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6年 31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6-08-15

城市
文化
人口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人口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王兴中, 李九全, 刘晓霞, 常芳
新常态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空间探究的时代宿命
本文从社会发展与区域科学承担的使命关系出发,论述人文地理学创新侧当代供给的使命,称为新人文地理学。在论述发达国家后现代人文地理学使命的基础上,依据"民本"性的新人本主义公正思想,首次系统论述主流新人文地理学研究空间公正结构的价值思想、理念与理论指向及其内容;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建构新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及其区域学科的融合机理,具体地论证该学科具有对空间建构的最终人本判识学理性及其指向;中国已进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建构的时代,本文争鸣性倡导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从物质空间结构的景观功能研究转入到以提高人本价值生活质量的社会空间结构、行为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尊严结构的建构探讨方面。该方向不但是中国时代要求的使然,也是该学科对当代社会知识供给的宿命,同样也是与区域科学共同构建区域统筹发展与空间全面公正构建的学科融合宿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首次提出社会与空间价值统一的"新区域经营理念"、"区域同步发展观"及其对应"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研究的新朝向。
2016 Vol. 31 (4): 1-8,134 [摘要] ( 471 ) [HTML 1KB] [ PDF 1624KB] ( 1436 )
9 薛熙明, 封丹
变动中的家与地方:一个关联性的研究综述
家与地方的关系是地方性研究中的关键性命题。人本主义地理学认为地方根植是家的根本属性,批判地理学则从社会建构的角度阐释家与地方的动态关联。在全球化和灾害影响下,家与地方的联结方式不断变动,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多样性。本文从理论脉络入手,对全球化进程中因绅士化引起的家的置换,无家可归与家在他乡,以及离散者的漂移之家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灾民自我调适行为和灾后重建计划的实施方面,讨论了灾害影响下家的重构与认同问题。相关学科和国际研究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为国内社会文化地理学对家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机遇。
2016 Vol. 31 (4): 9-16 [摘要] ( 379 ) [HTML 1KB] [ PDF 1275KB] ( 1588 )
17 黄维, 梁璐, 李凡
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下的西方记忆地理研究评述
本文尝试从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评述近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领域发表的记忆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尽管研究议题趋于多样化,但都表达对记忆政治性、叙事本质以及展演性的关注,具体表现在对纪念景观空间叙事的文本政治学分析,大尺度记忆场域中的记忆构建主体多元化、空间占有与反抗以及记忆创伤等记忆政治议题,个体记忆如何被身体贮存、携带甚至时空迁移并通过身体实践而被再次激活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空间与人口结构剧烈变化背景下,如何借鉴与应用西方记忆地理学相关理论,更深入地剖析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素材,应成为我国记忆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2016 Vol. 31 (4): 17-25 [摘要] ( 739 ) [HTML 1KB] [ PDF 1216KB] ( 2079 )
文化
26 孔翔, 陈丹
城郊开发区建设对东道区域地方性消解的影响研究——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我国的城郊开发区普遍缺乏地方特色,在招商引资中易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困境,急需通过增强地方性来促进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空间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本文初步探讨了城郊开发区建设对东道区域地方性消解的机理。研究表明,城郊开发区建设主要是资本主导下的空间生产过程,主要生产可复制、可交换的同质空间,因而会消解东道区域的地方性,这在调研中突出表现为当地居民对新的空间缺乏深厚的认同和依恋。为此,有必要尊重当地人的发展需求,更好保护东道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从而把开发区塑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宜业宜居"空间,以增强开发区的特色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016 Vol. 31 (4): 26-32 [摘要] ( 633 ) [HTML 1KB] [ PDF 1741KB] ( 1042 )
33 高权, 钱俊希
“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
在近期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的影响下,情感对塑造社会空间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从情感的角度对地方性进行解读已成为地方研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经历了城中村改造的岭南水乡村落猎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本土居民的情感如何建构起地方的意义,以及情感在地方性重构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性重构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景观、符号和文本等一套系统简单的重新构建,更是对情感空间的塑造以及这套系统如何被人从情感上感知和认同。研究认为地理学不应忽视情感在社会文化空间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2016 Vol. 31 (4): 33-41 [摘要] ( 693 ) [HTML 1KB] [ PDF 2052KB] ( 3013 )
社会
42 黄晶, 薛东前, 黄梅, 马蓓蓓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多维评估
本文运用FGT指数法和AF多维贫困测度法对西安市主城区收入贫困和典型贫困区多维贫困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主城区收入贫困空间与城市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城乡交错的边缘区、内城衰退区、城中村及老工业区耦合;(2)住房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暖气、电器资产、教育、职业、给排水、卫生设施维度;教育指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大,是主要的致贫因素;(3)老城衰退区(解放门)和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鱼化寨)是多维贫困最严重的地区,退化的国企老工业区(纺织城)相对较轻。经济发展历史格局、城市发展政策导向、转型期社会制度变迁等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6 Vol. 31 (4): 42-49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1989KB] ( 1164 )
50 侯学英, 吴巩胜, 王圣云, 陈乐
昆明市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及其收入效应分析
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大量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大多区位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城市就业中心,导致低收入人群的通勤成本上升,进而对其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选取廉租房、公租房和经适房3类保障性住区,利用通勤距离、通勤时间、通勤方式、工作地点等指标,从居住-就业空间匹配角度,揭示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并通过建立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揭示了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2016 Vol. 31 (4): 50-57 [摘要] ( 294 ) [HTML 1KB] [ PDF 2014KB] ( 1227 )
城市
58 胡瑞山, 王振波, 仇方道
基于普查单位的北京市就业中心识别与功能定位
运用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地理编码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就业密度变化特征,并对就业中心功能进行了分析。北京市就业中心整体上仍呈现单中心格局特征,多中心格局虽有显现但并不明显。本文共识别出中关村片区、金融街片区和CDB片区等三个就业中心片区和上地、首都机场、曙光街道等十二个就业次中心。依据专业行业就业人口数量指标、区位熵指标,就业人口占同行业比例指标,将北京市就业中心分为7种类型,即大型企业集聚型就业中心、临空经济集聚型就业中心、制造业集聚型就业中心、批发零售集聚型就业中心、商务商业集聚型就业中心、金融集聚型就业中心、科研教育集聚型就业中心。传统就业中心因集聚效益、集群效应和锁定效应使范围进一步扩大,密度显著提高,中心功能也日益复杂,细分行业分化明显。
2016 Vol. 31 (4): 58-65 [摘要] ( 435 ) [HTML 1KB] [ PDF 3221KB] ( 1169 )
66 王洋
住宅优势度的理论与评价方法
在总结已有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相关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住宅优势度的概念和理论,认为在城市内部,某住宅相对于其他住宅所具有的优势及其量化程度称为住宅优势度,是住宅相对优势的度量。住宅优势度决定住宅价格,住宅价格是住宅优势度的货币体现。构建了住宅优势度研究的基本框架,阐述了其假设前提,提出了其基本构成要素和综合评价体系。将该视角应用于扬州市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其住宅优势度与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本文构建的住宅优势度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城市住宅价格的构成要素与影响机理分析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新视角。
2016 Vol. 31 (4): 66-71,111 [摘要] ( 379 ) [HTML 1KB] [ PDF 1946KB] ( 953 )
区域
72 王成金, 李国旗
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路径及空间网络
以国际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国际物流企业在中国的进入路径与空间网络构筑规律。首先,划分了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发展阶段,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进入扩张模式,探讨了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与中国物流政策与市场门槛的关系;然后,重点考察了国际物流企业的中国网络结构,包括网络单元类型分异与功能分异,深入分析了其区位选择,重点包括企业总部和网络单元的区位选择法则与空间规律。最后,以敦豪速递为案例,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网络拓展过程与区位选择的规律。本文有助于进一步考察外资在中国的网络建设与市场拓展规律。
2016 Vol. 31 (4): 72-79 [摘要] ( 321 ) [HTML 1KB] [ PDF 1959KB] ( 1729 )
80 朱邦耀, 宋玉祥, 李国柱
中国本土零售连锁超市空间扩张特征与格局研究——以永辉超市为例
连锁超市已经成为中国零售商业的主要经营业态,以中国本土大型零售连锁超市永辉超市为例,从空间扩张模式、扩张格局和区位选择等方面对零售连锁超市空间扩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和零售业的对外开放,永辉超市在1999至2013年15年间空间扩张速度递增,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空间扩张模式可以归纳为区域深耕式、接触式、跳跃式和复合式扩张四种,经营成熟期以后主要表现为复合式扩张;永辉超市在跨省际空间扩张中进入城市的次序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弱的正相关性,在省域范围内,永辉超市门店的空间扩张具有首位分布趋向特征。
2016 Vol. 31 (4): 80-86,152 [摘要] ( 621 ) [HTML 1KB] [ PDF 2632KB] ( 1738 )
87 姜克芳, 张京祥, 罗震东, 耿磊
差异分权与多元碎化:大都市边缘地区城镇化空间模式研究——基于武汉市蔡甸区的实证
大都市边缘地区是大都市经济增长与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域,也是分权化治理最为复杂的区域。大都市边缘地区往往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模式的分权化来调整其空间治理结构以适应发展需求。本文构建从分权化治理到城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从大都市边缘地区"差异分权"的空间治理格局入手,落脚在"多元碎化"的城镇化空间模式上,进而对从空间治理的"差异分权"到城镇化空间模式的"多元碎化"间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认为差异分权格局是当前大都市区边缘地区城镇化空间模式多元碎化的直接诱因,因此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从治理结构上予以破解。
2016 Vol. 31 (4): 87-94 [摘要] ( 411 ) [HTML 1KB] [ PDF 2582KB] ( 1640 )
经济
95 张杰斐, 席强敏, 孙铁山, 李国平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本文基于2001年至2009年京津冀区域182个区县制造业29个行业的数据,测算了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三地制造业梯度分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域内部的转移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3)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2016 Vol. 31 (4): 95-101,160 [摘要] ( 357 ) [HTML 1KB] [ PDF 1862KB] ( 1010 )
102 周蕾, 杨山, 王曙光
城市内部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时空演变研究——以无锡为例
制造业发展及其区位演变是中国近30年来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变迁是解读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于城乡空间发展机制的重要视角。基于1985、2004、2013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及计量模型,探讨无锡不同所有制制造业区位演变规律及其体制动因。结果表明:无锡制造业空间从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单中心"格局向以郊区为主的"多中心"格局演进,表现出显著的郊区化和空间不均衡特征,其中土地有偿使用的市场力量和各类开发区设立的行政引导是重要驱动机制,而区位通达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所有制制造业的区位演变呈现出差异化的体制响应特征。本研究对无锡的产业布局优化和城乡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16 Vol. 31 (4): 102-111 [摘要] ( 379 ) [HTML 1KB] [ PDF 4202KB] ( 1172 )
人口
112 臧玉珠, 周生路, 周兵兵, 吴滢滢
199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态势与空间格局演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研究了省级尺度下中国人口迁移态势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1995-201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迅速增大,省际间人口迁移规模差异明显;上海、浙江人口迁入率显著上升,河南、安徽人口迁出率显著上升。(2)北京、上海、安徽、四川等13省是我国人口迁移网络的核心节点,人口迁移网络表现出中心性、收敛性和地区非均衡性特点。(3)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广东是我国主要人口辐合流场,安徽、四川、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是我国主要人口辐散流场。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各地应根据自身人口迁移趋势及在全国人口迁移网络中角色,科学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16 Vol. 31 (4): 112-118 [摘要] ( 411 ) [HTML 1KB] [ PDF 2569KB] ( 1530 )
旅游
119 杨德进, 白长虹, 牛会聪
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
国外关注贫困问题的负责任旅游研究和实践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进而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这些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缺乏对文化景观脆弱性和自然生态敏感性的系统考虑而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了负责任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模式重构问题,明晰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战略取向和运行机制,构建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旅游者驱动和社会型旅游企业带动两种模式,进而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实施对策与建议。
2016 Vol. 31 (4): 119-126 [摘要] ( 438 ) [HTML 1KB] [ PDF 1823KB] ( 1658 )
127 韩元军, 吴普
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碳排放测算与比较研究
本文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了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对京津冀三省份的旅游碳排放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2年京津冀地区的旅游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从591.018万吨增加到696.3万吨,而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总量持续递减;2010-2012年北京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均排名首位,河北省始终最低,但是增长势头迅猛;从人均总量对比情况看,2010-2012年河北旅游业碳排放人均总量在京津冀中最低,同时,北京人均总量却是最高的,2010-2012年京津冀地区中只有北京的人均总量逐年下降,天津旅游业碳排放量人均总量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而河北呈现持续上升特征。未来京津冀地区需要从节能减排行动纲要制定、企业节能技术创新等方面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
2016 Vol. 31 (4): 127-134 [摘要] ( 369 ) [HTML 1KB] [ PDF 1608KB] ( 1516 )
135 刘少艾, 卢长宝
价值共创:景区游客管理理念转向及创新路径
在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游客管理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景区游客管理理论先后出现了"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和"以游客为中心"两种重要思想,但二者均忽视了游客在自我管理中的能动性及其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削弱了二者的实践价值。价值共创理论作为强调企业和消费者基于价值互动的新理论,为重新审视和创新景区游客管理理念提供了新路径。在价值共创式游客管理框架模型中,景区游客的偏好管理、容量管理、体验管理和行为管理等界面,构成了价值共创式游客管理理念模型的四大板块。景区为游客搭建对话与互动的平台,并构建个性化体验环境,推动四大板块的管理创新与联动,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体验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016 Vol. 31 (4): 135-142 [摘要] ( 384 ) [HTML 1KB] [ PDF 1655KB] ( 2008 )
143 刘晶晶, 黄璇璇, 林德荣
城市宜居性与旅游发展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本文关注城市宜居性与旅游发展互动关系,在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面板回归等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宜居性可以分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便利的公共服务、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安全的生产生活等五个维度;城市宜居性对旅游发展具有持续地促进作用,该作用受到对外交通、潜在市场规模和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调节;适度的旅游发展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过度的旅游发展对城市宜居性具有不利影响;根据旅游发展相对水平,可将对应城市分为优先推动组、推动组、适度控制组和控制组;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地的旅游业发展对城市宜居性的威胁较大。
2016 Vol. 31 (4): 143-152 [摘要] ( 499 ) [HTML 1KB] [ PDF 1885KB] ( 2441 )
153 纪小美, 王婷, 陶卓民, 程叶青, 付业勤
时空交互视角下的中国入境客流分布动态分析
运用探索性时空分析框架(ESTDA),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1987-2013年入境港澳台和外国人市场的客流省区分布动态。研究发现:(1)省区差异趋于缩小,空间集聚增强。(2)港澳台市场全域极化突出,外国人市场局部时空模式多元;港澳台市场局部空间稳定性由西南部向中北部递减;东南省区间时空依赖效应较强,西北省区较弱。外国人市场局部空间稳定性由沿海、沿边向内陆递减;西部省区间时空依赖效应较强,东南省区较弱。(3)各省区的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外国人客流空间格局变动性相对较高。(4)客流变动以省区协同增长为主,竞合格局因市场和局部区域而异。提出进一步壮大中西部旅游增长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区域合作差异化;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
2016 Vol. 31 (4): 153-160 [摘要] ( 487 ) [HTML 1KB] [ PDF 2253KB] ( 175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