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2年 2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2-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南京大学校庆专栏
进展与动态
城市
1 朱宇, 余立, 林李月, 董洁霞
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代际延续和变化——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本文利用一项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虽已发生不同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变化,但在整体上仍延续了前者的特点而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除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外,还受到流动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次级劳动市场高度集中、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限等状况的制约。这些结论对制定符合流动人口实际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2012 Vol. 27 (3): 1-6,43 [摘要] ( 321 ) [HTML 1KB] [ PDF 627KB] ( 1439 )
50 李鑫, 李兴校, 欧名豪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
将城镇化分解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部分,且认为这4部分应处在协调耦合状态,用TOPSIS法对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以对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常州和扬州在优质协调区;南京、镇江、苏州和无锡在良好协调区,且土地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徐州、淮安和南通在基本协调区,徐州与淮安土地城镇化过快,社会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忽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南通土地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扩张缓慢,城镇化的土地代价水平较低;泰州和盐城在轻度失调区,盐城经济城镇化滞后,泰州土地城镇化滞后,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大,城镇发展选择的是一种精明增长路径;连云港和宿迁在中度失调区,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其它城镇化,城镇发展土地代价水平高,具有相当过渡性损失。
2012 Vol. 27 (3): 50-54 [摘要] ( 527 ) [HTML 1KB] [ PDF 642KB] ( 1566 )
进展与动态
7 罗小龙
竞争性区域主义与区域建构研究展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竞争性区域主义开始盛行于全球各地,并掀起区域建构的热潮。本研究对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性区域主义和区域建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涉及社会建构的区域、空间规划在区域建构中的作用、区域建构的阶段和区域建构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竞争和空间规划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我国竞争性区域主义与区域建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12 Vol. 27 (3): 7-10 [摘要] ( 283 ) [HTML 1KB] [ PDF 233KB] ( 1172 )
11 马晓龙
国内外旅游效率研究进展与趋势综述
在旅游产业地位不断加强,旅游资源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低碳旅游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从学术角度对30年来旅游效率研究的重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不但能够厘清相关研究对旅游学术体系建设的贡献,而且对于从理论层面因应形势变化,提高旅游发展资源投入的利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检索结果表明,现有旅游效率研究中涉及到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目的地等几个方面,遵循文献部门归属关系,采用文献信息分析方法对旅游效率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国内外学者在旅游效率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酒店、旅行社等传统产业要素领域,较为固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已经基本形成,且对城市、目的地、综合性产业等领域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相关成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 Vol. 27 (3): 11-17 [摘要] ( 317 ) [HTML 1KB] [ PDF 370KB] ( 2446 )
18 徐海英, 朱国传
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嵌入”的研究及其启示
"嵌入"是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既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嵌入"概念的最初含义以及管理学对"嵌入"概念的拓展。总结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于"嵌入"概念的理解,特别关注和评价了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嵌入"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进展情况:一是关于创新活动的研究;二是关于全球化的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总结西方经济地理学中的主要概念、来源及其研究主题和核心思想,同时也对中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做出一些思考。
2012 Vol. 27 (3): 18-22 [摘要] ( 325 ) [HTML 1KB] [ PDF 328KB] ( 1897 )
23 刘晓霞, 邹小华, 王兴中
国外健康地理学研究进展
传统医学地理学研究从自然生态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逐渐减小,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以来,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以社会文化视角探究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医学地理学向一门新的健康地理学转变的过程,并梳理了新的健康地理学理论和研究内容的变化,总结了当前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新时期我国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2012 Vol. 27 (3): 23-27 [摘要] ( 470 ) [HTML 1KB] [ PDF 288KB] ( 3891 )
文化
28 李凡, 黄维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怀旧现象及地理学研究视角
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城市怀旧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怀旧现象的研究状况,以及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怀旧研究已经渗透至诸多学科领域,国外文化地理学者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城市怀旧的研究,但该研究在国内还十分鲜见。文章指出可以结合文化地理学及相关理论,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城市怀旧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探讨城市怀旧空间的生成、类型、特征、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解读城市怀旧文化景观对于城市怀旧空间的诠释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以揭示在城市怀旧空间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城市记忆、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建构的互动作用机理。认为城市怀旧的地理学研究将拓展我国城市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并对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2012 Vol. 27 (3): 28-33 [摘要] ( 770 ) [HTML 1KB] [ PDF 400KB] ( 2206 )
34 李文勇, 张汉鹏
本真视角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符号舞台化研究
本文以Cohen主客二维动态真实性与舞台化关系模型为基础,在符号的表达和内容层面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符号进行剖析,以旅游文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作为符号维度,以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舞台化作为本真维度,建构出旅游文化符号化的四种关系类型,即意指性旅游文化符号(signification)、象征性旅游文化符号(symbol)、隐喻性旅游文化符号(metaphor)及指示性旅游文化符号(instructions),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符号的结构分层状况,从跨学科的角度了解人文地理本真性景观与舞台化景观的建构互动过程,推动本真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012 Vol. 27 (3): 34-38 [摘要] ( 400 ) [HTML 1KB] [ PDF 338KB] ( 1492 )
社会
39 塔娜, 柴彦威, 刘志林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2012 Vol. 27 (3): 39-43 [摘要] ( 253 ) [HTML 1KB] [ PDF 411KB] ( 1401 )
44 汪明峰, 卢姗
替代抑或补充: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出行的关系研究
有关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研究结论还不尽一致。许多人认为网上购物将替代传统购物方式,但是也有其他的观点表明应是一种促进或者补充的关系,甚至有人觉得这种影响是很小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购书行为的调查,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网上购物对传统购物出行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总体上,网上购物对消费者传统购物出行的影响并不显著,网上购物还只是作为消费者原有购物出行的一种补充方式,并不会对大多数消费者的传统出行频率和出行距离造成明显的影响。一方面,网上信息浏览和网上购物对传统日常购物出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者日常出行频率和距离的缩减以及多目的出行频率的上升。另一方面,网上行为可能使消费者非日常出行频率增加,单次出行距离增长。总之,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出行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替代或者补充,而是要复杂地多。
2012 Vol. 27 (3): 44-49 [摘要] ( 646 ) [HTML 1KB] [ PDF 1010KB] ( 2028 )
区域
55 王发曾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中原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原崛起的时代呼唤,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中原儿女的庄严承诺。选择"三化"协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之路,有着深厚的宏观背景。在整体、协调、融合、可持续原则的制约下,"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产业集群发展、产城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其中,城乡统筹发展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包括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搭建城镇化本土承载平台,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和社会保障体系。
2012 Vol. 27 (3): 55-59 [摘要] ( 350 ) [HTML 1KB] [ PDF 296KB] ( 1391 )
经济
60 颜莉, 高长春
模块化视角下上海时尚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引入模块化相关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考察了五大时尚之都(伦敦、米兰、巴黎、纽约和东京)的时尚产业及其模块化组织发展状况。通过调研所得资料提炼这些城市时尚产业的模块化发展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并总结其时尚产业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发展路径。结合上海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其具备的共同要素和特殊要素进行分析,说明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上海时尚产业在模块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及其与时尚之都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合上海城市发展特点的时尚产业模块化发展路径。本文认为通过扶植创新要素、深化生产要素、提升消费要素、促进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措施,可以帮助上海时尚产业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其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
2012 Vol. 27 (3): 60-66,146 [摘要] ( 329 ) [HTML 1KB] [ PDF 1354KB] ( 3113 )
67 俞肇元, 宗真, 陆玉麒, 袁林旺
基于模糊关系识别的多要素空间离散化方法——以江苏阜宁人口与经济分析为例
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离散化是精细化县级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关系识别的空间数据离散化方法。该方法利用广义权距离实现对专家知识与多系统分层要素的综合集成,并通过建立待离散化要素与其影响指标的模糊关系识别模型,获得空间离散化权重。以2009年江苏省阜宁县人口、GDP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离散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空间离散化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可较好揭示各影响要素对待离散要素的空间影响。
2012 Vol. 27 (3): 67-72 [摘要] ( 325 ) [HTML 1KB] [ PDF 1865KB] ( 1328 )
政治
73 胡志丁, 骆华松, 李灿松, 张伟
地缘安全视角下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及其优化组合
国家边界长期以来都是政治地理学研究中的突出主题。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涌现大量毗邻国家之间的次区域合作,同时非传统边境安全异常突起。为此,国家边界由单一的维护传统边境安全的功能转变为同时维护传统边境安全、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及保障非传统边境安全的三重功能。这三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且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在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形成梯级决策模式、合理定量化评估及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协调机构来优化组合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的优化思路。
2012 Vol. 27 (3): 73-77 [摘要] ( 328 ) [HTML 1KB] [ PDF 307KB] ( 1874 )
乡村
78 李星星, 李同昇
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
通达性是指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也是从出发地前往目的地的方便程度。道路网络是支撑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通达性则是反映道路网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评价指标。本文以位于陕西秦巴山区的丹凤县为例,基于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实际考察资料,分别以乡镇和行政村为单元,以GIS方法为支撑,采用道路临近性、乡镇内部可达性和道路衔接性三项指标,分析和评价了丹凤县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本研究对陕南秦巴山区乡村路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有一定指导作用,对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有效改进。
2012 Vol. 27 (3): 78-85 [摘要] ( 254 ) [HTML 1KB] [ PDF 1565KB] ( 1274 )
旅游
86 段七零, 胡章鸿, 毛建明
基于齐夫法则的江苏省旅游收入规模结构变化研究
借用齐夫法则研究了江苏省近10年的旅游收入规模结构变化,并与差异度变化加以对比。结果显示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规模分布均基本遵循齐夫定律,与差异度变化趋势也相一致;无标度区范围均呈扩大趋势,规模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但两者也有不同点:(1)前者从局部单分形演变为几乎覆盖全域的单分形,而后者则从局部单分形→几乎覆盖全域的单分形→局部单分形→双分形;(2)前者是先呈帕雷托模式后呈不规则的帕雷托模式,而后者则是前几年呈不规则的帕雷托模式,后几年标度区一呈对数正态分布模式,标度区二呈不规则的帕雷托模式;(3)前者的规模变差是先扩大后缩小,而后者则是前几年规模变差略有波动,后几年两个标度区之间的差距稍有扩大,但各标度区内部的规模变差却呈缩小趋势。齐夫法则可为分析旅游收入规模结构变化提供新的定量方法。
2012 Vol. 27 (3): 86-92 [摘要] ( 692 ) [HTML 1KB] [ PDF 1665KB] ( 1185 )
93 马继刚, 宋金平, 张瑞红
从低碳旅游到洛哈思旅游:可持续旅游理念的又一次深化
发展可持续旅游不仅应该重视旅游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环保问题,更应该解决旅游活动本身的"亚健康状态"。一种来源于反消费主义的思潮---洛哈思旅游,是后现代社会对享受型传统旅游的一种反思。低碳旅游以节能减排为出发点,重点在环境,洛哈思旅游以个人健康为出发点,重点在人。文章从洛哈思旅游的九要素进行解构,并将其和传统旅游、低碳旅游进行对比,提出洛哈思旅游具有健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认为其所倡导的旅游方式十分符合旅游活动的本源,是一种继低碳旅游之后更人性化、更容易被接受的可持续旅游方式,是对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通过倡导健康旅游消费的观念、产业链的开发、恰当地营销,洛哈思旅游能从环境和以人为本的双重角度引导现代人改变以往的旅游习惯,重构自己的旅游行为方式。
2012 Vol. 27 (3): 93-97 [摘要] ( 430 ) [HTML 1KB] [ PDF 807KB] ( 1354 )
98 徐伟, 李耀
古村落旅游真实性感知的指标构建及评价——基于皖南古村落的实证数据
旅游真实性已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很少有学者涉及古村落真实性相关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皖南古村落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建构古村落真实性原始指标。利用SPSS16.0和Lisrel8.7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真实性文献和古村落特征阐释的基础上,将古村落真实性指标归纳为原真性、建构真实性、超真实性和主体本真性四类真实性维度。最后从明确古村落原真性的主体地位,多途径设计和开发真实性资源要素等角度提出建议。
2012 Vol. 27 (3): 98-102 [摘要] ( 258 ) [HTML 1KB] [ PDF 678KB] ( 1724 )
103 邹永广, 郑向敏
游客安全感的影响要素、形成机理及提升策略研究
安全感是旅游目的地安全状况的"晴雨表",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最基本需求。本文在对游客安全感的概念进行界定、游客安全感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以及游客安全感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安全感的认知过程和形成机理,并据此提出旅游目的地提升和强化游客安全感的"四位一体"策略,即培育理性的游客、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运用现代的安全技术和选择科学的传播渠道。
2012 Vol. 27 (3): 103-108,77 [摘要] ( 430 ) [HTML 1KB] [ PDF 750KB] ( 2581 )
109 黄莎, 陈金华, 陈秋萍
基于网络信息嵌入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传导研究
以福建武夷山景区和九鲤湖景区为例,从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两个方面来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导模式。发射性形象通过对景区管理者的访谈资料得出结论,接受性形象通过驴妈妈网站上游客对景区的点评资料分析得出,指出网络点评资料具有丰富化与差异化、分散化与整体性、参与性与传导性特征。对比两个景区的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的差异并分析不吻合的原因后,文章构建了网络信息嵌入前的目的地形象单向传导模式和网络信息嵌入后的双向传导模式,同时验证了信息嵌入后的双向传导模式有更大的优势,即双向性、循环性和反馈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的吻合度。
2012 Vol. 27 (3): 109-114 [摘要] ( 413 ) [HTML 1KB] [ PDF 667KB] ( 1452 )
115 鄢慧丽, 罗静
基于旅游生产线的景区容量算法
现行的风景区空间日容量的计算方法往往大大高估了景区容量。本文以游客在景区中的移动行为为出发点,将景区旅游线路类比为旅游生产线,其中游客为工件、景点为工序。利用旅游生产线的平行移动特征,推导出在景区日开放时间内能够完成景区游玩的游客批数。然后,以景区线路中的瓶颈景点容量为批量,该批量与批数相乘即得到了景区容量。旅游生产线理论填补了景区容量计算理论支撑的空白,并使景区容量计算真正的科学化、合理化。
2012 Vol. 27 (3): 115-117,155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364KB] ( 1272 )
118 陈文玲, 苏勤
近十五年来真实性在国内外旅游中的研究对比
旅游界对真实性研究了四十多年,尚无统一的定论。近十五年是国内外真实性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更是填补了国内真实性研究的空白。本文主要着眼于近十五年来真实性在国内外的研究,分别从理论研究、真实性与旅游保护开发、真实性与旅游经营管理、真实性与旅游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国内对真实性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得到我国未来对真实性研究的方向和启示。
2012 Vol. 27 (3): 118-124 [摘要] ( 414 ) [HTML 1KB] [ PDF 757KB] ( 3425 )
125 李庆雷, 赵红梅
旅游资源的可拓性及其认识论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资源反映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精神联系,它在类型与范畴、功能与价值、结构与联系三个方面具有可拓展的特征。若欲深入把握这一特征,首先应具备发现的眼光,其次方可论及对属性列举、共轭分析、物元变换等方法的灵活运用。惟其如此,才能使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旅游项目创意、旅游产品设计别开生面,进而对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地差异化发展、旅游产品创新有所裨益。就认识论而言,旅游资源之可拓性的实践"先行",既表明创意无限性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弥补,亦暗示对拓展有限性与覆盖性的忽视。
2012 Vol. 27 (3): 125-130 [摘要] ( 402 ) [HTML 1KB] [ PDF 659KB] ( 1548 )
南京大学校庆专栏
131 甄峰, 席广亮
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城市地理学——南京大学地理学科发展90周年回顾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2012 Vol. 27 (3): 131-135 [摘要] ( 341 ) [HTML 1KB] [ PDF 294KB] ( 1977 )
136 甄峰, 尹俊
建设以非洲地理研究为特色的非洲学——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研究成果回顾与展望
论文全面回顾了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研究发展的历史,从自然地理、能源地理、农业地理、矿产地理、工业地理、人口与城市地理等方面总结了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的重要领域。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困境与不足,并探讨了今后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2012 Vol. 27 (3): 136-140 [摘要] ( 301 ) [HTML 1KB] [ PDF 295KB] ( 2011 )
141 罗小龙, 陈烨婷
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与展望
南京大学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地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统计,对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发展主要分为快速发展期、波动停滞期、复苏繁荣期、蓬勃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交通地理学、空间结构与空间布局、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企业与区域增长、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经济活动、技术进步与信息化、制度经济地理学等9个主要领域。这9大领域在国内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展望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服务国家需求是未来研究的三大主要方向。
2012 Vol. 27 (3): 141-146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505KB] ( 1870 )
147 张敏, 黄贤金, 张捷, 姚磊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系谱
本文梳理了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由基础层、应用层、联合应用层三个层级组成。将南京大学九十年的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1919年到建国初期的近代中国人文地理学源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担全国性科学研究和生产任务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的优势学科凸显,同时"大人文地理科学"蓬勃发展与国际化阶段。认为南京大学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有四大贡献,即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摇篮与创新源地,中国人文地理学思想理论发展的中坚,中国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以及中国人文地理学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主体。
2012 Vol. 27 (3): 147-151 [摘要] ( 350 ) [HTML 1KB] [ PDF 722KB] ( 1612 )
152 陈志刚, 黄贤金
南京大学土地利用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
南京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高校之一。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土地利用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跨学科发展体系。经过长期的研究凝练,学科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评价与整治"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并在"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和"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今后,南京大学将围绕"全面实现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同类研究一流水平"的目标,通过凝聚力量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引进或培养领军人物,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战略举措,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土地利用学科体系。
2012 Vol. 27 (3): 152-155 [摘要] ( 307 ) [HTML 1KB] [ PDF 239KB] ( 1352 )
156 钟士恩, 章锦河, 张捷, 张宏磊
南京大学旅游地理学的历史回顾与研究展望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地表旅游现象的人地关系作用规律及其规划实践的科学,是地理学衍生的具有相对独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支学科。南京大学以及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任美锷1940年在《地理学报》发表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一文。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旅游地理经历两个阶段:1979-2002年,旅游地理深植于传统优势的地理学科;2002至今,旅游地理向纵深发展,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地理学权威期刊上,南京大学发表旅游论文数量位居国内所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首位。重点研究领域有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域旅游开发、旅游环境变化与旅游人地关系等三个方面。篇末展望了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空间结构、区域旅游影响、旅游规划理论、旅游地理范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趋势。
2012 Vol. 27 (3): 156-160 [摘要] ( 624 ) [HTML 1KB] [ PDF 286KB] ( 162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