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6年 31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6-1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书评
空心村研究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贺霞旭, 刘鹏飞
中国城市社区的异质性社会结构与街坊/邻里关系研究
中国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自从住房市场化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方面分析促进街坊/邻里关系水平的因素。研究发现,高度异质性社区中的街邻关系水平低于低度异质性社区,具有普遍性的异质性负效应,在社区层次对街坊/邻里关系水平发挥选择性削弱作用。不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城市社区中,家庭纽带提供的情感和切实的支持对家庭成员的街邻融合有积极的作用。居民社团活动参与率在不同异质性类型社区中能有效提高街邻关系水平,表现出并存的正效应。社区组织举办的活动频率能促进街邻关系水平的前提是居民能成为参与者。街邻关系水平较低的群体,动员性的活动参与可以提高其街邻关系水平。
2016 Vol. 31 (6): 1-9 [摘要] ( 714 ) [HTML 1KB] [ PDF 1569KB] ( 5526 )
10 桂钦昌, 刘承良, 董璐瑶, 段德忠
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与进展
交通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充满着活力与多样性,获得人文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采用Web of Science中收录1982-2014年的4840篇交通地理学论文作为原始数据,梳理了近30年的研究脉络,绘制了学科发展的知识图谱,系统地归纳了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交通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研究视角趋向微观化,质性研究突显;初步形成城市规划学派、理论地理学派、时间地理学派等六大学术共同体;出现社会、行为、文化和流动的诸多转向,呈现出人本导向、信息导向和交叉化的发展趋势。
2016 Vol. 31 (6): 10-18 [摘要] ( 699 ) [HTML 1KB] [ PDF 3121KB] ( 3128 )
空心村研究
19 冯健, 赵楠
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庄空心化不仅造成用地浪费,也造成乡村社会失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村庄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公共空间变迁入手,讨论空心村背景下通过公共空间重构实现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的途径。以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互动为核心建立研究的理论线索,提出"乡村社会结构通过关系逻辑体现"、"社会结构影响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2016 Vol. 31 (6): 19-28 [摘要] ( 636 ) [HTML 1KB] [ PDF 2248KB] ( 4565 )
29 赵楠, 冯健
空心村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特征及其优化重构——对河南邓州市8个村庄的调查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土地整理和迁村并点实现用地集约,而忽视对村庄内部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本文以邓州市桑庄镇8个村作为调研区域,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归纳出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形态变化和利用模式,分析其反映出的乡村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重构思路,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乡村社区的重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2016 Vol. 31 (6): 29-38 [摘要] ( 488 ) [HTML 1KB] [ PDF 2397KB] ( 2083 )
39 冯健, 杜瑀
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宁夏西吉县的调查
基于宁夏西吉县空心村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村民对空心村整治规划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目前多数公共设施在空心村中处于缺失状态;村民希望空心村整治能解决村庄的道路交通、自来水供应、垃圾处理等问题,能满足文化教育、就医和垃圾回收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需求;希望村庄整治能考虑农业生产的便利性,能提高经济和社会保障水平。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家庭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对当前住房的满意度、对本村小学满意度和对村庄生态环境满意度等因素对村民是否支持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影响。
2016 Vol. 31 (6): 39-48 [摘要] ( 735 ) [HTML 1KB] [ PDF 2062KB] ( 2118 )
49 张勇, 冯健
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
从乡村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出发,本文在个人、家庭、村集体三个维度考察了当前乡村性转型的主要路径。对河南邓州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理性与城镇化带来的流动性相互耦合,彻底动摇了传统小农分散、孤立、封闭的特征,但在不同维度上转型速率与方式并不同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与促进乡村村民城镇化的初衷之间还存在需要弥合的差距。论文最后对家庭理想与经济理性耦合、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差距、有限城镇化的制度困境等理论话题进行讨论。
2016 Vol. 31 (6): 49-57 [摘要] ( 473 ) [HTML 1KB] [ PDF 2185KB] ( 2108 )
文化
58 方远平, 曾庆, 唐瑶, 毛晔
广东省创意阶层集聚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利用ESDA分析方法和2000-2012年的数据,对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变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分布较少,与广东省经济格局较为一致,集聚呈现二元结构;在总体空间格局上,区域创意阶层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整体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各地级市自身与周边地区的相互联系比较微弱,创意阶层高聚集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从创意阶层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看,不同时间段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总体上,科技是持续显著影响广东省创意阶层空间集聚的因素,其次是社会人文因素和城市的工资水平。
2016 Vol. 31 (6): 58-65 [摘要] ( 2025 ) [HTML 1KB] [ PDF 1893KB] ( 1616 )
66 浩飞龙, 王士君
基于网络口碑的长春市文化娱乐场所空间布局研究
基于微观个体的心理认知及参与空间行为的差异性需求分析成为21世纪场所微区位研究的新趋势。本文尝试通过将文化娱乐场所的网络口碑信息与地理空间关联,从地理分布与口碑分布两个方面,探讨长春市文化娱乐场所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认为文化娱乐场所的空间圈层分异明显,数量等级特征显著;空间热点区总体一致,呈多中心发展态势;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各异,口碑得分具有随机性;不同业态类型场所其空间区位选择、分布模式及口碑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研究应深入到微观业态内部及业态之间去比较分析。
2016 Vol. 31 (6): 66-72,108 [摘要] ( 637 ) [HTML 1KB] [ PDF 6819KB] ( 1803 )
社会
73 曹广忠, 赵亚萍
城市外来人口的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4个典型区域12个城市调查的分析
就业稳定性是影响城市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状况和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来务工者工作变更频繁、首份工作持续时间短,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不高且期限短;外来务工人员中非农户籍群体稳定性略强;年龄、婚姻、受教育情况、社会阅历、老家关系、工资差异、劳动合同等因素对务工人员就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1978-2009年不同时期进城的务工人员工作稳定性具有波动性,但近年来稳定性有提高的趋势;就业稳定性的地域特征有一定差异性。2006年以来,个人阅历、职业培训、社会网络、劳动合同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有所增强。
2016 Vol. 31 (6): 73-78 [摘要] ( 471 ) [HTML 1KB] [ PDF 1632KB] ( 1398 )
79 吴嘉慧, 李佩玲, 赵渺希
城市混居地段外来人口社会隔离的空间测度——以广州客村为例
本研究选取广州客村代表典型的城市混居地段,创新性地从空间维度测度本地人与外来人群体的社会隔离程度,包括其社交对象的地域分布差异及空间活动轨迹的差异。基于社会学二模网络理论,建立空间共场性的概念,测度两类人群的社会隔离程度。研究发现:客村外来人群体的社交对象具有鲜明的迁出地指向特征;本地人与外来人两类群体的空间活动轨迹呈现显著分异,体现为使用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开敞空间的区隔;通过两类群体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共场度测度,发现外来人群体过于离散的空间活动轨迹不利于其获取社会网络的支持。
2016 Vol. 31 (6): 79-87 [摘要] ( 600 ) [HTML 1KB] [ PDF 2726KB] ( 1545 )
88 许昕, 赵媛, 郭爱妹
基于街道尺度的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基于南京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数据,通过街道和圈层双尺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差异、空间差异以及空间相关性,探讨南京市街道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热点区演化分析了街道老年人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近10年南京市街道老龄化系数总体上呈现"跨越式"圈层蔓延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处于老年人口成长阶段的街道由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主城区的交界地带转变为向主城区蔓延的趋势,轻度老龄化的街道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度老龄化阶段的街道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和郊区,重度老龄化阶段的街道以郊区为主。②街道老年人口密度类型为密集区,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中心城区,郊区次之,主城区内密度最低。③南京市街道人口老龄化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的差异增大,集聚效应减弱,空间上的发展渐趋不均衡。热点区分布呈现"冷-次冷-次热-热"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④从历史因素、人口生命周期、城市变迁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和演变的主要因素。
2016 Vol. 31 (6): 88-94,129 [摘要] ( 749 ) [HTML 1KB] [ PDF 2944KB] ( 3029 )
城市
95 章雨晴, 甄峰, 恩予
基于企业综合效益评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张家港市为例
中国目前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如此,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仍然很突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也一直是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般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尺度,难以反映各微观经济主体土地利用状况等深层次问题。本文以张家港市为例,从微观层面对市域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地集约性进行评价,提出基于企业综合效益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借助ArcGIS工具进行空间匹配,为更清晰地理解和判断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状况,指导城市工业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16 Vol. 31 (6): 95-101 [摘要] ( 570 ) [HTML 1KB] [ PDF 1777KB] ( 1636 )
102 黎智枫, 赵渺希
赛博空间视角下中国三大城市群网络特征——基于豆瓣跨城活动数据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群内部联系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赛博空间为视角,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的豆瓣同城数据为对象,通过点度分布、对称性、群集性和匹配性等指标对城市网络进行描绘与测度。实证研究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网络在赛博空间中呈现出多核心网络状的特征,北京、石家庄、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和深圳分别成为城市群中的枢纽或者次枢纽城市。高等级城市吸引人口集聚与跨越城市的联系增强的现象是同时存在的,一般城市在互动型活动上凭借其城市特色,同样吸引周边城市的关注。研究最后针对不同层级城市的活动容纳特征提出了相关规划建议。
2016 Vol. 31 (6): 102-108 [摘要] ( 574 ) [HTML 1KB] [ PDF 2034KB] ( 2147 )
109 郝新华, 周素红, 柳林
广州市高峰小时居住用地交通产生与分布——基于出租车GPS起讫关联的分析
本文以广州为案例,通过通勤高峰期间出租车GPS数据的时空挖掘,分析基于GPS起讫关联的居住地交通产生与分布特征,并讨论其所隐含的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及在交通需求分析中的潜在价值。研究发现居住用地交通产生的出行距离存在ZIPF法则所表现的衰减规律,到达工业、商业金融和公共服务等用地的距离依次降低,而空间上距离呈中心城区向郊区增加的同心环模式。此外,本文还尝试从交通模型参数设定、职-住关系等方面探讨本文研究的应用方向。
2016 Vol. 31 (6): 109-114,151 [摘要] ( 809 ) [HTML 1KB] [ PDF 4970KB] ( 2187 )
区域
115 宋林, 张杨, 郭玉晶
环境约束下陕西城镇化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陕西省的综合环境因子指数,将其引入到DEA以及Malmquist指数模型中,动态测度了2003-2014年间陕西及其各地市在有无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化发展效率的差异,并对各地市的城镇化效率进行了排名。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城镇化的技术效率在有无环境约束下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在加入环境约束后,技术效率均值波动性更大,呈"W"形,且下行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不经济"效应,正在凸显出来,部分地市呈现出"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均下降的状态。论文最后给出了提高陕西城镇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2016 Vol. 31 (6): 115-122 [摘要] ( 371 ) [HTML 1KB] [ PDF 1900KB] ( 1127 )
123 唐林楠, 刘玉, 唐秀美
北京市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
本研究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灰色关联法,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以期为改善北京城乡关系、有效提升乡村地域功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2012年,北京市城乡转型依次经历了缓慢转型(1978-1995)、快速转型(1996-2006)、转型放缓(2007-2012)三个阶段。②生态、历史、市场和政策等因素显著影响着乡村地域功能的提升。35年间,乡村地域功能总体稳步发展,并与城乡转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③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地域功能反馈等综合作用下,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依次经历了低水平耦合、倒"U"型耦合和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
2016 Vol. 31 (6): 123-129 [摘要] ( 463 ) [HTML 1KB] [ PDF 1697KB] ( 1270 )
交通
130 柯文前, 陆玉麒, 朱宇, 陈伟, 杨青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流的江苏省城市空间关联特征
在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2012年12月OD流量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支撑下,本文从县市尺度出发,在对城市空间关联的节点、路径和组团等要素分析基础上,尝试勾绘关联特征的基本图示。结论如下:①城市节点分布有一定的等级性,且节点重要性本身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或在高速公路的功能定位有关。②单一组团或近邻组团以"中心城市+关联节点"进行关联,且城市间的通行时间基本在1小时内,而中长距离的双核心或多核心的组团则以中心城市作为联系基轴建构,且通行时间在1-3小时之间。③综合节点、路径和组团等要素勾绘的城市关联特征模式包含苏北系统、跨江系统和苏南系统,且该模式昭示以"多板块协同发展"的思路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案。
2016 Vol. 31 (6): 130-136 [摘要] ( 397 ) [HTML 1KB] [ PDF 4832KB] ( 1430 )
137 吕承超, 宫攀
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度研究
利用1997-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数据,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和极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存在空间非均衡和空间极化特征;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的空间非均衡程度依次递减,区域间差距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公路密度空间极化程度不断增加,且高于铁路密度的极化程度;财政支出、国际贸易、人力资源和新经济地理四大因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和极化具有影响,但影响效果不同。本文拓展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为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及互联互通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6 Vol. 31 (6): 137-144,160 [摘要] ( 377 ) [HTML 1KB] [ PDF 2996KB] ( 1300 )
旅游
145 马晓龙, 李维维
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生成因子判定与作用机制研究
判识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生成因子并模拟其作用机制,是集约利用城市资源、判定城市大型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的前提。从概念入手,构建了包含3个属性、29个指标的城市旅游综合体生成影响要素评价体系,在利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因子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综合体的生成因子进行萃取。结果显示,按照重要性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可以将这些因子归结为宏观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市场实力、行政效力、旅游资源本底等八个。文章认为,城市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定的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的属性特征和旅游作为产业形态的经济特征相互作用构成了其生成的动力机制,城市大型旅游项目投资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评判其可行性。
2016 Vol. 31 (6): 145-151 [摘要] ( 450 ) [HTML 1KB] [ PDF 1425KB] ( 1543 )
152 潘植强, 梁保尔
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研究——基于30个省(市、区)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餐饮业、住宿业以及社会服务业这6个行业面板数据,在揭示2005年至2014年30个省(市、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关系时,借助LMDI法分解出影响我国旅游业碳排放增加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在时间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要显著高于东部地区;②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时间上呈逐年递减趋势,且中、西部地区下降速度要显著低于东部地区;③影响我国旅游业碳排放增加量的关键因素取决于经济产出因子(TEO)、接待人次因子(TP)、行业结构因子(TIS)、能源效率因子(TEE)、能源结构因子(TES)5个方面,前两者为增量因子,后三者为减量因子。
2016 Vol. 31 (6): 152-158 [摘要] ( 501 ) [HTML 1KB] [ PDF 1746KB] ( 1562 )
书评
159 王恩涌, 曹诗图
《中国民族地理》评介
2016 Vol. 31 (6): 159-160 [摘要] ( 480 ) [HTML 1KB] [ PDF 878KB] ( 182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