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6年 21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6-08-15
城市
文化
书评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社会
1
张京祥, 殷洁, 罗小龙
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的不断作用下,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全面的转型,其中政府角色与作用的变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与西方国家政府进行的"企业化管治"所不同的是,中国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行政资源直接移植到新的城市竞争体系之中,即表现为强烈的"政府企业化"特征。在全球竞争时代,城市空间资源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直接干预、有效组织的重要竞争元素,也是"政府企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因而也表现出政府强烈主导、逐利色彩浓厚的特征。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化这个角度审视中国当前城市空间发展演化的深刻机制,并且对其相应的衍生效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2006 Vol. 21 (4): 1-6 [
摘要
] (
188
) [
HTML
1KB] [
PDF
342KB] (
2768
)
7
魏立华, 闫小培
有关“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述评
199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城市社会空间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中东欧社会主义转型国家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有某些共同点,如郊区化、内城区衰落、居住隔离等,但两者的分异机制迥然不同,前者为"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彻底的急速转型",后者为"社会主义前提"的渐进转型。这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深入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006 Vol. 21 (4): 7-12 [
摘要
] (
247
) [
HTML
1KB] [
PDF
948KB] (
1417
)
13
韩光明, 王兴中
国外对零售业及其附生——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系研究
零售业及其附生-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闲暇娱乐)行为的四大场所之一,零售业中附生-衍生的娱乐场所的类型、结构与空间模式是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以及人类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角度,分析与总结国外学者对零售业及其附生-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研究现状、内容以及其在城市中的空间作用与(社会)空间关系。
2006 Vol. 21 (4): 13-19,6 [
摘要
] (
260
) [
HTML
1KB] [
PDF
633KB] (
1202
)
20
张喜旺, 秦奋, 刘剑锋
基于GIS的农村公共卫生区划——以河南省为例
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并不只是体现在"三农"方面,而是涉及国计民生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解决好农村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公共卫生区划是公共卫生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作者根据影响农村公共卫生状况的因素,提出一个农村公共卫生评价模型,以及利用GIS对农村公共卫生状况进行区划的方法,并在对河南省农村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
2006 Vol. 21 (4): 20-24 [
摘要
] (
468
) [
HTML
1KB] [
PDF
580KB] (
742
)
城市
25
李学鑫, 苗长虹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城市群是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科学地测量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与分工的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相似系数法和区位法等传统度量方法的不足,首次提出了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区域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测度两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相似程度,而且还能反映地区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可以定量地测度两地区产业的总体相似性,两地区不同产业的相似性。
2006 Vol. 21 (4): 25-28,122 [
摘要
] (
297
) [
HTML
1KB] [
PDF
377KB] (
1462
)
29
魏伟, 周婕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的前沿地区,是城乡作用力交织碰撞的地域空间,对它的概念描述及划分因城乡发展的背景各异以及研究角度的差异而不同。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概念的发展,比较了我国描述城市边缘地带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使用范围,针对当前国情,提出了突出地域空间、土地、社会、经济方面特征的城市边缘区概念;结合常用的划分边缘区的几种方法,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从城市规划角度划分边缘区的主要原则及其方法。
2006 Vol. 21 (4): 29-33 [
摘要
] (
329
) [
HTML
1KB] [
PDF
531KB] (
5533
)
34
王郁
日本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本文首先回顾、总结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的变化,分析近年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要模式和特点,针对公众参与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这两种主要形式,深入分析、探讨组织框架、程序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公众参与的开展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总结日本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06 Vol. 21 (4): 34-38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291KB] (
3976
)
39
李俊莉, 王慧, 郑国
开发区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作用的聚类分析评价
本文以中国4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所在的65个城市有关数据资料为基础,从产业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外向度、税收、就业等多个方面,就开发区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影响作用综合强度以及各方面影响作用的均衡程度,将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贡献模式分为相对均衡型、高水平高效益型、空间影响超强型、空间影响主导中等水平型、经济影响主导中等水平型五种类型,并指出了各类型所对应的城市组群。
2006 Vol. 21 (4): 39-43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298KB] (
1041
)
44
董雯, 张小雷
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都市圈整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挥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有效整合乌鲁木齐都市圈对新疆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通过对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的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通过观念、产业、行政区划等具体整合措施,消除都市圈目前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更好的促进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文章的最后,结合现实状况指出了乌鲁木齐和昌吉将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经济区将逐步形成以及圈内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等主要发展趋势。
2006 Vol. 21 (4): 44-47 [
摘要
] (
258
) [
HTML
1KB] [
PDF
459KB] (
2020
)
48
程书强
论城市营销与西安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策略
城市营销与城市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营销体现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并带来城市竞争力发展瓶顶的突破,城市营销策略是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城市营销,必须对市场进行考察以决定城市的政策目标与营销策略,并进行营销方式的组合设计。本文通过使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城市营销的理论,对西安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的SWOT策略矩阵表明:西安可以突破本地区域发展的限制与自身瓶颈,以达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2006 Vol. 21 (4): 48-50 [
摘要
] (
213
) [
HTML
1KB] [
PDF
228KB] (
2072
)
旅游
51
杨效忠, 陆林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
近年来,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遗产研究明显滞后于遗产实践发展需要。该文综述了20年来我国世界遗产(地)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遗产旅游、遗产价值和景观特征、遗产管理和制度、遗产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遗产营销和形象传播、遗产法律和教育、遗产研究方法和遗产保护技术等。研究进展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拓展提升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特征。分析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是今后遗产研究的焦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
2006 Vol. 21 (4): 51-57 [
摘要
] (
246
) [
HTML
1KB] [
PDF
392KB] (
2260
)
58
曾博伟, 白雪尘
统计视角下的旅游业思考
从统计视角来界定旅游概念是旅游研究中达成共识的一种可行选择。本文以统计为视角,对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概念的优缺点进行了说明。然后从中国旅游统计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面临的困难、旅游卫星账户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发展的大体思路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测度进行了阐释。最后,从统计视角出发,对旅游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纠正。
2006 Vol. 21 (4): 58-61,73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280KB] (
1373
)
62
杨兴柱, 陆林, 王群
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的核心内容初步研究
本文从旅游规划的公众参与角度入手,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研究进展;围绕谁参与、为什么参与、参与方式、参与行为及参与时间等问题,初步探讨了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核心内容,即包括识别利益主体、分析参与决策行为、明确公众参与模式、确定主体参与阶段、选择合意参与方式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以加强和推动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深入研究。
2006 Vol. 21 (4): 62-67,84 [
摘要
] (
226
) [
HTML
1KB] [
PDF
533KB] (
1558
)
68
席建超, 葛全胜, 成升魁, 徐增让
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
本文研究了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以及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佛教旅游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在不同发展时期,佛教旅游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涵。佛教寺院在满足日常宗教活动同时,也采取"顺俗"措施,其作为佛教旅游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有着重要启示:本质上现代佛教旅游是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和延续;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是佛教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整佛教寺院旅游功能是促进佛教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
2006 Vol. 21 (4): 68-73 [
摘要
] (
248
) [
HTML
1KB] [
PDF
336KB] (
2561
)
74
冯卫红
基于人地关系的生态旅游地域系统演变定量分析
本研究通过建立人类活动无序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用简化系统结构关系的方法测算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熵值,以此来分析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功能状况;生态旅游地域系统中人类活动主要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活动和当地旅游业活动三个方面,构建了27个具体指标来评价人类活动的无序度;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通过自然基础、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四个方面共8个具体指标来测算。最后通过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熵变即两个不同时刻人类活动无序度熵变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熵变差值,来判断生态旅游地域系统在时间断面上的演变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6 Vol. 21 (4): 74-78 [
摘要
] (
214
) [
HTML
1KB] [
PDF
297KB] (
972
)
79
杨俭波, 黄耀丽, 徐颂, 罗平
Web Service/Web GIS在突发性旅游灾害事件应急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Web Service/Web GIS在突发性旅游灾害事件应急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ArcIMS和微软的.NET应用服务器为基础应用平台,建构了面向对象的突发性旅游灾害事件应急预警信息系统,系统集成了关系模型库、专家知识库、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和GIS技术,并通过WSDL描述成Web服务,发布、注册和提供给服务对象。系统实现了突发事件状态下各相关服务对象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应急预警的时效性、敏感性和决策效能。
2006 Vol. 21 (4): 79-84 [
摘要
] (
251
) [
HTML
1KB] [
PDF
330KB] (
1676
)
85
王昆欣, 周国忠, 冯海霞
杭嘉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
本文在对浙江省杭嘉湖地区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对不同分布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提出开发思路与对策:保护与开发相协调;"合作性竞争"是杭嘉湖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以文化为产品导向,深入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资源整合和合理的空间集聚。
2006 Vol. 21 (4): 85-87 [
摘要
] (
223
) [
HTML
1KB] [
PDF
164KB] (
953
)
88
马晓龙
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
旅游流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线路组织方式,对规划发展方向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旅行社线路组织方式的调查和实地踏勘,界定了西安旅游区的空间范围,按照旅游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模拟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强度随时间的演进逐渐增大,空间流向上逐渐分散,基尼系数降低,对个别旅游线路的依赖性逐渐弱化。按照宏观背景、原生动力、外生动力、目的地属性和偶发性事件等几个维度,解释了这种时空演变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从系统调控角度,提出拓展旅游区域空间、构建大西安旅游圈、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等措施对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进行调控的建议。
2006 Vol. 21 (4): 88-93 [
摘要
] (
247
) [
HTML
1KB] [
PDF
342KB] (
1685
)
94
黄耀丽, 李凡, 郑坚强
“旅游体验”视角下的特色旅游开发与管理问题探讨——以我国北方沙漠旅游为例
寻求心理体验是各种类型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能否满足体验需求是旅游经营特别是特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特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高层次体验需求。本文以沙漠旅游为例,从旅游者切身感受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沙漠特色旅游体验的形成机理来认识旅游开发及服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在现实状况下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发展的途径:树立一切从"旅游体验"出发的理念,贯穿于开发规划、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之中,树立品牌,扩大远程市场,使沙漠旅游具有可持续性。
2006 Vol. 21 (4): 94-97 [
摘要
] (
330
) [
HTML
1KB] [
PDF
719KB] (
1644
)
98
谢清溪
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旅游的构建及其实现
提出了和谐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从价值观的转变、五个统筹的要求、旅游业的和谐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构建和谐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和谐旅游的框架体系,并从旅游发展观、区域旅游合作、"三农"旅游的开发、旅游经营理念等方面探讨了和谐旅游的实现。
2006 Vol. 21 (4): 98-101 [
摘要
] (
252
) [
HTML
1KB] [
PDF
226KB] (
1048
)
102
李锋, 孙根年
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
旅游危机事件会给区域旅游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正确地分析评估旅游危机的影响,有助于总结旅游危机的影响规律和科学地制定旅游产业恢复政策。本文运用旅游本底线法对2003年的"SARS"事件给我国入境旅游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此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总损失是56.7105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次损失量是1164.1万人次,入境旅游整体受此影响的周期是一年;我国入境旅游的抗旅游危机事件的冲击能力正逐步增强。
2006 Vol. 21 (4): 102-105 [
摘要
] (
417
) [
HTML
1KB] [
PDF
270KB] (
1841
)
文化
106
张文, 王声跃
云南少数民族获食模式探讨
获食模式的差异源于人类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云南少数民族获食模式的多样性,既是各民族对当地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各民族饮食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反映出云南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本文根据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把云南少数民族的获食模式分为高山峡谷农牧型、刀耕火种-狩猎采集型、山坡梯田灌溉农耕型、河谷盆地灌溉精耕型等类型,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其地域分布、类型特征、形成原因等进行了分析。
2006 Vol. 21 (4): 106-108 [
摘要
] (
409
) [
HTML
1KB] [
PDF
167KB] (
1047
)
109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06 Vol. 21 (4): 109-112 [
摘要
] (
321
) [
HTML
1KB] [
PDF
234KB] (
3405
)
区域
113
麻清源, 马金辉, 张超
基于网络分析的交通网络评价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以网络分析为基础,使用节点连通性和可达性等指标,评价研究甘肃省的交通网络以及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平均经济——网络直径概念、功能及其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节点连通性和可达性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且跨区域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于仅邻域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用节点连通性和可达性指标可界定出各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范围,为整个区域的交通规划和经济区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甘肃省交通呈聚团模式,具有空间自相关性。
2006 Vol. 21 (4): 113-116,78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545KB] (
1805
)
117
黄建山, 冯宗宪
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
本文在考察重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心路径几何图示分析法,计算了1989-2003年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路径对比、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角度阐述了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
2006 Vol. 21 (4): 117-122 [
摘要
] (
255
) [
HTML
1KB] [
PDF
875KB] (
1139
)
政治
123
刘养洁
南海主权地缘政治经济透析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诸岛的领土、领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形成了今天"六国七方"的复杂局面。本文从政治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南海的地缘战略及资源战略价值,阐述了南海主权争端的由来及现状以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主权争端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随着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全面启动,中国与南海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这将有助于减少外部大国遏制中国的借口,南海问题将会由直接有关的各方共同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2006 Vol. 21 (4): 123-126 [
摘要
] (
218
) [
HTML
1KB] [
PDF
532KB] (
1832
)
书评
127
王恩涌
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人文地理随笔》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是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并立的三大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居于主要地位。但是,在五十年代以来的我国,人文地理学却走了一条曲折道路。
2006 Vol. 21 (4): 127-128 [
摘要
] (
187
) [
HTML
1KB] [
PDF
118KB] (
470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