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6年 21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6-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协办栏目
协办栏目
社会
1
李志刚, 吴缚龙, 薛德升
“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述评
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极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经济转型伴随了社会分异程度的增加,带来新的社会空间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但对于处于东欧和前苏联的所谓"后社会主义城市"(Post-socialist Cities)的研究尚缺乏比较与借鉴。本文通过对"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这一类城市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新的社会极化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市场的出现和福利体系的重构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空间分异程度的增加,这类转型城市的社会空间表现出多元多样的空间分异格局。
2006 Vol. 21 (5): 1-5 [
摘要
] (
250
) [
HTML
1KB] [
PDF
528KB] (
1780
)
6
柳英华, 白光润
城市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上海市为例
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日益频繁,娱乐休闲设施的合理布局越发重要。文章首先明确了研究对象及其类别,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影响娱乐休闲设施分布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根据上海目前娱乐设施的分布,划分了分布类型,并从娱乐设施的规模和内容着手,分析了空间结构,归纳了娱乐休闲设施的区位特征。最后阐述了娱乐休闲设施的发展变化趋势。
2006 Vol. 21 (5): 6-9 [
摘要
] (
247
) [
HTML
1KB] [
PDF
379KB] (
1459
)
10
康艳红
政府企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研究
文章在论述了政府企业化的产生背景与实质后,以此为切入点从新的视角研究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特征,并简要评价了政府企业化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2006 Vol. 21 (5): 10-13 [
摘要
] (
256
) [
HTML
1KB] [
PDF
218KB] (
1149
)
14
孙峰华, 李世泰, 黄丽萍
中外犯罪地理规律实证研究
任何一种犯罪都是犯罪行为者在特定的地理时空内进行的,因此,犯罪行为无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地理规律性。本文用犯罪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人类生物学的观点,结合国内外犯罪规律实证研究,系统地探讨了犯罪的行为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社会地理规律和犯罪的人工环境规律。这些犯罪规律实证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促进犯罪地理学和犯罪学的发展,在实践上可为制定犯罪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06 Vol. 21 (5): 14-18 [
摘要
] (
288
) [
HTML
1KB] [
PDF
281KB] (
1574
)
19
李晋宏
人类营养生态学的空间特征研究
人类营养生态状况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显示着重要特征。人类营养生态学的空间特征揭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营养结构的演变规律和为实现空间分布的平衡所进行努力的过程,对研究人类营养安全体系的形成和人类营养生态平衡具有指导意义。
2006 Vol. 21 (5): 19-21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160KB] (
792
)
旅游
22
刘峰贵, 张忠孝, 候光良, 周强, 张海峰, 薛华菊
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模式探讨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众多游客纷纷涌向西藏,极大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的旅游业发展。而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既是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之处,也是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高海拔自然环境的极大差异和人类对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理反应以及不同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从而导致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貌区域游客的生理反应、接受的服务程度以及旅游环境容量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海拔在2000-3000m为高原旅游游客的生理适应区,并得出西宁-兰州区和昆明区是高原旅游的最佳适应区;而3000-5000m为青藏高原的常规旅游区,>5000m则为青藏高原的特殊旅游区。从而提出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模式的架构。
2006 Vol. 21 (5): 22-24,65 [
摘要
] (
280
) [
HTML
1KB] [
PDF
330KB] (
3704
)
25
张宏梅, 陆林, 章锦河
感知距离对旅游目的地之形象影响的分析——以五大旅游客源城市游客对苏州周庄旅游形象的感知为例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影响旅游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苏州周庄为例,选择距周庄不同距离的五个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济南、成都)作为样本地,采用定量方法对周庄的旅游形象及距离对旅游形象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2006 Vol. 21 (5): 25-30,83 [
摘要
] (
457
) [
HTML
1KB] [
PDF
427KB] (
2800
)
31
鲁丰先, 秦耀辰, 徐两省, 孟华
旅游生态足迹初探——以嵩山景区2005年“五一”黄金周为例
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运用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和旅游购物等4个方面计算了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嵩山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并与郑州市的生态足迹对比。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嵩山景区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0.02264gha,是郑州市周人均生态足迹0.00436gha的5.19倍,旅游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高消耗的生活方式。指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特点,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减少旅游生态足迹的途径和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2006 Vol. 21 (5): 31-35 [
摘要
] (
256
) [
HTML
1KB] [
PDF
302KB] (
1192
)
36
邹仁爱, 陈俊鸿, 陈绍愿, 李鑫华
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
随着区域旅游开发的进展,一定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始形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该系统内各旅游地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空间竞争的态势。文章以研究区域内旅游地的系统空间关系和发展策略为目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在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在协调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生态位策略进行了探讨。
2006 Vol. 21 (5): 36-40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273KB] (
1716
)
41
余向洋
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
综合国内外社区旅游研究文献,认为社区旅游不能进行界定,而只宜于进行描述。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旅游描述性工具--社区旅游连续统。并结合徽州古村落各自的特点,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及相关策略进行探讨,认为古村落社区的弱势地位导致了社区旅游的非持续性态势,因而古村落社区应充分利用旅游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上,以"第三条道路"理念为指导,贯彻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所有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并结合各村落的旅游发展阶段,确定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内容。
2006 Vol. 21 (5): 41-45 [
摘要
] (
204
) [
HTML
1KB] [
PDF
292KB] (
1199
)
46
杨春宇, 邱晓敏, 李亚斌, 高红艳, 廖婧琳, 文传浩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其单维和静态研究成为其研究发展方向上的一块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正是在关注旅游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化和变化的基础上,提出运用预警理论和方法来多维分析由于旅游活动导致和产生的旅游环境的变化过程,以解决现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预警性的现实性问题。同时本文从系统论、控制论、决策论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结构、特点、运行机制,基本数学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2006 Vol. 21 (5): 46-50 [
摘要
] (
239
) [
HTML
1KB] [
PDF
277KB] (
1407
)
51
程遂营
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
按照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公民的休假时间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双休日、"黄金周"和带薪假期。大众休闲与旅游活动也主要是在这三个时段进行。但由于双休日和带薪假期的局限性,3个"黄金周"实际上成为公众进行国内和出境旅游相对集中的时段。因为出游时间集中,"黄金周"旅游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各样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改革现行的休假制度,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作为休假时间,逐步推行和完善带薪假期制度,真正满足公众的旅游休闲需求,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十分必要。
2006 Vol. 21 (5): 51-54 [
摘要
] (
258
) [
HTML
1KB] [
PDF
220KB] (
1079
)
文化
55
朱竑, 贾莲莲
戍边屯田等政治措施对海南岛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海南岛文化的发展除了受海岛独特区域地理环境、行政建置变更、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多因国家政治措施的变更而产生不同影响。历代王朝戍边屯田等政策的实施,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和开发方略,在漫长农耕文化时期,通过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原文化(如农田水利技术、建筑技艺等)在海南岛的传播和扩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海南区域文化的形成产生启迪和推动意义。文章探讨了历史时期戍边屯田及现代农垦等政治措施对海南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屿型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历史期开发政策措施方面的依据。
2006 Vol. 21 (5): 55-60 [
摘要
] (
400
) [
HTML
1KB] [
PDF
338KB] (
1371
)
61
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
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杰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中的热点。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其重点在于保护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产物,涉及到空间过程与土地利用、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细部结构与装饰、健康与环境等方面。在中国倡导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生态的维系、文化的延续、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6 Vol. 21 (5): 61-65 [
摘要
] (
420
) [
HTML
1KB] [
PDF
306KB] (
2422
)
66
顾人和, 刘晓玫, 郭华, 李晟之
试论藏彝走廊独立族群聚居地的文化景观——以白马人为例
白马人是藏缅语族中文化形态独特的少数族群。分布在川甘两省交界地带的白马人聚居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共同体。白马人聚居地是长江流域海拔较高的人类居住地带,也是我国西部生物-文化多样性两者兼得以保持完好的典型区域之一。本文试以四川省平武县若干白马人村落为研究样本,阐述了诸如村落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乡土民居建筑与自然神崇拜等物质与意识形态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
2006 Vol. 21 (5): 66-69 [
摘要
] (
409
) [
HTML
1KB] [
PDF
586KB] (
1751
)
70
周书灿
殷都安阳兴衰的地理因素探析
殷都安阳的兴起和发展与安阳一带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农业、交通、人口、历史文化基础等地理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商晚期以后,安阳的衰落与安阳一带的自然环境趋于恶化,政治中心转移,经济衰退及军事防守方面的缺陷和漕运不便等地理因素有关。
2006 Vol. 21 (5): 70-73,60 [
摘要
] (
284
) [
HTML
1KB] [
PDF
272KB] (
2855
)
经济
74
汪涛, Ingo Liefner, 曾刚
西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对集群的集群政策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由于现行的集群理论源自西方工业化国家,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能否和如何吸收运用这些西方理论和研究经验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西方集群研究和集群政策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带给中国的相关研究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对波特和经合组织两学派的集群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着重点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了集群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生命周期、发展机制、空间维度、类型等西方集群研究的要素,阐述了西方工业国家的集群政策概念及相关评判。相对于发达国家丰富的关于技术创新区域的研究而言,针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和集群的理论性及经验性研究则要少得多。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集群研究及集群政策需要更合适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论。最后笔者以集群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为例,通过问题的分析、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调整三步骤说明新理论发展的可能途径。
2006 Vol. 21 (5): 74-79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348KB] (
955
)
80
杨英, 陈和
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绩效:比较独立后马来西亚和印尼经济绩效差异的制度原因
诺思教授认为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他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引入新经济史的分析当中,构建了制度变迁理论,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三个方面去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绩效之间的差异。本文将主要基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其他相关理论,来分析马来西亚和印尼经济绩效差异的制度原因。
2006 Vol. 21 (5): 80-83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222KB] (
1162
)
84
郑国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动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化历程,然后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定量分析了1996-2001年北京市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2006 Vol. 21 (5): 84-88 [
摘要
] (
298
) [
HTML
1KB] [
PDF
396KB] (
1437
)
89
王登嵘, 马向明, 周春山
城镇基础设施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其管治构建
基础设施供给包括规划决策、生产建设、运营管理一系列过程。计划经济时期的基础设施供给程式具有历时分离决策的特点,并且政府包揽了供给的全部过程。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致使基础设施供给程式无法适应由于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所引起的基础设施供给约束条件与作用机制的变化,导致基础设施供给中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论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机理,并设计了一个可以解释这个机理的政府竞争基础设施供给的结构模型。最后论文勾画了一个由规划决策层管治和建设、运营、管理层管治构成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供给管治结构,并就两个层次的八种管治模式进行了分析。
2006 Vol. 21 (5): 89-93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324KB] (
936
)
城市
94
李学鑫, 苗长虹
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比较研究
采用区位商、相对专业化指数和相对多样化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专门化和多样化,并考察了它们与城市群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指标计算与回归分析发现,目前三城市群总体上,相对全国而言的偏高的产业专门化和偏低的多样化,不利于城市群的发育;沿海和内地城市群的产业在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沿海对产业多样化较敏感,而内陆则不显著;产业专门化不利于城市群发展,而多样化对城市群发展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短期内作用并不明显。
2006 Vol. 21 (5): 94-98 [
摘要
] (
382
) [
HTML
1KB] [
PDF
444KB] (
877
)
99
薛东前, 代兰海
西安城市化演进过程的多层面分析与趋势预测
西安城市化演进过程与生产力布局阶段性,具有一致性的规律。文章从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时间序列、城市化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其演化特征,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指出西安市城市化的效率在各时期不断提升(结构弹性减小),集约化程度提高,城市化、非农化逐步走向合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又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城市化变化与人均增长满足指数规律,城镇密度与关系的模型满足直线关系。最后文章从人口迁移、人口密度变化、城市化圈层分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及分工等方面对人口城市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2006 Vol. 21 (5): 99-102 [
摘要
] (
296
) [
HTML
1KB] [
PDF
252KB] (
920
)
103
张新焕, 杨德刚, 徐建刚
基于遥感信息的绿洲城镇群空间发展研究——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例
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在分析遥感信息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绿洲城镇群的空间发展过程与未来的空间发展模式。首先,对1989年的TM和2002年的ETM+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研究区的主要用地信息。然后,基于解译信息分析农业用地、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变化情况,揭示绿洲城镇群的动态演化过程。再次,探讨了研究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政界限束缚城镇发展、城镇间无序化的分散发展以及绿洲基底景观的破脆性增强等空间问题。最后,在分析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空间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空间发展构想,以期对本区今后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借鉴。
2006 Vol. 21 (5): 103-107 [
摘要
] (
273
) [
HTML
1KB] [
PDF
835KB] (
981
)
协办栏目
108
柴彦威, 沈洁
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在以人为本及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个体人的行为以及生活质量问题,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正成为人文地理及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焦点。论文在对城市活动空间研究及城市交通出行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新框架,强调行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RP法和SP法的结合,强调现实行为、现实空间与理想行为、理想空间之间的和谐。
2006 Vol. 21 (5): 108-112,54 [
摘要
] (
244
) [
HTML
1KB] [
PDF
344KB] (
3312
)
113
沈洁, 柴彦威
郊区化背景下北京市民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利用特征
通过微观层面上对北京市居民中心商业中心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郊区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商业区发展现状,通过市民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利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中心商业区发展问题来认识城市商业空间的变化。虽然城市中心传统商业区仍然在北京市居民消费中保持着重要地位,但是其购物空间已经表现出逐渐向迅速发展的近郊商业区转移的趋势;同时,随着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和私家车的普及,中心商业区将面临越发严峻的挑战。
2006 Vol. 21 (5): 113-116,123 [
摘要
] (
398
) [
HTML
1KB] [
PDF
661KB] (
1322
)
117
龙韬, 柴彦威
北京市民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利用特征——以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为例
以北京市民消费行为问卷调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为案例,从来店顾客和社区居民的双重角度研究北京市民对郊区大型购物中心这一新型商业空间的利用特征,发现专业人员与公司白领、年轻女性和带小孩的中年夫妇是其主要消费人群,并且,私家车主导的购物出行方式,多样化、休闲化的购物目的,以及社会化的购物过程构成居民利用郊区购物中心的主要特征。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显著改变了附近居民的消费空间选择,但对内城居民的影响十分微弱。
2006 Vol. 21 (5): 117-123 [
摘要
] (
249
) [
HTML
1KB] [
PDF
429KB] (
1522
)
124
陈零极, 柴彦威
上海市民大型超市购物行为特征研究
以上海居民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零售业态变革下上海居民大型超市购物行为的总体特征以及时空间特征。上海居民选择大型超市购物的比率及频率较高,在大型超市购物的耗时相对较长,并且有集中于夜间的特点,购物出行方式上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陪伴者以家人居多。通过不同类型商品购物行为空间的分析得出,大型超市对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影响显著。受大型超市空间分布和周边其他零售业设施发育程度的共同影响,居民购物活跃度的空间差异也较为显著。
2006 Vol. 21 (5): 124-128 [
摘要
] (
295
) [
HTML
1KB] [
PDF
432KB] (
196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