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5年 20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5-06-15

城市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经济
1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2005 Vol. 20 (3): 1-5 [摘要] ( 246 ) [HTML 1KB] [ PDF 1168KB] ( 1042 )
6 吴玉鸣, 李建霞, 徐建华
迟发展效应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介绍了迟发展效应的概念,论述了其负面效应与正面效应——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内涵及相互转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否崛起,能否赶上并超过先发地区的关键,是看其能否将经济发展理论及建设经验与当地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选择区域开发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切入路径和突破点,适时地采取一些积极应对策略措施,挖掘、激活后发劣势中的正面效应,强化其相对优势成分,抑制其负面影响,顺利地跨越"瓶颈",创造性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成功地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
2005 Vol. 20 (3): 6-11 [摘要] ( 371 ) [HTML 1KB] [ PDF 1485KB] ( 3901 )
12 钟韵, 闫小培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
生产性服务业是目前西方大部分服务业体系中对国民经济作用最显著的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加。总括而言,西方地理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对地区其他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城市等级序列重构的作用。其中,主要是从产业的内在功能和布局两个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2005 Vol. 20 (3): 12-17,5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1432KB] ( 1059 )
18 张占仓, 蔡建霞
关于当前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土地管理的哲学思想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管理并重,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进步,从生存性管理进入生存性管理和发展性管理并重阶段。全国土地管理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公开公平公正问题、牢固树立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思想和加快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进程等,城市(镇)土地规范经营成为热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日益迫切。
2005 Vol. 20 (3): 18-20 [摘要] ( 233 ) [HTML 1KB] [ PDF 724KB] ( 786 )
21 葛莹, 姚士谋, 蒲英霞, 贾凌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
集聚经济的类型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度量指标是基尼系数、Ellison-Glaeser指数等,但这类指标却没有考虑相邻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影响。据此,本文提出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衡量区域的集聚经济水平,并且利用2002年江苏省县级工业数据,实证分析和探讨江苏省城市化和地方化集聚经济的地理格局。
2005 Vol. 20 (3): 21-25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1249KB] ( 3099 )
26 王非, 胡信步
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本文在回顾供应链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对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再认识。进而对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规划、战略伙伴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绩效评估的发展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结合供应链所处的现代环境,提出绿色供应链、信息供应链与敏捷供应链三个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方向。
2005 Vol. 20 (3): 26-30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1215KB] ( 5193 )
31 彭晖, 李明轩
中美网络银行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中国和美国在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环境、银行的竞争环境、网络银行系统和网络银行潜在用户这四个主要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中美比较研究,我们得到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结论。针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
2005 Vol. 20 (3): 31-34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1059KB] ( 912 )
35 张金梅
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规律及调整对策
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借鉴西方消费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视角分析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探究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对策,以期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5 Vol. 20 (3): 35-38 [摘要] ( 264 ) [HTML 1KB] [ PDF 1064KB] ( 3896 )
城市
39 张京祥
规划决策民主化:基于城市管治的透视
管治是探索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元力量协调整合的理念与过程。在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引入、借鉴管治的思维,对促进城市规划健康发展与决策民主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管治的背景、内涵,从管治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特定发展环境中的城市规划民主决策问题,并辨证地评析了管治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正在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管理的要求,使得管治进入中国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随后文章分别从城市规划存在的整体性体制缺陷、政府的企业化导向、薄弱的公民社会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在中国开展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发展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只能是有限目标、有限进度的。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是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制相匹配的一个环节,它的建设与完善取决于整体的社会管治水平。
2005 Vol. 20 (3): 39-43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1293KB] ( 1087 )
44 李娜, 于涛方
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
本文对国内外"竞争力"辨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其结论是:城市竞争力是指一定竞争环境中,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创造价值或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城市竞争力概念和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环境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城市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方法:区域经济学方法、基准法和SWOT方法。最后总结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2005 Vol. 20 (3): 44-48 [摘要] ( 168 ) [HTML 1KB] [ PDF 1347KB] ( 2298 )
49 李平华, 陆玉麒, 于波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研究
本文计算评价了江苏省地区级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并利用重力模型划分主要中心城市腹地范围,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函数的变化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江苏省中心城市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存在南北差异。
2005 Vol. 20 (3): 49-53 [摘要] ( 342 ) [HTML 1KB] [ PDF 1161KB] ( 957 )
54 钱紫华, 陈晓键
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
城市边缘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地域之间受城市辐射深刻影响的过渡地带。文章采用"断裂点"法的基本原理和Matlab软件编制程序识别图像来运算城市边缘区范围,将西安城市边缘区的扩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扩展情况,以及各个阶段的扩展模式,最后对西安2020年城市边缘区范围进行了展望。
2005 Vol. 20 (3): 54-58 [摘要] ( 205 ) [HTML 1KB] [ PDF 981KB] ( 1723 )
59 殷洁, 张京祥, 罗小龙
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
19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国家发生了重大制度转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型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投影,对其理解也必然要从制度转型的深刻层面去加以认识。文章系统回顾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的城市形态研究、实证主义方法、政治经济学分析等过程,揭示出其基本走向是转向对深层制度性因素的关注。继而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制度转型的三个根本方面,并概要性地阐释了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后列举了相应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和基本方向。
2005 Vol. 20 (3): 59-62 [摘要] ( 204 ) [HTML 1KB] [ PDF 946KB] ( 2171 )
63 杜宏茹, 张小雷, 李春华
新时期新疆边境城镇体系构建和口岸小城镇发展
新疆所处区位条件决定了边境的稳定与发展在整个区域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把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边境城镇体系的构建来密切边境城镇与腹地的联系具有积极作用。边境城镇体系通过交通轴线的连接,对不同层次、不同职能分工的核心、节点、边境城市和口岸小城镇进行空间纵深配置,从而发挥对外开放的城镇整体优势。口岸型小城镇是边境城镇体系的前沿,最具特色。在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口岸可考虑直接设立建制镇。在一些自身设镇条件不足的口岸,可考虑与地方、兵团联合设镇,协调管理。
2005 Vol. 20 (3): 63-66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1039KB] ( 1208 )
67 陈兴鹏, 庞丽, 张艳秋
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甘肃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以14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甘肃省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以甘肃省内7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分布的总体均衡性适中;以中部城镇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并据此提出了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2005 Vol. 20 (3): 67-71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994KB] ( 926 )
72 张桂花, 尹怀庭, 姚春丽
居民参与下的“城中村”改造刍议——以西安市为例
通过对西安市"城中村"常住居民问卷调查的资料对城中村常住居民的基本情况及改建意识作一了解,在居民意识参与的基础上得出了"城中村"的改造阻力,继而本文指出"城中村"改造的实质,最后提出改造的措施。
2005 Vol. 20 (3): 72-75 [摘要] ( 342 ) [HTML 1KB] [ PDF 1065KB] ( 920 )
76 郑文武, 魏清泉
从一次道路规划听证会看城市规划不可诉及其意义
从深圳市举行的一次城市道路规划听证会,引发出对城市规划诉讼特性的思索。通过将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属性与法理结合起来分析,认为城市规划成果以及城市规划制定有着不可诉的特性。依照我国目前的国情,应提倡城市规划不可诉,这将有助于促进城市规划的立法创新和公众参与。
2005 Vol. 20 (3): 76-78 [摘要] ( 389 ) [HTML 1KB] [ PDF 704KB] ( 1246 )
旅游
79 刘佳, 张捷, 顾朝林
旅游规划中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研究——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例
随着视野、目标的变化,区域旅游规划迈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应以空间竞争研究为导向确定合作区域的范围,而最终目的是以建立在良好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区域的适宜合作提高其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竞争能力。在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江南六大古镇,其空间认知的相似性和目标市场的趋同性,使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危机,却同时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契机;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空间结构完善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2005 Vol. 20 (3): 79-83 [摘要] ( 234 ) [HTML 1KB] [ PDF 1271KB] ( 2493 )
84 李德明, 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促进两者互动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提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相应的主要对策。
2005 Vol. 20 (3): 84-87 [摘要] ( 211 ) [HTML 1KB] [ PDF 778KB] ( 1630 )
88 齐德利, 李加林, 葛云健, 于蓉, 张忍顺
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探讨——以江苏沿海为例
文章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从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分析切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建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体系和评价指标。以江苏沿海为例,从哲学、认知论的层面上,分析了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的旅游(审美)、生态(伦理)、经济(功利)价值,从景观生态学、旅游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符号学等交叉学科出发探讨了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尺度和过程,最后举例适合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梳理了评价的主要理论问题。
2005 Vol. 20 (3): 88-93 [摘要] ( 235 ) [HTML 1KB] [ PDF 1484KB] ( 924 )
94 张春丽, 刘继生
长春市城市游憩系统研究
休闲游憩作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社会行为,以人为本是构建城市游憩系统的总原则,本文认为只有基于游憩者的游憩需求并以游憩者满意度为出发点,才能达到游憩场地、游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和游憩者游憩偏好的最大满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其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长春市游憩者行为的时空规律和活动频律,分析目前长春市游憩设施使用状况,确定游憩设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对其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2005 Vol. 20 (3): 94-98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1235KB] ( 903 )
99 刘笑明, 李同升, 杨新军
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分区研究
本文首先根据观光农业的布局要求,并通过专家咨询,选取了15个不同的指标建立起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的指标体系;其次,在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200个乡镇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这6种类型乡镇发展观光农业的适宜性及适宜发展的项目类型各不相同。最后,根据有关区划原则,在分区聚类结果之上,在空间上将西安市观光农业划分为"四带两区",并指出了各自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类型。
2005 Vol. 20 (3): 99-102,34 [摘要] ( 401 ) [HTML 1KB] [ PDF 1078KB] ( 1039 )
103 张宏, 杨新军, 李邵刚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启示——兼论太白山大湾村实例
本文简要介绍了社区共管概念的内涵、由来及实施步骤,并以太白山大湾村为例进行研究,认为社区共管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我国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社区共管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005 Vol. 20 (3): 103-106,66 [摘要] ( 393 ) [HTML 1KB] [ PDF 1349KB] ( 1523 )
交通
107 毛蒋兴, 闫小培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模式互动机制的大城市可持续交通模式选择——以广州为例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模式间客观存在互动机制,土地利用模式是交通模式形成的基础,交通模式的选择将会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因此土地利用模式特征是影响城市可持续交通模式选择的至关因素。本文在全面分析广州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汽车产业政策、能源及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广州可持续交通模式: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自行车适度发展,交通方式合理分工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绿色交通模式。
2005 Vol. 20 (3): 107-111,116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1232KB] ( 3339 )
112 王锡福, 徐建刚, 李杨帆
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潜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分异研究
选取南京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状态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背景和特点,通过GIS和RS技术,建立南京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交通等综合数据库,运用"廊道效应"方法,研究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分异情况,探讨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居住用地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从轨道交通线中心圈层向外逐步递减;而公共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则表现不明显。基于以上结果,从空间角度研究轨道交通线路与沿线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提出有利于南京轨道交通建设与高强度土地开发相结合的联合开发模式。
2005 Vol. 20 (3): 112-116 [摘要] ( 211 ) [HTML 1KB] [ PDF 566KB] ( 1027 )
社会
117 魏华, 朱喜钢, 周强
沟通空间变革与人本的邻里场所体系架构——西方绅士化对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启示
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的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的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的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的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的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2005 Vol. 20 (3): 117-121 [摘要] ( 286 ) [HTML 1KB] [ PDF 1136KB] ( 3260 )
区域
122 王凯
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调控机制探讨
区域经济合作以其非凡的绩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往往成为旅游产业的密集地带。文章在分析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空间矛盾的现实特征以及对区域空间矛盾进行调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经济空间矛盾调控的相应切入点,其中主要包括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产品,共铸品牌形象、联手开拓市场,协调旅游规划、优化空间结构以及健全协调机制、调节利益冲突等。
2005 Vol. 20 (3): 122-125 [摘要] ( 218 ) [HTML 1KB] [ PDF 1021KB] ( 805 )
126 张可远, 沈正平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北县域为例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其境内客观上存在着南高、北低的经济梯度差距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板块。本文在对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成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苏北振兴的若干对策;同时,通过该案例研究,从理论与战略层面上探讨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005 Vol. 20 (3): 126-128,58 [摘要] ( 266 ) [HTML 1KB] [ PDF 912KB] ( 97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