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9年 24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9-08-15

城市
经济
历史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张京祥, 王莉莉, 罗震东
全球化环境中城市巨型工程的多维审视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作用下,城市政府促进城市营销的需求与资本增殖的欲望共同催生了巨型工程在全球范围内的繁荣。然而城市巨型工程在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荣耀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环境与语境中,我们必须从多维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巨型工程背后的驱动机制和深刻影响。文章分析了全球化竞争导致的政府治理企业化转型,指出城市巨型工程迎合了政府促进城市增长的目标和治理转型的环境,促进形成了官商结合的城市增长联盟。文章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城市巨型工程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与符号,是政治与经济空间生产的工具和对象,城市巨型工程依托的增长联盟脆弱而功利,耀眼的巨型工程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城市巨型工程也加剧了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化。文章最后指出转型期中国城市巨型工程建设面临着更大的冲动和问题,应该进行更冷静的思考。
2009 Vol. 24 (4): 1-5 [摘要] ( 311 ) [HTML 1KB] [ PDF 280KB] ( 877 )
6 艾少伟, 苗长虹
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变迁及进展
经济地理学通过不同的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来丰富和展现自己的学科特色,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和领域。多维的研究视角在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了经济地理学重要发展阶段上研究视角的变迁,发现多维视角转向在新近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促成了为数众多的思维视角和理论流派的形成,带来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繁荣局面。不同的研究视角既带来了争论和迷惑,也使经济地理学成为一个充满新奇的学科。各种研究视角相互交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因此,不断出现的新视角和新思维让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2009 Vol. 24 (4): 6-11,31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586KB] ( 2510 )
12 王富喜, 孙海燕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反思——基于城乡协调视角的考察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村、农业社会向现代非农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愈发突出。面对城镇化需求压力巨大和城乡发展失衡严重的两难境地,新世纪中国必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城乡协调型的城镇化道路。
2009 Vol. 24 (4): 12-15 [摘要] ( 207 ) [HTML 1KB] [ PDF 306KB] ( 966 )
16 黄国胜, 李同升, 王武科, 段晶晶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探讨
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新模式的引入。在深入解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并从城镇化趋势、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规划和模式创新等多重角度,对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图为可持续的农村建设提供模式和方法指导。
2009 Vol. 24 (4): 16-19 [摘要] ( 234 ) [HTML 1KB] [ PDF 330KB] ( 1004 )
社会
20 陈颖慧, 陈锦赐
永续都市邻里社区都市设计之调查研究——以花莲市为例
花莲市为台湾东部地区旅游观光重点城市之一,因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为其塑造出特有的城乡风貌。故花莲市之发展若能通过配合永续都市邻里社区之概念来进行都市设计,将有助于促进花莲市观光旅游事业再发展及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本研究之目的为藉由花莲市的基础调查与深入访谈、问卷调查之结果,配合永续都市邻里社区之理论基础,去找寻花莲市的都市设计景观意象,从理想面和现实面二方面同时进行探讨,以实现永续性都市设计要求,提出花莲市都市设计发展之构想。
2009 Vol. 24 (4): 20-25,114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1035KB] ( 969 )
历史
26 阙维民, 谢凝高, 陈耀华, 宋峰, 王连勇, 刘业成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五岳
中国五岳,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与中岳嵩山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的总称,是中国历史时期王朝疆域版图的核心之域;是统一疆域王朝的君主巡狩四方的禅天封地之处;也是各种宗教世界观的融会之地与三教九流的合一之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国家历史文化记忆,是最具中国历史文化品位的圣山组群。中国五岳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
本文在阐述了五岳之通名"岳"的来历、五岳名称与位置的历史变迁、五岳的地理区位、五岳的五行道家文化、五岳的人化与神化等,在此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的基础上,以世界遗产的视野,着重探讨了五岳的遗产价值:除圣山组群的极品、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教九流的兼容外,还包括人地和谐的典范、古代科技的展现、中外交流的贡献、天工巧斧的景观、地壳演化的记录与珍稀植物的家园。作为全球最高品味的圣山组群,中国五岳入录世界遗产名录,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五岳文化。
2009 Vol. 24 (4): 26-31 [摘要] ( 252 ) [HTML 1KB] [ PDF 729KB] ( 2875 )
经济
32 梅丽霞, 王缉慈
权力集中化、生产片断化与全球价值链下本土产业的升级
全球领先企业的权力集中化和生产的片断化导致价值分配的非均衡,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生产网络中权力结构的不对称。本文提出全球价值链上的权力是一种建立在战略资源基础上的不对称的话语权,并归纳了八种基本的市场权力形式。通过对全球十大工业制成品及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分析,发现技术能力和品牌能力是全球领先企业市场权力集中的主要根源,也是决定全球价值链上价值分配的决定性因素。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迅速提高生产能力、接近全球市场和技术通道,但是从生产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升级过程并非自动发生;全球价值链生产片断化带来创新过程的垂直分离和重新整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学习速度。
2009 Vol. 24 (4): 32-37 [摘要] ( 216 ) [HTML 1KB] [ PDF 527KB] ( 1864 )
38 余华, 张小林, 黄飞飞, 崔开俊, 王丽莉
江苏省县域城市性发展差异的BP神经网络测定
本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来评价2005年江苏省县域城市性,将52个县域城市性综合评价值分为5级。通过对频数分布特征及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和最大与最小系数的分析,表明江苏省县域城市性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三个特征:①从南向北呈现梯度递减的格局;②呈正偏态分布,第三、第四级别的县市比例略大;③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呈现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通过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表明,对城市性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增长水平,它是提高城市性的强大动力;与城市性相关性最大的因子为X1、X4、X11和X16;因子X3和X12与城市性呈负相关。
2009 Vol. 24 (4): 38-42,49 [摘要] ( 353 ) [HTML 1KB] [ PDF 645KB] ( 964 )
43 孙中伟, 路紫, 贺军亮
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
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和组织机理是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命题。通过获得87个国家的信息流、互联网质量、人口与GDP、技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等7大类16项指标数据,利用洛仑兹曲线和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组织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美国为中心,欧盟和东亚为两翼的"中心两翼"型;组织由ICANN、国家、国际大都市和跨国企业4个层面实现;格局形成主要是各国GDP总量的反映,同时受到其他多因素影响;"流动空间"中的5种流态间是相互作用的。
2009 Vol. 24 (4): 43-49 [摘要] ( 212 ) [HTML 1KB] [ PDF 770KB] ( 1177 )
50 景秀艳
网络权力与企业投资空间决策——以台资网络为例
企业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组织创新形式。拥有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的企业成为网络的发起者和管理者,权力跨越企业边界演变成网络权力。网络权力已成为影响企业投资空间决策的重要因子之一。网络权力对网络成员跨界投资和区位决策的影响力源于其能降低生产成本、维持原供货联结与社会关系、优化投资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等。网络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能转化成成本、政治、社会、市场等优势。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转移或扩张往往是由全球领导公司及其所控制下的地方网络领导公司的驱动或影响下形成的,生产型领导公司的网络权力使其在跨界生产扩张中能影响网络成员与其海外子公司毗邻定位,购买型领导公司网络权力能影响地方网络领导公司带动地方网络向成本低地或目标市场转移。
2009 Vol. 24 (4): 50-55,86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474KB] ( 826 )
56 孙斌栋
制度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与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
制度决定了交易成本,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产权确定了人与人之间使用稀缺资源的相互关系。有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排他性,根据排他性的程度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制度和产权的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性。政府在制度和产权安排方面具有几乎垄断性的优势。上海与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比较,支持和验证了以上理论假设和判断。上海的高科技产业具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行业门类,而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则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更好的经济绩效。前者归咎于上海长期以来雄厚的产业基础,而后者则显示出制度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模式乃至绩效的影响。不同的制度文化背景决定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上的差异进而导致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绩效不同。
2009 Vol. 24 (4): 56-61 [摘要] ( 252 ) [HTML 1KB] [ PDF 373KB] ( 849 )
区域
62 姜博, 修春亮, 赵映慧
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测度与比较
选取1997年和2004年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的人口、从业人员、GDP、人均GDP等指标,运用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模型,测度了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并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位居最后;与1997年相比,山东半岛、京津冀外向服务功能均呈上升态势,仅辽中南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都弱于长三角,京津冀外向服务功能略强于珠三角,而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则明显弱于珠三角。
2009 Vol. 24 (4): 62-65 [摘要] ( 249 ) [HTML 1KB] [ PDF 338KB] ( 893 )
66 彭浩, 曾刚, 徐中民
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以《Calvert-Henderson生活质量指标》一书为理论指导构建了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查找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城乡居民2004年的生活质量。具体的评价结果是:黑河流域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农村;黑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表现出中游高于上游和下游;黑河流域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以乡镇为单位计算差异显著;黑河流域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中游略好于上游、下游;影响黑河流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教育和住房。
2009 Vol. 24 (4): 66-71 [摘要] ( 252 ) [HTML 1KB] [ PDF 443KB] ( 898 )
72 毛广雄
基于区位进入理论的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动因及模式分析
从苏南地区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的基本特征入手:苏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升、从项目类型看,工业项目仍占较大比重、特大规模产业转移有了新突破、共建开发区成效显著以及产业转移结构日趋优化等。借鉴Hayter区位进入理论的分析框架,从心理距离、承接区域政策、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空间进入壁垒,从专业化优势、竞争力优势等角度分析了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空间进入优势。认为苏南产业大规模向苏北转移是进入壁垒和进入优势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了渐进式产业转移的五种模式:资源利用型、节约成本型、拓展市场型、优势延伸型以及园区对接型,并就如何加快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提出了对策。
2009 Vol. 24 (4): 72-76 [摘要] ( 244 ) [HTML 1KB] [ PDF 353KB] ( 1234 )
城市
77 Piper Gaubatz, 王晓晓, 王楠, 林丹丹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形态转变的模式和过程中看中国的城市转变
新的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中国城市基本的自然形态和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能折射出国家动态的经济,社会和政策条件的新的模式正逐渐取代了由浓厚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带有鉴别性的模式。论文提供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形态转变的模式和过程的分析。重点谈到了土地使用的专业化,交通循环和建筑的高度,规划的过程,城市的更新及房地产市场的私有化等问题。20世纪见证了,中国大城市外形和构造的戏剧性改变。中国城市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朗化。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表明了中国城市的将来仍然与众不同。
2009 Vol. 24 (4): 77-80 [摘要] ( 221 ) [HTML 1KB] [ PDF 259KB] ( 1628 )
81 张志斌, 李世杰
区域标志性形象:特征、构成与整合开发——以兰州市为例
区域标志性形象具有惟一性、象征性、传承性、资源性特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化特色、景观塑造、空间布局、生态背景等。兰州自然环境意象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性形象的整合开发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标志性形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景观形象不突出。鉴于兰州市标志性形象的现状,在综合分析区域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标志性形象的整合应构建兰州区域本底标志性形象,配置门户和窗口区域标志性,凸显黄河风情线整体标志性,塑造人与环境和谐的标志性。
2009 Vol. 24 (4): 81-86 [摘要] ( 218 ) [HTML 1KB] [ PDF 382KB] ( 1188 )
87 谢俊贵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
城市空间拓展规划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实现城市空间拓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确保城市空间拓展的经济性、高效性和实用性,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空间拓展策略。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策略应包括:主体社会化策略、城建立体化策略、城市信息化策略、城乡一体化策略、城际协作化策略。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具体选用相应的策略。
2009 Vol. 24 (4): 87-90,102 [摘要] ( 231 ) [HTML 1KB] [ PDF 261KB] ( 940 )
91 王真, 郭怀成, 郁亚娟, 徐志新, 詹歆晔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UrbanLand-Use and Transport System,ULUTS)是城市"生命体"活动的承载系统,研究其相互作用机理是正确识别、调控城市"病"的基础。从理论历史发展、实证经验、模型和软件分类、模型不确定性等方面对ULUTS的复杂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区位活动和可达性之间的复杂联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文献分析、对比为深层次解决土地利用与交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9 Vol. 24 (4): 91-97 [摘要] ( 245 ) [HTML 1KB] [ PDF 446KB] ( 1723 )
98 高晓娜, 马延吉
瓦房店市轴承企业集聚及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些工业部门由于自身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增长缓慢及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而瓦房店市轴承产业在受到国内外市场冲击以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双重影响下仍能立于不败之地,发展成为我国轴承生产基地,与大企业的基础带动作用和中小企业的集聚是分不开的,企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企业访谈基础上,对瓦房店市轴承企业集聚发展动因、过程与类型加以分析,进而提出轴承企业集聚持续发展对策。
2009 Vol. 24 (4): 98-102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379KB] ( 867 )
103 杜家元, 周永章
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的动力、模式及合作领域分析
中心城市之间的互动,可以有力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潮流,同时也符合中心城市与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的重要动力是政府推动、市场机制、资源共享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互补性。有效的互动模式包括政府和企业双主体互动、产业对接、城市圈互动、友城战略等。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可以在规划、加工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口岸合作和大通关平台建设、社会资源等重点领域展开。
2009 Vol. 24 (4): 103-106 [摘要] ( 220 ) [HTML 1KB] [ PDF 240KB] ( 868 )
107 牛志英, 赵中枢
临潼城市生态保护初探
历史城市一般都具有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同生共荣的特征。研究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对于城市未来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临潼骊山山色秀美,华清宫温泉载誉中外。城市因帝王行宫而发展,山、水、城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临潼城区蔓延式扩张和内部空间的整合,对城市内部生态系统造成改变与破坏;景区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定性分析,通过对临潼城市生态问题分析,提出落实"景城分治"的基本策略,以及遗址区生态保护应当注意的问题。
2009 Vol. 24 (4): 107-109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181KB] ( 1079 )
旅游
110 卜文娟, 陆诤岚
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随着湿地公园旅游热的兴起,更为生态化的公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游步道作为游客游览的主要通道,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阐述了游步道设计在湿地公园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炼出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遵循原则,并针对设计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提出湿地公园游步道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旅游行为与生态保护的融合。
2009 Vol. 24 (4): 110-114 [摘要] ( 255 ) [HTML 1KB] [ PDF 517KB] ( 2197 )
115 王美红, 孙根年, 康国栋
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的组合矩阵分析
以"选美中国"、国家旅游局4A-5A级景点和2004-2005年各省区入境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的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3个组合矩阵分析了中国旅游景观资源、名牌景点和旅游财务业绩的空间错位。结果发现:景观资源≠名牌景点,我国自然美景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但名牌景点较为贫瘠;相反,东部地区名牌景点众多;名牌景点与旅游财务业绩之间在等级分类表上具有某种正相关性,但也存在空间错位性,华南各省区客源区位优越,旅游财务业绩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名牌景点丰度;我国景观资源与旅游财务业绩之间的空间错位较为复杂,新疆、西藏等省区景观资源"诅咒"较明显;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区景观资源贫瘠旅游财务业绩高,云南、福建、浙江等省区旅游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景观资源优势,宁夏、江西等省区在景观资源和旅游财务业绩上均处于较不利的地位。
2009 Vol. 24 (4): 115-119,97 [摘要] ( 410 ) [HTML 1KB] [ PDF 497KB] ( 1029 )
120 戴学军, 庄大昌, 丁登山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网格分形维数研究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特征,采用测算与分析网格容量维数和信息维数的方法对其不同方向局部系统以及整体系统的空间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具有某种自仿射分形特性,表现出景区(点)系统的局部是整体在不同方向上进行不同比率的收缩或扩展变换的性质。
2009 Vol. 24 (4): 120-123,37 [摘要] ( 373 ) [HTML 1KB] [ PDF 375KB] ( 1288 )
124 刘宏盈, 马耀峰
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演变研究
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动态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扩散转移态、时间和空间分布集中指数及转移密度等的计算,对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刻画。结论显示: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呈现随距离递减的特征,其动态扩散年际间变动不大,但空间集中性日益增强并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省区,相应地这些省区入境游客的转移密度也较高。
2009 Vol. 24 (4): 124-128 [摘要] ( 260 ) [HTML 1KB] [ PDF 332KB] ( 98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