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0年 25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0-10-15
城市
文化
书评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热点瞭望
进展与动态
文化
1
周尚意, 吴莉萍, 苑伟超
景观表征权力与地方文化演替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为例
城市内部各个地方的景观是其文化的可视载体,由于它们具有空间的相对固定性,因此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地方文化的主要观察对象。本文采纳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即关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的意义及其变化,并力图挖掘影响这些变化的动力,进而揭示影响地方文化演变的动力。文化景观具有传播文化符号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文本"。在商业区改建过程中,设计建造者借助这些文本,再度表达出其背后的意义,这种再度表达的过程就是传播学中的表征,也称为再现。本研究通过景观调查方法以及访谈方法,分析了该传统商业区景观在改造前后文化表征的变化,以及表征权力的变化。本文结论有三方面:①该商业区改造后新的景观表征多以北京文化符号替代了老商业区的文化符号。②这种替代的负面结果是不利于加强老商业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同时削弱了城市内部文化的多元性。③政府协同规划师在景观表征上具有绝对的权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文化的"原真性"。因此本文建议在老城区改造中,尽力挖掘地方独特文化,给予当地人更多的文化表征权力。
2010 Vol. 25 (5): 1-5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469KB] (
2659
)
进展与动态
6
塔娜, 柴彦威
过滤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变化研究
过滤是以高收入居民向外迁移为导向的一系列居住迁移和住房周转过程。居民是决定邻里地位的重要因素,是过滤过程的主体。邻里变化是过滤的结果,反映了居民属性的改变。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在北京市海淀区燕东园社区的实地观察和访谈,从过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单位社区变化。研究发现,在单位制时期,过滤仅存在于单位内部,并受到单位的控制和影响。在转型期,西方意义上的过滤现象在中国城市中已经出现,过滤体现了家庭需求与可支付住房之间的匹配过程,但是,因单位而导致的过滤及其社区变化具有复杂性特征,对于区位较好的单位社区,搬入搬出的居民虽然处于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但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收入,社区整体上表现出多方向过滤的特征。过滤的多方向性是分析单位社区变化和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
2010 Vol. 25 (5): 6-10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348KB] (
1232
)
11
鲍伶俐, 桂徽
批判实在论视域的新经济地理学——对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的超越
新经济地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荷兰经济哲学家证明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哲学兼容,地理学家塞耶依据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再批判。以上述争议为基础,本文对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范畴提出质疑,认为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偏离了其哲学先驱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以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依据,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生成机制角度揭示了真实的聚集规律,体现出批判实在论特征。
2010 Vol. 25 (5): 11-15,52 [
摘要
] (
305
) [
HTML
1KB] [
PDF
407KB] (
1141
)
16
徐海英
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全球化概念与研究进展
在全球化主题的研究上当代人文地理学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人文地理学具有跨学科和追求时尚的学科特点,受多种理论和方法论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庞杂的全球化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地理学家而言,把握地理学的全球化观点,正确理解相关的名词和全球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演化及其全球化的研究主题;二是全球化概念及空间辩论的演化;三是通过全球化历史演化框架,了解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空间结构的地理学观点的演化。
2010 Vol. 25 (5): 16-21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333KB] (
2005
)
热点瞭望
22
明庆忠, 陈英, 李庆雷
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
在旅游业中发展低碳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其本质是一致的,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和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低碳旅游"的核心是通过在旅游业内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是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需要因势利导地利用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延伸生产者责任、环境伦理导向、应用科学技术等的策略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2010 Vol. 25 (5): 22-26,127 [
摘要
] (
332
) [
HTML
1KB] [
PDF
416KB] (
2436
)
27
谢园方, 赵媛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低碳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以宏观定性分析为主,而国外则利用问卷调查、构建模型等方法多方面收集信息和数据,侧重于定量分析。通过对低碳旅游研究进程、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总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低碳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0 Vol. 25 (5): 27-31 [
摘要
] (
295
) [
HTML
1KB] [
PDF
375KB] (
2737
)
32
蔡萌, 汪宇明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
转型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新长征。随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契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中国旅游城市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创新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导则、营造城市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发展城市低碳旅游设施、培育城市畅爽旅游体验环境、倡导城市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近期实现旅游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关注的五个基本层面。为此,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
2010 Vol. 25 (5): 32-35,74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425KB] (
1488
)
社会
36
钟杨燕, 周素红
转型背景下原单位职工迁居行为特征与机制——以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为例
本文研究原居住在江南中街单位职工的迁居行为,浅析其形成迁居意向的过程和择居特征。结果表明:单位职工的迁居比例超过60%,且迁居空间模式以近距离的近域迁移为主,近岗迁移和郊区迁移为辅,迁居方向联系较弱。分析其原因: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发展是促成单位职工迁居的基本前提,迁居户的经济能力是根本的决定依据,决定了迁出地和迁居形式。本文调查对象-单位职工具有一定的职业及收入共性,因此他们在迁居时所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了居住惯性,家庭生命周期、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及作为单位职工特定的社会因素等。
2010 Vol. 25 (5): 36-40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518KB] (
884
)
城市
41
陈浩, 张京祥, 吴启焰, 宋伟轩
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
本文将大事件作为一种植入城市进程中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分析了大事件空间效应的形成机制,认为"大型投资"与"社会动员"是嵌入城市社会空间统一体并推动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进而以昆明市为例,界定了昆明世博会的空间影响期,研究了影响期内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世博会的植入是上述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从空间投资、社会动员与社会植入的角度建立了昆明世博会与城市空间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2010 Vol. 25 (5): 41-46 [
摘要
] (
316
) [
HTML
1KB] [
PDF
795KB] (
1287
)
47
郭荣朝, 苗长虹
基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阐述了产业簇群理论、层域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据。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簇群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构建了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作者提出了思想观念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培育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等。
2010 Vol. 25 (5): 47-52 [
摘要
] (
308
) [
HTML
1KB] [
PDF
1018KB] (
1876
)
53
陈凤桂, 张虹鸥, 吴旗韬, 陈伟莲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单以非农人口比重这一标准衡量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因此,如何理性评价当前的城镇化状态值得思考。城镇化包含人口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的过程,同样也包括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在归纳总结城镇化的深层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态。通过时间序列演算,发现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02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具有水平总体偏低、阶段差距大、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
2010 Vol. 25 (5): 53-58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1056KB] (
2542
)
59
姚康, 杨永春
兰州城区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08年企业的相关数据,以兰州城区行政区划中街道为空间单元,通过对兰州市制造业企业的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的分析,探寻该市内部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规律,并从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入手,分析现有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无论从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来看,兰州城区制造业企业空间结构由内到外都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历史因素、土地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集聚效应、开发区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010 Vol. 25 (5): 59-64,102 [
摘要
] (
273
) [
HTML
1KB] [
PDF
1155KB] (
1473
)
65
朱顺娟, 郑伯红
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网络化是城乡之间多种物质的动态流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本文根据城市流强度值确定长株潭城市群三级网络节点,构建城市网络联系模型来确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从而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研究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处于单核心集聚的城市群演化初级阶段的特征,与发展成为功能互补、水平联系和交互增长的网络城市差距很大,必须通过调整网络各节点产业结构、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发展信息网络化、建立政府合作新机制等措施增强城市网络联系,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化发展。
2010 Vol. 25 (5): 65-68,31 [
摘要
] (
264
) [
HTML
1KB] [
PDF
570KB] (
1023
)
69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运用GIS相关软件,通过计算南通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中心城市吸引力以及城镇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网络分枝维数,探讨了南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形、城镇体系空间关联性分形以及南通城镇交通网络分形特征,从描述城镇等级体系、城镇交通网络分布入手,通过对南通城镇具体区域指标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分形理论中的二城市指数、三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为定量依据,将分形理论引入城镇体系研究的实践中,结果表明: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分形特征,从而有效验证了分形特征不仅存在于大城市空间结构,中等城市的城镇体系依然存在,进而为指导南通城镇体系空间上合理布局提供定量依据与决策参考,并据此提出了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2010 Vol. 25 (5): 69-74 [
摘要
] (
281
) [
HTML
1KB] [
PDF
623KB] (
1433
)
75
林涛
郊区新城发展与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松江案例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突破既有城市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束缚,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就业、交通、环境等压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上海自早期的卫星城建设开始,到近期的"一城九镇",再到最近的"1966"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框架,一直试图通过郊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来疏解中心城区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最近10年,松江作为上海大都市郊区重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突破上海中心城区"一核独强"的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新城建设中颇具典型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松江新城"次核"发育、松江新城的城市功能演化、松江新城人居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的剖析,探讨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关系,以在宏观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上海或国内其他大都市区郊区其他新城的建设和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有所裨益。
2010 Vol. 25 (5): 75-80,159 [
摘要
] (
252
) [
HTML
1KB] [
PDF
868KB] (
4340
)
81
孟庆洁, 贾铁飞, 郭永昌
侵入与接替: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街道居住空间的演变
多重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正在重构。居住分异是研究社会空间分化的重要维度。以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街道为例,说明城市向郊区的侵入与接替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就业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使郊区居住分异由一元同质性社会空间向非均衡多元异质性社会空间转变。演变中凸显了就业市场需求与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萎缩、空间隔离和农民的社会垂直流动少等问题,建立贫困群体的城市规划、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受益范畴,多渠道加强就业信息建设、增强就业培训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10 Vol. 25 (5): 81-85 [
摘要
] (
226
) [
HTML
1KB] [
PDF
550KB] (
2603
)
区域
86
车冰清, 朱传耿, 杜艳, 沈正平
淮海经济区城市空间影响范围与城市经济区划分
运用因子分析法求取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指数及等级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和等级划分,选取4个一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然后运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的空间影响距离。再根据空间影响距离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区域特征、发展潜力、现有经济规划、历史习惯和人文特征,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形成和划分的目的是指明各城市在整个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2010 Vol. 25 (5): 86-91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821KB] (
1415
)
92
郑文升, 王晓芳, 丁四保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研究
我国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是建设新兴的蒙东资源基地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通过在蒙东地区及东北三省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两大区域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分别从上级政府强势干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中央、地方、企业联动、企业自发参与这四种模式来认识这些案例所反映的区域合作特征、效应与问题。为深入推进蒙东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政府干预应着重协调区域合作的地区格局,促进企业的多元参与,建设跨地区运输通道与生态工程,推进地方政府间的配合与协调。
2010 Vol. 25 (5): 92-96 [
摘要
] (
295
) [
HTML
1KB] [
PDF
612KB] (
1733
)
97
彭颖, 陆玉麒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借助ARCGIS软件中ESDA分析模块和统计功能,并与传统统计方法加权变异系数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GDP为测度指标,初步探索了1999-2008年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能力和经济密度的空间特征三者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形成以成都市区和重庆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这种格局在不断的强化;高速公路发展轴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广大地区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现发展阶段,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010 Vol. 25 (5): 97-102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745KB] (
2341
)
103
谢静, 张阳生, 雷昉, 黄卓
经济转型期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结合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1998-2007年度的数据,运用主成分析、相关性、回归模型、弹性分析等方法,对经济转型期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发现,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关度较高,两者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可表示为Logistic曲线函数,交通发展指数对经济发展指数的平均弹性系数大体在0.42-0.58之间波动。在综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来较为落后地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会逐步趋向协调;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但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小。最后,建议在当前阶段,为实现陕北经济的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应建设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0 Vol. 25 (5): 103-107 [
摘要
] (
277
) [
HTML
1KB] [
PDF
763KB] (
1032
)
政治
108
胡瑞华
试析冷战后美俄地缘政治空间竞争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间以主权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竞争一直在进行着。美俄间的地缘政治空间之争主要表现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和在独联体地区的渗透。而俄罗斯为了防止其在欧亚大陆战略生存空间被挤压和近邻地区被分化,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对、抵制措施,以防地缘政治空间被进一步削弱并力图为俄罗斯未来重新崛起保留一定的地缘政治空间。作为战略博弈优势方的美国的地缘政治政策主导着美俄关系演进的进程和张力。
2010 Vol. 25 (5): 108-111 [
摘要
] (
229
) [
HTML
1KB] [
PDF
236KB] (
1557
)
旅游
112
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李君轶, 杨敏
基于“推-拉”理论的美国旅游者旅华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一种基础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游客流动。本文从推-拉理论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美国来华旅游者的流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明确了美国来华旅游者推力维度和拉力维度的各个因子;(2)检测了推拉维度的各因子受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3)测度了推拉维度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针对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进行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拓展了对影响旅游流流动各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的范畴。
2010 Vol. 25 (5): 112-117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501KB] (
3105
)
118
刘晴, 杨新军, 王蕾, 刘洋
西安大唐芙蓉园国内游憩利用价值评估
近年来,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是对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西安大唐芙蓉园是以唐文化著称的主题公园,本文选用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旅行费用法(MZTC)对其国内游憩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由评估结果可知,大唐芙蓉园的旅游资源具有相当大的游憩开发潜力,为国内TCM今后的研究提供案例和借鉴。另外,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旅行费用法(MZTC)在此处应用相对合理,对于与大唐芙蓉园所处区位类似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或旅游地也可应用此方法进行评估。
2010 Vol. 25 (5): 118-123 [
摘要
] (
278
) [
HTML
1KB] [
PDF
409KB] (
1388
)
124
陈岗, 黄震方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基于旅游景观意义的博弈,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而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现象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基于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2010 Vol. 25 (5): 124-127 [
摘要
] (
294
) [
HTML
1KB] [
PDF
428KB] (
1797
)
128
王晓华, 白凯, 马耀峰, 李天顺
试论灾害旅游的伦理均衡
灾害旅游作为汶川灾后重建的一种发展思路而受到关注,而这必然会涉及伦理问题。本文基于伦理学视角,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作为灾害旅游中矛盾双方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冲突及伦理问题,即各自在道德和利益两方面的矛盾。通过伦理视角来审视灾害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创新性。本文认为,在灾害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旅游者与旅游地,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均衡关系;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用外在的力量来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并通过教育,以加强自律的方式引导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
2010 Vol. 25 (5): 128-131,10 [
摘要
] (
333
) [
HTML
1KB] [
PDF
482KB] (
1177
)
132
周慧玲, 许春晓, 唐前松
“认知差距”、“情感”与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以都江堰为例
根据"场所依恋"的概念,对"认知差距"、"情感"与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关系作定量分析可知,游客对都江堰的"场所依恋"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需进一步提升且空间较大,"认知差距"对"场所依恋"有反向影响,"情感"对"场所依恋"有正向影响,且正向影响要大于反向影响,都江堰应加强管理、注重景区文化展示,重视游客在都江堰旅游时的"愉快"体验,促使旅游者正面情绪的产生,才能更有利于旅游者对该地产生"场所依恋"。
2010 Vol. 25 (5): 132-136 [
摘要
] (
380
) [
HTML
1KB] [
PDF
498KB] (
2412
)
137
吴国清
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
大型节事(Mega-event)既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项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也是一个重大的空间事件。事实上,社会经济实践往往最终都会通过空间事件而得以实现。基于对大型节事、城市旅游空间等概念的认知及节事活动相关"旅游角色"的诠释("触发器"→"指示器"→"调节器"),从时间上的"峰聚"现象、选址上的"裂变"效应及运作上的"网络"互动等影响视角,探究了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实证案例,重点讨论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旅游空间的互动发展(形成上海都市旅游新增长极,提升黄浦江旅游发展轴功能,重构上海城市旅游空间核心轮廓)。
2010 Vol. 25 (5): 137-141 [
摘要
] (
301
) [
HTML
1KB] [
PDF
552KB] (
2789
)
142
李德山, 韩春鲜, 杨玲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综述及中外研究比较
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影响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是当前主要研究范式。本文对1995-2008年之间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统计,从文献数量变化、研究指标、研究地、研究方法、作者分布等进行中外对比分析。分析旅游影响研究在指标选取、研究方法和研究地域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及国内和国外研究的特征,以分析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中外差异特征,并基于分析的结果,对国内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2010 Vol. 25 (5): 142-147 [
摘要
] (
294
) [
HTML
1KB] [
PDF
637KB] (
2366
)
148
戴光全, 陈欣
广州上下九的视觉表征分析——以互联网营销图片为例
广州旧城改造中,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现象经常出现,广州西关上下九路就是其中之一。研究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上下九的旅游营销图片,对它们进行内容分析,解析图像中具体的构图元素和修辞手法,探究图像所隐喻的城市管理者(政府部门)、旅游开发商对上下九这一旅游地的认知,以及资源利用的主张,由此剖析该地存在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的深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关于上下九的旅游营销图片存在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摄影范式,赋予各种视觉"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最终表达了上下九"繁华"、"热闹"、"大众化"的"平民"商业街形象。当那些被这种作品风格吸引的游客大量涌入时,很难期望他们能够自觉意识到上下九传统物质空间的价值和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就这样,旅游营销图像进入了上下九旧城改造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在西关文化的保护中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本案例也表明,地方是表征的结果,被如何表征则受控于人类社会的选择。
2010 Vol. 25 (5): 148-153,91 [
摘要
] (
292
) [
HTML
1KB] [
PDF
883KB] (
1591
)
154
郑辽吉, 刘惠清
水体游憩环境的体验感知测评——以丹东为例
水体游憩环境是一种服务于人们游憩活动,融环境、经济、社会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体验景观网络。以辽宁丹东的青山沟镇、大梨树村、大孤山镇(大鹿岛)及长甸镇(河口岛)等四个村镇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了水体生态体验景观网络中活动、背景、体验及利益等行动体属性之间的结构关系,为水体游憩环境规划管理模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在模型验证过程中,运用SPSS11.0及AMOS6.0软件测试水体景观网络行动体的结构关系模型及相互作用路径系数;拟合度检验表明,该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010 Vol. 25 (5): 154-159 [
摘要
] (
301
) [
HTML
1KB] [
PDF
1106KB] (
1190
)
书评
160
李九全
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学又一部力著问世——《中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测度及补偿》书评
西安交通大学李国平教授的《中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测度及补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是我国能源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这是李国平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共12章,约30万字。该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了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外部成本测度方法做出改进,测度了中国及陕西省1981-2000年和1990-2007年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折耗,分别利用假设市场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和直接市场法(Market Valuation Method,MVM)对陕北地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和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外部成本进行了测算,运用效益转移法分别评估了煤炭开发、石油开发中环境价值损失以及资源开发环境价值损失的跨区域影响,对非再生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的使用者成本损失与价值补偿进行了科学核算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使用者成本内部化和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模式以及在使用者成本内部化和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这些内容都是至今我国其他相关成果没有涉及的资源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可喜的是,李国平教授没有回避困难,从问题出发,拓展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使用客观数据说话,对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及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专家学者、相关政策制定者和读者奉献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观点。
2010 Vol. 25 (5): 160-160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102KB] (
887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