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9年 34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9-08-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蔡少燕, 陶伟
从漠视到觉醒:西方旅游研究对身体的再认识
旅游是一个身体体验的过程。旅游中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身体和社会建构的身体的统一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文社科领域“身体转向”、“感官转向”和“非表征转向”的到来,西方旅游学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旅游者的身体和具身性话题。在梳理西方旅游研究关注与身体话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研究关注身体话题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特征,并从身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表征,身体政治与性旅游、医疗旅游,身体展演与旅游节庆仪式,身体、感官与旅游景观,具身性与旅游体验五大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提出了基于身体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的路径和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期推动国内旅游研究对身体的进一步的关注。
2019 Vol. 34 (4): 1-12 [
摘要
] (
254
) [
HTML
1KB] [
PDF
1938KB] (
1873
)
13
张蔼恒, 孙九霞
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地方主体的空间实践
本文以地方主体性理论为切入点梳理语言景观相关文献,以构建主体为分析框架,从“国家”、“私人机构”和“多元主体互动”三方面综述语言景观的研究。不同主体通过空间实践达到规训、表达、压迫和抵抗等目的,而语言景观则是这些实践的中介和结果。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表现为国家作为主体对地方的规训;反之,由个体作为构建主体的语言景观是主体表达自我和抵抗他者的实践。流动性较强的地方,多元主体通过语言景观互动构建地方性,其语言景观是资本、文化和权力多重力量作用下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过去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只关注单主体的空间实践,未来采取跨学科研究可进一步探寻多主体互动过程与结果,更全面地发掘语言景观在地方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构建的地方意义。
2019 Vol. 34 (4): 13-19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1179KB] (
2329
)
20
孟雪, 李玲玲, 付本臣
国外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儿童独立活动性是衡量儿童自主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升儿童独立活动性对于增加儿童体力活动量、减少肥胖几率、促进社会交往等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梳理了国外学者对于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基本概念,从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两方面总结了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整理了其测量指标与具体方法,并归纳了相关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影响机制、测度方法以及理论向实践转化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内容,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
2019 Vol. 34 (4): 20-31,88 [
摘要
] (
251
) [
HTML
1KB] [
PDF
2085KB] (
2620
)
文化
32
周尚意, 苏娴
面向城市基调管控的建筑群色彩感知和意义理解分析——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例
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城市色彩基调。本研究认为该任务的目的是保护色彩基调对于人的文化意义,因此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感知和意义理解之间是否有联系?研究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研究区域,运用眼动实验调查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以结构性访谈法了解人们的色彩意义理解,目的是探究文化在感知和认知中的作用,以及眼动实验方法在反映色彩意义理解结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色彩感知与意义理解间两者无统计上的相关性,眼动指标无法解释被试对色彩意义的理解。研究结论是被试对色彩的理解具有“整体依赖”的特点,实践性建议是具有文化认同的城市色彩可以保留,同时允许主体对城市色彩有多角度的感知和积极理解。
2019 Vol. 34 (4): 32-39 [
摘要
] (
215
) [
HTML
1KB] [
PDF
2940KB] (
1110
)
40
冯婧, 杨青山, 刘鉴, 江孝君
1800—1945年长春市街道命名的文化政治阐释——基于葛兰西霸权理论的视角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界对传统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地方命名中的文化政治过程成为研究核心。本文以2017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春市为例,在批判地名学的背景下,借鉴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1800—1945年间长春街道命名过程进行文化政治分析。研究发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长春街道命名成为不同政权控制下各种力量争夺的战场,形成清政府控制的长春地方力量、俄国殖民者力量和日本殖民者力量分区控制下的街道名称,争夺加深了城市内部分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者为隐藏其妄图永久占领东北并实现霸权统治的野心,在其划定规划的“实在国都事业区域”进行中式命名,却隐喻了明显的归顺色彩。
2019 Vol. 34 (4): 40-46 [
摘要
] (
229
) [
HTML
1KB] [
PDF
2441KB] (
1991
)
社会
47
孔翔, 宋志贤
内群体交往对开发区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社区感的影响研究——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X社区为例
开发区周边主要聚居着本地失地农民和外来普通劳动力,可能存在的内群体交往倾向会制约这两类居民间的平等、正常交往。为此,本文主要结合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X社区居民的调研,重点考察了内群体交往倾向对居民社区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周边居民确实存在内群体交往的倾向,这使其社区感水平普遍不高;而归因于征地拆迁中的复杂矛盾,本地居民的群体的内部交往对其社区感有消极影响,但外来人口的内部交往因为有助于增强其适应新地方的能力,对社区感建构有积极影响。由此,建议既要促进两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也要关注本地居民之间以及外来人口之间的利益协调,以普遍提升其社区感。
2019 Vol. 34 (4): 47-53 [
摘要
] (
225
) [
HTML
1KB] [
PDF
1536KB] (
1117
)
54
楚晗, 谢涤湘, 常江
地方发展变迁与居民地方感关系研究——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本文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荔枝湾涌1940年代以来地方发展变迁与居民地方感的关系,进而挖掘居民地方感变化机制。研究发现:荔枝湾涌居民的地方感主要受生态环境、建筑与配套服务、集体记忆、活动类型、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起主导性作用;积极地方感主要来源于集体记忆的保留与延续;消极地方感主要来源于破旧的居住环境及落后的配套服务;此外,文章提出内向型地方感和外向型地方感的概念,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在地方发展变迁过程中,地方感由内向型地方感转变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相结合的地方感。两种地方感相互作用,互相调节,更有利于地方稳定、开放、包容地发展。
2019 Vol. 34 (4): 54-62,72 [
摘要
] (
247
) [
HTML
1KB] [
PDF
6085KB] (
1504
)
城市
63
杨振山, 杨定
城市发展指数指引下的我国收缩区域初步评判
城市收缩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致使以增长为假设前提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受到极大挑战。本文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与2010年各县域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城市发展指数,在其指引下对我国城市收缩状况做初步分析。研究表明:①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我国县域单元出现收缩现象,特别是县、自治县、自治旗、旗出现较多数量的收缩。②发生收缩的县域单元共261个,大多数为人口较少的中小城镇;西部地区分布较多,且收缩面积较大。③收缩的县级行政区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人口数量和密度下降、老龄化加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赤字严重。这一结果有助于初步了解我国收缩区域整体格局,并呼吁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尽快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9 Vol. 34 (4): 63-72 [
摘要
] (
275
) [
HTML
1KB] [
PDF
3566KB] (
1194
)
73
张帅, 王成新, 李博
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为促进东北三省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水平及其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转换能力等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经济弹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城市经济弹性水平来看,除了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城市均处在较低水平和低度水平;②从城市经济弹性的空间分异来看,呈现显著的“集聚化”分异特征;③从城市经济吸收、恢复和转换能力来看,各城市水平与经济弹性水平基本一致,且空间分异特征也基本一致;④影响城市经济弹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和经济密度。
2019 Vol. 34 (4): 73-80 [
摘要
] (
296
) [
HTML
1KB] [
PDF
2501KB] (
856
)
81
段兆雯, 王晓强, 张婷伟, 陈丹青
城市公租房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理念为研究框架,运用核密度、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从社区物质环境以及居民对社区感知两个维度对城市公租房社区的生活空间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西安市公租房社区空间布局较为偏远,集聚特征明显;除教育资源外,医院、商业以及游憩等资源均处于低可获性状态;社区居民对公租房社区房屋面积、房屋质量、物业管理、社区绿化等方面满意度较低,社区归属感及长期居住意愿不强。西安市公租房社区在社区资源可获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空间剥夺现象,社区整体生活空间质量水平不高。
2019 Vol. 34 (4): 81-88 [
摘要
] (
266
) [
HTML
1KB] [
PDF
3564KB] (
1154
)
经济
89
徐海英, 周潮
全球生产网络(GPNs)与区域发展的动态战略耦合——苏南与苏北韩资汽车行业企业价值捕获轨迹的比较
全球生产网络(GPN)2.0认为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动态战略耦合是区域发展的动因。该分析框架认为应从垂直(组织)和水平(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从而分析特定区域的战略耦合模式。选取62家江苏省韩国投资汽车行业企业,采用GPN 2.0分析框架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并对比苏北和苏南GPNs和区域发展战略耦合的模式差异。研究发现:苏北处于“结构性耦合”阶段,苏南处于“功能性耦合”阶段。苏北和苏南应该采取不同发展战略,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战略耦合做好准备。
2019 Vol. 34 (4): 89-96 [
摘要
] (
242
) [
HTML
1KB] [
PDF
2076KB] (
1965
)
97
赵梓渝, 王雪微, 王士君
长春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持续年份住宅数据、利用空间热点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1年以来长春市住宅价格分布的空间分异现象和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长春市住宅小区存在向内填充与向外扩散并进,圈层扩展和扇形放射融合的演化趋势,其中西南—东南扇面是居住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②2011年以来长春市住宅价格呈现出以南部为指向的扇面增长的空间特征,高价住宅街区由点状分布到片状扩散。通过半变异函数和冷热点聚类分析方法指出,长春市住宅空间的南北分异现象显著,住宅价格的低值与高值聚类以铁路为界线存在显著的空间隔离;③就POI数量而言,住宅小区周边银行保险、医疗、住宿、休闲娱乐数量对住宅价格产生较强影响,同时以上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同样显著。
2019 Vol. 34 (4): 97-105,125 [
摘要
] (
258
) [
HTML
1KB] [
PDF
12069KB] (
875
)
106
薛冰, 肖骁, 李京忠, 谢潇, 任婉侠, 逯承鹏, 姜璐
基于POI大数据的老工业区房价影响因素空间分异与实证
在采集沈阳市铁西区2017年住宅、工厂、地铁站等兴趣点数据的基础上,将工厂距离、房龄以及住宅密度三个变量与传统变量共同参与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房价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全区范围内,房龄、住宅密度、公共交通、公共配套设施等对房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工业企业等对房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新老城区对比来看,所筛选的影响因素与房价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具体表现在工厂距离、公交密度、商场距离等因素在新老城区的正负影响差异,以及住宅密度、地铁站距离等单向影响因子回归系数的强度渐变;从研究方法来看,基于POI与GWR集成分析,可以有效克服房价实时更新慢、准确度低及数据清洗困难等传统难题,从而为构建和发展新数据环境下的经济地理研究提供参考。
2019 Vol. 34 (4): 106-114 [
摘要
] (
169
) [
HTML
1KB] [
PDF
5264KB] (
1269
)
交通
115
龙玉清, 陈彦光
京津冀交通路网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的分形刻画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交通网络结构对提升城市群整体效能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995—2030年多源交通路网数据,运用分形思想,研究京津冀以城市群为节点体系的交通路网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①京津冀高等级路网仍有一定扩展潜力,交通网络整体等级结构尚不稳定,未达到一种优化的分形递阶状态。②各级路网空间分布具有自仿射特征,但各向异性扩展强度正在逐渐减弱,城镇化和交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正在促进各级路网逐渐向自相似的结构一体化方向演化。③交通路网空间结构演化与城镇用地结构不同步,可能与系统所处城镇化发展阶段有关。④高等级路网分维演化服从次数大于1的logistic模型,按照规划预期,各级路网空间发育将相继在2040年前后达到饱和;但按照规划设计高速公路建设将过度饱和,未来应及时调整规划。
2019 Vol. 34 (4): 115-125 [
摘要
] (
165
) [
HTML
1KB] [
PDF
5379KB] (
1296
)
乡村
126
朱纪广, 李小建, 王德, 牛宁, 杨慧敏
传统农区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聚落斑块面积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探讨了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呈现低端均衡结构(1973年)—点轴结构(1990年)—中心外围结构(2000年)—圈层结构(2015年)的演进过程,每种结构对城乡要素流动的方向和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使城乡体系的空间结构各不相同。交通导向机制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早期主导因素,促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拓展,并带动乡村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更迭;特色产业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的新机制,助推城乡体系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政府作用机制有效地引导城乡体系空间拓展方向,推动城乡空间格局结构性地演变。
2019 Vol. 34 (4): 126-134 [
摘要
] (
191
) [
HTML
1KB] [
PDF
11999KB] (
1025
)
旅游
135
谢小芹
“场域—行动分析”视角:贵州西村农民的旅游抗争
随着地方社会不断卷入到旅游开发浪潮中,围绕旅游而发生的抗争日渐增多,这里称之为“旅游抗争”。旅游抗争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提出“场域—行动分析”这一新分析视角,破解“结构—制度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模式内蕴的“行动—结构”、“个人—社会”和“主观—客观”二元困境,将“结构—制度分析”化约为“场域”,具体分为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将“过程—事件分析”化约为“行动”,具体分为行动的策略和一般演化路径。在该理论视角的关注下,本文对贵州西村旅游抗争的缘起、策略、演化路径及后果进行了完整叙事,为抗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重构了二重性分析范式。
2019 Vol. 34 (4): 135-142 [
摘要
] (
180
) [
HTML
1KB] [
PDF
1441KB] (
901
)
143
黎洁, 高岚
乡村旅游对农户农林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影响研究——基于陕西22个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
利用课题组2017年6—8月在陕西安康、商洛、汉中、宝鸡4市9县22个旅游扶贫村收集的841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选择模型(DSM)等分析了农户参与旅游对家庭农林业劳动时间、外出务工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加调查地的农户收入,旅游兼营型农户收入更高。在全样本中,参与旅游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时间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但在参与了旅游的农户样本中,农户参与旅游一些特征或形式,如土特产销售,对农林业生产则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多个模型中,农户从事旅游对家庭外出务工活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提出了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景区带村作用、完善旅游扶贫政策等对策建议。
2019 Vol. 34 (4): 143-151 [
摘要
] (
173
) [
HTML
1KB] [
PDF
1639KB] (
1257
)
152
张薇, 史坤博, 杨永春, 秦兆祥, 邵蕊
网络舆情危机下旅游形象感知的变化及对出游意向的影响——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和维护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任务之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事件正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新的威胁,值得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潜在游客视角尝试回答: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否发生变化,形象感知的变化能否引起其出游意向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的认知形象变差会直接导致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变差;同时,情感形象变差也会对直接引起整体形象变差。②网络舆情危机下,受认知形象变化和情感形象变化的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受到明显抑制;其中,情感形象起直接作用,认知形象起间接作用。
2019 Vol. 34 (4): 152-160 [
摘要
] (
169
) [
HTML
1KB] [
PDF
1878KB] (
1878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