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6年 21卷 3期
刊出日期 2006-06-15

城市
文化
人口
交通
经济
人地关系
旅游
区域
其他
人口
城市
1 刘晓丽, 王发曾
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镇规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用1985年与2003年的人口规模数据,分别对该区进行城镇规模级别结构演变分析、位序-规模分布分析以及规模结构演变数量分析,初步探讨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状况和演变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006 Vol. 21 (3): 1-4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235KB] ( 1505 )
5 寇晓东, 薛惠锋, 任军号
城市发展研究的整体主义初探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要求必须立足整体主义开展城市发展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城市系统工程的命题,其本质是一种城市发展研究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城市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包括:时空观作为研究理念,城市与发展作为研究主题,城市系统、城市逻辑与城市制度作为研究维度,以及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战略和发展调控作为研究问题。针对城市系统工程的三种研究维度,给出了对应的研究方法体系。
2006 Vol. 21 (3): 5-9 [摘要] ( 269 ) [HTML 1KB] [ PDF 267KB] ( 913 )
10 陶伟, 黄荣庆
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是和社会、政治、经济、城市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系统,它的空间位置、外在表现形态、功能与组织形式都在动态地演变着。通过对广州历史上游憩商业区的形成、空间结构的变迁以及影响其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一般性规律。
2006 Vol. 21 (3): 10-13 [摘要] ( 229 ) [HTML 1KB] [ PDF 197KB] ( 1203 )
14 杨瑞卿, 薛建辉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徐州市为例,选用美国的"快鸟"(Quick Bird-2)卫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建立徐州市城市绿地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通度等景观生态指标对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建成区城市绿地存在着景观结构不合理、破碎度高、景观类型分布不平衡、斑块连通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徐州市绿地景观建设对策。
2006 Vol. 21 (3): 14-18 [摘要] ( 243 ) [HTML 1KB] [ PDF 268KB] ( 4758 )
19 申玉铭, 张云
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机理与综合评价——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视角
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两大子系统,从人口与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压力、生态抗逆能力六个层面,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991-2002年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2006 Vol. 21 (3): 19-23,103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485KB] ( 946 )
24 游细斌, 魏清泉
转型期广东省地级市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重点
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密切,而区域发展又不能仅仅依赖行政区划的调整来达到。况且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是逐步到位的过程。因此,地级市的发展要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区域管治、改变城市型政区体系、理顺地级市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
2006 Vol. 21 (3): 24-27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204KB] ( 1671 )
旅游
28 刘丹萍, 保继刚
镜头压力下的东道主——西方学界关于旅游地原住民摄影态度的研究述评
旅游者常以照相机镜头表达自己的旅游欲求,行使其作为"观看者"和"拍摄者"(Photographer)的特权;旅游地土著居民也以通过在镜头前的反应表达其"被观看者"和"被拍摄者"(Photographee)的权力。二十余年来,西方学者对镜头压力下的东道主的态度与行为做了深刻剖析,指出他们有以下三个特征:恐惧与反感,谈判,以及将游客模式化。通过这几种方式,东道主得以建立合适的主客关系,即,照相机的限定性使用不会影响游客兴趣,也没有使旅游经济收益下降,同时当地人又建立起自己相对的隐私空间,一定程度地保护了自身文化免受外来游客的冲击。
2006 Vol. 21 (3): 28-33 [摘要] ( 430 ) [HTML 1KB] [ PDF 328KB] ( 1615 )
34 许志晖, 丁登山, 向东
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
本文在总结了文化旅游的基本属性与国内外主要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南京文化旅游的基础与开发现状,探讨了南京市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模式与装点整合方向。
2006 Vol. 21 (3): 34-37,33 [摘要] ( 391 ) [HTML 1KB] [ PDF 275KB] ( 2510 )
38 李东和, 卢松, 赵玉宗
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例
文章比较了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和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区别,分析了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的构成,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模式。同时,以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勘察,对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2006 Vol. 21 (3): 38-43 [摘要] ( 272 ) [HTML 1KB] [ PDF 308KB] ( 3077 )
44 张璟
黄浦江水上旅游系统规划和开发
文章分析了水上旅游相对于陆上景区旅游的特性,说明其规划中系统观念运用的重要性,列出了黄浦江水上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文章剖析了两组核心要素即码头、游船和航线,管理、服务和营销,分别指出其规划开发的要点。文章指出码头的规划要注意合理布局、集中管理,提高码头利用率与经营效能。新建造或引进船型中应注意其通透性、景观性、现代性、主题化、系列化等。航线设计上应注意水陆结合、突出主题、联合开发等。
2006 Vol. 21 (3): 44-47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215KB] ( 3221 )
48 张娜, 尹怀庭
自然风景区控制性规划初探——以山里泉旅游景区为例
论文以山西省泽州县山里泉旅游景区为例,论述了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介绍了规划界限、规划红线的调整、建筑和环境融合的控制、山水景观的创造、环境容量的预测及规划成果的调整等内容,较为妥善地处理了自然风景区开发与山水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人与山水的和谐关系。旨在通过它,探讨在旅游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如何因地制宜的保护和创造山水景观特色,丰富和完善控规的理论和方法。
2006 Vol. 21 (3): 48-51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439KB] ( 1635 )
52 颜磊, 杨国良, 汪明林
传统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潜在市场及开发策略初探——以四川峨眉山风景区为例
对生态旅游和生态游客的概念进行了综述,通过面访调查和侧面观测技术,研究了峨眉山生态旅游潜在客源市场的基本状况,划分了游客的生态类型倾向度,得出他们多属一般型和组织型生态游客的结论。建立多种数学模型估测了生态旅游的市场规模,从市场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峨眉山生态旅游的基本开发策略。
2006 Vol. 21 (3): 52-56 [摘要] ( 233 ) [HTML 1KB] [ PDF 284KB] ( 1554 )
57 翁毅, 周永章, 张伟强, 储德平
基于景观生态的亚热带沿海景观及旅游保护性开发探讨——以福建省为例
沿海景观作为海洋景观与陆地景观的边界,是特色鲜明和空间异质性突出的系统整体。同时沿海地区一直是人类开发较早、人地关系紧密、系统物能交换最频繁、最集中的区域,对海-陆-气系统耦合力和内外营力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保持沿海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尤为重要。研究沿海景观的景观体系和开发利用,目前在我国仍属于薄弱环节。本文评述福建沿海景观分类并概括其生态特征,应用景观生态的原理,探讨福建沿海景观旅游保护性开发模式,构建和谐稳定的景观格局。
2006 Vol. 21 (3): 57-61 [摘要] ( 222 ) [HTML 1KB] [ PDF 348KB] ( 970 )
62 朱璇
PPT战略与背包旅游——以滇西北为例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云南省作为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其贫困地区的分布与旅游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是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与经济极度贫困对照鲜明的代表性地区。笔者根据在滇西北高原上逾期一个月的背包和徒步旅游的实地调研,以虎跳峡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指出通过背包旅游对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实施PPT战略,是适合贫困人口发展与创建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
2006 Vol. 21 (3): 62-66 [摘要] ( 417 ) [HTML 1KB] [ PDF 262KB] ( 2663 )
67 李包相, 于文波
美国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生态旅游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已经有长足的发展,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90年代以来,我国也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概念,但从目前生态旅游具体运作上来看,我们无论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与国际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对美国生态旅游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剖析了浙江省的生态旅游现存的问题,并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2006 Vol. 21 (3): 67-71 [摘要] ( 238 ) [HTML 1KB] [ PDF 259KB] ( 2343 )
72 史春云, 张捷, 沈正平, 杨旸, 钟静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
近年来目的地旅游竞争力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目的是通过梳理与回顾相关研究文献,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模型、变量选择、模型应用、优势与限制以及对未来研究趋向进行深入探讨。
2006 Vol. 21 (3): 72-77 [摘要] ( 326 ) [HTML 1KB] [ PDF 341KB] ( 4613 )
78 王娟
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定量评价
旅游业竞争力是包括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在内的综合概念。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省域旅游业发展实际,构建出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省域旅游业竞争力分值,进而结合聚类分析,探讨了我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类型,客观分析了各省、市、区旅游业竞争优势与劣势,并就提升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思考。
2006 Vol. 21 (3): 78-82 [摘要] ( 232 ) [HTML 1KB] [ PDF 402KB] ( 1821 )
88 郑艳萍, 胡海胜
桂林石刻景观的生命路径研究
桂林石刻景观是桂林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佳作。本文以时间地理学里的"生命路径"概念分析了桂林石刻的写作阶段、主题内容及保护历程,认为起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桂林石刻,在写作的体例与类型上均反映了桂林自古以来的游览文化的兴盛和桂林城市地位的逐渐提升。面对石刻景观的损毁,从唐代以来,人们就想出了各种措施来保护这种特殊形式的文化,特别是进入到当代时期,现代化的保护方法为桂林石刻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6 Vol. 21 (3): 88-91 [摘要] ( 263 ) [HTML 1KB] [ PDF 236KB] ( 1294 )
92 武联
对古城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的研究——以青海省同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以整体的观念、环境的观念、综合及多视角的观念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层次)构成分析法对特殊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进行研究,为古城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通过保护规划使古城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质得以保护与传承。
2006 Vol. 21 (3): 92-95 [摘要] ( 315 ) [HTML 1KB] [ PDF 384KB] ( 966 )
其他
83 厉新建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变化与趋势
文章通过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时间模式、消费水平、组织方式等方面变动情况的回顾,认为2005年出境旅游市场将可能继续冲高到3500万人次,保守估计也在3250万左右,还指出了我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的几个方面原因,初期的高消费现象将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逐渐理性;在以团队出境为主的基础上,将在近程出境旅游目的地快速推进自由行的模式。文章最后讨论了出境旅游政策短期内变动可能性,认为出境政策的变化将是缓慢推进,而且对于出境市场开放所能产生的效用应该建立理性预期。
2006 Vol. 21 (3): 83-87 [摘要] ( 295 ) [HTML 1KB] [ PDF 436KB] ( 4057 )
127 潘玉君, 王兴中, 刘盛佳, 武友德
试论人文地理学思想史的范式——中国20世纪人文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与表达的基本构架
21世纪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势必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于20世纪及其初初叶以来的人文地理学思想的系统评价与科学继承。而应该怎样研究与构建人文地理学思想史就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2006 Vol. 21 (3): 127-128,71 [摘要] ( 162 ) [HTML 1KB] [ PDF 155KB] ( 1569 )
经济
96 王慧英, 季任钧
中小企业集群与推进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中小企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入手,以我国已经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小城镇为例,分析得出中小企业集群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的结论;另外,分析了小城镇形成中小企业群的区位条件,认为特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并针对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006 Vol. 21 (3): 96-98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152KB] ( 1277 )
99 孙虎, 韩良, 佟连军
长春市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把能源引入生产函数,从而可以探讨普遍意义上,能源和经济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事实上从结论可以看出,不光劳动、资本以及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人们生产和生活用能的增加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电力作为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深刻体现,上述能源和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为各种城市合理利用电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
2006 Vol. 21 (3): 99-103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283KB] ( 991 )
交通
104 曹小曙, 彭灵灵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目前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集中在六个大的方面:交通运输与发展研究、港口地理研究、航空运输地理起步、物流地理、城市交通运输地理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创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在逐步与国际交通运输地理研究接轨,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乡村交通运输地理、港口服务业地理、城市交通运输地理与物流地理的研究尚有较多工作要开展。
2006 Vol. 21 (3): 104-109 [摘要] ( 263 ) [HTML 1KB] [ PDF 309KB] ( 2516 )
区域
110 郑向敏, 林美珍
论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区与行政区的矛盾与融合
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区域划分目的、区域划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与管理中的诸多矛盾,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旅游区与行政区的本质与差异,分析了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矛盾,研究了如何消除这些矛盾,并通过利益的协调达到区域间的融合。
2006 Vol. 21 (3): 110-114 [摘要] ( 217 ) [HTML 1KB] [ PDF 252KB] ( 1453 )
人口
115 符海月, 李满春, 赵军, 刘永学
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人口数据格网化是目前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行总结,重点剖析几种主要的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从单纯的、静态的格网化方法,逐步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空间模型过渡,朝着动态模型方向发展;随着格网化数据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不同级别格网为基本统计单元的人口数据生产将是人口数据获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006 Vol. 21 (3): 115-119,114 [摘要] ( 253 ) [HTML 1KB] [ PDF 351KB] ( 3439 )
人地关系
120 叶岱夫
初论人性时空场
在缜密论述了人地关系中人性时空场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人性时空场意识流与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认知了人性时空场的科学哲学内涵。最后分析了人性时空场意识流的随机变化特点之表达。提出:随着行为地理学研究深入,人性时空场意识流将成为它新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本文首次导出潜意识地理学(Potential Sense Geography)的学科概念,认为潜意识地理学会弥补行为地理学的不足,它将发挥人文关怀的当代学科优势,继而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的根本和谐作出贡献。
2006 Vol. 21 (3): 120-123,43 [摘要] ( 372 ) [HTML 1KB] [ PDF 260KB] ( 1817 )
文化
124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网络文化的社会方言研究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2006 Vol. 21 (3): 124-126 [摘要] ( 362 ) [HTML 1KB] [ PDF 156KB] ( 163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