈现结构多元化的雏形,居住空间结构为"圈层"与"扇形"相混合模式,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
2010 Vol. 25 (2): 65-69 [摘要] ( 317 ) [HTML 1KB] [ PDF 422KB] ( 1880 )
文化
70 苏静, 陆林
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
文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城市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务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文化街区的主要功能,认为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实质是一个不断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态螺旋式发展过程;探讨了城市文化街区的功能演化机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旅游发展、文化发展是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的三大外部影响因素。认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导入文化街区,是引导街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010 Vol. 25 (2): 70-73 [摘要] ( 1139 ) [HTML 1KB] [ PDF 295KB] ( 1749 )
74 李飞, 宋金平
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跨区域大型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了深入剖析大型遗产热的深层原因,笔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后,提出廊道遗产概念。本文在理清廊道遗产两条理论源流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廊道遗产文化价值,解析其政治、经济、教育三种衍生功能,以说明廊道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遗产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廊道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2010 Vol. 25 (2): 74-77,104 [摘要] ( 303 ) [HTML 1KB] [ PDF 325KB] ( 1798 )
78 翟文燕, 张侃侃, 常芳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对于实现城市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有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地理学者创立的地域"景观基因"理念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新方法,本文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第一次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古城西安的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研究表明:1)西安市的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2)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3)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
2010 Vol. 25 (2): 78-80,60 [摘要] ( 407 ) [HTML 1KB] [ PDF 304KB] ( 1686 )
城市
81 张杜鹃, 刘科伟, 陈忠暖, 杨卫丽
基于UGIS的广州城市行政区空间特征分析
以1∶400万珠江三角洲行政地图为研究底图,依据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空间量算理论,运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8.5对行政图作配准处理后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软件arcgis9.0下数字化成图,同时,选取伸延率、形状比、紧凑度、紧凑度指数和标准面积指数五项能够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指标对广州城市行政区空间作了面状目标空间量算。结果表明,该城市内部空间的离散度和破碎度较大,南北方向带状延伸明显,两端的联系不便捷,不利于空间的利用与协调,而且广州城市的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区域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人口密度的分布趋势也揭示出广州城市空间扩展与布局外向性特征日益明显,正依托广深、广珠两条交通线与周边佛山、东莞等城市进行合作以构建新城市区和功能区,"大广州"区域城市逐步形成。
2010 Vol. 25 (2): 81-84 [摘要] ( 200 ) [HTML 1KB] [ PDF 358KB] ( 1016 )
85 徐洁, 华钢, 胡平
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
为了探求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真实关系,本文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将国际旅游收入和城市化率作为旅游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解释性指标,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尝试构建两者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找到最佳的时间滞后期对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差分处理。得出结论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在滞后二期的情况下最为理想。在此基础上,为构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但结果显示,两者不存在显著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即从长期来看,无稳定联系。最后文章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10 Vol. 25 (2): 85-90 [摘要] ( 308 ) [HTML 1KB] [ PDF 463KB] ( 983 )
91 徐秀玉, 陈忠暖, 朱孟珏
广州市中心城区休闲服务设施区位类型特征的研究
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地域,以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作为地域划分标准,引入基尼系数、带间差异系数、带别特化系数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服务设施的区位类型进行划分,区分出城区均匀分布、弱城心均匀分布、城区核心集聚和城区局部集聚四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区位类型,进而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服务设施的分布和微区位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解读。
2010 Vol. 25 (2): 91-94 [摘要] ( 196 ) [HTML 1KB] [ PDF 407KB] ( 873 )
95 杨勇, 任志远, 李开宇
基于GIS的西安市城市扩展与模拟研究
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以2002年ETM影像和2007年TM影像遥感数据为城市扩展动态变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西安市的城市空间扩展进行模拟。研究选取了道路、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人口和GDP等6个因子,建立了西安市城市扩展的逻辑回归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西安市的城市扩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安市的城市扩展,对西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其中对城市扩展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为距道路距离。
2010 Vol. 25 (2): 95-98 [摘要] ( 621 ) [HTML 1KB] [ PDF 345KB] ( 1574 )
区域
99 李平, 佟连军, 邓丽君, 李名升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研究
运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两位数制造业20个行业1993-2007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0余年来环渤海地区2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行业呈集聚加强趋势;制造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省(市)地方专业化产业趋同,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北京、天津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内转移,河北、山东、辽宁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2010 Vol. 25 (2): 99-104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537KB] ( 898 )
105 张仲伍, 杨德刚, 张小雷, 张月芹
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
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城乡协调度进行研究,发现:(1)1980-2006年城乡静态协调度是呈倒"U"型,1980-1985年属于严重不协调型,1995-2002年属于初级和基本协调型,2003-2006年属于严重不协调型;(2)城乡动态协调度在1980-85年属于下降型,1985-1995年属于增加型,1995年后属于下降型。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低、产业重型化、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对乡村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降低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和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四条发展对策。
2010 Vol. 25 (2): 105-109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450KB] ( 1064 )
110 陈文成, 郑伟民
福建省投资环境竞争力空间过程与驱动因素分析
构建福建省地级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GIS环境地级市多边形的主要属性,以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源,建立时态空间数据库。通过"时空同时归一"的指标变换方法定义投资环境相对竞争力,使不同指标"等价"与引入时空统一标准,选择时间序列、截面权变显著的经因子分析确定权矩阵,进行变权法三维评价,利用序列快照模型表达、逼近福建省投资环境竞争力空间过程,通过基于数据的空间过程因子识别技术,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为优化福建省投资环境提供调控依据。
2010 Vol. 25 (2): 110-115 [摘要] ( 299 ) [HTML 1KB] [ PDF 789KB] ( 798 )
116 滕丽, 蔡砥, 吕拉昌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溢出分析
从溢出的角度研究区域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利用协方差统计模型对广东省与其他省区的溢出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在航空距离影响下,广东对所有省区都具有强度不同的正溢出效果,发挥了区域带动作用。在接受溢出方面,除了四川,甘肃,宁夏和黑龙江以外,其它省区对广东的溢出均表现出强度不同的正效应。对比分析广东对外溢出和获得溢出,可以看出经济水平邻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邻近省区均与广东表现出较强的相互正溢出效应。在区域间信息化缺口的影响下,广东与各区域之间溢出强度下降。
2010 Vol. 25 (2): 116-119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336KB] ( 1124 )
经济
120 张云逸, 曾刚
技术权力影响下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以上海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在发展中国家,由跨国公司参与的外生生产型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权力不对称现象。拥有行业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制定权的跨国公司在集群发展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对此现象的研究目前缺少重视。以上海汽车产业集群为例,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技术领先使得跨国整车企业拥有集群内的技术权力,并以此为力量,通过技术锁定、技术标准、技术援助、技术示范等手段直接和间接影响集群成员的行为,进而带动企业空间集聚、内部结网和建立相互学习机制,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态和功能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2010 Vol. 25 (2): 120-124 [摘要] ( 265 ) [HTML 1KB] [ PDF 373KB] ( 738 )
125 沈静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群是当今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政策方向之一。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中行为动机和特征,其次案例分析内生型的花都区狮岭镇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和外生型的东莞市石龙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然后对比发现两种类型产业集群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方式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征相协调,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重点领域,以期为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010 Vol. 25 (2): 125-129 [摘要] ( 228 ) [HTML 1KB] [ PDF 332KB] ( 1182 )
130 申屠晓娟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与对外贸易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知识产权既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识产权保护更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含量亟待提高,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均有体现,区域性不均衡特点也十分明显。要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就要结合各区域对外贸易的特点,强化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战略性创造、运用和保护,推动区域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010 Vol. 25 (2): 130-133 [摘要] ( 246 ) [HTML 1KB] [ PDF 364KB] ( 801 )
乡村
134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新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及动力机制研究
近年来,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在分析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和2002年以来墨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宏观层面上,农村基本经济指标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密切;微观层面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按强弱依次为家庭人口数、是否为低收入户、在读学生数、户均可耕地面积等。最后得出结论,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村内部,来自城镇的拉力作用不明显,而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较大。
2010 Vol. 25 (2): 134-139 [摘要] ( 286 ) [HTML 1KB] [ PDF 491KB] ( 1483 )
政治
140 陆俊元
中国安全环境结构:一个地缘政治分析框架
本文从地缘政治角度,在分析我国安全利益的空间形态、与外界的地缘安全连接基础上,综合考虑外部国际政治行为体力量、性质、距离等因素,剖析了我国安全环境结构的多个层次,为人们观察和认识我国的安全环境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一个框架。
2010 Vol. 25 (2): 140-143 [摘要] ( 324 ) [HTML 1KB] [ PDF 228KB] ( 2393 )
旅游
144 王岚, 张捷, 曹靖, 乌铁红, 蔡永寿, 杨青霞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可进入性评价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在Likert量表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旅游地游客可进入性的量化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为案例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景区内部交通及信息条件、硬件设施及服务环境、文化环境、舒适性及卫生状况是游客对九寨沟可进入性感知的主要内容;②景区内部交通、医疗条件、治安及人身安全是游客预期中影响景区可进入性的强障碍因子;③游客对景区可进入性整体达满意水平;④游客对景区可进入性感知的评价在游后整体高于游前,九寨沟游客可进入性尚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景区应有针对性的展开旅游营销以增强其竞争力。
2010 Vol. 25 (2): 144-148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399KB] ( 1992 )
149 曹芳东, 吴江
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业制度系统构建与管理创新研究——以河南省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大整合制为例
本文运用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揭示了旅游业制度系统存在的制度内容分形、结构分形、环境分形、运行分形、功能分形及实施机制分形等特征,并以河南省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给予具体分析,具体内容从四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旅游业制度改革与管理创新的新思路与方法。
2010 Vol. 25 (2): 149-153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288KB] ( 743 )
154 单纬东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联盟与网络构建——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
本文根据战略联盟和战略网络理论,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联盟与网络构建。文章认为连南县旅游发展战略联盟应考虑旅游的前竞争联盟、后竞争联盟和竞争性联盟,在此基础上,构建连南县的旅游战略网络。
2010 Vol. 25 (2): 154-157 [摘要] ( 295 ) [HTML 1KB] [ PDF 281KB] ( 887 )
158 刁宗广, 张涛
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国内旅游一直是中国旅游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拉动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国内旅游消费意义重大。本文依据2001-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的路径:提高城乡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合理制定景区门票价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消费引导。
2010 Vol. 25 (2): 158-160,143 [摘要] ( 313 ) [HTML 1KB] [ PDF 362KB] ( 1230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