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9年 34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9-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9 高更和, 曾文凤, 罗庆, 樊新生
国内外农民工空间回流及其区位研究进展
农民工空间回流正在改变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空间格局,而回流区位决定了空间回流的具体流向和回流者的空间分布。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在研究内容上,国外主要集中于空间回流动因的理论阐释、空间回流影响因素、空间回流评价和区域影响等方面,而国内主要关注到了空间回流动因与机制、回流地及回流意愿地空间特征、空间回流的区域影响等领域。农民工空间回流的产生是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回流区位多以农民工源地附近的县城和小城镇为主,而回流意愿地多为大中城市,意愿与现实矛盾突出。农民工空间回流对务工城市和来源地农村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为正面影响,也可能为负面影响。今后应加强回流区位的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回流区位的一般规律,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模型分析、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的应用。
2019 Vol. 34 (5): 9-14,68 [摘要] ( 178 ) [HTML 1KB] [ PDF 1188KB] ( 1381 )
15 张书颖, 刘家明, 朱鹤, 李涛, 余文婷
国内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研究进展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和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对国内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国外研究集中在空间布局与管理、与可持续城市的互动关系、游憩者使用以及居民福祉;国内研究则更关注特征演变、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规划开发和游憩利用。结果表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研究具有视角多元、尺度多样、方法广泛的特点,但在未来研究中,中国仍需完善理论构建、丰富研究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耦合关系,以优化研究体系。
2019 Vol. 34 (5): 15-25,35 [摘要] ( 172 ) [HTML 1KB] [ PDF 3338KB] ( 3446 )
26 杨勃, 王茂军, 王成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热点变迁及主题判别——基于WOS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借助可视化软件,从梳理研究热点及识别研究主题两方面,厘清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脉络与核心,探索未来研究动向。研究发现:①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国际合作广泛,研究热点响应迅速,经历“世界城市”与“世界体系”分化阶段,网络结构聚焦阶段,城市网络的空间、地位、经济等多元阶段变迁;②研究由城市网络链接结构、全球中心城市、城市网络节点地位及城市网络经济学四大主题构成;③以往研究缺乏对网络结构绩效的研究,对非世界城市的关注不够,城市地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仍处于描述阶段;④对世界城市网络结构的内涵、非世界城市研究、整体网络与个体网络关系、经济学方向进行展望,使世界城市网络的未来研究更加全面丰富。
2019 Vol. 34 (5): 26-35 [摘要] ( 123 ) [HTML 1KB] [ PDF 3965KB] ( 785 )
社会
36 曾通刚, 赵媛, 杨永春, 贺容
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测度、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借鉴人类发展指数(HDI),从健康、教育及就业三大维度构建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以妇女发展脆弱性指数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LISA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对2006—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状况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和时空交互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2006—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在波动中逐渐扩大。在区域尺度上,东部地区较低,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呈现两极化;②脆弱性类型以低和较低脆弱类型为主,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半壁妇女发展脆弱性显著偏高;③中国妇女发展脆弱性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相对长度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及西南地区递增,弯曲度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④妇女发展脆弱性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全球化和教育事业发展对于降低妇女发展脆弱性具有积极作用。政府行为的驱动效应对脆弱性存在抑制作用,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2019 Vol. 34 (5): 36-43 [摘要] ( 163 ) [HTML 1KB] [ PDF 2042KB] ( 1064 )
44 王雪, 青木信夫, 徐苏斌
基于地方依恋反思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以天津西沽南拆除计划为例
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不仅是地理维度的人口移动,还有环境剧变对个人、家庭和社区带来的深层社会心理冲击。以天津西沽南拆除为例,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了历史街区原住民的地方依恋现状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原住民与该地方在功能、象征、情感、社会等方面均存在依恋关系,其形成机制中的关键性因素包括家庭历史延续、日常亲切经验、邻里支持网络,以及时间和记忆的媒介作用。据此认为,旧城更新需警惕社会—空间重构对原住民造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性地方剥夺,并利用人地纽带提升城市遗产的社会价值。
2019 Vol. 34 (5): 44-52,108 [摘要] ( 195 ) [HTML 1KB] [ PDF 4623KB] ( 1131 )
53 吴志建, 王竹影, 宋彦李青, 王厚雷, 张帆, 俞鹏飞, 张旭辉
城市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时空特征的社区分异——基于GIS、GPS、加速度计的实证研究
城市老年人的户外体力活动的时空特征直接反映了其对城市体育空间的利用情况及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情况。本文基于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GPS活动轨迹和GT3+调查的第一手数据,运用MATLAB时空密度趋势面的可视化技术和GIS测度空间面积分析并比较南京市不同社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时空特征、活动空间形态与面积、体力活动量等,揭示不同社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时空特征的社区分异,为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城市老年人户外活动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改善相应的社区建成环境、促进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方式提供实践指导。
2019 Vol. 34 (5): 53-61 [摘要] ( 187 ) [HTML 1KB] [ PDF 4205KB] ( 1623 )
文化
62 吴悦芳, 徐红罡
季节性退休流动者“家”的地方依恋——以三亚为例
流动性的快速变化为理解发展中的城市和人口提供新的视角。“家”是流动的起点和中心,本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为案例,借鉴地方依恋的三维框架,结合实地调研,从地方—人—心理过程三个维度探讨退休流动背景下老年人口多元居住中发展的与家相关的地方依恋和体验。研究发现:退休流动者在不断追寻非日常化体验、建构第二居所过程中,也未淡化对常住居所的地方依赖和认同,在常住居民和季节性住客的身份转变中,实现了双重朝向的家的地方依恋。多元家的体验既是全球化深度卷入的结果,也是后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家的文化被不断重构的体现。研究批判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意义,发展中国情境下家的地方依恋的分析框架。
2019 Vol. 34 (5): 62-68 [摘要] ( 207 ) [HTML 1KB] [ PDF 1662KB] ( 1269 )
69 吕龙, 吴悠, 黄睿, 黄震方
“主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维度及影响效应——以苏州金庭镇为例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认同是重塑和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前提。基于文化记忆和地方感构建居民和游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模型,以苏州金庭镇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时间、空间、文化和情感维度上主、客存在差异,时间维度上游客高于居民,其余维度居民表现更为强烈。感知效应主、客在时间上表现出令自己回想起过去的人和事,了解文化延续性;空间上为游客旅行带来深刻印象,与居民生活关系不紧密;文化上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氛围;情感上在归属感、自豪感、文化自信及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
2019 Vol. 34 (5): 69-77,84 [摘要] ( 183 ) [HTML 1KB] [ PDF 1676KB] ( 1818 )
城市
78 孙斌栋, 王婷, 刘鹏飞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铁路客运的功能联系视角
以中国1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铁路客运班次构造多中心指数来表征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在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功能联系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体呈单中心化趋势,但地区差异化明显,珠三角、山东半岛和闽东南城市群已表现出多中心化特征;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先单中心后多中心的演变过程;城市群规模的增大和城市间联系加强促进了城市群向多中心方向演化;而面积小、三产比重高的城市群更有利于形成单中心的结构;政府干预作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并不显著。鉴于不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不同,未来政策取向应该遵从各个城市群自身规律。
2019 Vol. 34 (5): 78-84 [摘要] ( 187 ) [HTML 1KB] [ PDF 1723KB] ( 1448 )
85 邹小华, 薛德升, 屈啸, 陈再齐
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基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络的视角
21世纪以来,城市网络研究成为全球和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当前对国家层面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基于2001—2016年间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空间分布变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由等级化向网络化转变,具体表现为在轴辐结构基础上向连通性更强的链锁网络演进;与此同时,城市网络同时呈现少数城市网络连接度的极化以及多中心扩散的特征。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区域的城市网络发展较为完善,与其它区域的差距持续拉大,但山东、东北和福建等省份与区域内外的联系增长也较快。大多数城市的出度和入度差异明显,但这一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2019 Vol. 34 (5): 85-92 [摘要] ( 171 ) [HTML 1KB] [ PDF 3833KB] ( 1339 )
经济
93 王承云, 马任东, 王鑫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嘉昆太”跨行政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研究
基于2008到2017年十年间的汽车产业相关统计数据,选取上海嘉定区、江苏昆山市、太仓市的29个乡镇街道为研究单元尺度,以汽车产业链中的1471家汽车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汽车产业跨越行政区域形成产业集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嘉昆太汽车产业集群整体呈现出“一核心带动两翼型”的发展模式,即以嘉定为核心带动昆山、太仓两翼发展的空间形态;发展方向上,集群重心出现自嘉定向昆山太仓偏移的态势,行政壁垒对跨区集群的制约效应逐渐降低,汽车产业的集群创新边界越来越模糊,更加有利于对接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②在嘉昆太汽车产业扩散和转移过程中,研发产业作为中上游环节,其核心仍主要集聚在嘉定区,这主要基于创新资源的邻近和丰富,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作为产业链中下游环节逐渐向昆山、太仓转移。③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其中区域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区域政策与交通条件是嘉昆太汽车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力机制。
2019 Vol. 34 (5): 93-100 [摘要] ( 229 ) [HTML 1KB] [ PDF 5112KB] ( 1998 )
101 孙鹏, 程丹亚
全球—地方视角下西安市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研究
全球—地方关系为产业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全球(通道)—本地(蜂鸣)关系视角构建了软件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以西安市软件产业集群为例,采用Stata13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创新合作的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本地和国际创新合作均对集群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且后者比前者的创新效应更强,说明搭建外部通道对集群创新的必要性;本地与国际创新合作交互对不同规模的软件企业产生的创新效应不同,对小型软件企业存在减法效应,对中型软件企业存在加法效应,对大型软件企业具有乘法效应。建立领先软件企业带动的开放创新系统,是西安市软件产业集群提升创新效应的有效路径。
2019 Vol. 34 (5): 101-108 [摘要] ( 144 ) [HTML 1KB] [ PDF 2223KB] ( 1123 )
政治
109 车冰清, 朱传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及其空间拓展机制
采用全球媒体报道事件大数据,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距离衰减理论,构建国家影响力评价模型,揭示中国在全球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刻画其国家影响力的演变轨迹和影响空间拓展的过程,并挖掘海量事件背后隐藏的宏观格局形成的微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世界大国影响力指数呈现良好的时空惯性,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国家影响力指数高值的分布区域。②中国国家影响力指数的提升主要依靠其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过程表现出“先平稳后快速”的阶段特征,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特征。③与中国发生事件联系的国家(地区)基本实现全球覆盖,2015年体现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响作用的大幅上升。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宏观因素,与发达大国的耦合关系、主动的对外联系、政府主导的国际合作是中国国家影响力提升的微观事件驱动因素。
2019 Vol. 34 (5): 109-116,134 [摘要] ( 227 ) [HTML 1KB] [ PDF 5074KB] ( 1254 )
旅游
117 张圆刚, 陈希, 余向洋, 程静静, 胡孝平
旅游者的民宿认同机制及行为差异研究
基于认同理论的角度,从民宿实体品牌和虚拟社群两个层面的互动影响机制进行理论模型的建构,深入探讨旅游者的民宿选择行为的影响方式,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旅游者的民宿选择行为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构建的关系模式解释力强,两个互动关系路径不仅能全面解释影响旅游者的民宿认同机理,也可用于解释旅游者的民宿选择行为空间差异形成的因素;②旅游者的民宿品牌认同对社群认同、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有显著正向影响,社群认同和品牌信任对社群参与和品牌承诺有显著正向影响,社群参与显著正向影响品牌承诺和旅游者行为,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行为;③民宿品牌信任、社群参与、品牌承诺在各自维度关系上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验证了旅游者的民宿空间选择行为的差异;④乡村旅游者分类进行群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识别模型的路径关系。
2019 Vol. 34 (5): 117-125,148 [摘要] ( 193 ) [HTML 1KB] [ PDF 1820KB] ( 2574 )
126 吴文秀, 张宏梅, 陈薇, 张业臣
顾客融入行为对旅游移动平台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携程App为例
近期学术界和业界关于顾客融入的后果因素讨论不断,特别是忠诚度的讨论热度较高。旅游和酒店业也已开始通过管理顾客融入行为来增强顾客—品牌关系,但顾客融入行为的实证研究仍较少。文章在旅游移动平台情境下采用层级回归方法研究了顾客融入行为和平台忠诚度的关系。结果显示,顾客融入行为是包括消费性融入行为、贡献性融入行为和社交性融入行为的二阶构念;顾客融入行为可增强满意度和平台忠诚度,表明平台忠诚度可通过非交易行为的融入行为得到加强。其中,消费性融入行为的影响最强,其次是社交性融入行为,再次是贡献性融入行为;满意度在融入行为和平台忠诚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文章对旅游移动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2019 Vol. 34 (5): 126-134 [摘要] ( 187 ) [HTML 1KB] [ PDF 1586KB] ( 2288 )
135 曹李梅, 曲颖
热带海岛型目的地情境下旅游者地方依恋:心理归因及其形成机理
地方依恋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热带海岛型目的地情境下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心理归因及其形成机理未被系统考察。选取海南岛的重游型及同质偏好型旅游者的网络游记为文本分析资料,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旅游者地方依恋整合模型。结果表明:①地方心理认知、地方情感象征、地方依恋倾向是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心理归因,构成地方依恋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概念模型;②由心理归因的内部响应路径与个体影响因素的外部调节路径构成的“响应—调节”系统机制是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形成机理。具体来看,地方心理认知、地方情感象征、地方依恋倾向三个心理归因的响应顺序,构成了类比学习机制、刺激反应机制和符号消费机制三种典型层级。
2019 Vol. 34 (5): 135-141,158 [摘要] ( 147 ) [HTML 1KB] [ PDF 2190KB] ( 1562 )
142 安传艳, 李同昇, 芮旸
社会空间视角下全域旅游空间正义性解读
以往学术界对旅游产业和旅游行为的空间认知,多从物质空间视角出发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导致在产业自身发展受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空间思想对全域旅游进行文本解读认为:全域旅游在物质空间上从“景区”拓展到“全域”;在抽象空间上结合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旅游活动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特征强调社会关联性;在社会实践中将物质和抽象空间统一于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中,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此,全域旅游从社会空间视角定位我国旅游发展问题,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空间公正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最终落脚点和价值诉求,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性,而且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空间人本价值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2019 Vol. 34 (5): 142-148 [摘要] ( 156 ) [HTML 1KB] [ PDF 1447KB] ( 939 )
149 闫闪闪, 靳诚
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以洛阳市为例
如何厘清市域内部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是市域规划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洛阳市为案例区,基于25个景区的“一手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是由旅游者自身的内外推力、目的地拉力和两地间的阻力组合成的复杂综合动力系统,推力是游客受到的最大动力。其中,休闲放松的潜在欲望是市域内游客群体关注的最主要的内推力,中介推荐是游客群体受到的最重要的外推力,景区核心吸引物对游客群体的拉动作用最强,而客观障碍的阻碍力大于主观障碍。
2019 Vol. 34 (5): 149-158 [摘要] ( 223 ) [HTML 1KB] [ PDF 2241KB] ( 1111 )
159 叶超
今日,我们如何读义孚
2019 Vol. 34 (5): 159-160 [摘要] ( 107 ) [HTML 1KB] [ PDF 813KB] ( 123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