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4年 29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4-08-15
城市
文化
人口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口
进展与动态
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
1
柴彦威
“回家”:关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专栏
随着段义孚的《回家记》中译本于2013年出版,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又掀起了一股关注段义孚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风潮,连凤凰卫视也大力推荐了该书。段先生的著作在美国就有荣登畅销书排行榜的历史,这次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不足为奇。
2014 Vol. 29 (4): 1-2 [
摘要
] (
260
) [
HTML
1KB] [
PDF
276KB] (
1665
)
3
叶超
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学界和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但中国地理学界对其认识还非常欠缺,相关研究更是迟滞。针对目前常见的对段义孚的研究是否属于地理学以及如何把握和推广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并探讨了段义孚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段义孚不但具有开创精神,而且40多年的坚持更是令人敬佩;广泛取材于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经验的方法,流畅生动的文风值得学习和推广;对其的专门研究应当得到鼓励;其理论不但具有较大普适性,而且是治疗人文素养和精神欠缺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剂良药。
2014 Vol. 29 (4): 3-7,12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480KB] (
2262
)
8
李溪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视野
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来源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本文侧重于对他影响最大的实用主义、现象学和符号学三个领域,探索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或明确或潜在地影响了他的人文地理学观念。实用主义主要启发了他"日常经验"及其连续性和关联性的关注,符号学为他阅读建筑和城市的一些地理特征关系提供了帮助。而现象学则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了他,从他最初批判地理科学的数学化方法,到后来他对时间和知觉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感问题,均在现象学的视野下展开。此外,他以描述和归纳呈现一个"人"的地理经验的视野,也源自与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主张。本文最后提及中国哲学和智慧对他的影响,他有效地融合了东西方的思想,使之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2014 Vol. 29 (4): 8-12 [
摘要
] (
609
) [
HTML
1KB] [
PDF
443KB] (
2121
)
13
陆小璇
初论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
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2014 Vol. 29 (4): 13-18,2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748KB] (
3447
)
19
宋秀葵
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
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人的感官、感情、美学的多重维度,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了人类认识地方、认识空间、重构地方的崭新视角。本文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价及影响、当代价值方面对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进行了体系性与初步理论建构式研究,认为段义孚地方空间理论以人为本,地方是具有既定价值的安全中心,代表着真实与安定;空间跟时间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坐标,代表着向往与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在人的生存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生活就是穿梭于地方与空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与生存环境的本质关系,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讨人与地方和空间的内在联系,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为缓解身份危机和环境危机、维护精神生态和环境生态提供新的理念。
2014 Vol. 29 (4): 19-23,51 [
摘要
] (
300
) [
HTML
1KB] [
PDF
448KB] (
2920
)
进展与动态
24
范莉娜, 周玲强, 李秋成, 叶顺
三维视域下的国外地方依恋研究述评
地方依恋一直是国外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地方依恋三维结构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视角,以地方依恋的三维结构释义、三维情境整合及三维形成机制分析为研究主线,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国外地方依恋文献的总结一方面能丰富国内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能扩宽相应的研究范围。通过本文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
2014 Vol. 29 (4): 24-30,91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710KB] (
2405
)
31
牛方曲, 刘卫东, 宋涛
LUTI模型原理、实现及应用综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快速城镇化下的中国,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上日程。为此,期待有力的、可操作的工具用于定量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预测不同政策下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为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分析了LUTI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思路、实现框架和建立中国城市LUTI模型面临的问题,并回顾了国内外利用LUTI模型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以辅助表明城市空间决策的研究现状,希望能为中国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模拟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2014 Vol. 29 (4): 31-35,118 [
摘要
] (
407
) [
HTML
1KB] [
PDF
624KB] (
1802
)
社会
36
徐雨璇, 何深静, 钱俊希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学生化社区房屋租赁现象研究——以广州南亭村为例
本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解释"学生化"社区的房屋租赁现象,以期填补国内对"学生化"社区房屋租赁现象的制度环境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中村过度依赖村集体组织的管理模式,各级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正式制度的约束作用不显著。在与正式制度磨合的过程中,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对不同的正式制度,村民和房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有接受、变通、规避、创新,促成了一些非正式制度,部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违背。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非正式制度成为南亭村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保障与动力,维护着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2014 Vol. 29 (4): 36-43 [
摘要
] (
316
) [
HTML
1KB] [
PDF
694KB] (
2425
)
文化
44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2014 Vol. 29 (4): 44-51 [
摘要
] (
360
) [
HTML
1KB] [
PDF
1273KB] (
3327
)
城市
52
吴翊朏, 李郇
地方政府管治下城市空间拓展——以广州市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能和管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由此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近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与地方政府管治的关系,发现市级政府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以战略规划为纲领的管治方式主导了城市生产及流通空间的建设;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协调的原因,地方政府管治过程出现了尺度分异,表现为区级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下外围地区空间拓展向北低效蔓延的管治失灵现象。通过对政府管治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的探讨,以期对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管治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思考。
2014 Vol. 29 (4): 52-58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987KB] (
1247
)
区域
59
林雄斌, 马学广, 晁恒, 李贵才
珠江三角洲巨型区域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算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过程,提取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的城市经济、物质空间和人口空间因子。研究发现:①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经历"单中心"向"双中心"的演变过程,并开始呈现多中心网络化趋势;②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经历缓速演变、加速演变和转型演变三个阶段,效率由低级向中、高级形态变化;③从全球化、区域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分权化等维度来解释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和效率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建议从增强城市竞争力、推进空间均衡和加强资源环境协调等角度引导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
2014 Vol. 29 (4): 59-65,97 [
摘要
] (
323
) [
HTML
1KB] [
PDF
1067KB] (
1406
)
经济
66
朱华友, 王缉慈, 武志强
生产范式变革下集群企业的去地方化研究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共同作用下,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一般的产业转移概念不同,去地方化着重强调企业受到某种作用脱离地方生产网络,进而对地方生产网络产生的影响。目前关于去地方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国家,且多是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而由企业生产范式变革引起的去地方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实际上,在中国沿海地区,集群内创新型企业进行生产范式变革,引起企业去地方化现象十分明显,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生产范式变革、组织协同与企业去地方化的理论架构,分别以东莞鞋业集群和华宏鞋业公司为例,分析鞋业集群和企业在生产范式变革下的去地方化现象,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制定实施集群政策和产业转移提供理论依据。
2014 Vol. 29 (4): 66-71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622KB] (
1271
)
乡村
72
乔家君, 周洋
基于空间界面理论乡村社区选址研究——以河南省晴岚社区为例
空间界面理论是乡村社区选址的适宜理论。在分析传统农村聚落区位选址中空间界面取向及其演变、新形势下农户择居需求等基础上,得出乡村社区选址大致有四种倾向:城镇边缘区、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区外围、其他资源指向等。利用空间界面理论中的避害原则、就近原则、功能原则、加成原则,认为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晴岚社区的选址是合理的,接近于理想中的最佳区位。
2014 Vol. 29 (4): 72-77 [
摘要
] (
270
) [
HTML
1KB] [
PDF
1406KB] (
1133
)
78
龙冬平, 李同昇, 于正松, 巨虹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业保险农户采用行为研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大棚“银保富”险种为例
以陕西杨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22个行政村223份入户、入棚调查问卷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采用农业保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采用农业保险行为是一个受自身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决策过程,如农户基本特征、农户认知特征、自然灾害特征、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特征、政策环境特征等5个潜在变量对农户采用农业保险行为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即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特征 > 政策环境特征 > 农户认知特征 > 农户基本特征 > 自然灾害特征。
2014 Vol. 29 (4): 78-84 [
摘要
] (
279
) [
HTML
1KB] [
PDF
799KB] (
1276
)
人口
85
肖宝玉, 朱宇
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文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和GIS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在沿海多而密集、以区外流动为主,开放性和活跃性明显,而在内陆则少而稀疏、以区内流动为主,封闭性和粘滞性突出,但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内部异质性;大城市流动人口密集且来源地广泛、对人口城镇化影响大,中等城市流动人口规模较小,小城镇对区内流动人口有一定吸纳能力。文章还探讨了城镇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机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14 Vol. 29 (4): 85-91 [
摘要
] (
269
) [
HTML
1KB] [
PDF
1103KB] (
1555
)
92
梅林, 陈妍
吉林省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制
本文运用集中指数、趋势面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0年代以来吉林省49个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口密度以集中式发展为主,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纵向分布特点;2000年以来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是吉林省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的转折点。吉林省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演变机制主要缘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格局、政策因素和历史基础等方面。
2014 Vol. 29 (4): 92-97 [
摘要
] (
250
) [
HTML
1KB] [
PDF
986KB] (
1544
)
政治
98
陆俊元
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将对世界和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的海洋交通格局,在给中国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被动性。北极资源开发可行性的增大给中国增添了新的资源采购地选择和地缘经济参与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将改变现有的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产生新的地缘战略关系,给中国带来复杂的战略影响,中国需加强筹划应对。
2014 Vol. 29 (4): 98-103 [
摘要
] (
305
) [
HTML
1KB] [
PDF
486KB] (
1668
)
旅游
104
乔向杰, 张凌云
知识型旅游目的地管理平台框架及其构建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如何通过基于ICT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满足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但是,在目前旅游目的地已积累了大量可用数据的情况下,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却没有被很好的利用。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竞争力和组织学习可以应用商务智能的方法得到显著地提高。本文在总结国外文献与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型目的地管理平台的一般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引入商务智能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的旅游市场决策支持平台,以期能够服务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的决策制定与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2014 Vol. 29 (4): 104-110,125 [
摘要
] (
410
) [
HTML
1KB] [
PDF
956KB] (
1252
)
111
张妍妍, 李君轶, 杨敏
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Web2.0时代,游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购买产品,而且还会分享游记、照片。这些游客留在网络上的游记、照片和其它痕迹都含有时空信息,称为"数字足迹"。本文以西安为例,利用游记和照片获取旅游数字足迹,采用数据挖掘方式提取时空信息,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试图总结西安国内散客旅游流时间及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数字足迹研究的时间规律和其它调研结论基本一致;旅游节点间分布不均衡;旅游网络密度低、结构分层明显。本文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推广价值,可为等旅游管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2014 Vol. 29 (4): 111-118 [
摘要
] (
415
) [
HTML
1KB] [
PDF
889KB] (
1972
)
119
吴义宏, 杨效忠, 彭敏
主题公园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
近年来随着"黄金周"假期政策的出台以及消费者旅游需求的急剧增长,拥挤成为困扰国内众多景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目前关于旅游景区游客拥挤感知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文章以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为例,运用IPA评价分析模型对影响主题公园游客拥挤感知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评价和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的学历与游客的拥挤感知差异性显著,呈负相关,男性的拥挤感知大于女性;时间和密度因素是影响游客拥挤感知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游客对园内的拥挤期望出发,提出了改进我国主题公园的管理和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建议。
2014 Vol. 29 (4): 119-125 [
摘要
] (
353
) [
HTML
1KB] [
PDF
647KB] (
1876
)
126
隋丽娜, 程圩
三类不同开放程度景区游客感知差异研究
在建立感知质量/旅游形象-感知价值-满意度-忠诚度的游客感知链理论模型基础上,探讨三类不同开放程度景区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发现,感知质量包括景观、餐饮、交通、游览、住宿、休闲娱乐、管理七个感知维度,其中休闲娱乐感知对感知质量影响程度最大,景观感知与感知质量的相关性最小。旅游形象包含资源与社区认知、设施认知、情感三个形象维度。多群组路径分析发现,不同开放程度景区的游客感知理论模型具有相同形态。封闭式景区中感知质量各方面的评价均很重要,游客重视住宿、游览、休闲娱乐等方面,也更期待景区带来的情感形象认同。开放式和半开放式景区中,游客并未因其免费或低收费而忽视景区景观呈现或不注重游客满意和旅游所带来的收获。
2014 Vol. 29 (4): 126-133 [
摘要
] (
328
) [
HTML
1KB] [
PDF
960KB] (
1818
)
134
曲颖, 贾鸿雁
旅游目的地定位突出属性的识别——轮换方格分析技术的运用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的地定位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然而,国内研究和实践对"把握旅游者兴趣和需求"这一定位首要工作普遍认识不足,且实施不到位。鉴于此,本研究对目的地定位中"击中消费者心灵"这一关键环节的实施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了阐释。理论上,分析了目的地突出属性与定位之间的关系及当前国内误区。实证上,引入轮换方格分析法,以国内十大海滨城市目的地为要素,阐释了识别旅游者对竞争目的地相比较的目的地突出属性的方法程序。此外,对旅游者访谈结果与目的地业界代表访谈结果的比较发现,供需双方在旅游者需求的认识上不吻合。文章最后还对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局限做了总结。
2014 Vol. 29 (4): 134-139,145 [
摘要
] (
250
) [
HTML
1KB] [
PDF
581KB] (
2048
)
140
张玉萍, 瓦哈甫·哈力克, 党建华, 邓宝山, 王冉
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根据吐鲁番2001-2011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关权重,以此构建了相关的综合评价函数,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吐鲁番地区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在2001-2011年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类型以旅游超前发展型逐步转变为以经济超前发展型为主,由三者基本协调状态转为旅游与经济的发展超出了生态环境承受阈值范围的状态,其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提高的关键因素。
2014 Vol. 29 (4): 140-145 [
摘要
] (
380
) [
HTML
1KB] [
PDF
596KB] (
1773
)
146
王新越, 吴宁宁, 秦素贞
山东省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旅游化是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面向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产业做出的全面升级。目前,旅游化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与主要动力,根据旅游化的内涵构建旅游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2001-2011年旅游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山东省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对旅游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在对山东省旅游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青岛为旅游化快速发展型,烟台、威海、日照为旅游化较快发展型,济南、泰安、淄博、济宁、潍坊、临沂为旅游化缓慢发展型,枣庄、莱芜、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属于旅游化滞后发展型,并根据各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加速旅游化发展的对策。
2014 Vol. 29 (4): 146-154 [
摘要
] (
401
) [
HTML
1KB] [
PDF
949KB] (
1391
)
155
李一曼, 修春亮, 孙平军
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浙江省交通可达性时空格局研究
以浙江省6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2004、2012年路网数据,借助ArcGIS网络分析功能,采用基于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探讨浙江省综合交通网络中节点城镇可达性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12年,各城镇可达性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彼此间联系趋于紧密;②城镇可达性存在空间分异,且提升幅度各异,均衡化趋势明显;③城镇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大,逐渐向以"四大都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型"多级空间结构转变。总体上来看,城镇可达性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体现了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
2014 Vol. 29 (4): 155-160 [
摘要
] (
427
) [
HTML
1KB] [
PDF
1985KB] (
241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