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2年 37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2-10-15

城市
经济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城市地理青年学者论坛专栏
进展与动态
1 陶伟, 汤佩
跨学科视角下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研究——概念及其研究范式
从跨学科视角系统梳理经济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和统计学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理解。研究发现:①各学科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动态多维贫困”等概念的关注,对“多维贫困测量与识别”等议题的探讨,以及对多维贫困分析框架的广泛应用;②各学科的研究又各具特色,一是经济学衍生了“资产贫困”概念,地理学衍生了“空间贫困”和“综合贫困”概念,综合人文社会科学衍生了“隐性贫困”概念;二是在研究议题上,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涉及面较广,对新时代多维贫困问题探讨较多。经济学和统计学在多维贫困动态研究上更具优势。地理学更具有空间和综合思维,对多维贫困时空分析与贫困的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特色鲜明;三是在分析框架上,经济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在传统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中国农村贫困研究拓展的主要方向,以期为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2022 Vol. 37 (5): 1-7,105 [摘要] ( 95 ) [HTML 1KB] [ PDF 3116KB] ( 869 )
8 金文纨, 杨博飞, 朱晟君
西方高技能移民区域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随着全球化发展,移民研究在西方成为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重点关注的主题。国际高技能移民的区域影响是移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从现象发展、理论机制、实证梳理和研究热点等角度系统梳理西方相关研究,得到如下发现:①高技能移民的国际迁移模式随时间变得更多元化与复杂化,引发研究关注点从“人才流失”转变为“人才增益”。②在高技能移民区域影响背后,移民人力资本、区域关联和知识组合等机制在发挥潜在作用。③国际高技能移民会对目的国与来源国产生不同影响,其相关研究包括移民创业、移民同化、区域劳动力市场和区域宏观发展等热点。并在评述西方国际高技能移民区域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结合中国现状探讨国内研究的拓展方向。
2022 Vol. 37 (5): 8-14,182 [摘要] ( 71 ) [HTML 1KB] [ PDF 2476KB] ( 892 )
15 朱芳, 黄剑锋, 郭英之
面向美好生活的“诗意栖居”——旅游情境“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面对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背景和学术界“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动态,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旅游情境“家”的渊源流变、理论视角、研究内容,并进行评述与展望。结果表明:旅游情境“家”具有多元性和杂合性,包含物质和精神两层涵义;该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文化背景、多类型案例、多层次内容等特点,在概念、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待提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丰富“家”的旅游学内涵、探讨休闲旅游的生活意蕴、剖析“家”的精神文化内容、促进研究手段与方法多元化。
2022 Vol. 37 (5): 15-23 [摘要] ( 99 ) [HTML 1KB] [ PDF 2124KB] ( 774 )
24 张涵, 孙九霞
消费地理学研究述评与展望
随着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地理学绕不开的研究话题。消费活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方式将地方与我者、他者联系起来。消费实践如何与在地化的商品实现连接与互动,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子学科消费地理学需要回答的问题。消费地理学是通过消费与其他空间相联系的内在逻辑来解释地方中蕴含的复杂含义。本文回顾了消费地理学的源起与研究脉络,借助消费地理学关于消费空间性、主体性、社会性的分析框架回顾了西方消费地理学的研究概况,并梳理了我国消费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从地理学视角解读消费研究热点话题的新思路与研究范式。
2022 Vol. 37 (5): 24-31 [摘要] ( 94 ) [HTML 1KB] [ PDF 3175KB] ( 678 )
32 李磊, 刘红兰, 陶卓民, 陆林
新冠肺炎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435篇文献的梳理,回顾和评述了“COVID-19对旅游业影响”的早期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加剧了旅游者的负面情绪和感知风险,降低了旅游者的出游意愿,并改变了以往的行为模式。新冠肺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交通之间传播,从而对旅游系统产生全面、持久的影响,对全球旅游业造成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同时,新冠肺炎还引发了对于旅游业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的反思,转型发展成为后新冠时代全球旅游业恢复重建的重要手段。最后,从“目标—要素—保障”视角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2 Vol. 37 (5): 32-41,88 [摘要] ( 112 ) [HTML 1KB] [ PDF 3678KB] ( 2125 )
城市地理青年学者论坛专栏
42 黄晓燕, 谭玮宝, 康晨晨, 殷江滨, 苏梦园
租购同权”政策对学区房溢价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特征价格模型的广州实证

文章导读: 
在公共服务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领域,学校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一直是重要话题。本文借鉴边界固定效应思路,使用广州市2016和2019年136所重点小学周边学区房与相邻非学区房的配对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特征价格模型定量测度了不同质量等级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租购同权”政策对重点小学学区房房价和租金溢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广州市教育质量已部分资本化于住房价格和租金之中,且教育资源越优质,资本化程度越高。②“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并未带来学区房房价和租金溢价的显著变化。③“租购同权”政策对不同质量等级的重点小学学区房房价影响存在异质性,政策实施后省级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溢价上升,区级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溢价下降。④“租购同权”政策对于不同区域重点小学学区房房价和租金溢价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制定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的均衡化和公平性政策提供参考。
2022 Vol. 37 (5): 42-52 [摘要] ( 102 ) [HTML 1KB] [ PDF 6623KB] ( 926 )
53 魏宗财, 刘雨飞, 彭丹丽
疫情期潍坊市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特征研究:与疫情前的对比
智慧城市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渗透融入社会生活,变革了传统的人地关系,时间、空间和距离被高度压缩,重塑了居民购物活动及其空间指向。受新冠疫情爆发和居家隔离政策实施的影响,居民在线购物行为呈现出不确定性,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值得深究。基于对潍坊居民的问卷调查,厘清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特征及其与平时的差异,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诠释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频率、费用和时长均高于平时;城市中心区居民的在线购物频率、费用和时长高于郊区,揭示出“创新扩散假说”在疫情期仍然成立。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认知和实体购物行为均对其在线购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在线购物年限更长、居住区位越佳的居民更倾向于在线购物。研究丰富了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的学术讨论,能为城乡零售空间的规划提供参考。
2022 Vol. 37 (5): 53-62 [摘要] ( 105 ) [HTML 1KB] [ PDF 6594KB] ( 688 )
63 古荭欢, 吴瑞君, 孙斌栋
分级诊疗能否促进空间平等?——基于上海市公共医疗服务可达性的情景分析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经历剧烈重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体现在城市内部空间。充分的实证研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城市内部空间平等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从空间平等视角出发,以上海市为案例,结合分级诊疗情景模式,在人口、医疗设施信息、POI等数据基础上,借助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以医疗资源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可达性状况;并采用多种不平等指数测算不同城市居民面临的可达性差异。研究表明,分级诊疗模式可显著提高上海市医疗资源在全域覆盖的程度,缓解了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空间不平等状况。然而,这种“政策的红利”往往被优势群体所吸纳,而以移民、低学历者、工人以及租房居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可达性却无显著改善。
2022 Vol. 37 (5): 63-70 [摘要] ( 104 ) [HTML 1KB] [ PDF 13285KB] ( 471 )
社会
71 殷洁, 王静雅
发展型城市政体主导的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生产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的理论视角,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采用城市政体理论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的生产机制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空间三元论可以用来解析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空间的表征是政—商增长联盟主导构建符号化空间的过程。表征的空间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发展型城市政体三方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一是公众在实体和虚拟空间中同步建构起来的空间想象和身份认同;二是政—商增长联盟对公众空间想象的积极回应,促使符号化空间的进一步情景化,以及空间的重塑。其中,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城市政体议价的新路径。空间的实践表现在地域生产关系的转变和城市游憩商业区影响力的尺度跃迁。空间生产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还发现,在城市游憩商业区这种空间类型中,发展型城市政体导致公众对符号化空间规训的反应以悦纳为主,而非抵抗。
2022 Vol. 37 (5): 71-79 [摘要] ( 108 ) [HTML 1KB] [ PDF 6720KB] ( 1074 )
80 谭钦心, 张艳, 柴彦威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区活动的地方秩序变化:北京双井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日常活动与社区治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新时间地理学企划和活动的地方秩序概念出发,基于北京双井街道社区工作者在疫情不同时期的活动日志和深度访谈以及社区报纸《今日双井》等多源数据,分析社工工作活动的时空特征变化,社区地方秩序的变化及其对居民日常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不同阶段社区组织企划明显调整,社工工作时间延长且规律性被打破,工作地点由室内转向室外,工作活动更加多元化、破碎化;社工、居民、物业、周边商铺等社区生活圈中多元主体互动加强。本研究对后疫情时代社区生活圈服务与治理优化提升有重要意义,也丰富了新时间地理学对社区生活圈中个体与组织互动、多行为主体互动过程的解读。
2022 Vol. 37 (5): 80-88 [摘要] ( 77 ) [HTML 1KB] [ PDF 9192KB] ( 668 )
89 管若尘, 甄峰, 席广亮, 李智轩
基于手机APP的居民线上行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智慧社会时代,线上服务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及出行方式。论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居民在居住区空间基础上的手机 APP使用特征,进而总结了休闲娱乐、网络购物及日常服务三类 APP的使用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休闲娱乐、网络购物与生活服务等成为居民高频使用 APP类型,不同年龄段对 APP类型存在偏好差异;②三类APP 高使用强度集聚区与城市中心分布基本吻合,主要分布在商业集聚区、大型居住中心以及大学、景点等周边小区,遵循技术扩散假说,不符合效率假说;③不同年龄段使用强度城市分布热点存在差异,另保障房类型居住区其使用三类APP使用强度偏低。
2022 Vol. 37 (5): 89-96 [摘要] ( 75 ) [HTML 1KB] [ PDF 29655KB] ( 454 )
乡村
97 李玉恒, 黄惠倩, 宋传垚
中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韧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文章聚焦于我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韧性,以重庆市 120 个抽样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多维度视角评价重庆市乡村韧性水平。研究发现:①重庆市抽样村庄的乡村韧性平均值为0.46(满分为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②重庆市北部地区的乡村韧性水平较高,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的东南部地区乡村韧性水平相对较低。③经济韧性水平偏低限制了抽样村的韧性水平,体现在生产资本投入不足、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土地资源禀赋不优。④相较于乡村状态韧性,抽样乡村的响应韧性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乡村经济子系统与基础设施(减灾防灾)子系统的响应韧性值较低。文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旨在提升我国西南地区乡村韧性的建议。
2022 Vol. 37 (5): 97-105 [摘要] ( 67 ) [HTML 1KB] [ PDF 6183KB] ( 949 )
106 张学波, 刘莎莎, 于伟, 龙家辉, 张媛媛, 倪铭蔓, 次仁拉姆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机制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农户主动参与是乡村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治理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发生机制研究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①农户行为遵循“认知—感知—响应”的发生路径模式,生态环境治理认知是驱动农户行为的基础性变量,生态环境治理感知是认知正向驱动农户行为的中介变量;②环境社会资本、环境影响敏感度、农户行为自觉等因素分别是制约生态环境治理认知、生态环境治理感知及生态环境治理响应的主要因素;③在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多主体参与的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建设尚待加强,以农户为中心的多主体参与模式和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2022 Vol. 37 (5): 106-113 [摘要] ( 73 ) [HTML 1KB] [ PDF 3081KB] ( 589 )
城市
114 张军民, 荣城
北部湾城镇群空间结构及其扩张规律研究
空间结构是优化城镇群地域功能的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和空间结构理论,用地统计、反距离权重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北部湾城镇群空间结构分异规律得出:①北部湾城镇群以南宁市为中心向周边呈“核心—边缘”分异格局,时空集聚性和差异性渐趋扩大。②大城市空间聚集和结构分异不断增大,社会、经济要素空间扩张显著快于人口、土地要素,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是空间扩张的核心动力,非农化增长也是重要驱动。③城区面积与空间结构关系最密切,但投资、贸易、GDP、非农化扩张较快,人口、土地要素空间扩张显著滞后,各要素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显著,结构分异趋向扩大;绝大部分属于外贸、投资扩张型城镇。应强化南宁市集聚规模,提升工业化水平,扩大区内外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新格局。
2022 Vol. 37 (5): 114-120,170 [摘要] ( 77 ) [HTML 1KB] [ PDF 5758KB] ( 644 )
121 刘震, 杨勇, 吴丹丹
上海市购物中心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基于网络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和条件Logit模型,分析了上海购物中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上海购物中心的空间布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观察期内,其空间分布的轴线均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体布局趋向均衡。②上海购物中心具有全域分散化与局域集聚化并存的演化特征。中、外环附近的购物中心密度逐步提升,区县、街道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城市不同方位上,则形成了一个核心集聚区、四个次级集聚区的空间组织结构。③市场需求、地租成本、交通可达性、政策规划、集聚因素对购物中心布局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休闲资源和政策规划的影响有所减弱,购物中心倾向于从集聚发展中获益。
2022 Vol. 37 (5): 121-129 [摘要] ( 70 ) [HTML 1KB] [ PDF 32299KB] ( 533 )
130 邵海雁, 靳诚, 钟业喜, 毛炜圣
海口城市建成环境对高峰期网约车通勤出行的影响——基于滴滴出行数据
网约车的普及重塑了居民的通勤行为。城市建成环境作为居民通勤出行的制约因素,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采用海口市滴滴出行订单数据,刻画格网尺度的居民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的空间分异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早晚高峰通勤时间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间集聚、四周分散的分布特征;早晚高峰通勤距离呈现梯度递增的圈层结构。②不同维度的建成环境因素对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距公交站距离、距市中心距离、职住比、道路邻近度是核心影响因素;人口密度、就业可达性、路网密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③从影响效应看,交通区位优越、职住趋于平衡、道路邻近度高、就业可达性好能引导网约车与多元交通协同发展。结果可为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优化居民通勤结构提供借鉴。
2022 Vol. 37 (5): 130-139 [摘要] ( 72 ) [HTML 1KB] [ PDF 11885KB] ( 496 )
经济
140 刘自强, 张天, 田晨阳
西北地区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扩散规律与内在机制研究
本文基于2014—2018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金融地理学视角考察西北县域数字金融空间扩散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西北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呈现从低低集聚向高高集聚区间集中的趋势,扩散现象明显。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数字金融发展与扩散的内生动力,但其有效发挥受传统金融地理结构影响。其会率先在传统金融机构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发展,并显著体现在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维度。第三,基础设施水平和教育水平是有效的推动力,有助于数字金融向欠发达县域扩散。第四,从细分维度看,基础设施的作用仅体现在覆盖广度上,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则表现在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两个层面,但目前还无法有效促进数字化程度的扩散。
2022 Vol. 37 (5): 140-149 [摘要] ( 67 ) [HTML 1KB] [ PDF 3027KB] ( 687 )
150 杨莎莎, 魏旭, 魏雪纯, 魏然
中国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攀升规律的定量模拟与验证

文章导读: 
在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群内部文化、旅游、科技产业资源优化再配置和协同集聚效应的共同作用,城市群“文化—旅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表现为随时间序列呈指数式增长的攀升态势。本文通过对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攀升规律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建立相关数理模型得到几何表达式;继而构建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引入时间调整系数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中国城市群及所辖城市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最后使用模拟验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攀升规律进行拟合验证,探究中国城市群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2022 Vol. 37 (5): 150-161 [摘要] ( 69 ) [HTML 1KB] [ PDF 12342KB] ( 386 )
162 李聪, 卢明华, 张金哲, 余加丽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投资网络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利用2000—2019年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中的企业投资汇总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投资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其演变特征及行业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QAP回归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产业投资规模呈阶段性增长,投资空间范围扩大,投资格局从单核辐射网络演变为“双层三角联动辐射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但极化现象逐步减弱。产业投资网络存在行业异质性,制造业呈现等级辐射网络,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呈现单核辐射网络。影响因素从以经济规模和劳动力成本为主演变为行政界线、劳动力成本、科研创新、金融市场、经济规模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因素也存在行业异质性。
2022 Vol. 37 (5): 162-170 [摘要] ( 67 ) [HTML 1KB] [ PDF 7904KB] ( 649 )
旅游
171 郭连文, 张妍, 徐虹, 张行发
权威善治视角下乡村旅游目的地治理演进机制研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谋求适合乡村内生式发展的有效治理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权威善治视角,探讨陕西省袁家村发展旅游以来治理结构演变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①地方权威主义治理主体扮演“决策者”“引领者”“代理人”等多重角色,并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发生角色变迁。②乡村旅游目的地治理结构从单一主体向“双轨”治理演化。其中,利益相关、产业规模扩张和制度安排为其演化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对现实的启发是,发挥好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互动作用,将有利于实现目的地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2022 Vol. 37 (5): 171-182 [摘要] ( 74 ) [HTML 1KB] [ PDF 6049KB] ( 960 )
183 王娟, 丁宣文
携程旅行网旅游“新零售”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以上海市线下门店为例
基于携程位于上海市的线下门店及相关POI 数据,运用 GIS 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携程旅游“新零售”空间格局、区位选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携程旅游“新零售”在发展初期,其区位选址仍具有向心性,但不如传统零售业对城市中心区位需求强烈,向中心城区边缘及城市近郊区域下沉趋势明显;②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形成“多中心-外扩”式分布模式;③区位选址依赖于以写字楼为主的线下生活服务场景,对商务办公区的偏好超越对商业中心的偏好。交通区位、传统旅行社分布、地租水平影响次之,CBD 趋近度、商圈等级影响较小;④携程线下门店空间格局及区位特征是企业业务板块规划、地理实体空间竞争、区域产业配套水平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2022 Vol. 37 (5): 183-192 [摘要] ( 70 ) [HTML 1KB] [ PDF 9778KB] ( 251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