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3年 28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3-12-15
城市
区域与经济
社会
旅游
乡村
社会文化地理专栏
社会文化地理专栏
1
蔡晓梅, 刘晨, 曾国军
社交媒体对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建构与重塑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社交媒体——新浪博客、新浪微博、豆瓣网和土豆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社交媒体对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构建与重塑,得出以下结论:①社交媒体构建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结构以及全球地方特征。社交媒体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结构塑造为承载饮食内容、饮食文化及其相关社会活动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空间,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交融的特征;②基于网民对社交媒体空间的生产,及其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交媒体消解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原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将其重塑为一个承载多元社会文化、消费文化、权力和情感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意义具有流动性。研究结论丰富了现有媒体和饮食文化空间地理研究成果,同时为广州饮食文化发展和地方品牌构建提供了参考。
2013 Vol. 28 (6): 1-8 [
摘要
] (
375
) [
HTML
1KB] [
PDF
794KB] (
2743
)
9
李凡, 杨俭波, 何伟财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佛山传统祠堂文化景观变化以及地方认同的建构
祠堂曾经是佛山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祠堂文化景观也发生了改变。在对佛山市区现存祠堂景观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城乡边缘带和城中村的典型社区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表明,佛山传统祠堂文化景观在空间和功能上都发生明显变化。尽管其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的倾向,但通过集体记忆和怀旧空间的地方形塑,仍然强化了以祠堂为中心的地方认同感。而且,在快速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中,地方与认同的关系既受到外生文化渗透的影响,又有内生文化认同作用的增强。祠堂文化景观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地方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与之相应,地方认同也正在重新构建。
2013 Vol. 28 (6): 9-16 [
摘要
] (
411
) [
HTML
1KB] [
PDF
962KB] (
2081
)
17
李彦辉, 朱竑
地方传奇、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
文章在探讨地方、地方传奇、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地方传奇与游客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及地方传奇唤起了游客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爱国情感。而这种爱国情感正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研究尝试把地方传奇(placemyth)作为概念引入记忆地理研究领域,作为对该领域"传奇"(myth)这一概念的拓展,以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丰富、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2013 Vol. 28 (6): 17-21 [
摘要
] (
348
) [
HTML
1KB] [
PDF
517KB] (
2504
)
22
艾少伟, 李娟, 段小微
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基于开封东大寺回族社区地方依恋研究
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回族社区的地方性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严重挑战。论文以"地方依恋"为理论模型,以开封东大寺回族社区为典型案例,对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发现,由于围寺而居和强烈的回族认同感,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特征主要受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地方依恋较深的地方主要在"寺市并存"或距离寺市都近的街道,内部空间上存在不同的宗教知识传承模式。这为丰富社区地理尺度的地方依恋理论和揭示回族社区人地关系机制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2013 Vol. 28 (6): 22-28,97 [
摘要
] (
388
) [
HTML
1KB] [
PDF
983KB] (
1637
)
29
张骁鸣
论哈维对海德格尔“地方”思想的一次学术建构
大卫·哈维在收录于其《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文集中的《从空间到地方,再回看》这篇文章中,对他所谓的马丁·海德格尔"地方建构"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忠实地引用哈维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分析其各自观点形成的背景并提供依据,本文详尽揭示了哈维在勾勒海德格尔思想这一学术工作中的操作细节,即他实际上大量使用了重排引文、重组素材、偷换主题、"视而不见"、模糊处理等做法,"制造"出一个需要批判的所谓海德格尔的"地方建构"思想,从而对自己所要提出的"地方建构"思想加以支持。仅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看,海德格尔有他自己的"地方"和"空间"思想,但并未明确讨论过甚至从没有提到过哈维所关心的"地方建构"问题。
2013 Vol. 28 (6): 29-35 [
摘要
] (
271
) [
HTML
1KB] [
PDF
561KB] (
1008
)
社会
36
杨友仁
流动与疏离:深圳富士康工人的都市状态
深圳富士康工人的生活方式,某个程度是一种"疏离都市状态",社会互动机会匮乏。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怎样的结构过程,让深圳富士康工人产生了社会疏离?强调疏离都市状态与劳动过程及其地理空间性有深层关系,多重尺度形构的打工体制,对农民工社会网络发展产生压抑,减少阶层流动机会,加上在企业尺度上的劳动控制因素之交互作用,产生高流动率的工作转换,加剧工人在异地的疏离状态。面对持续的打工城市化现象,我们主张必须朝民工市民化、雇佣关系正规化的方向,推进户籍制度、劳动政策和都市政策三个面向的改革议程。
2013 Vol. 28 (6): 36-42,160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633KB] (
2303
)
43
黄向, 吴亚云
地方记忆:空间感知基点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
本文研究了空间感知基点的改变影响地方依恋持续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①一个地方进行空间要素的形式改建、位置移动或色彩变换会导致空间感知基点的变化,进而引发地方依恋的减弱或中断,因变化后的空间物质要素和人们的地方记忆不符,从而引起地方的不认同。②当环境感知基点的改变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或某些功能需求后,地方记忆对地方依恋的支配地位便受到影响,因而依恋不会显著降低且可能增强。③地方记忆包括童年记忆,校园记忆和成年记忆,且内容一般与休闲活动相关,其中前两类最不容受侵犯。
2013 Vol. 28 (6): 43-48 [
摘要
] (
1152
) [
HTML
1KB] [
PDF
550KB] (
2706
)
城市
49
高晓路, 王坤鹏, 季珏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安全性的评价——以北京市紧急避难场所为例
本文以城市防灾空间的关键要素-紧急避难场所为切入点,通过NDVI指数法从遥感图像中解译出适合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绿地。同时,结合人口统计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对北京市城六区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距离、覆盖率、人均避难面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测算。此外,研究在望京地区,通过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研究了影响居民避难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避难者的性别,年龄,避难的宣传教育,及避难标识系统等对避难者的成功避难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研究提出提升紧急避难场所服务水平的规划建议。
2013 Vol. 28 (6): 49-54 [
摘要
] (
352
) [
HTML
1KB] [
PDF
925KB] (
1151
)
55
戴培超, 沈正平
水环境变迁与徐州城市兴衰研究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2013 Vol. 28 (6): 55-61 [
摘要
] (
372
) [
HTML
1KB] [
PDF
1207KB] (
1639
)
62
姜爱萍, 陆玉麒
中心城市形成前南通市域城镇的形成与时空演变特征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历史时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等。南通市域城镇的最初形成与煮盐业、水运及海防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城镇多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沿运河均匀分布。中心城市通州形成后,挣脱了对扬州和泰州的依赖,在行政上与其并列,城镇多沿通州城分布。
2013 Vol. 28 (6): 62-67 [
摘要
] (
329
) [
HTML
1KB] [
PDF
1172KB] (
1344
)
68
熊丽芳, 甄峰, 钱前, 黄莹
基于CHAID决策树方法的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为例
城市扩张带来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增加,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探究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通勤交通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中的CHAID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在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居民通勤最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类型次之,性别、每月交通费、住房信息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可达情况等也影响不同类群居民的通勤时间,但影响程度递减。最后,论文归纳了南京市居民关于通勤时间影响因素的若干特征,相应提出了改善通勤状况的建议。
2013 Vol. 28 (6): 68-73,35 [
摘要
] (
456
) [
HTML
1KB] [
PDF
826KB] (
1376
)
74
黄耿志, 徐孔丹, 薛德升
广州摊贩空间疏导模式及其成功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沥滘村疏导区的实证研究
摊贩治理是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矛盾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广州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基础上,以案例研究揭示了疏导区成功的微观要素。与此前的强制性控制不同,空间疏导体现了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多方利益主体协调的管治模式。研究认为,有效的疏导区需要满足摊贩的需求以使其入区之后获得比入区前更好的收益,具体而言需要包含以下要素:①合适的区位,靠近主要人流路线、使摊贩与正规经济形成集聚和互补关系并延续原有的社会关系;②维持摊贩的低成本优势;③形成规模化的多样商品集市;④清洁、安全和有序的经营空间;⑤提供有保障的空间使用权和经营权。
2013 Vol. 28 (6): 74-79 [
摘要
] (
484
) [
HTML
1KB] [
PDF
742KB] (
1164
)
乡村
80
魏伟, 石培基, 王晓燕, 王雪平, 王旭峰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空间结构及影响模式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00、2006、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成本加权距离和城乡聚落体系潜能指数对传统的场强模型进行改进,综合利用扩张强度指数、扩张速度指数等分析研究石羊河流域内部城乡聚落体系空间结构分异。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并结合道路等级和长度计算流域内城乡聚落体系间最短时间距离来分析城乡聚落体系空间联系与空间相互作用,据此分析石羊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空间结构变化及影响模式。
2013 Vol. 28 (6): 80-85,61 [
摘要
] (
358
) [
HTML
1KB] [
PDF
1229KB] (
1185
)
86
吴廷烨, 刘云刚, 王丰龙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生产——以广州市瑞宝村为例
空间的生产理论是当前解释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热点。中国对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当前主要着眼于宏观的制度、资本等要素,而本文以广州市瑞宝村为例,探讨了由流动人口推动的城乡结合部"弱"空间生产过程。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生产是流动人口在当前的户籍、土地、政府监管与城市更新制度之下,通过积极的区位选择、社会网络关系带动实现了对空间的占据、巩固和空间的持续占有,其空间生产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以流动人口为主体、以社会网络关系维系的稳定、孤立的同质生产社区。在当前的制度体制之下,此类社区并非个例,而对此类社区的管治,需要从一个更为综合的社会-空间视角进行考量。
2013 Vol. 28 (6): 86-91 [
摘要
] (
355
) [
HTML
1KB] [
PDF
1021KB] (
1573
)
区域与经济
92
王艳飞, 程叶青, 李静
三江平原垦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
作为一种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类型,垦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三江平原垦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特征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垦区经济差距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农场间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的不同是垦区经济差距产生的重要基础。②垦区经济发展变化与各产业集中度变化密切相关,三次产业基尼系数变化引起的集中效应是导致垦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③农垦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多数农场经济发展仍依赖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应积极推进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非农产业集群和新的增长点,以提高垦区整体经济实力。
2013 Vol. 28 (6): 92-97 [
摘要
] (
306
) [
HTML
1KB] [
PDF
997KB] (
1225
)
98
赵建军, 李福华
生态关系视角下国家高新区的演进机制与发展路径
基于对国外文献的综合分析,借助网络对国家重点高新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动态进行了理论审视。在对国家高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协同进化理论、复杂性理论和演进经济理论,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国家高新区的演进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理论抽象,构建了"技术创新过程及成果产业化"、"高新区演进机制"、"技术极功能组织"以及"高新区发展路径"等概念模型;对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生境结构)、孵化器体系以及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生态学解析。
2013 Vol. 28 (6): 98-104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968KB] (
943
)
105
林兰
半层级式产业集群创新升级影响研究——基于技术权力的视角
论文以集群内部的技术权力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典型的LED半层级式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突破全球价值链的宏观视角,从集群内部权力的等级形态入手,分析技术权力对集群创新与升级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张江LED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技术领导企业如何通过直接控制、制定技术标准、环节外包、技术扩散和溢出等手段,实现与地方创新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半层级式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权力关系、权力各方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权力演化方向。
2013 Vol. 28 (6): 105-111 [
摘要
] (
300
) [
HTML
1KB] [
PDF
1020KB] (
1150
)
112
宋周莺, 唐志鹏, 刘卫东
基于低碳目标的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格局研究
产业发展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已经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转变为产业结构层次的差距及由此引起的增长质量上的差距。可见,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下,西部地区需要重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低碳型产业体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测算西部地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趋势,进而探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提出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的政策和建议。
2013 Vol. 28 (6): 112-117 [
摘要
] (
290
) [
HTML
1KB] [
PDF
828KB] (
1151
)
118
朱胜清, 曹卫东, 罗健, 蒋晓威, 唐云云
我国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演变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
通过分析我国30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演变特征,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揭示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机理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高度大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我国能源效率总体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态势,同时,两者在地区内部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第二产业对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效应已经显著显现,天津、辽宁和黑龙江初步显现,其他省份尚未显现;东部、中部与东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对能源效率提高总体分别呈正向推动、负向抑制和前期正向推动后期负向抑制效应。
2013 Vol. 28 (6): 118-125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1484KB] (
1165
)
旅游
126
张凯, 杨效忠, 张文静
跨界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度及其网络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例
引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环太湖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特征,提出跨界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的机制。结果显示:从网络结构看,环太湖地区整体网络较两省分网络复杂,表明跨界维度越高层级越多,网络结构越复杂,合作难度越大,网络密度层面亦可验证;就点度中心势而言,整体网络较分网络大,表明跨界维度越高层级越多,节点集聚要素与对外辐射能力越强;环太湖地区整体网络边界屏蔽效应显著,分网络中介性较高,合作意愿较强。进一步分析影响边界效应的因素,得到其旅游经济联系机制,展望跨界旅游区发展的趋势。
2013 Vol. 28 (6): 126-132 [
摘要
] (
338
) [
HTML
1KB] [
PDF
745KB] (
1572
)
133
徐小波, 吴必虎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环境发展研究——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
生活环境作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形塑产物,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为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一种现代途径,也干扰历史街区的空间转变。旅游影响对居民生活惯习的介入效应调整旅游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存续-发展结构。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居民围绕生活环境质量和旅游支持性形成三类亚群。旅游影响以不同方式介入居民生活环境,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生活环境维护导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发展诉求、生活环境整体转变与街区居民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维护"双东"生活环境遭遇的现实困境。
2013 Vol. 28 (6): 133-141 [
摘要
] (
436
) [
HTML
1KB] [
PDF
2006KB] (
1753
)
142
王兆峰, 谢娟
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影响的评价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网站信息搜寻行为已成为旅游者行为决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来张家界市旅游游客的实证调查,研究张家界市旅游者信息搜寻的特征和偏好,并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张家界市游客对旅游网站的信息搜寻与年龄、职业、知识层次等因素相关;年轻、学历较高的游客访问率更高,而且对网站的依赖程度更大;网络已经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在网络旅游信息有效传播的方式中,百度,Google,综合性门户网站和专门旅游网站优势明显。
2013 Vol. 28 (6): 142-146 [
摘要
] (
398
) [
HTML
1KB] [
PDF
718KB] (
1963
)
147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基于SNA的中国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欧洲是世界最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之一,研究入境中国的欧洲旅游流对于国家开拓欧洲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入境中国的欧洲旅游流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该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等统计特征,和网络的个体结构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结果显示:①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②北京和西安是入境欧洲旅游流的发散中心,上海和香港是旅游流的集聚中心。③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的密度低,中心势高,网络结构紧密程度低,旅游城市之间的欧洲旅游流联系不密切,并呈现围绕核心城市集散的特点。④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是核心-边缘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结合旅游流流向关系和节点位势指标分析,网络核心区节点可划分为核心节点和重要节点两大类型,边缘区节点均为边缘节点。
2013 Vol. 28 (6): 147-153 [
摘要
] (
451
) [
HTML
1KB] [
PDF
824KB] (
1305
)
154
熊伟, 林琳, 卿前龙, 吴必虎
剥夺或重构:网络休闲对非网络休闲行为空间的影响——基于“开心农场”游戏用户的案例研究
网络休闲作为现代人休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实体空间中的休闲活动,为了辨明其影响表现,本文以"开心农场"游戏用户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人们从事网络休闲的时间越长,对网络休闲的依赖度越高;其次,网络休闲活动越多,非网络休闲活动的距离衰减现象越明显;再次,网络休闲对非网络休闲行为空间构成重构或剥夺的影响,取决于网络休闲的投入程度。对新生期和成长期玩家构成重构的影响;对成熟期和老龄期玩家构成剥夺的影响,并得到线性预测方程。最后,研究局限性和后续可展开的研究被提出。
2013 Vol. 28 (6): 154-160 [
摘要
] (
298
) [
HTML
1KB] [
PDF
710KB] (
112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