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6年 31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6-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高菠阳, 刘卫东
政府空间治理与地方产业发展响应——以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政府空间治理对地方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西方学界在解释国家治理时有三个重要学说:非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福柯学说,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国治理结构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多个层次,各层次的行为能力和权力空间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调节财税杠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争取成为由中央政府批准的特殊经济区,对本地制度环境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结合6次深入调研,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财税、土地等多项改革,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创造差异化治理环境,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
2016 Vol. 31 (3): 1-8,18 [
摘要
] (
430
) [
HTML
1KB] [
PDF
1845KB] (
1542
)
9
潘莉, 吕兴洋, 李惠璠
旅游情境中的形象一致性理论评述
形象一致性理论涵盖消费者评价产品/品牌的两个视角: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随着目的地品牌营销兴起,该理论已被用于解释旅游者出游行为,却尚未有研究总结其在旅游情境中的发展脉络。本文首先从概念的界定、维度和测量方法等方面梳理形象一致性的理论发展演变,然后归纳出主要结果变量、内在作用机理和边界条件,明晰其在旅游情境中的研究进展。结论如下:1不同维度的自我一致性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不同。2功能一致性会直接影响自我一致性,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自我一致性通过不同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出游行为。4多类调节变量均会影响形象一致性与出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文章探讨了形象一致性理论在旅游情境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2016 Vol. 31 (3): 9-18 [
摘要
] (
488
) [
HTML
1KB] [
PDF
1780KB] (
3343
)
社会
19
李俊峰, 甘伟, 高凌宇
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及行为模式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以芜湖市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使用曲线等方法,探讨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以本地就业为主,空间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为单中心的社区圈层模式。在市域尺度上本地就业在空间上呈现郊区为就业热区,城区相对较少;社区尺度上,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社区范围内,短距离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1-5km距离段,其中2km处出现就业人数高峰。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多样,本地-就业型占主导地位。失地农民的自身属性特征及思维定式影响和制约着其对就业空间行为的决策;城市化过程中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实现了郊区产业集聚格局以及社区周边的城市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机会。
2016 Vol. 31 (3): 19-26 [
摘要
] (
362
) [
HTML
1KB] [
PDF
2103KB] (
1343
)
27
张洋, 张敏
大型购物中心与幼童母亲的多重身份建构——女性主义、家庭化、公共与私人空间的超越
大型购物中心成为研究现代都市女性身份与社会、空间关系的三棱镜。本文聚焦于"幼童母亲"这一群体,探究其身份认同与购物中心的相互建构过程。通过南京市虹悦城购物中心的研究发现,幼童母亲在购物中心内建立起了多种身份认同,并在身份认同驱使下形成多重实践。这一过程使得幼童母亲在购物空间中突破了传统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元划分,借助私密空间的综合性和社会化实现了女性自我个性的释放,实现了社会性别空间的重新定义,同时也重新定义和建构了大型购物中心这一现代都市消费空间。
2016 Vol. 31 (3): 27-32 [
摘要
] (
514
) [
HTML
1KB] [
PDF
1827KB] (
2474
)
33
吴江洁, 孙斌栋
通勤时间的幸福绩效——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愿,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目标之一,因此,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通勤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通勤时间对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对于个人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个人通勤时间的增加,个人幸福感也随之降低。通勤时间与生活满意度也同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也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通过进一步考察通勤时间负面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通勤时间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差异,对于个人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居民而言,通勤时间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通勤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交通效率。
2016 Vol. 31 (3): 33-39 [
摘要
] (
590
) [
HTML
1KB] [
PDF
1496KB] (
2317
)
文化
40
张骁鸣
论段义孚早期的环境经验研究及其现象学态度
从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段义孚而言,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学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学态度"。
2016 Vol. 31 (3): 40-44,51 [
摘要
] (
558
) [
HTML
1KB] [
PDF
1655KB] (
1274
)
城市
45
杨刚斌, 柳林, 何深静, 徐冲
广州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与内部环境分析
基于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和社会失序(social disorganization)理论,本文利用2012年在广州进行的入户调查数据,从内部环境角度对广州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小区的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都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都有影响,小区正式控制机制、小区开放度和功能混合度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小区环境形象和流动性对小区入室盗窃受害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CPTED和社会失序理论的监视性、小区组织结构、出入控制等概念对门禁小区入室盗窃受害情况有非常强的解释力;由于门禁小区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流动性、领属感、异质性等思想未体现出与理论假设一致的结论。
2016 Vol. 31 (3): 45-51 [
摘要
] (
483
) [
HTML
1KB] [
PDF
1404KB] (
1381
)
52
张苏, 常芳, 李九全, 陈正江, 谢元礼
大数据支持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可获性图谱法初探——以西安为例
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2016 Vol. 31 (3): 52-59 [
摘要
] (
499
) [
HTML
1KB] [
PDF
6221KB] (
1500
)
60
钟国平
快速工业化城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研究——以中山为例
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职住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
E
)、通勤容量(
C
u
)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2016 Vol. 31 (3): 60-66 [
摘要
] (
381
) [
HTML
1KB] [
PDF
1867KB] (
1914
)
乡村
67
乔陆印, 刘彦随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
在问题剖析和内涵辨析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研究认为,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指导理念上应以"理-工-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在目标定位上应形成包含"现实目标、基本目标、中级目标、战略目标"的层次化目标体系;在宏观战略上应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综合整治的战略重点与方向;在统筹安排整治项目方面可按照"战略区-类型区-潜力区-项目区"的空间层次逻辑思路,从国家、区域、亚区、项目4个层级构建综合整治项目空间层级体系;在功能作用方面,可通过土地整治、空间重构、要素整合与机制创新来推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6 Vol. 31 (3): 67-73,160 [
摘要
] (
433
) [
HTML
1KB] [
PDF
2051KB] (
1220
)
74
朱政, 贺清云, 朱翔
农村社区选址适宜性的空间分析研究——以株洲市云田镇为例
农村社区的科学选址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建设与环境成本、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内外理论动态及我国农村实际情况,以株洲市云田镇为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涵盖图面矢量化、六边形格网系统、空间标准化、因子分析、综合加权、两步聚类等要素。利用该方法体系,以及国标所规定的地形、水体、绿地、农田、道路、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8项指标,对云田镇农村社区的选址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出8项指标权重,并通过综合加权运算,得到最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禁止选址区的分布等结果,以三维柱状图形式进行直观表达。本文的方法将为我国乡镇农村社区选址提供方法论支撑。
2016 Vol. 31 (3): 74-80 [
摘要
] (
417
) [
HTML
1KB] [
PDF
6994KB] (
901
)
区域
81
孙晓一, 徐勇, 汤青
黄土高原半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稳定性及收入差异分析
半城镇化农民是城镇化的主要对象,其非农生计的稳定性对城镇化的顺利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半城镇化农民的受雇单位性质和从事的具体职业对其非农生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按照受雇单位性质和具体职业进行分类。根据专家打分问卷和典型人群调查结果,建立了不同受雇单位性质下的具体职业稳定性等级体系,并对榆阳区、原州区和宝塔区的半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稳定性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稳定性等级普遍很低,低等级类比重都在60%以上。城镇化提高了半城镇化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不同稳定性非农生计之间的收入情况差异很大。建立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制度和提高福利保障是推进半城镇化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2016 Vol. 31 (3): 81-87 [
摘要
] (
523
) [
HTML
1KB] [
PDF
1916KB] (
954
)
88
王博祎, 李郇
深港边界地区的尺度重组研究——以前海地区为例
借助政治经济学中常用的尺度理论,对香港与深圳之间逐渐成为热点的边界地区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跨界互动的不同阶段中得到显著发展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变特征,再以深港边界间的前海地区为例,探讨其地域重构与尺度重组的形成机制和演变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基于进入国家战略或世界体系的目的进行了多轮尺度重组,影响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边界地区的发展特征。目前一些边界地区已成为地方政府进行资本与空间修复的主要载体,其根本动力是巨大的制度红利以及政府的主导推动。这与欧盟国家通过尺度上移和下放逐渐弱化政府力量的手段有较大区别,而边界地区推动区域协调以及尺度重组的能力也需进一步论证。
2016 Vol. 31 (3): 88-93 [
摘要
] (
491
) [
HTML
1KB] [
PDF
1790KB] (
1378
)
94
罗雅丽, 李同昇, 张常新, 翟洲燕
乡镇地域多功能性评价与主导功能定位——以金湖县为例
地方乡镇发展正面临着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下的功能再定位,客观评价乡镇地域多功能性是科学确定乡镇主导功能的关键。从县域视角,乡镇地域具有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社会保障、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选取表征各功能强弱的"态"指标和反应功能发展变化趋势的"势"指标,构建了县域乡镇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单项功能位评价模型、多功能综合多维评价模型和主导功能判定的四象限分析模型。以金湖县为例对各乡镇的多功能性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确定了各镇的主导功能。
2016 Vol. 31 (3): 94-101 [
摘要
] (
396
) [
HTML
1KB] [
PDF
2235KB] (
1322
)
经济
102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非正规就业视角下的制造业空间重构——基于2000、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重构不仅表现为整体格局和职能强度的变化,更体现在内部构成要素的分化上。我国从事制造业的正规与非正规从业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41.7:58.3转变为2010年的29.3:70.7。两者的空间结构差异明显,非正规就业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而正规就业在内陆省会城市存在明显高地。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重构过程中的六类城市及其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和就业门槛显著促进了非正规就业增长;非正规就业也与经济发展存在共生关系,但与制度环境并无显著关联;此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可达性与规模经济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2016 Vol. 31 (3): 102-108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2297KB] (
919
)
109
李香菊, 祝丹枫
中国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测度及其影响效应分析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空间公正理念出发,以经济学的"蓝色红利"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区域环境税负空间差异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域中,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东北、黄河中游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环境税负空间累进性指数较大,长江中游、西南及西北地区则表现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税加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传统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环境税负具有空间累进特性。此外,西部地区的资源税起到了更好的税收调节作用。资源成本的增加促使使用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抑制需求,有助于将资源消费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排污费则扭曲了税收分配机制,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鉴于此,从新区域主义的"统筹理念"出发,提出了构建区域环境税负空间公正性的设计机制。
2016 Vol. 31 (3): 109-115 [
摘要
] (
502
) [
HTML
1KB] [
PDF
1627KB] (
1380
)
政治
116
修春亮, 钱肖颖
井冈山斗争的军事地理分析
国内的军事地理研究大大落后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本文结合实地学习考察,对于井冈山军事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现代地理学视角进行比较系统的全新分析。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根据地经历了从队伍上山、据险驻守,到外线出击、最终撤离的军事地理过程,并在根据地内部形成了"两片、两心、一环、五哨"的军事地理格局。从根据地尺度看,这一格局对于斗争初期的立足有一定合理性,但范围狭小、资源支撑和回旋空间不足;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显示,井冈山地区远离敌方核心,但立足后则面临两省"会剿",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分析还显示了新军事力量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对于旧格局的反转。作为井冈山道路的发展,中央苏区、陕甘宁根据地以及东北解放区的建立,是对井冈山斗争开辟的革命道路的发展,同时也是在区域尺度、位置、区际关系等方面军事地理优势不断增强的过程。
2016 Vol. 31 (3): 116-121 [
摘要
] (
414
) [
HTML
1KB] [
PDF
1686KB] (
3669
)
122
胡志丁, 刘卫东
论地缘战略的主体间性——兼论中国地缘战略抉择
主体间性一词是20世纪西方哲学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多方面的问题。简单来说,主体间性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主体间性具有物质性、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其存在于集体主体之中,可以通过"教化"获得。据此,本文通过对四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即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的历史分析,挖掘了隐含在其中的主体间性。并以美国对苏联和中国实施的地缘战略围堵为例,通过分析同一地缘战略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结果,表明了地缘战略的构建、制定和实施都必须遵循主体间性。最后根据主体间性提出中国未来地缘战略抉择。
2016 Vol. 31 (3): 122-127 [
摘要
] (
421
) [
HTML
1KB] [
PDF
1462KB] (
1282
)
旅游
128
戴斌, 黄璜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建构与战略设计——以京津冀为例
本文分析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效益的产生机制,并总结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五种主要模式。以京津冀区域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背景条件和主要举措,认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已进入中级阶段,在扩大旅游企业市场规模、串联旅游线路体系、获取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化经济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未来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获取城市化经济、鼓励旅游企业跨行政区合作、建立常设性旅游管理机构等方面。
2016 Vol. 31 (3): 128-135 [
摘要
] (
428
) [
HTML
1KB] [
PDF
1675KB] (
1389
)
136
刘润, 杨永春, 王梅梅, 金淑婷, 张胜武
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旅游地视觉景观生产研究——以成都宽窄巷为例
转型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旅游地视觉景观生产是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博弈的结果,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意义显著。以成都宽窄巷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性观察,剖析了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商家、居民、媒体的视觉景观生产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利益主体的视觉景观生产的目的与方式不同,进而导致旅游地视觉景观生产呈现出独特的结果。论文最后强调旅游地只有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视觉景观权力关系,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关系格局,才能促使社会效益最优。
2016 Vol. 31 (3): 136-144 [
摘要
] (
421
) [
HTML
1KB] [
PDF
2377KB] (
2429
)
145
张佑印, 马耀峰, 顾静
旅游学研究体系——结构、解构与重构
在系统梳理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基础上,从独立学科和交叉学科两个视角对旅游学的研究体系进行了解构,并从人地关系角度对旅游学研究体系进行了重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学现有研究体系无法达到高度的逻辑自辩,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而通过解构现有研究体系,进一步确认了"旅游学作为交叉学科"的观点,并将旅游学研究体系构建为人地二元结构。其中"人"是由主人和客人构成的主客二元结构,"主人"进一步细分为原住民与从业人员的二元结构,"客人"则可进一步细分为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二元结构;其中"地"则由目的地与客源地构成二元结构,"目的地"可进一步细化为人文类和自然类二元结构,"客源地"则可细化为亲景地和疏景地二元机构。
2016 Vol. 31 (3): 145-150 [
摘要
] (
621
) [
HTML
1KB] [
PDF
1796KB] (
1461
)
151
唐佳, 李君轶
基于微博大数据的西安国内游客日内时间分布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研究不同尺度的游客时间行为提供了可能。本文以西安为案例地,基于游客生成的大规模微博签到数据研究国内游客的日内时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1国内游客与日常用户的分时签到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2游客在重要旅游节点的日内时间分布模式可分为"多峰波动型"、"日间活跃型"和"夜间活跃型";3客流的时间分布模式与空间特征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4空间与活动的叠加是形成游客时间分布模式的重要作用机制。
2016 Vol. 31 (3): 151-160 [
摘要
] (
579
) [
HTML
1KB] [
PDF
2438KB] (
160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